第16章 骨與關節 結核(3 / 3)

(二)林如高:治許童髖關節 結核案

許某,男,7歲,連江縣幕浦鄉人,學生。就診日期:1980年6月6日。病史摘要:患兒於6個月前出現右髖部酸痛,開始時疼痛輕微,以後逐漸加重。前3個月出現潮熱,盜汗,胃納差,此後身體逐漸消瘦,由原來的35kg,減少至27kg。1個月前右髖部疼痛加劇。並可放射到右膝部,局部出現輕度腫脹,下床走路時右髖部劇痛。曾就診於當地衛生院,先以扭傷給外敷消炎膏,未見效;以後又以右髖炎症給予青黴素抗感染治療,未見效,遂送我院。檢查:消瘦痛苦麵容,麵色蒼白,舌淡,苔薄白。脈沉細。右腹股溝部稍腫。皮膚無紅、熱,局部壓痛。被動活動右髖關節 時疼痛明顯。右髖關節 活動受限。X線片(片號:11052):右側髖臼外上部骨質模糊,右股骨頭中央部可見米粒大死骨3~4塊。化驗:血沉65mm/h。診斷:骨(右髖關節 結核)。治療經過:入院後即給補腎養血、溫通經絡、散寒化痰,方用陽和湯加當歸、黨參、川牛膝5劑,每天外用陽和解凝膏,5天後右髖部腫痛明顯減輕。囑患者繼續臥床休息,並增加營養。繼續給陽和湯10劑,外用陽和解凝膏。患者右髖部僅有輕度疼痛,且可以小範圍活動右髖關節 。以後用八珍湯7劑,局部繼續使用陽和解凝膏外貼。3周後患兒可下地扶拐行走,再繼續用八珍湯7天,局部仍用陽和解凝膏外貼。4周後X線片複查:右股骨頭小死骨已吸收。準予出院。(《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

按語:骨屬“陰疽”,好發於骨與關節 ,多損傷筋骨,釀成膿瘍(流痰),形成瘺管,經久難愈,輕則殘廢,重則危及生命。其發生發展與“腎”關係密切,中醫認為,腎主藏精,在體為骨,主骨生髓,腎強則髓充而骨易合,骨質堅強則外邪不易侵襲;腎虛則髓少而骨失所養,骨質疏鬆則毒痰瘀乘虛深入骨髓之間,陰寒之毒夾瘀滯凝聚,蝕骨損絡,氣血失和,經絡阻隔遂成本病。治療骨時注重補腎養血、溫通經絡、散寒化痰的方法,陽和湯是治療陰疽的經典之方,在加當歸、黨參、川牛膝補氣養血強筋骨療效顯著。後期則要加大扶正的力度以收奇功。

