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部分中醫對腎及腎髒病的認識(2 / 3)

益氣滲濕法用於腎病出現脾胃氣虛,升降失調,濕濁內停的患者。代表方為參苓白術散等。

益氣利水法用於腎病出現風水相搏證的患者,表現為惡風、顏麵浮腫、小便不利、脈浮等症。代表方為防己黃苗湯等。

益氣固表法用於腎病出現衛氣不固,營陰不守,易感風邪的患者。以惡風自汗為主症。代表方為玉屏風散等。

益氣活血法用於腎病出現正氣虧虛,血行不暢,瘀血阻絡的患者。代表方為補陽還五湯等。

益氣斂陰法用於腎病出現正氣虧虛,陰津耗傷的患者。代表方為生脈散等。

益氣生血法用於腎病出現勞倦內傷,元氣不足,陰血虧虛的患者。本證常見於慢性腎髒疾病晚期。代表方為當歸補血湯等。

腎髒病常用補血法包括哪些治法

血虛證常出現在較為嚴重的腎病患者身上,如慢性腎衰竭尿毒症期。或因腎精虧虛,不能化生;或因元氣不足,生化無力而致。

補血調血法用於腎病出現營血虛滯,肝失所養,衝任空虛的患者,臨床表現為眩暈、驚惕、月經不調等症。常以四物湯為代表方進行治療。

益氣養血法用於腎病思慮過度,勞傷心脾而致氣血不足的患者,常以歸脾湯為代表方進行治療。

氣血雙補法用於腎病出現氣血兩虛證的患者,臨床表現為麵色無華、頭暈目眩、倦怠乏力、心悸氣短等症。常以八珍湯、十全大補湯等為代表方進行治療。

腎髒病常用滋陰法包括哪些治法

“腎者主水,受五髒六腑之精而藏之”,因此陰精不足是腎病最常見的證候之一。但是因虛損程度不同,影響髒腑有異,治療方法亦有所不同。

滋陰補腎法用於腎病出現腎陰不足的患者,臨床表現為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聾耳鳴、遺精盜汗、手足心熱、小便淋瀝等症。代表方為六味地黃丸等。

滋補腎精法用於腎病出現腎精虧虛證的患者。臨床表現為形體痩弱、憔悴、腰膝酸軟、反應遲鈍、健忘、遺尿、成人早衰、小兒發育遲緩等症。代表方為左歸丸等。

滋補肝腎法用於腎病出現肝腎陰虛的患者,臨床表現為頭暈目眩、耳鳴耳聾、腰膝酸軟、脅痛、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等症。代表方為左歸飲、二至丸等。

滋陰降火法用於腎病出現肝腎陰虛,虛火上炎的患者,臨床表現為骨蒸盜汗、咳喘夢遺、煩熱易饑、足膝痛熱、舌紅少苔等症。代表方為大補陰丸、知柏地黃丸等。

滋陰壯骨法用於腎病出現腎陰血不足,筋骨失養的患者,臨床表現為腰膝酸楚、筋骨萎軟、腿足酸弱、步履不便等症。代表方為虎潛丸等。

滋腎納氣法用於腎病出現腎陰虧虛,腎不納氣的患者,臨床表現為氣喘、麵赤呃逆、舌紅少苔、脈細數等症。代表方為七味都氣丸等。

滋陰斂肺法用於腎病出現肺腎虧虛的患者,臨床表現為潮熱盜汗、喘咳帶血、夢遺滑精等症。代表方為麥味地黃丸等。

滋陰潛陽法用於腎病出現肝腎陰虛,肝陽上亢甚或虛風內動的患者,臨床表現為頭暈目眩、麵紅目赤、心煩作惡、舌紅少苔、脈細弦;甚或間有肌肉瞤動、痙厥等症。代表方為三甲複脈湯、鎮肝息風湯、天麻鉤藤飲等。

