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晚期全關節 結核:因關節 已破壞,可采取保守治療。保守治療無效的,如無手術禁忌證,可施行病灶清除術。對於成年人,可根據患者意願和局部的病理、生理特點選用關節 融合術,關節 切除術,截骨術或關節 成形術。
2.全身治療
(1)休息、營養及一般支持療法:適當休息。脊柱結核、下肢大關節 結核患者,應臥床休息、生活規律、精神愉快、避免勞累。多吃容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以增強體質,提高機體免疫功能。貧血者給予抗貧血藥物,必要時可間斷輸血。
(2)藥物治療:常用的抗結核藥物有異煙肼、鏈黴素、對氨水楊酸鈉、利福平、乙胺丁醇、卡那黴素等。由於目前結核菌大多具有耐藥性,單個用藥療效差,需聯合用藥以提高療效。國內一般多采用三聯或四聯用藥。被吞噬入細胞的結核杆菌不能全部被細胞消滅,因此最好選用能進入細胞內並可同時殺死細胞內外結核杆菌的藥物。異煙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和吡嗪酰胺都能透過細胞膜進入細胞內;鏈黴素隻能殺滅細胞外的結核杆菌。
抗結核藥物治療要注意用足療程,結核治愈後繼續用藥,一般不中斷。骨關節 結核抗結核藥物治療全療程為1~1. 5年;脊柱結核和肩、髖、骶髂等大關節 結核為2年。治療過程中要預防藥物的毒副作用和並發症,所以要定期查肝腎功能和血常規,以便早期發現、早期處理。
3.局部治療
(1)局部製動可用夾板、牽引、石膏等製動,適用於關節 結核急劇發展、疼痛較劇烈的病例,並在某種程度上防止病理性骨折的發生。
(2)膿腫穿刺適用於有大的膿腫並有大的壓迫症狀而又不能立刻進行病灶清除者,以及為協助診斷而進行試驗性穿刺,將抽出膿液做細菌學檢查。
(3)局部注射抗結核藥物適用於單純滑膜結核早期和手、足短骨結核。
4.手術治療病灶清除術是最常用的方法。對於局部病變已靜止,但有嚴重畸形、功能障礙者,可行矯形手術,如關節 融合術、關節 切除術、截骨術、關節 成形術或關節 置換術等。但術前、術後均應係統應用抗結核藥物治療2~3周。
第六節 古今效方精選
1.神功內托散(《外科正宗》)
【組成】黃芪20g,黨參20g,白術12g,當歸15g,丹參15g,穿山甲10g,皂角刺15g,附子6g,黃芩9g,百部10g,陳皮9g,甘草6g。每天1劑,水煎服。
【效用】托裏消毒,活血化瘀。
2.陽和湯(《外科證治全生集》)
【組成】麻黃3g,熟地黃30g,桂枝12g,鹿角膠3g,炮薑6g,白芥子6g,百部10g,丹參25g。每天1劑,水煎服。
【效用】治療虛寒痰濁凝聚型骨。
3.人參養榮湯(《醫宗金鑒》)
【組成】黃芪20g,黨參20g,當歸15g,白芍15g,熟地黃15g,茯苓12g,五味子15g,酸棗仁15g,遠誌12g,炙甘草9g。每天1劑,水煎服。
【效用】補氣養血。腰脊酸軟、足痿癱者,加杜仲15g,川續斷5g,鹿角膠3g。
4.黃蠟巴豆丸(《千家妙方》)
【組成】巴豆(子仁飽滿、去硬殼),黃蠟(亦蜂蠟,純淨而不含雜質)。取銅勺,放火上,勺內加黃蠟適量,使其熔化,後離火稍涼,使其不凝固,入巴豆仁後不爆裂為度。將其巴豆仁入黃蠟後用竹筷攪拌,使每粒巴豆著蠟均勻,然後將巴豆撥出,攤於瓷盤上,粒粒分開,不使其相互粘連,冷凝後,收入瓶內備用。每天2次,早晚空腹服下,每次5~7粒。溫開水送下。須囫圇吞下,切勿咬破,免招瀉肚。