(三)顧伯華:治袁某胸椎結核案

袁某某,男,41歲。1973年1月29日初診,患者自1972年8月起,感到腰背酸痛,兩下肢萎軟無力。當時檢白細胞多次,均在(1.2~4. 5)×10. 9/L之間,分類淋巴球較正常值為高。12月8日於某院診治,攝片見有9、10胸椎間隙狹窄,並見骨質破壞,有冷膿腫可見。確診為胸椎結核。經用西藥抗結核治療,病情未能控製而日益加重。後轉來本院服用中藥。檢查:慢性病容,形體消瘦,精神萎頓,麵色蒼白,畏寒,下肢癱瘓,行動不能自主。第9、10胸椎棘突壓痛明顯,右胸部有邊界不清塊狀物可捫及,站立則較明顯可見,不紅不熱。苔薄黃膩,脈濡細。脈搏68/min,血沉73mm/h。辨證:腎虧致骨骼空虛,風寒乘虛而入,痰濁凝聚。治法:溫經散寒化痰,益腎壯骨。方藥:陽和湯加減。麻黃6g,熟地黃12g,鹿角粉3g(分吞),狗脊15g,補骨脂12g,白芥子9g,薑半夏9g,桂枝9g,白芍6g,生甘草4. 5g。二診:諸症同前,兼見盜汗、口幹、發熱(38~38. 5℃),舌紅少苔,脈細數(110/min)。陰虛火旺,有漸成之勢。擬養真陰、清虛熱、益腎壯骨,宜大補陰丸合清骨散加減。秦艽9g,炙鱉甲15g(先煎),虎杖15g,百部12g,狗脊15g,炒續斷12g,補骨脂15g,白芥子9g,丹參9g,黃芩9g,牛膝12g,熟地黃12g。三診:前方加減服用4個多月,胃納漸增,精神好轉,體力逐漸恢複。但攝片提示冷膿瘍較前為增大。苔薄舌淡,脈細數。氣血兩虧,人參養榮湯加減以調補氣血,益腎壯骨。黨參12g,白術9g,當歸9g,生白芍6g,牛膝12g,炒續斷12g,補骨脂12g,白芥子9g,陳皮4. 5g,百部9g,黃芩9g,雞血藤15g。四診:前方加減服6個多月,局部冷膿腫漸吸收。苔薄潤,脈率72/min,血沉9mm/h。已能參加全天工作。1974年6月4日攝片,提示局部病變與以往諸片比較已趨好轉。當歸片每次5片,每天3次;虎掙片每次1片,每天2次,均飯後服用,以鞏固療效。(《外科經驗選》,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按語:從病程發展來看,可分為初、中、後三期。臨床辨證應以局部為主,參合全身情況。由於該證發病慢,病程長,病情在不斷變化,病變中期全身可伴陰虛或陽虛的表現。病變後期又可出現氣血兩虛或陰虛火旺的症狀。症狀初期是痰濁凝聚虛實夾雜之證,治療以祛邪為主,兼以扶正;二診患者陰虛症狀明顯,有漸成之勢,治以養陰、清熱、益腎壯骨,方用大補陰丸合清骨散加減;後期則氣血雙補,以加強治愈之功。

(四)劉柏齡:治董某腰椎結核案

董某,女,48歲,工人。主訴:腰痛3年多,時輕時重。病史:腰痛3年多,曾按風濕治療,不見明顯療效,近2個月症狀加重,腰酸痛無力,夜間尤甚,腰及兩腿怕冷,小便頻數。查體:體質瘦弱,麵色蒼白,腰活動受限,拾物試驗(+),胸腰段輕度角凸,棘上、棘旁(右)壓痛(+);直腿抬高試驗(-)。脈象沉細無力,舌質淡、苔薄白。X線檢查:L1、2椎間隙變窄,椎體邊緣不整,椎旁可見膿腫陰影。胸透:兩肺門增大,肺紋理增粗。實驗室檢查:血尿常規正常,紅細胞沉降率84mm/h。診斷:腰椎結核。辨證:命門火衰,痰凝脊梁,腐骨蝕筋。治則:補腎壯陽,溫經通脈,化痰健骨。方藥:補腎抗湯。熟地黃30g,鹿角霜20g,熟附子15g,肉桂15g,炮薑15g,補骨脂15g,淫羊藿15g,白芥子15g,當歸15g,川芎15g,山茱萸15g,蜈蚣2條,蛤蚧3條。每天1劑,囑服15劑。複診:服藥2周,症狀有好轉,畏寒乏力、尿頻症狀消失,食欲略增,下肢行走較前有力,腰痛減輕,腰部腫塊漸小。囑按前方加炮山甲15g,山慈菇15g,再服1個月。三診:患者精神狀態良好,麵有華色。脈象沉緩,舌苔薄白。腰活動輕度受限,局部壓痛輕度,腰(右),腫塊基本消散,觸痛(-)。X線檢查:第1~2腰椎椎體邊緣骨質有修複,輪廓清晰,骨密質略增濃。椎旁膿腫陰影基本消失。實驗室檢查:血尿常規正常,紅細胞沉降率25mm/h。囑按原方繼服1個月。後服骨結核散以鞏固療效。(《劉柏齡治療脊柱病經驗擷要》,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按語:患者因有腰及兩腿怕冷,體質瘦弱,麵色蒼白,因此病因以虛寒為主,治療宜補腎壯陽,溫經通脈;胸透顯示:兩肺門增大,肺紋理增粗,因此用化痰之藥,主要以溫補為主兼以祛邪之法,效果顯著。