滋陰理氣法用於腎病出現肝腎陰虛,肝氣不舒的患者,臨床表現為胸脘脅痛、吞酸吐苦、咽幹口燥、舌紅少津、脈虛弦等症。代表方為一貫煎等。

養陰利水法用於腎病出現濕熱蘊結,邪熱傷陰的患者,臨床表現為浮腫、口幹欲飲、心煩不寐、小便不利等症。代表方為豬苳湯等。

交通心腎法用於腎病出現心腎陰虛,水火不能相濟的患者,臨床表現為心悸健忘、失眠多夢、五心煩熱、腰膝酸軟、顴紅盜汗、口咽幹燥等症。代表方為黃連阿膠湯等。

腎髒病常用溫陽法包括哪些治法

溫陽法適用於大多數慢性腎衰竭患者。在慢性腎衰竭早期,臨床表現主要有小便清長或夜尿頻多、畏寒肢冷、舌質淡嫩、脈沉細等,可見內生肌酐清除率降低、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尿比重和尿滲透壓降低。中醫病機屬於腎陽虛弱,氣化無力,不能蒸化津液以滋養全身,進一步發展,腎陽虛衰,則會出現氣不化水,濕濁停留,臨床表現為水腫、小便不利等。因此,在腎病向腎衰竭發展的過程中,溫陽法是延緩腎病進展的重要方法。

溫補腎陽法用於腎病出現腎陽不足的患者,臨床表現為腰痛腿軟、畏寒肢冷、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舌淡胖、脈虛弱等症。代表方為金匱腎氣丸。

溫腎填精法用於腎病出現腎陽不足,命門火衰的患者,臨床表現為神疲乏力、畏寒肢冷、陽痿遺精、腰膝冷痛等症。代表方為右歸丸等。

溫腎利水法用於腎病出現腎陽衰微,不能化氣行水,水濕停聚的患者。臨床表現為肢體浮腫、小便不利、四肢重痛、惡寒腹瀉、苔白、脈沉等症。代表方為真武湯、濟生腎氣丸等。

溫陽通腑法用於腎病出現脾腎陽虛,陽氣不行,冷氣阻於腸間的患者,臨床表現為便秘腹痛、手足不溫、脈沉弦等症。代表方為溫脾湯、大黃附子湯等。

溫陽止泄法用於腎病出現腎陽虛衰,命門不溫脾土,運化不利的患者,臨床表現為五更泄瀉、食不消化、腰酸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脈沉遲無力等症。代表方為四神丸等。

回陽救逆法用於腎病出現元氣大虧,陽氣暴脫的患者。臨床表現為肢冷汗出、呼吸微弱、脈微欲絕等症。代表方為參附湯等。

溫腎納氣法用於腎病出現肺腎氣虛的患者,臨床表現為喘促短氣、動則尤甚,呼多吸少、聲低氣怯、咳則遺溺、尿頻、舌淡苔白、脈沉弱等症。代表方為人參蛤蚧散等。

腎髒病常用固腎法包括哪些治法

慢性腎病均以水穀精微不得封藏而外流為核心病機。究其原因,主要是因脾腎虧虛,精微不布,固攝無權,封藏失司而成。治療上常常配合收斂固攝之法。

固腎澀精法用於腎病出現腎虛、精關不固的患者,臨床表現為遺精滑泄、神疲乏力、腰痛耳鳴、四肢酸軟、舌淡、脈細弱等症。代表方為水陸二仙丹、金鎖固精丸等。

固腎縮尿法用於腎病出現腎元虧虛,失其統攝的患者,臨床表現為小便頻數、小兒遺尿、舌淡苔白、脈細弱等症。代表方為縮泉丸、桑螵蛸散等。

腎髒病常用補腎法包括哪些治法

滋陰補腎法適用於腎陰虛,見於急性腎炎恢複期、慢性腎炎伴血尿、止痛劑性腎病、腎結核、狼瘡性腎炎、使用大劑量皮質激素治療首始階段等。代表方有六味地黃丸、左歸丸。上兩方相比,左歸丸補腎滋陰之效較六味地黃丸強,適用於陰虛較重者。常用藥有生地黃、山萸肉、枸杞子、女貞子、旱蓮草、龜板、鱉甲、五味子等。

補氣養陰法適用於氣陰兩虛者。見於慢性腎炎、急性腎炎恢複期等。代表方有參芪地黃湯等。補氣常用人參、黨參、黃芪等;養陰常用沙參、天冬、生地、石斛、玉竹、山萸肉、五味子;益氣兼養陰用西洋參、太子參、黃精。