【效用】治療骨結核。
5.鄭氏虎掙散(鄭惠伯)
【組成】製馬錢子30g,製附子(炒炮)30g,穿山甲珠30g,蜈蚣15條,蘄蛇40g,虎骨(代)20g。按本方組成分量,共研細末,製蜜丸,分為60粒,每天2丸,早、晚各服1丸。
【效用】解毒散結,活絡止痛。主治寒濕痹、流痰、附骨疽,以及流痰、附骨疽引起的截癱。(《國家級名老中醫驗方大全》)
按語:虎掙散即《外科證治全生集》中的“祛風除濕散”,由馬錢子、附子、穿山甲珠三味藥組成。本方即虎掙散加味而成。原方介紹製馬錢子法為:先將馬錢子沙炒去毛,然後用健康男孩童溺泡7天,每天換1次,曬幹;另取麻黃、甘草各20g,煎汁去渣,再將馬錢子100g,加入藥汁內,文火煎至藥汁完全浸入馬錢子為止,曬幹備用。馬錢子有毒,據介紹每天劑量1g為安全劑量,且可達到治療效果。臨床中還應結合病人實際情況審慎行事。
6.骨癆湯(許履和)
【組成】青蒿6g,炙鱉甲12g,柴胡6g,牡丹皮6g,地骨皮9g,牛膝9g,續斷9g,金銀花15g,紫花地丁15g,當歸9g,桃仁9g,蘇木4. 5g。每天1劑,水煎服。
【效用】主治骨(骨關節 結核)。
7.益氣托裏湯(房芝萱)
【組成】生北黃芪24g,黨參24g,當歸9g,赤芍9g,雲茯苓15g,枸杞子15g,陳皮9g,白芥子9g,甘草3g,炒穿山甲9g,皂刺12g,玄參18g,白術12g。每天1劑,水煎服。
【主治】治療骨與關節 結核,中期形成寒性膿腫,症見局部腫脹明顯,按之應指。
8.抗癆丸(丁鍔)
【組成】木鱉子、黃連、澤漆、蜈蚣、生牡蠣。水煎取汁,幹燥壓片。每天服3次,每次6~8片(含生藥3g)。3個月為1個療程,可連服2~4個療程。
【效用】治療骨、關節 結核。(《中國中醫骨傷科百家方技精華》,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1)
9.提毒散(劉柏齡)
【組成】製乳香25g,製沒藥25g,血竭20g,輕粉5g,蜈蚣10條,蟾酥2g,冰片1g,麝香0. 5g。諸藥為極細麵,外用。用時撒瘡口,上蓋玉紅膏或貼膏藥。如竇道較深,用此藥粉5g,加枯礬粉2. 5g,再將黃蠟15g,溶化後與該藥調勻,就熱搓成藥條(即成蠟礬提毒條),涼透後插瘺管內,上貼膏藥,隔日換藥1次。
【效用】祛腐生肌。治療慢性骨髓炎、骨關節 結核,竇道形成經久不斂者。(《中國中醫骨傷科百家方技精華》,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1)
10.骨癆流痰大龜丸(汪朋梅)
【組成】大活龜1隻(約500g,鉛絲縛定頭足,外裹濕紙,塗泥,待幹,置炭火內煆至焦黃,不可成灰),大蜈蚣10條(約50g),紫河車1具(約50g),冬蟲夏草30g。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服6g,每天3次,開水送服。
【效用】骨、關節 結核或伴膿腫流竄,已潰未潰均可應用。(《中國名醫名方》)
11.複方蜈蚣散
【組成】蜈蚣、全蠍各40g,土鱉蟲50g,上藥碾成粉末混合,分40小包,每包3. 25g,每天早、晚各服1小包,將藥與雞蛋攪拌後蒸、炒或煎內服。20天為1個療程,一般服3~6個療程。
【效用】主治骨結核。
12.土狗蒸雞蛋
【組成】生雞蛋1個,將土狗(螻蛄)2個裝入,濕紙封口蒸熟,去螻蛄食雞蛋,每次1個,每天3次。