(五)趙永昌:補腎固本法治療骨癆案

馬某,女,24歲。1978年4月來診。自述胸壁處有一腫塊月餘,患處疼痛,並兼身有低熱,夜間盜汗,腰痛乏力,心悸氣短,納食欠佳。視其腫物在肋弓第九肋骨處,大小約3cm×3cm,按之質軟,皮色不變,驗其血沉40mm/h,結核菌素試驗(+),舌質淡,脈沉細。病屬骨,為腎虛骨弱,痰核流注之證。予新骨丸加減:夏枯草30g,茜草根30g,桑寄生15g,川續斷9g,菟絲子15g,補骨脂9g,當歸12g,魚腥草30g,狗脊15g,黃芪25g,黨參15g,白術9g,山藥9g,百部9g,羌活9g,丹參30g,益母草30g。水煎服,每天1劑。2個月之後改為隔天1劑,3個月之後症狀俱減,而腫物漸消,血沉轉為19mm/h。後改湯為丸,又服3個月,膿腫全部消失,全身無何不適,隨訪1年來未有複發。

按語:新骨丸為趙氏治骨結核驗方,藥由當歸、熟地黃、牛膝、威靈仙、木瓜、杜仲、茯苓、川芎、乳香、沒藥、補骨脂、川續斷、骨碎補、茜草根、羌活、黑木耳組成,具有滋腎溫陽強筋骨,補氣養血通經絡的功效。(《國家級名老中醫驗方大全》)

(六)龔士澄:治張某骨關節 結核案

張某,男,8歲。1974年3月3日初診:5歲起患病,迄今已三年餘。初覺足趾及踝骨有觸痛,行步不穩,乏力,並逐漸消瘦,食減,發潮熱,或盜汗。1年後,膝、髖關節 明顯腫大,左側較甚。左髖關節 外側漸形成冷膿腫,切開出稀白膿液,久不愈合。2年後,兩膝頭更腫大,上下肌肉萎縮,左髖關節 同時增大,臀肌亦萎縮。兩腿呈籮筐樣畸形張開,不能靠攏和坐立,放平則呼痛。夜由父母抱持而睡,日間安置繩床綿軟之中。其父曾帶往公社及縣醫院檢查,有謂慢性化膿性骨髓炎,有謂類風濕關節 炎者,治療無效。幾經周折,後至南京某醫院檢查,診斷為骨、關節 結核。以抗結核、抗生素等藥治療多時無進退。中醫多宗鶴膝風、曆節 風論治。又用多種單、驗方,均不見好轉。視其麵容憔悴,額見淺黑。話聲低怯,飲食甚少。脈虛大,沉取滑軟。舌質較紅,苔純白。病因先天不足,骨骼柔軟,居處濕地,痰獨凝滯幹、節 ,傷骨成。腎者主骨,久病腎陰腎陽兩損,治宜補少陰,調氣血。生地黃9g,山茱萸6g,懷牛膝6g,生黃芪10g,桑寄生9g,全當歸6g,懷山藥10g,油鬆節 3g,白茯苓9g,製蒼術5g,鹿角膠6g(燉化和服),7劑。(膿腫每日換藥)。3月13日複診:藥後膿液漸稠,關節 腫消略輕,但飲食又減,蓋因鹿角膠膩滯有礙胃納,應予損益。生地黃10g,山茱萸6g,懷山藥10g,生黃芪10g,桑寄生10g,全當歸6g,懷牛膝6g,油鬆節 3g,鹿角霜10g,廣陳皮5g,白茯苓10g。7劑。3月21日三診:腐膿已淨,尚出少量黃水,關節 腫痛仍如故。所幸飲食日增,盜汗亦止,潮熱甚微。按脈不弱。舌上新苔始布。漸入佳境,守方再進8劑。4月1日四診:創口愈合,其四周猶微腫觸痛。膝、腿畸形雖未改變,但能稍攏不痛。日可倚坐,夜可安臥,麵龐目漸澤潤。上方去鹿角霜,加鹿角片10g(先煎)。服至70劑,關節 腫痛日消,腿及臀肌日長,腿可攏,身可活。服至百餘劑,能扶凳緩步,停湯藥,每日用蒸熟鹿角粉3g,六味地黃丸12g,2次吞服,連服3個月。1975年春,能扶杖於室內行走。後為方便計,以熟鹿角粉為地黃丸衣,比重及用量不變,長期服之。是年秋,行走似常人,唯略跛,左膝稍大於右。囑停藥,並教其功能鍛煉。現年十八,已讀高中,與健康青年無異。