滋補肝腎法適用於肝腎陰虛,臨床表現為頭暈耳鳴、潮熱顴紅、腰膝酸疼或隱痛、煩躁失眠、咽幹口燥、舌紅少苔等。代表方藥有麥味地黃丸等。常用藥有玄參、枸杞子、白芍、麥冬、生女貞子、旱蓮草、龜板、鱉甲、五味子等。

滋陰降火法適用於慢性腎病、腎病綜合征服用大劑量激素出現陽亢現象如麵紅、口幹、盜汗、煩躁、易激動等藥物不良反應時。代表方有知柏地黃丸等。常用藥有黃柏、知母、丹皮、生地。

滋陰潛陽法適用於水不涵木之陽亢諸證。可見於腎性高血壓、尿毒症為神經係統症狀者。臨床表現為頭暈、耳鳴、目眩、煩躁失眠等。代表方有天麻鎮肝息風湯等。滋陰息風潛陽常用藥有鉤藤、白芍、生地、夏枯草、龍骨、牡蠣、龜板、鱉甲、石決明、珍珠母等。

補氣溫腎法適用於蛋白尿為主兼有腰酸乏力等腎虛症狀,而無明顯水腫及腎功能障礙者。代表方有金匱腎氣丸等加減。補腎常用藥有熟地、山萸肉、枸杞子、菟絲子、首烏、女貞子、肉蓯蓉、補骨脂、沙苑蒺藜、杜仲等;補氣常用藥有黃芪、人參、黨參、山藥、白術等。

溫補腎陽法適用於腎病表現為疲乏無力、食欲不振、腰膝酸軟、肢涼不溫、舌淡、脈沉細無力等腎陽不足證者,尤其是激素撤減過程中出現“激素撤減綜合征”者。代表方有右歸丸、金匱腎氣丸等加減。以上兩方相比,右歸丸溫補腎陽之效明顯強於腎氣丸。溫補腎陽常用藥有附子、肉桂、仙茅、淫羊藿、肉蓯蓉、菟絲子、杜仲、川斷等。

陰陽並補法適用於陰損及陽,陽損及陰,出現陰陽兩虛等重疊證候。臨床上表現為既有腰酸乏力、小便清長、舌質淡胖,又有眩暈、失眠夢遺、咽幹等。在臨床用藥時需根據陰陽虛損的程度有所側重。代表方有二仙湯。常用藥有熟地、枸杞子、菟絲子、杜仲、山藥、五味子、鹿角膠等。

腎髒病常用培補腎中精氣包括哪些治法

補腎益精法腎精不足證,是腎精虧損表現的證候,多由於稟賦不足,先天發育不良,或後天調養失宜,或房事過度,或久病傷腎所致。表現為各種腎病過程中出現頭暈耳鳴、腰酸腿軟、尿蛋白持續不消,或是遺精、滑精、夜尿、多尿等。多為腎元不固、氣不攝精所致,在補腎同時,需加用收斂固澀之品。代表方有金鎖固精丸、水陸二仙丹等。補腎固精常用藥有龜板、阿膠、金櫻子、菟絲子、山萸肉、枸杞子、沙苑蒺藜、蓮子、蓮須、芡實、紫河車等。在治則中以補腎填精,生血益髓為基本,意在補腎中真陰,使真陰得養,滋煦腎精,精血同源,互相滋生,達到腎血充足的目的。

補益腎氣法腎氣指腎精所化之氣,指腎髒的功能活動,如生長發育及性機能的活動。腎氣虛包括:陰陽之氣俱虛、陽虛。因氣為陽,即腎之陽氣虛。根據中醫基礎理論,從生理功能而言,腎精轉化為腎氣,腎氣包括腎陽和腎陰兩方麵,其中腎陰是腎髒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腎陽是腎功能活動的動力。兩者相互依存,相互為用,共同維持腎氣的正常。從病理而言,腎氣虛應指腎陰腎陽俱虛,不單指腎陽虛。腎氣虛是指腎髒虛弱不足產生的症狀。從腎的氣化功能來講,腎氣虛包括腎氣化功能不足的小便不利和腎氣虛而不攝的小便頻數等。多由於氣不攝精、衛表不固、水失氣化、腎不納氣所致。臨床上表現為腎病過程中症見頑固性尿蛋白、反複外感、腰酸乏力、水腫喘促等。代表方有金匱腎氣丸等,反複外感者,可合用玉屏風散。補腎常用藥有熟地、山萸肉、枸杞子、菟絲子、首烏、女貞子、肉蓯蓉、補骨脂、沙苑蒺藜、杜仲等;補氣常用藥有黃芪、人參、黨參、山藥、白術等。