【效用】主治骨、關節 結核。(《山東中醫雜誌》1995年第5期)
第七節 名家醫論精華
(一)張柏齡:骨與關節 結核的治療經驗
本病是由於正氣虛弱或急慢性損傷,外邪乘虛而入,留著於骨與關節 ,與氣血搏結,並影響津液的輸布排泄,而變生痰濁,損筋腐骨。日久痰滯化熱,“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形成寒熱錯雜的病理狀態,然膿為氣血所化,因而多出現氣血虧虛之證。本病的全身變化大致為:始為虛寒,漸轉虛熱,甚至陰虛火旺。後期陰陽俱虛,氣血虧乏。在整個病理演變過程中,虛實互見,寒熱錯雜,但以陰虛為主。本病的病機要點為正氣不足,邪毒感染,虛實夾雜。治療上應扶正祛邪兼顧。
病理階段不同,其病機重點又不一致。早期主要是陽氣不足,寒痰瘀滯,治療以溫陽散寒,化痰祛瘀為主,可用陽和湯加減[熟地黃50g,鹿角膠15g(烊化),炮薑6g,肉桂5g,麻黃3g,白芥子9g,貓爪草15g,夏枯草15g,功勞葉15g,當歸15g,澤漆10g,僵蠶10g,蛤蚧5g,甘草10g];中期寒性膿腫形成,正氣更虛,筋骨損傷加重,治療時應在扶正祛邪的基礎上,消腫化瘀排膿,盡可能使膿腫消散,可選用托裏透膿散加減(生黃芪30g,當歸25g,白芍20g,續斷20g,茯苓20g黨參15g,白術15g,穿山甲珠15g,皂角刺20g,白芷10g,香附15g,金銀花50g,甘草10g,玄參20g,功勞葉20g)。較大的膿腫配合切開排膿或膿腫穿刺術效果更好;後期病變進一步發展,膿腫可潰破形成竇道,進一步耗傷氣血及津液,陰血虧虛比較明顯,治療重在扶正;若氣血虧虛明顯者可用人參養榮湯加減(黨參10g,白術10g,生黃芪10g,熟地黃8g,五味子8g,茯苓8g,遠誌6g,陳皮10g,枸杞子10g,骨碎補20g,丹參15g,當歸10g,甘草10g),若陰虛火旺明顯者;可選用六味地黃丸、大補陰丸及清骨散加減(生熟地黃各15g,山茱萸15g,山藥20g,陳皮15g,茯苓30g,玄參15g,知母10g,黃柏20g,秦艽15g,龜甲15g,生黃芪10g,丹皮10g,甘草6g)。
(二)史濟柱:論骨與關節 結核的治療
1.辨證求因、明辨虛實史氏認為,骨屬“陰疽”,好發骨與關節 ,多損傷筋骨,釀成膿瘍(流痰),形成瘺管,經久難愈,輕則殘疾,重則危及生命。其發生發展與“腎”關係係密切,中醫認為,腎主藏精,在體為骨,主骨生髓.腎強則髓充而骨易合,骨質堅強則外邪不易侵襲;腎虛則髓少而骨失所養,骨質疏鬆則毒痰瘀乘虛深入骨髓之間,陰寒之毒夾瘀滯凝聚,蝕骨損絡,氣血失和,經絡阻隔遂成本病。故骨既有先天不足,後天失調,腎虧髓空之虛,又有風寒痰濁,毒瘀滯凝聚之實,日久則可寒邪化熱,陰轉為陽,或陰水愈虧,虛火愈旺致血肉腐壞,釀成膿瘍,膿水淋漓不盡又累及氣血俱虛。史師認為,骨證屬虛實夾雜,以虛為本,變化多端,從整個病程發展來看,可分為初、中、後3期,大體上表現為始為寒,久為“熱”;臨床辨證應以局部為主,參合全身情況。由於該證發病慢,病程長,病情在不斷變化,病變中期全身可伴陰虛或陽虛的表現。病變後期又可出現氣血兩虛或陰虛火旺的症狀。史氏強調臨證應仔細審察,掌握病機的絲毫變化,遣方用藥應以辨證為基礎,因人製宜,隨症加減。