原按:《內經》謂“腎主骨”,“受五髒六腑之精而藏之”,“腎充則髓實”。稚年精氣未充,骨筋未堅,再由於稟受不足,護養失宜,即易罹“骨”大患。本例膿腫潰後無大塊死骨和竇道,不屬於化膿性骨髓炎。膝雖腫大但左右並不對稱,指、掌關節 亦未累及,知非類風濕關節 炎。骨、關節 結核無疑問矣。辨病既明,則先前久治何以不效,蓋有故焉:①西藥抗結核,中藥宣痹、化“流痰”,均著重祛除致病因素,見病不見人,不顧先天之初;②病程長,更醫多,理法方藥不一,短期未效,輒易其方。考疾病為標,人體為本。治時病法宜活,治慢症貴守方,重治本。本例治法是取地黃丸、黃芪寄生湯之主藥,大補腎陰,益氣壯骨。鹿角補腎、督,壯元陽,益髓托毒。《本經》載:地黃“填骨髓,長肌肉”;黃芪“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加全歸以和血,加鬆節 隨牛膝引藥下行,以強骨骼,利關節 。守方服至百餘帖,大見成效。終以鹿角粉作地黃丸衣替其後,竟收全功。地黃、鹿角,一陰一陽,補腎壯骨,能起痼疾。“腎主骨”之說,信而有征。

(七)董建華:治吳某骨癆案

吳某,男,22歲,天津市薊縣某鄉農民。1975年2月間,因參加挖河勞動,勞累過度,複感風寒,開始發熱(39. 5℃),幾經中西醫治療效果不佳,腰椎酸痛,時伴低熱。1975年4月26日來京,就診於某醫院,化驗血沉123mm/h,骨科診斷為腰椎(第4椎)結核。門診服藥打針一個時期,仍無療效,遂於6月12日住院。院方建議手術治療,家長怕有後遺症,仍取保守療法。往院80餘天,未見好轉,出院後繼續治療,病情有增無減,血沉(80mm/h)時伏時起(110mm/h)。1979年6月腰椎兩側各生一膿皰,既而潰爛,久不收口。1979年8月27日,由家長陪同來門診治療。當時診見:麵黃肌瘦,不能彎腰,腰椎兩側各有一個膿皰,且已潰爛,流膿不止。主訴:腰部疼痛,午後低熱長期不退,飲食欠佳。視其舌,質紅,苔薄黃;查其脈,沉而又細。血沉化驗60mm/h。辨證:腎虧骨。立法:補腎托裏排膿。方藥:地骨皮10g,青蒿10g,鱉甲10g(先下),熟地黃15g,百部10g,桑寄生10g,牛膝10g,豬脊髓1條,杜仲10g,功勞葉15g,生牡蠣10g。1979年9月13日二診:服上方6劑,腰痛大減,低熱亦輕。再以原方出入。地骨皮10g,青蒿10g,鱉甲10g,百部10g,功勞葉15g,升麻5g,當歸5g,生牡蠣15g(先下),秦艽10g。1979年12月3日十二診:右側流膿已止,正在封口,飲食漸增,臉色紅潤,舌質紅,苔薄黃,脈細稍有力。再以前出入續進。生熟地黃各10g,山藥10g,五味子5g,百部10g,黃芪10g,黨參10g,茯苓10g,牛膝15g,地骨皮10g。1980年2月4日十八診:流膿已止,傷口亦愈,食欲增加,體質增強,體重與去年八月相比,增加十幾斤。症情穩定,骨結核基本好轉。再以原方出入鞏固之。穿山甲10g,桑寄生10g,赤白芍各5g,川續斷10g,牛膝10g,百部10g,夏枯草10g,黃芪10g,生地黃10g,白芷15g。(董建華:《臨證治驗》)

按語:本病的發生多為多係身體虛弱,氣血不足,致肝脾腎三髒失調,肉骨失養,筋骨不堅,或先天不足,骨骼空虛,或有跌打損傷,痹阻經絡,邪毒乘虛侵襲留於骨骼,致痰凝血滯,致使氣血失和,風寒濕邪乘虛而入引起痰濁凝聚,留於骨骼而致病。先天不足,腎虧骼空是病之本;痰濁凝聚,風寒侵襲,或有所損傷,則是病之標。其病變在骨,其病源在腎。膿腫潰破,麵黃肌瘦,是耗傷氣血及津液之征,陰血虧虛比較明顯,治療重在補陰扶正。