腎髒病常用髒腑同治包括哪些治法

《侶山堂類辨》雲:“五髒之氣,皆相貫通。”腎中陰陽經氣嚴重虧虛,累及他髒,出現其他髒腑功能異常的表現。在治療上,治腎的同時應兼治其他髒腑。

腎病及心心腎二髒“水火既濟”,腎病及心主要表現在腎陽不足、腎水淩心,腎陰不足、水虧火旺兩方麵。腎陽不足,不能溫化腎水,水動於下,循衝脈上逆,淩犯心髒;若腎水不足,不能上濟心火,則心火偏亢。因此,心腎同治可分為溫腎助陽、補氣利水,代表方有濟生腎氣丸、真武湯、五苳散等;交通心腎,滋陰降火,代表方有天王補心丹、交泰丸、黃連阿膠湯等。

腎病及肺“肺司呼吸,腎主納氣”。《難經》曰:“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景嶽全書》認為“水病而喘者,以腎邪於肺也”,子病及母,可見腎水泛肺,腎不納氣、肺氣上逆,肺腎陰虛等三方麵病機。因此,肺腎同治可分為補腎清肺、益腎納氣、滋腎潤肺等。代表方有大補陰丸、七味都氣丸、生脈散、參蛤散、養陰清肺湯加減等。

腎病及脾脾腎是先天與後天相互滋生的關係。嚴用和雲:“腎氣若壯,丹田火盛,上蒸脾土,脾土溫和,中焦自治。”《聖濟總錄》言:“腎,水也,脾土治之。”故命門火衰、脾陽虧虛,腎水泛濫、水濕困脾,腎陰虧虛,脾陰失養是腎病傳脾的三方麵主要病機。因此,脾腎同治分為:溫補脾腎,健脾益腎、補氣行水,代表方有金匱腎氣丸、實脾飲、胃苓湯、參苓白術散等;滋養脾腎,代表方有麥門冬湯、玉液湯、益胃湯等。

腎病及肝“肝腎同源”,同居下焦,更易傳變。《醫碥》說:“腎水為命門之火所蒸,化氣上升,肝氣受益。”《臨證指南醫案》謂:“肝為風髒,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榮,故肝陽偏亢,內風時起。”《景嶽全書》中雲:“腎水絕則水氣不榮,而四肢幹痿,故多怒,鬢發焦,筋骨痿。”故腎病及肝主要有水不涵木、肝陽上亢,腎陰虧虛、肝木失養兩方麵病機表現。肝腎同治可分為滋陰潛陽、滋養肝腎等。代表方有天麻鉤藤飲、鎮肝息風湯、一貫煎等。

腎髒病常用其他補腎法包括哪些治法

補腎益腦腎主骨生髓,腦為髓海,“諸髓者,皆屬於腦”。腦髓的病變均與腎精虧損有著密切的關係,即腎虛精虧、腦髓失養,因而對於腎病中出現腦和髓的病變,補腎以補腦,在臨床亦有好的療效。

補腎壯骨關於腎與骨的關係,我國古代醫家中有很多論述。《素問》中指出:“腎主骨,生髓”,“腎其充在骨”,“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醫精經義》曰:“腎藏精,精生髓,髓生骨,故骨者腎之所和也;髓者,腎精所生,精足則髓足,髓在骨內,髓足則骨強。”這些都認為骨之強勁與脆弱是腎中精氣盛衰的重要標誌。腎中精氣充盈則骨髓生化有源,骨才能得到髓的滋養,骨礦含量正常而骨強健有力。對於腎性骨病,可從補腎壯骨著手治療。