2.益腎溫經、壯骨固本史氏在治療骨時注重益腎溫經的方法,處方中常選用鹿角膠、川桂枝、炮薑、大熟地黃、炙龜甲、山茱萸等藥。以益火之源,填精生髓,以期充實腎脈,溫通經絡,達到壯骨固本之目的。史氏認為:益腎壯骨既要滋陰生髓,又要溫通補陽,骨病之初期,疊受陰寒之毒浸淫,折傷陽氣,且毒痰瘀凝結骨絡,氣血阻滯,釀為膿瘍,非大溫大熱之劑不能化,至病變中期,部分患者症狀以陰虛或陰虛火旺為主,史氏則益腎以滋陰為主,配合和營通絡之劑,如全當歸、杭白芍、紫丹參、嫩桑枝等。慎用溫熱之品,並可酌加地骨皮、肥知母、粉丹皮、黃柏之類。而其他患者則應以益腎溫經為主治療貫穿始終,如伴有陽虛症狀,則更宜溫通補陽,可應用熟附子、肉桂、補骨脂、菟絲子之類。史氏認為:運用益腎填精生髓始能強壯筋骨,使骨質固密,補陽溫經通絡方能從速化痰敗毒,瘀散絡暢,使氣血調和。
3.兼顧脾胃、生化有源史氏認為,骨以虛為本,既有先天不足之虧,又有後天失調之損,故治療時應始終照顧脾胃。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是人體五髒六腑、四肢百骸營養之基礎,故史氏常以益腎法補先天不足之虧,健中法益後天失調之損。方中常選用潞黨參、炒白術、生薏苡仁、廣陳皮、雲茯苓、薑半夏、春砂仁等藥健脾補中,以期脾胃功能得以恢複,則氣血生化有源,人體禦病抗能力得到加強,痰毒賴脾胃運化得以排泄。史氏認為,益腎健脾在治療骨中具有主導地位,兩者相輔相成,在骨病變後期,臨床出現氣血兩虛症狀時,健脾養胃則更顯示出其重要性。
4.組方遣藥、推陳出新史氏曾在陽和湯基礎上自創史氏骨瘍方與史氏消散膏(外用)取效滿意。史氏骨方基本組成:鹿角膠9g,大熟地黃30g,炮薑6g,白芥子、嫩桑枝各15g,川桂枝6g、葎草、澤漆、生黃芪、生薏苡仁各30g,廣陳皮6g,潞黨參15g,生甘草10g,大棗15g。以益腎溫經,散寒化痰。若脊椎結核酌加炙龜甲30,川杜仲15g,川續斷20g,製狗脊15g;胸椎結核伴截癱可酌加晚蠶沙、絡石藤、宣木瓜各30g,骨碎補、白僵蠶各10g;伴陽虛症狀酌加熟附子9g,肉桂6g,補骨脂、菟絲子各15g;伴陰虛或陰虛火旺症狀則去鹿角膠、川桂枝、炮薑之類,可合知柏地黃湯加減;伴胃納不香可去熟地黃,酌加製何首烏20g,炒白術、雲茯苓各15g,春砂仁3g;伴氣血兩虛可合八珍湯加減。史氏在其史氏骨方中融入葎草、澤漆大劑投入是用其抗,起到加強療效的作用。
史濟柱在治療各期骨時,還常配合應用斑蝥蛋。他認為:斑蝥有攻毒消瘡,破血散結,拔瘰鬁療毒等功效,再配以補五髒、安心神的雞蛋,具有扶正消解的作用,對骨患者具有明顯效用。斑蝥蛋的製備與服法:在雞蛋頂上挖一小洞,放入斑蝥7個,隔水蒸熟,去斑蝥,吃雞蛋,每天1個,連服30~40個。由於斑蝥是劇毒藥品,如服後出現副反應,則應立即停用,可用六一散30g煎湯代茶飲之。若能在服斑蝥蛋同時用六一散30g煎湯代茶飲,可避免或減少斑蝥之副作用。
5.內外兼治、提高療效骨中後期,由於毒痰瘀侵蝕,損骨蝕絡,經絡阻隔,氣血失和,形成膿瘍(流痰),日久可潰破或切開排膿後,形成瘺管或竇道,膿水淋漓不盡,經久難愈。對此,史氏推崇內外兼治,應用外治法直接作用於患部,以期快捷,提高療效,縮短病程。膿瘍初成未潰,史氏常用其自創史氏消散膏局部外貼,以消瘀散毒。史氏消散膏由藤黃、乳香、沒藥、甘鬆、國樟各240g,山楂200g,細辛90g,鬆香與清藥肉各2 000g調製而成。形成瘺管或竇道後,可先後應用自降丹、五五丹、八二丹等散劑黏附藥線,插入瘺管或竇道,以拔毒祛腐,斂瘡生肌;如瘺管或竇道壁組織較厚,史氏常用三品一條槍腐蝕之。三品一條槍由白砒45g、明礬60g、雄黃75g、乳香4. 5g調製而成。上述諸法,臨床用之,頗有效驗。(《遼寧中醫雜誌》,1996年第3期)