第九節 預防與調護

由於結核病是一種傳染性疾病,體質虛弱者易罹患,故除了要避免接觸傳染源外,更重要的是要注意運動、飲食和生活調理,保持身體健康,增強抗病能力。休息、營養、藥物和舒適衛生環境是結核康複的四大法寶。具體來說,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生 活 調 理

1.注意休息,加強營養,保持房間通風透光,以調暢氣機,提高機體抗病能力,促進康複。

2.注意保暖,防止感冒。骨結核病人抗病能力差,皮膚調溫能力低,易患感冒,要注意季節 氣溫變化,注意著裝,防風防寒。

3.截癱病人要進行定時翻身,骶部按摩,放墊圈以防褥瘡。可用避孕套收集尿液或用導尿管導尿,並注意保持外陰清潔。注意幫助患者拍背、咳痰,鼓勵患者多飲水等以防止肺炎和泌尿係感染。

4.如瘺管未閉或術後傷口未閉而在家換藥者,應注意無菌操作,使用無菌敷料。

二、飲 食 調 理

(一)飲食原則

根據疾病的初、中、後期分別選用不同食品,以助疾病早日康複。初期多表現肝腎不足的證候,應選用溫補食品,如羊肉、雞、鯽魚及動物的腎、鞭、骨髓、蹄筋等;蔬菜可食胡蘿卜、韭菜、薑、蔥等。忌食寒涼、生冷食物,不可過食瓜果,如梨、藕之類。中期寒化為熱,膿成欲潰,可食芭仁粥、黃芪粥等益氣健脾、扶正托毒之品,忌食辛熱助火之食品。後期多出現氣血兩虧和陰虛火旺的證候。氣血兩虧者,平補氣血,食用黃鱔、泥鰍,動物的血、肝髒、脊髓及黑木耳、大棗、龍眼肉、紅糖等,勿食過寒過熱或不易消化之食品。陰虛火旺者,宜寒涼、平性的清淡滋補品,如鴨肉、兔肉、鱉肉、豬肉、豬肺、豬腦及白木耳、蜂蜜、白菜、黃瓜等。其烹調方法勿用油炸、燒、烤,以防失去清涼之性而變為溫燥之物。忌食魚腥、酒類及蔥、椒、大蒜等腥燥發物。

1.骨與關節 結核為虛勞病變,宜食富有營養的食物,如牛奶、雞蛋、牛肉等。

2.防止吃生冷食物,盡可能食用衛生清潔的熟食。

3.宜多食用富含維生素的新鮮蔬菜和水果,如菠菜、胡蘿卜、蘋果、柑橘等。

4.骨與關節 結核在後期化膿階段有低熱、盜汗等虛勞征象時,食品要避免油炸,不然可引起咯血等症狀。

5.如後期出現肝腎、氣血兩虛時,宜用滋補食品,如牛奶、蜂王漿、白木耳、芝麻、核桃、百合、大棗等。

(二)食療選方

1.黃精60g,冰糖30g。加清水1碗,放燉盅內隔水燉2小時飲用。治療本病早期筋骨酸軟者。

2.當歸肉桂羊肉湯:當歸15g,肉桂3g,熟附子10g,生薑15g,羊肉250g。先將當歸、肉桂、熟附子洗淨,用紗布袋裝上紮口。羊肉用清水洗淨,剔去筋膜,入沸水鍋內,除去泡沫和浮油,將羊肉撈出晾涼,切成2. 5cm×2. 5cm×2. 5cm塊狀。取淨鍋,注入清水適量,把羊肉塊、當歸、熟附子、肉桂、生薑一起放入鍋內,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煮約1. 5小時,加入食鹽調味。食肉、飲湯。每天1次。治療結核陽虛者。

3.沙參玉竹瘦肉粥:沙參15g,玉竹15g,山藥12g,百部15g,生地黃15g,豬瘦肉200g,食鹽適量。豬瘦肉洗淨、切塊,沙參、玉竹、山藥、百部洗淨,一起放入煲內,加入清水適量,用文火煎1. 5~2小時,加入食鹽調味。食肉、飲湯。每天1次。適於陰虛型骨關節 結核。