補腎生脈中醫理論中“腎”的生理功能極為廣泛,其中以腎藏精、腎生髓、髓生血、精血同源、腦為髓之海等尤為精要。中醫理論中血管生成屬中醫“血”“脈”理論範疇。血液循環的重要生理意義之一就是將氧和營養物質輸送到機體的各個部位,並提供能量維持新陳代謝,對機體生命活動產生重要影響,“血脈”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傳統中醫理論中血管涵於“脈”中。“脈”是血流運行的通道,包含血脈、經脈、脈象等多種含義,其中“血脈”對應於現代醫學的血管。血必須在“脈”中運行,才能發揮生理功效,“脈”具有阻遏血液逸出的功能,故有“血府”之稱,即“脈為血之府”。“經乃脈所有由之真路也,脈者,資使之腎間動氣,資生胃中穀氣,貫出於十二經脈”(《圖注八十一難經辨真》),說明脈的生成始於先天之本、腎中之精氣,並受後天之本,脾胃化生水穀精微的濡養,如腎虛、血虧、經脈充盈不良均可影響脈的生理效應。腎的生理功能表現主要由“精、氣、血”和“精、氣、神”的平衡調理完成,是由腎氣盛衰決定的,與其他髒腑密切關聯。氣乃精之所化,精為氣之根,精虛則氣衰,精傷則無氣,無氣則死。神乃產生於先天之精,可見精是神的物質基礎,神是精的功能表現。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滯,氣旺則血生,血旺則氣足,氣血相互聯係、相互協調,又相互為用。《校注婦人良方》謂“血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五髒,灑陳六腑,在男子則化為精,在婦人上為乳汁,下為血海”,而血的充盈主要取決於肝、脾、腎的功能旺盛,肝為藏血之髒,脾為生血之源,腎為先天之本,元氣之根,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精血同源。補腎,尤以腎真陰和腎氣得養,是“生脈”的關鍵。

腎髒病常用活血法包括哪些治法

扶正活血法腎氣虛證,是腎髒氣化功能不足的證候。主要由於過勞、久病傷腎,或先天不足,房事過度,年老體衰等因素引起。腎陰虛證,是腎髒陰液不足的證候。主要由於久病傷腎,或先天不足,房事過度,或過服溫燥傷陰之品所致。腎陽虛證,是腎髒陽氣虛衰的證候,主要由素體陽虛,或年高腎虧,或久病傷腎,以及房事過度等因素引起。

(1)益氣活血法:本法適用於氣虛血瘀證。病變日久,損及肺、脾、腎諸髒,髒腑功能失常,不能行血化水,水濕內停,瘀血阻滯而成此證。臨床表現:麵浮肢腫,麵色萎黃,少氣乏力,易感冒,腰脊酸痛,小便量少,腹脹納少,大便溏泄,舌淡,或有瘀斑瘀點,苔薄白,脈虛弱無力。代表方有補陽還五湯等。

(2)養陰活血法:本法適用於陰虛血瘀證。常見於伴高血壓或使用皮質激素治療後的患者等。病久由氣虛陽虛及陰或腎陰耗損太過,影響水液及血液的正常運行,停積體內而發病。臨床表現:兩目幹澀或昏花,頭暈耳鳴,口幹咽燥,心煩失眠,心悸,腰酸痛,肢體輕度浮腫,舌質偏紅,有瘀斑瘀點,苔薄或無,脈細或細數。代表方如知柏地黃湯加活血化瘀藥丹參、益母草、赤芍、牛膝。

(3)溫陽活血法:本法適用於脾腎陽虛血瘀證。病程遷延,脾腎氣虛及陽,陽虛氣化不行,而成血瘀。臨床表現:周身高度浮腫,麵色咣白,神疲,畏寒肢冷,腰酸膝軟,足跟疼痛,腹脹納呆,嘔惡,或伴胸水、腹水,舌質淡嫩,體胖有齒痕,舌上有瘀斑瘀點。脈沉細或沉遲無力。代表方有當歸四逆湯等。

(4)益氣養陰活血法:本法適用於氣陰兩虛血瘀證。諸髒病久氣虛,氣虛累及陰血虧虛,水津不布,血液不行,氣機阻滯而成。臨床表現:麵色少華,心悸少寐,乏力神疲,午後或夜間低熱,或手足心熱,口幹咽燥,咽紅,舌質紅或暗紅,有瘀斑瘀點,苔少或無,脈細數。代表方如參芪地黃湯合桃紅四物湯等。