(三)許履和:骨與關節 結核病因病機述要
本病的發病原因,多數認為是腎髒不足、骨骼空虛、風寒侵襲,或跌仆損傷、氣血凝滯。我們在臨床實踐中體會到,本病的病因病理及臨床演變過程是相當複雜的:總的趨勢是其始也為寒,其繼也為熱,既有其腎虧骨空之虛,又有其氣血凝之實,當骨質發生病變時,其本虛標實的局麵雖然同時存在,但其寒邪已化為熱,陰證已轉為陽,並且每見陰虛火旺之證。因此,我們用骨湯養陰清熱,強壯筋骨,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是比較合適的,不但標本兼顧,而且基本上適合於骨質破壞、病灶活動的慢性過程。1962年,我們曾經作了以骨湯為主治療骨與關節 結核20例的臨床小結,療效比較滿意。茲根據古人理論,結合我們的體會,將本病的病因病理,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麵:
1.腎陰不足《瘍科心得集》說:“附骨痰者……小兒三歲五歲時先天不足,三陰虧損……遂發此瘍;又大人亦有之,男則係房勞不禁,色欲過度,腎水幹涸而生;女則由腎陰不足,經枯血閉而發。”古人早就認識到腎陰不足是引起本病的根本因素。本組20例中,由於沒有收容小兒,所以對“先天不足、三陰虧損”就無從談起;在成人方麵,由於有的患者不願透露真情,所以隻了解到1例早婚、1例青年時手淫、結婚後房勞過度,1例素有遺精、1例平素白帶較多,盡管數據較少,從而亦可證實腎陰不足是導致本病的因素。但是我們認為,如果僅僅是陰虛,不到火旺的階段,還不致腐蝕骨質而引起病變;故當骨質發生病變時,一般都存在著陰虛火旺的現象。我們收治的患者,大部分出現了陰虛火旺的證候,就是一個有良好的例證。如有潮熱、脈數者各13例,盜汗者5例,口幹者8例,舌紅者11例;當然還有不少患者,沒有出現這些證候,這是病情有輕重的關係。《內經》謂:“腎主水”腎虧則水乏滋生之源,水火不能相濟,病重的,命門之火必無依而升浮,以致出現陰虛火旺的證候;病輕的,虛火雖已暗熾,尚未顯露於外,這些證候就不一定會出現。因此,凡是當骨質發生病變時,陰虛火旺是病機的主要方麵,所以在骨湯中采用了青蒿、鱉甲、銀柴胡、丹皮、地骨皮等以養陰清熱。由於陰液漸複,虛火漸平,所以陰虛火旺的證候全部得以消失;沒有陰虛火旺證候者,也得到了進步和痊愈,並未出現任何流弊。
2.骨骼空虛《醫門補要》說:“龜背痰……起於小兒筋骨脆弱,加以先天不足,或病後失調……大人腎虛腰痛,每成此病。”古人指出了骨質脆弱和腎髒空虛,亦是主要的致病因素。我們雖然無法衡量骨與關節 結核患者的骨骼是否空虛,但是《內經》早就說過:“腎主骨”、“腎者骨之合也。”說明腎與骨骼有著密切的關係,腎強則骨易合而骨質堅強,反之,則生長障礙或骨質疏鬆,外邪便易侵犯,既病之後,其骨質亦易破壞。所以我們在擬製骨湯時,於養陰清熱之中,同時選用了杜仲、牛膝、川續斷等強壯骨骼之品。使既病之處,易於恢複;未病之地,不再破壞。我們所配用的斷龜片,亦是此意。
3.瘀血凝滯《瘍科心得集》說:“附骨痰者,……又或因外傷,致氣不得升,血不得行,凝滯經絡,隱隱作痛,遂發本病。”《馬培之外科醫案》也說:“龜背……閃挫折傷,必瘀血凝滯經絡。”這都說明了遭受外傷以後,能使瘀血凝滯而誘發本病。本組20例中,有外傷史者8例,有明顯體征(舌質紫黯)者8例,全部痛有定處。我們認為,遭受外傷當然可以造成氣血凝滯,但是風寒侵襲,也能使脈凝而血滯流,即如化熱後的腫脹疼痛,亦是經絡痹阻,氣血凝滯之所致。因此,骨湯采用了桃仁、紅花、蘇木等以活血化瘀,當病灶活動時還配用了五味龍虎丸和小金丹以加強其藥力。瘀血得化,則氣血之流行通暢,病進時可以達到消腫止痛;穩定後可以促進骨質生長。