4.沙參30g,雞蛋2枚,加清水2碗同煮,再加冰糖或白糖調味。飲湯食雞蛋。治療消瘦水腫者。

5.百合30g,蓮心15g,大棗15g,煮湯。每次吃1碗。治療陰虛火旺伴幹咳痰血者。

6.刀豆10粒,豬腰1隻,切成片或小塊。加水2碗煎成1碗,食鹽少許調味。食豬腰,飲湯(刀豆可不吃)。治療腰酸,腿膝無力者。

7.白木耳30g,大棗15g,冰糖20g,煮湯,每次1碗。治療陰虛低熱、竇道流膿稀薄、瘡口經久不愈者。

8.海帶30g,鳳尾草30g,加清水3碗煎至1碗,以食鹽少許調味,去渣飲用。治療低熱心煩者。

9.芹菜150g,精牛肉切成絲,油鍋清炒,不宜炒得過熟。治療流膿稀薄、新肉不生者。

(三)精神調理

骨關節 結核是一種慢性消耗性疾病,病程長,反複發作,遷延難愈,為陰寒虛損症,與內傷七情關係甚密,多由憂思鬱結而成,鬱怒可使病情發展,因此清心靜養和精神安慰,有助於疾病康複。配合治療這要求我們必須做耐心細致的解釋工作,進行有效地釋疑和疏導,使其心情舒暢,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患者要放鬆心情,積極樂觀,配合治療,並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功能鍛煉,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

(四)護理

初期患處隱痛,貼敷萬應膏摻丁桂散。出現關節 活動障礙,動則疼痛加重,可固定製動。胸、腰椎關節 等結核,均睡木板床。肘膝部病變,以木板固定,並限製活動。患處肢體關節 攣曲偏枯或痿弱不起者,用芍藥甘草湯或補陽還五湯等煎湯熏洗,每天1次。中期患處皮膚透紅一點或按之明顯應指者,應及時切開排膿;若中期潰破,膿清稀而薄,四周色常堅硬者,瘡口敷自擬方祛腐生肌散(煆石膏30g,製乳香、製沒藥各18g,血竭6g)。周圍塗桂附夏星膏(肉桂、附子、生半夏、製天南星、三棱、莪術各10g,共為細末,陳醋調膏)。後期腐盡新生之際,瘡口撒生肌散(煆石膏30g,血竭6g,朱砂、珍珠母、輕粉各3g,共為細末),上蓋佗僧膏或生肌玉紅膏。脊柱結核並發癱瘓者,注意翻身、擦浴,並對受壓部位用紅靈酒外搽,預防褥瘡。

第十節 現代中醫研究概述

一、病因病機研究

骨與關節 結核相當於祖國醫學“流痰”或“骨”範疇。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多係身體虛弱,氣血不足,致肝脾腎三髒失調,肉骨失養,筋骨不堅,或先天不足,骨骼空虛,或有跌打損傷,痰阻經絡,邪毒乘虛侵襲留於骨骼,致痰凝血滯,致使氣血失和,風寒濕邪乘虛而入引起痰濁凝聚,留於骨骼而致病。目前雖然各學者對本病病因病機的認識不盡相同,但大都認為本病是本虛標實之證。即先天不足,腎虧骨空是病之本;痰濁凝聚,風寒侵襲,或有所損傷,則是病之標。其病變在骨,其病源在腎。

在整個病程中,本病初起為寒,久者為熱及先天不足腎虧偏空之虛。又有其氣血不和,痰凝血滯之實。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腎陽虛,脾失溫煦,可致脾虛,而脾虛精血生化乏源,腎精得不到補充,二者雖互為因果,然後天失養,尤為形成腎虛的重要原因,《類證治裁》說:“凡虛損證多起於脾胃,虛多起於腎。”當其化膿之時,不僅寒反為熱,陰轉為陽,腎陰不足的情況逐漸顯露,此後陰愈虛,火愈旺,所以在病中後期,常出現陰虛火旺的證候,由於久病膿水淋漓不斷,膿是氣血所化,故出現氣血兩虛的症狀。

二、臨床治療研究

中醫治療本病的首選方法仍屬辨證論治,傳統上將本病分為三期:初期病屬肝腎虧虛、陽虛寒凝治以補益肝腎,溫通經絡,散寒化痰為主,多用陽和湯;成膿期則正虛毒滯,宜扶正托毒;潰後期陰虛火旺者,應養陰清熱;氣血兩虛者用補氣養血的方法治療。

