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初中組(11)(2 / 3)

黃昏的斜陽。

平靜。

一個人靜靜地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被斜陽染紅的晚霞,好美,然而,“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這一切一切,都是我從書中、從現實生活中真切體驗到、感受到的。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我和書的故事注定有緣,將一直延續下去。

▲中衛五中 八(3)班 路佳銳 指導老師 劉學英

書,是我成長的護身符

是什麼,輕輕地來,悄悄地走,隻留下心中的一絲回味?是什麼,悄悄地來,輕輕地走,帶走了心中的陰霾,卻留下繁星滿天?是什麼,讓方文山能寫出如此古韻的詞,在國內刮起一陣“中國風”?又是什麼,讓三毛有“要做一棵樹,一半在塵土裏安詳,一半在風裏飛揚”的坦然?

答案不言而喻,那便是——書。我與書的故事,或許和很多人一樣。但對我卻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是書伴我成長,成為我一生的老師,更是我一生的夥伴。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那是我的第一本書,一本封麵清新淡雅的《唐詩三百首》。那時候的我還小,懵懂無知,每天隻知道咿咿呀呀地讀。當我囫圇吞棗地讀完一首又一首,卻不知就裏仿佛一首未讀。不過,一個六歲的小孩,怎會感悟到李太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豪氣衝天?又如何能理解杜工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憂國憂民的情思?更不會感歎摩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千古壯觀……在詩海中遨遊的我一直帶著救生圈,所以最終也沒有學會遊泳。不過,幼時讀詩的經曆,卻也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盛唐詩人們風格各異的古詩無時無刻不吸引著我,讓我對讀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此與書結下了不解之緣。

遙想幼時讀書事,那時還覺得,讀書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閑情逸致。

韶華囈語,轉眼之間我已經四年級了。日複一日,隨著讀的書越來越多,肚子裏的庫存也日益豐富起來。但是那一年夏季的讀書經曆卻讓我刻骨銘心。

七月份的天氣總是讓人受不了,天空都被烤得發白。我手中拿著剛買的散文集,大步流星地走向廣場的一片小樹林——這個市井小城中少有的避暑之地。伴著微微的風,我小心翼翼地打開它,便“啃”起書來。同平時一樣,我對於喜歡的文章是嚼了一遍又一遍,而對於不喜歡的卻是看也不看。而且即使是喜歡的文章,也是一目十行,讀個表皮而已。

後來,周一的作文課上,我為自己這種不好的習慣付出了代價。麵對著作文紙,腦子裏那些唯美的文章過電影般閃過,卻不知從何起筆……課後,老師叫我去辦公室。她就坐在桌前,一臉凝重,臉上的皺紋交錯在一起,猶如火山噴發後的土地一樣沉重。“老師知道你讀得書不少,可你的作文怎麼寫成這樣子?空洞、乏味,純粹是辭藻的堆砌,做無病之呻吟!”我在一旁聽著,小小的自尊、自信全然崩塌,然後默默地走出辦公室。老師的話猶如警鍾長鳴,久久回蕩在耳畔。之後的一段時間,我不斷問自己:難道這些書我都白讀了嗎?為了追根溯源、找出原因,我拿起那些讀過的書,重新讀曾經我不喜歡讀的文章和匆匆讀過的文章,竟意外地發現自己原來遺漏了這麼多值得學習之處!我恍然大悟,下了決心改掉往日的壞習慣,開始效仿毛主席在讀《二十四史》時的做法,在書上注明自己的感悟。常常一本書讀下來已經是“滿目瘡痍”。一年後,我的讀書能力進一步提升,寫作能力也像神九發射一樣——順利升空!

再憶少年讀書事,幡然醒悟:讀書要講究方法。同時,書是為了獲得知識而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