4.熱毒內蘊《外科正宗》說:“夫附骨疽者,乃陰寒人骨之病也、……日久陰轉為陽,寒化為熱,熱甚而腐肉為膿。”《醫宗金鑒》說:“附骨疽……經久陰極生陽,寒鬱為熱,熱甚腐肉為膿,外形腫胖無頭,皮色如常,漸透紅亮一點,內膿已成。”古人對附骨疽(骨髓炎)與附骨痰(骨結核)大多是混同立論的,這裏所說的附骨疽,實際上包括了附骨痰。認為骨結核是一個陰寒之證,同時也指出陰寒之邪是可以轉化的。但由於當時條件的限製,當外形顯著時才能看出化熱轉陽。我們認為,本病到了骨質破壞階段,即使沒熱體征,實際上熱毒蘊結已甚;因為隻有寒化為熱後,骨質才有被蝕的可能;如果局部形成膿腫,則內蘊之熱毒已由骨達肉,侵犯肌肉,病情就更為嚴重了。(《許履和外科醫案醫話集》,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
(四)陳渭良:從痰論治骨關節 結核
骨結核,俗稱骨、流痰或穿骨流注,指全身骨與關節 結核的泛稱,是外證中頑固難愈的病症之一。其臨床特點是起病很慢,局部皮包不變,漫腫酸痛,化膿亦遲,潰後膿水清稀挾有豆腐花狀物,膿出腫仍不消,繼之胬肉突出,形成瘺管竇道,遷延數年不愈,其病深達筋骨關節 ,輕則形成殘廢,重則危及生命。本病的原因,可有三點:①先天肝腎不足,筋骨失榮,骨髓空虛,且後天飲食失調,損傷脾胃,則氣滯痰生。②因有所傷,如閃錯跌仆損傷,是誘發本病的誘因。③促使風寒濕痰之邪,得以乘隙而入。以致血脈被阻,不得流行,注於筋骨關節 之間,乃成本病。在整個病程中,既有先天不足,腎氣虧虛,後天失養,脾失健運,又有氣血不和,痰濁凝聚之實。故治療多從痰論治。本病的病證,為陰證、虛證,屬裏、屬寒,與腎髒空虛有密切關係。依據其臨床表現,劃分初期、成膿期、潰後各個階段的不同情況,擬定適當的治療原則。
1.初期(寒痰):初起未成時,骨內雖有病變,而外形症狀並不明顯,僅覺患處隱隱酸痛,不紅不熱,皮色如常,繼則關節 活動障礙,動則疼痛加甚,或攣曲偏枯,或痿弱不起。但全身情況尚無明顯變化或時發輕微寒熱。此期治宜益肝腎、補益氣血為主,溫經通絡、散寒化痰為輔,促其消散。方用陽和湯加減。常用藥物如:炙麻黃8g,熟地黃30g,桂枝10g,幹薑10g,白芥子10g,鹿角膠(烊服)8g,炙甘草6g,百部15g,丹參15g。
2.成膿(痰瘀):日積月累,在原發或繼發部位,漸漸腫起,有時疼痛,有時不痛,漫腫無頭,皮色不變,全身乍寒乍熱,朝輕暮重,此為寒化為熱已進入釀膿階段。如果膿已成熟則患處出現透紅一點,中有軟陷,重按應指。此期一般治宜溫補托毒,以促速潰。方用神功內托散加減。常用藥物如黃芪30g,黨參30g,白術15g,當歸3g,丹參15g,穿山甲(先煎)10g,皂刺12g,熟附子10g,黃芩15g,百部15g,陳皮10g,炙甘草6g。