楊金錄等辨證分三型①毒內攻型,宜調和陰陽,通經活絡兼顧脾胃,用自擬陽和解湯(鹿角膠、杭白芍、金銀花、夏枯草、天南星、陳皮、蜈蚣、白及、砂仁、熟地黃、炮薑、白芥子、淫羊藿、甘草);②寒凝瘀熱型,應滋陰清熱,軟堅散瘀,托膿解毒,用自擬滋陰解毒排湯(生地黃、赤芍、白芍、白術、金銀花、白花蛇舌草、皂角刺、白芷、甘草、貝母、百部、黃芪、夏枯草);③陰陽俱虛型以益氣養血,扶陽滋陰,佐健脾補腎,用人參養榮湯加減。配合中成藥消核丸及外治法。治療骨與關節 結核497例,結果痊愈377例,基本痊愈69例,有效30例,無效21例。

連芳等治療骨關節 結核辨證分三型①陽虛寒凝型,治以補腎填精、溫陽散寒、化痰祛瘀,用1號抗膠囊(熟地黃、當歸、鹿角膠、黃精、補骨脂、生黃芪、炒白術、雞內金、肉桂、白芥子、生麻黃、百部、炮穿山甲、皂角刺、川芎、生甘草);②陰虛內熱型,治以補肺益腎、滋陰清熱、益氣托毒,用2號抗膠囊(沙參、麥冬、茯苓、生山藥、骨碎補、丹皮、地骨皮、炒白術、黃精、龜甲、生黃芪、當歸、川芎、生薏苡仁、炒穿山甲、皂角刺、炒枳殼、雞內金);③氣血陰陽俱虛型,治以補益肺腎、健脾益胃、調補氣血,用3號抗膠囊(沙參、茯苓、炒白術、炒山藥、當歸、白芍、川芎、熟地黃、黃精、生黃芪、補骨脂、炮山甲、皂角刺、肉蓯蓉、雞內金等)。配合外治法治療152例,結果痊愈133例,好轉17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8. 7%。

張心海用自擬骨湯(補骨脂、黃精、乳香、沒藥各10g,羌活、地骨皮、海藻、白及、百部各15g,黃芪、夏枯草、丹參各30g)為基木方,肺部有結核者加紫菀、款冬花;濕熱甚者加黃連、黃柏;熱毒甚者加金銀花、連翹;氣虛下陷者加升麻、柴胡;胃脘脹痛者加枳實或枳殼;陰虛者加玄參、玉竹。配服抗結核西藥治療骨與關節 結核,並設對照組(單用抗西藥)。結果中西醫結合組67例治愈57例,好轉7例,無效3例,有效率96. 5%;西藥組65例治愈50例,好轉6例,無效9例,有效率86. 2%。中西醫結合組療效與對照組比較有極顯著性差異(P<0. 01)。

周大成用鹿角膠9g,熟地黃、生黃芪、生薏苡仁、葎草、澤漆各30g,芥子、桑枝、黨參、大棗各15g,炮薑、桂枝、佛手、陳皮各6g,生甘草10g隨症加減,水煎服。冷膿瘍初起未潰用骨消散膏(含藤黃、生乳香、生沒藥、甘鬆、樟腦各240g,山柰200g,細辛90g,鬆香2kg),外敷患處;瘺管和竇道形成用三品一條槍(含白砒45g,明礬60g,雄黃7. 5g,生乳香4. 5g)或白降丹黏附藥線,置空腔;膿腐將盡,用五五丹(或八二丹)黏附藥結換藥,用青蛤膏(含青黛30g,煆蛤粉、生石膏、煆石膏粉各120g,黃柏粉90g,40%凡士林適量)外敷。本組371例,用0. 5~1年,結果:顯效(病灶穩定,冷膿瘍吸收,瘺管、竇道愈合,症狀消失,體溫、血沉均複常)227例,有效118例,無變化26例,總有效率92. 99%。

