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高中組(9)(3 / 3)

衣帶漸寬終不悔

納蘭性德,那個有著如水般純潔、憂愁的男子。他的家世顯赫,父親是當時權傾朝野的相國明珠,母親是一品誥命夫人,家族隸屬正黃旗,為清初滿族最顯赫的八大姓之一。擁有這樣的身世,他的家族可以說是富貴榮華,聲名顯赫的,也許是造化弄人,納蘭性德偏偏是“雖履盛處半,抑然不自多。於世無所芳華,若戚戚於富貴而以貧賤為可安者。身在高山廣廈,常有山澤魚島之思。”

他是喜歡水的!不然怎麼會寫出那《淥水亭雜識》,他以水為友,以水為伴,在此療養、休閑,作詩填詞,研史論經,並邀客燕集,至死也沒有離開他的淥水。如果這位偉大的、借水寄情的詞人沒有了水,那麼他的創作激情和靈感將大打折扣,甚至幹涸。

他是喜歡荷的!不然怎麼會那樣厭惡官場,不惜拋棄侍衛的身份,投身於山水鳥獸之中。他愛荷,愛那出淤泥而不染,愛那亭亭淨植,香遠益清,因此他逃離那汙濁的官場,他的作品中才會大量地出現荷。

他是憂愁與寂寞的!不然怎麼會寫下那“人生若隻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這是他對妻子盧氏的思念啊!他將對妻子的愛傾注在詞中,怪不得人們評價他的詞以寫真取勝,寫情真摯濃烈。“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對親人的依依送別之情;“身向榆關那畔行”激蕩的是“萬裏赴戎機,關山度若飛”的蕭蕭豪邁情;“夜深千丈冰”催生的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豪情……

我的生活和書息息相關,我的心化成舟在書海上隨著脈搏蕩漾……

▲紅寺堡中學 高一(4)班 馬若恒 指導老師 張誌燕

慢嚐書香

品一杯茗茶,手裏捧一本書,獨自一個人靜靜細讀,茶淡淡的清香中夾雜著幾分苦澀,正如書中動人的情節中夾雜著幾分傷感,漫漫人生中夾雜著幾分曲折。

在那汨羅江畔,總能看見那樣一個人:頭戴巍峨之冠,身著蘭香草服,披發行吟,時而悲歎,時而沉吟,而從他的內心中卻發出“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驚人意誌。屈原,一代賢才,當他想為朝廷效力,造福大眾時,卻屢遭排擠。他被排擠出朝廷後,看著國家的衰亡,聽著百姓的哭聲,他帶著“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的驚人節操,帶著內心的悲憤與淒苦縱身投入了汨羅江中。而他高尚的精神,高潔的品質卻名留千古。

他是一棵綻放千年的青蓮。然而他對自己詩仙的名號並不滿足,他豪放、飄逸,有著“鬥酒詩百篇”的魄力,他豁達、向上,有著“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人生態度。但當他麵對遠大的理想和政治抱負無法實現時,也有過失意、苦悶。“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他內心憂愁倍出,出眾的才華,遠大的抱負不能實現,精神的苦悶難以解脫,於是,他選擇了隱居山林,寄情於山水,將他一生的才華全部凝結在了流芳千古的詩中。麵對李白的人生,使我領悟到了豁達與向上是人生奮鬥中不可缺少的品質。

人都有年少輕狂的時候,聰慧的蘇軾也曾有過:“認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的極度自負,但後來的他認識到了這一點,又改為“發奮認遍天下字,立誌讀盡人間書”的自勉。當他被貶黃州,雖然體會到了孤獨、慘淡的淒涼苦悶,但在這時候卻寫下了氣勢磅礴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感慨自己未能建立功業的無奈。而他灑脫與豪邁的氣度,流露出了他的超然豁達與幽默詼諧,麵對病痛他居然笑言“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須蕭散滿霜風。小兒誤喜朱顏在,一笑那知是酒紅。”使人不覺感到他的可敬與可愛,也使我領悟到做人要放開得失,笑看世事,做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

慢嚐書香仿佛使我走進了清香四溢的荷畔;慢嚐書香,仿佛使我欣賞到了布滿星辰的夜空;慢嚐書香,一點一滴地細細品味;慢嚐書香,一步一步地勇往直前;慢嚐書香,感悟書中的“黃金屋”。

慢嚐書香,感悟生活,解讀妙語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