3.潰後(虛痰):破潰之後,瘡內時流稀膿,或夾有幹酪樣物質隨之而出,久則瘡口凹陷,周圍皮色紫暗,形成瘺管,不易收口。如病在四肢者,則肌肉日漸萎縮;病變在頸椎、胸椎、腰椎者,則四肢強直不遂,或癱瘓不用,甚至二便失禁。此期又分兩證。若病久元氣不支,食欲減退,則身體日漸消瘦,精神日漸萎頓,或伴有麵色無華,形體畏寒,心悸失眠自汗,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或虛大者,此屬氣血兩虧,治宜補氣養血,方以十全大補湯加減。常用藥物如:黃芪30g,黨參30g,當歸3g,熟地黃20g,茯苓30g,白術15g,炙甘草6g,白芍15g,五味子8g,遠誌6g,陳皮10g,生薑15g,大棗30g,酸棗仁20g。若伴有午後潮熱,顴紅,骨蒸盜汗,口燥咽幹,食欲減退,或咳嗽痰血,舌光質紅少苔,脈象細數者,此屬陰虛火旺,治宜養陰清熱,方以大補陰丸加減。常用藥物如:熟地黃30g,玄參20g,生龜甲(先煎)30g,生鱉甲(先煎)30g,知母12g,地骨皮15g,秦艽15g,丹參15g,百部15g,黃芩15g,甘草6g。若盜汗不止,加黃芪30g,浮小麥30g,煆牡蠣(先煎)30g,煆龍骨(先煎)30g;若有咳嗽痰血,加北沙參30g,麥冬12g,百合15g,川貝15g,丹皮15g。
陳氏認為,骨關節 結核是患者先後天虧損、正氣虛損為病之本,寒濕痰凝是病之誘因,流痰雖屬外證,但俱從內生,因此整體治療,增強骨骼自身功能,加強機體對病源的抵抗力,促進病變組織的新生和修複,是治療本病的基本原則。而無論生於何處的流痰,均需固定製動,護理上需防止並發褥瘡等。(《陳渭良骨傷科臨證精要》,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五)王修安:骨與關節 結核的辨證治療
骨、關節 結核,常是身體某一部位結核繼發病變。在治療時,應將局部病變治療與整體治療結合起來,不可忽視整體治療。應以扶正祛邪,疏通經絡,活血散瘀,舒筋壯骨為主要治則,忌用寒涼之劑。一般可分為外治法與內治法兩種:
1.外治法①化瘀散:乳香15g,沒藥15g,血竭50g,兒茶15g,龍骨50g,陳皮50g,白及200g,冰片10g。共研為細末,用醋調和成膏狀,塗於布(略大於病灶)上、貼患處,每天換1次。並注意有無藥物過敏現象。適應證:骨結核未化膿或已化膿而未潰破者。②紅油膏:紅靈丹15g,凡士林適量。先將凡士林加溫熔化冷卻,再將紅靈丹藥粉調入,和勻成膏,敷患處。適應證:骨、關節 結核已化膿潰破者。③九一丹:煆石膏27g,升丹3g。共研為極細末,敷患處。適應證:骨、關節 結核已化膿潰破者。④藥撚:煆石膏40g,紅粉10g。共研為極細末,用紙撚塗漿糊蘸藥粉,搓成藥撚陰幹,用時插入瘺管至基底部。適應證:骨、關節 結核已化膿潰破成瘺管者。⑤消炎散:大黃50g,白及50g,白斂50g,白芷50g,鬱金50g,黃柏25g,生綠豆150g。共研為細末,用涼花茶水調和成膏狀,塗於布(布略大於病灶)上,貼患處。每24小時換1次。適應證:骨、關節 結核有膿瘍及潰破成瘺管者。⑥生肌散,爐甘石15g,鍾乳石6g,滑石10g,琥珀10g,朱砂3g,冰片3g。共研為極細末,敷患處。適應證:骨、關節 結核有膿瘍及潰破成瘺管而日久不收口者。
2.內治法①紫金錠(又名太乙紫金丹):山慈菇20g,大戟15g,五倍子9g,續隨子9g,麝香3g,朱砂3g,雄黃2g。共研為細末,再用糯米粉30g,加清水適量,放入銅鍋內加熱攪成糊狀,待涼後擠壓成方片。每天晚飯後用溫開水磨服3g。亦可用陳醋磨汁調敷患處,隔天換敷1次。適應證:骨、關節 結核未化膿或已化膿而未潰破者,以及潰破成瘺管者。②複骨丸:血竭、兒茶、乳香、沒藥、大黃、鹿角膠、雄黃各25g,骨碎補100g,冰片0. 5g,或加全蠍25g。共研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10g。每天晚服1丸,開水送下。適應證:骨、關節 結核未化膿或已化膿而未潰破者,以及潰破成瘺管者。(《中醫醫論醫案醫方選》,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