尹德生治療骨結核,方藥:人參10g,白術、茯苓各20g,熟地黃30g,當歸20g,黃芪、紫河車、鹿角膠各30g,淫羊藿、山茱萸各20g,肉桂10g,麻黃5g,牡蠣10g,全蠍、蜈蚣各5g,金銀花30g。用法:共研細末。每次服5g,8小時服1次。宜忌:有竇道者,清創、排出腐骨,視局部情況外敷生肌散。服藥期間忌食生蔥、生蒜、韭菜,忌房事。

三、方 藥 研 究

李積敏用金匱腎氣丸加減:生地黃、澤瀉、山藥、山茱萸、牡丹皮、茯苓、附子、肉桂、蜈蚣、紅花等治療骨結核15例,治愈13例,好轉2例。

周虎林用克骨湯:鹿角膠、天癸子、淫羊藿、白芥子、骨碎補各10g,貓爪草20g,炮薑、肉桂各8g,醉魚草根6g,蛤蚧、蜈蚣各1條,水煎服,每天1劑。配合外用克骨膏(蛇葡萄根、推車草各20g,蜈蚣、全蠍、生川、草烏各30g,煆砒石5g,藤黃10g,研成細末,加白礬等1 000g攪勻),治療56例骨與關節 結核,痊愈47例,顯效9例。

董建存用抗結核丸(川牛膝15g,槐花30g,血蠍10g,輕粉9g,綠豆30粒,穿山甲10g,蜂蜜適量,製成22丸)早、晚各服1丸;消炎骨散(骨碎補25g,土鱉蟲18g,蜈蚣18g,壁虎18g,炒白術100g,炒穿山甲250g,僵蠶15g,乳香18g,沒藥18g,三七18g,生黃芪100g,血蠍18g,蜂蜜適量,製成10g丸)早、晚各服1丸。先服抗結核丸2~3個療程,後改用消炎骨散,維持至愈後半年停藥。共治療30例骨關節 結核,痊愈23例,有效6例,無效1例。

徐福寧等用抗丹(黃芪、黨參、紫河車、田三七、當歸、炮山甲、血竭、金絲毛、蜈蚣、全蠍、桃仁、紅花,研細末,過100目篩,裝入1號膠囊內,每粒0. 5g),每次4粒,每天兩次。配合流痰膏(製膽南星、當歸、製乳香、製沒藥、螃蟹骨、兒茶、冰片、麝香、鉛丹、麻油、製成膏藥)外敷患處,每帖4~5天,15帖1個療程。內外並治,共治骨關節 結核332例,治愈295例,顯效27例,無效10例。

肖定遠等用調中大成湯治療胸腰椎結核62例,調中大成湯組成:黨參15g,白術(土炒)15g,白芍(酒炒)15g,生芪30g,茯苓15g,當歸12g,淮山藥(炒)30g,丹皮15g,肉桂(分衝)3g,附子(製)3g,山茱萸18g,陳皮45g,金銀花9g,黃芪24g。每天1劑,水煎服2次,2~3天後視病情進展情況可隔天1劑,或每周五劑。外治:對瘡口深有竇道者用八二丹藥線,外敷大成膏;管道變淺收口,單獨用大成膏外敷至生肌收口。62例患者,痊愈44例,好轉18例。

(趙紅昌馮濟陳何進胡衛東)參考文獻

[1]楊金錄,楊帆.中醫藥治療骨與關節 結核.中國骨傷,1995;8(3):32

[2]連芳,洪素蘭,宋允沛,等.抗癆膠囊治療骨關節 結核152例臨床研究.山東中醫雜誌,1998;17(6):252

[3]張心海.中西醫結合治療骨與關節 結核67例.四川中醫,1998;16(3):40

[4]周大成中藥治療骨與關節 結核中華實用中西醫雜誌,2003;3(16):1925

[5]尹德生抗癆散治療骨結核11例遼寧中醫,1992;(4):41

[6]李積敏金匱腎氣丸加味治療骨結核15例的體會甘肅中醫學院學報,1993;(2):17

[7]周虎林克骨湯治療骨與關節 結核56例療效觀察浙江中醫雜誌,1994;(7):17

[8]董建存抗結核丸消炎骨癆散為主治療骨與關節 結核陝西中醫函授,1993;(5):31

[9]徐福寧抗癆丹流痰膏內外兼治骨與關節 結核的體會新疆中醫藥,1994;(3):30

[10]肖定遠調中大成湯在胸腰柱結核合並瘺管臨床上的應用中國中醫骨傷科,1995;(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