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肺湯
(情節)盛夏草原,蚊子、牛虻成群出沒。一少年郎哥騎著剛馴服的烈馬款款而來,他手抓馬鬃,伏身下靠。可是,為了預防蚊蟲叮咬,隻好逆著蚊群晃動身軀,這就增加了騎馬的難度。
(湯歌)證治準繩溫肺湯,芪草升葛公丁香,羌活防風蔥麻黃,溫補肺氣是良方。
(組成)9味:炙甘草3克、蔥白3根、炙黃芪6克、升麻6克、葛根3克、麻黃12克、羌活3克、防風3克、公丁香6克。
(用法)為細末,分2次,加蔥白,水煎服。
(功效)補氣升陽,溫肺散寒。
(應用)主治肺氣虛寒之鼻。痺見,偶遇風寒,發作鼻癢,噴嚏,鼻塞流清涕,反複發作,遇寒加重,得溫則減,麵色咣白,動則氣喘,自汗畏風,舌淡苔白,脈細弱。加減:臨證時,可配蒼耳子散以增強疏風利竅之力;若兼脾虛、腎虛,可酌加補脾、補腎之藥。現代可用本方加減治療過慢性鼻炎、慢性鼻炎而見上述症狀者。
滋潤護鼻湯
(情節)北方有一個白色的湖一一查幹湖。鬆花江把清亮的江水源源不斷地注入湖中,滋潤著湖泊。湖水一碧萬頃,湖中船影綽綽,湖畔水鳥齊飛。若是在陰霾的天氣,雨簾低垂,船停沙靜,一切時隱時現,若有若無,真好似一幅水墨畫。
(湯歌)滋潤護鼻治鼻,天冬玉竹黑芝麻,黃精貝母沙麥冬,滋陰潤肺除燥痂。
(組成)8味:天冬10克、麥冬10克、生地10克、玉竹10克、川貝母10克、黑芝麻15克、沙參10克、黃精10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滋陰潤肺。
(應用)主治肺腎陰虛之鼻。症見:鼻內幹燥,鼻粘膜萎縮,鼻腔寬大,鼻塞,嗔覺減退,呼氣惡臭,脈細數。加減:若陰虛火旺,兩顴潮紅,五煩熱,潮熱盜汗甚者,加鱉甲、知母、黃柏等以滋陰清熱。頭痛頭暈者,加川彎、白芷、蔓荊子等;出氣臭穢,涕膿結痂者,加銀花、野菊花、黃芩、魚腥草、知母等以淸熱解毒,除膿消臭。現代常用本方加減治療萎縮性鼻炎而見上述症狀者。
(注意)服藥後,若見便溏者,可用炒山藥、炒薏仁研末,紅糖水調服,與上湯藥間日服用。
沙參麥冬湯
(情節)科爾沁一帶黃沙滾滾,水源奇缺。人們在大漠之地挖洞找水,費盡了千辛萬苦,流沙深積,盡管人們用草木加固於洞壁四周,但洞邊沙土依然紛紛而下,連草葉也淤於洞內。人們無奈,隻好另尋新地。終於在一處植物稀疏的地方打出了三眼井。井水清澈無比,甘甜異常。“三眼井”就成了此地之名。後來,康熙巡視科爾沁,便將三眼井村更名為“三義井”,一直沿用至今。
(湯歌)沙參麥冬湯七物,玉竹花粉扁豆入,桑葉甘草清肺燥,養陰生津依此錄。
(組成)7味:麥冬10克、生扁豆5克、天花粉5克、沙參10克、玉竹5克、生甘草3克、冬桑葉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養肺胃,生津潤燥。
(應用)主治燥傷肺胃,津液虧損。症見:鼻幹,咽幹,口渴,幹咳少痰,舌紅少津。現代可用本方加減語療萎縮性鼻炎、慢性咽炎、慢性喉炎等證屬燥傷肺胃,津液不足,而陰虛內熱症狀不明顯者。
巢元方
巢元方,隋朝著名醫學家,其籍貫及生平均無詳考。隋場帝楊廣即位,改年號為大業(公元605~616年)曾命太醫博士巢元方,撰述《諸病源候論》50卷。根據原本所稱“隋大業六年太醫博士臣巢元方等奉敕撰”,可知此書是以巢元方為首集體寫作的。全書論述詳盡,分病源67門,證候1700餘條。分別論述了內、外、婦、兒、五官等各科疾病的病源與證候。是我國第一部病源證候學專著。對後世醫學發展影響很大,唐以後的許多醫學著作都直接引用了它的原文和論點,到宋代更被指定為專業醫生的必讀之書,定為國家考試醫科學生的科目之一。故本書為祖國醫學史上的一份寶貴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