(六)趙永昌:骨癆(骨關節 結核)治療經驗
骨證屬中醫陰疽範疇,而今之骨結核多屬之。因其易流竄它處,潰後膿液稀薄如痰,故古人多稱之為流痰。並因其流注之部位不同,而又有不同名稱。如位於大腿者,稱之為附骨流痰;發於膝側則名鶴膝流痰;在踝則為穿拐流痰;脊椎部叫龜背流痰;而在腰椎者,則屬腎俞流痰。本證雖為寒痰流注,古人多以氣血虛寒痰阻清道凝結而成。但因其病在骨,而腎主骨,腎虛則骨骼失養,寒痰易凝,故實屬流痰為標,而腎虛為本之證。其病多發於兒童、青年。或因年稚先天不足,腎氣未充,或因勞倦傷損,皆可導致三陰虧損,氣血失和而骨節 空虛,遂致寒痰流注,釀為骨。故其治療當以補腎固本為主,而以化痰消腫為輔。根據前人經驗,結合自己多年臨證所得,常組成下方,名之為新骨丸,臨證用之,每受其益。方藥:當歸15g,熟地黃15g,牛膝9g,威靈仙9g,木瓜9g,杜仲9g,茯苓9g,川芎9g,乳香、沒藥各9g,川續斷12g,補骨脂15g,骨碎補15g,萱草根15g,羌活15g,黑木耳250g。上藥共為細末,煉蜜為丸,丸重6g。每服1丸,每天服2次。臨床使用時既可為丸,亦可煎湯,常以3個月為1個療程。如馬某,女,24歲。1978年4月來診,自訴右胸壁處有一腫塊月餘。患處疼痛,並兼身有低熱、夜間盜汗,腰痛乏力,心悸氣短,納食欠佳。視其腫物在肋弓第九肋骨處,大小約3cm×3cm,按之質欽,皮色不變。驗其血沉40mm/h,結核菌素試驗()。舌質淡,脈沉細。病屬“骨”,為腎虛骨弱,痰核流注之證。予上方加減:夏枯草30g,萱草根30g,桑寄生15g,川續斷9g,菟絲子15g,補骨脂9g,當歸12g,魚腥草30g,狗脊15g,黃芪25g,黨參15g,白術9g,山藥9g,百部9g,羌活9g,丹參30g,益母草30g。並用紅粉紗條換藥,可祛腐生肌,有治療瘺管及促進愈合之功。而現代藥理學抑菌試驗亦證明紅粉紗條對結核杆菌、大腸杆菌、銅綠假單胞杆菌及化膿性球菌均有抑製作用。故臨床用之常獲良效。
按語:紅粉紗條製法:紅粉3g,朱砂12g,共為細末,與生肌玉紅膏(《醫宗金鑒》)60g先調和均勻消毒後備用。共為極細末製成藥紗條(《醫話醫論薈要》,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
第八節 醫案選萃
(一)石幼山:治孫童髖關節 結核案
孫童,女。家屬代述該女平素活躍,尤喜跳橡皮筋。左髖關節 筋絡酸痛已久,牽引腿膝,近來增劇,行動跛斜,下肢外展弛長,並有低熱。氣血失和,風寒痰濕入絡,方擬疏化痰濕,活血止痛。外敷:三色敷藥(石氏外治驗方,詳見《肋骨骨折》章—編者注)。內服:牛蒡子9g,炙僵蠶6g,白茯苓9g,懷牛膝9g,全當歸6g,西赤芍9g,製天南星4. 5g,川獨活6g,威靈仙9g,炙地龍9g,製沒藥3g,新紅花3g,清炙草3g。本例曾診斷為早期骨結核,並予抗治療,但無好轉。來我處診治,斷其為痰濕入絡,而予化痰濕、調氣血之劑。1個月餘即痊。3年後隨訪,上課活動自如,並無後患。[《近代中醫流派經驗選集(第二版)》,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