(5)滋陰降火,活血化瘀:本法適用於陰虛火旺血瘀證。肝腎之陰虧虛,陰虛則陽亢,虛火迫血妄行而見此證。臨床表現:頭暈耳鳴,頭痛,視物模糊,麵色潮紅,五心煩熱,口幹欲飲,夜寐不安,腰酸腿軟,尿色黃赤而少,甚至呈紅色或鏡下血尿,舌紅或暗紅少苔,舌上有瘀斑、瘀點,脈細數或弦細數。代表方如六味地黃丸合小薊飲子加減。

活血祛邪法

(1)行氣活血法:本法適用於氣滯血瘀證,可見於腎病綜合征使用皮質激素治療後的患者。水停於體內,阻滯氣機,或肝鬱氣滯,氣滯則血行不利,鬱而成瘀。臨床表現:麵色晦暗或黧黑,皮膚粗糙甲錯,鬱鬱寡歡,默默不欲言,肢體腫脹,小便不利,腹脹胸滿,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苔薄白,脈遲澀。方用越鞠丸加減;瘀血較甚者,可采用血府逐瘀湯加味。

(2)清熱利濕,活血化瘀法:本法適用於濕熱血瘀證。髒腑功能失調,水液運化障礙,水濕停留日久,鬱而發熱,並影響氣血運行,血行不暢停而為瘀,濕熱血瘀壅滯而發病。臨床表現:全身浮腫,有紫紋或血縷,或反複痤瘡按腫,小便黃赤短少;或合並尿痛、尿頻,麵紅赤或紫暗,口幹但飲水不多,舌質暗紅或有瘀斑、瘀點,苔黃膩,脈濡數或澀。方以萆蘚分清飲加味,萆蘚、炒黃柏、白術、菖蒲各10克,茯苓、丹參、車前子、益母草各20克,白茅根、赤芍各15克,蓮心6克。

(3)活血利水法:本法適用於血瘀水阻證。濕濁之邪日久不去,影響肝脾,致氣機阻滯、經遂不通,致氣滯血瘀水停而成本證。臨床表現:全身浮腫日久,常反複發作,麵色晦暗或黧黑,腹部青筋顯露,肌膚甲錯無華,舌紫暗或有瘀點,脈沉澀。方選四逆散合桃紅四物湯加利水之品,如車前子、茯苓皮、五加皮等。

(4)涼血活血法:本法適用於熱毒瘀血搏結證。腎病綜合征長期運用激素治療,抵抗力下降,衛外不固,反複感染,瘡毒內陷,毒邪人血分,血熱搏結而發血瘀熱結證。臨床表現:發熱畏寒,煩躁,癰腫瘡癤,或腹痛拒按,尿少不利,浮腫,舌質暗紅,苔黃,脈弦數。方以五味消毒飲加活血之品。

腎髒病常用利濕法包括哪些治法

利濕者利之以淡,滲泄於下。多采用淡味滲泄之藥,如茯苓、豬苓、滑石、薏苡仁、車前子等以滲利水濕、通利小便以及攻逐水濕,使水濕由二便排出。其藥多直接有利尿作用,可加強排泄功能,使體內排出的液量增加而排出過多的水濕。

疏表利濕法適用於濕邪在表之證。若外感濕邪而有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重脹如裹,肢體痛重,口不渴,苔白膩,脈浮者,治宜小發其汗以除表濕,方選羌活勝濕湯。

利水滲濕法適用於水濕、濕濁壅盛而致的水腫、淋濁、癃閉等證。症見小便不利或淋濁不通,或水腫兼小便不利等。治宜利尿——“潔淨府”法,常用方劑五苳散、五皮飲。

清熱利濕法適用於下焦濕熱證。症見小便淋澀熱痛,或小便下血,或尿中夾雜沙石,或溺濁如脂膏,或陰囊濕癢,或帶下黏稠腥臭等。法當清熱瀉火以消除致病原因或解除鬱結之熱、利水通淋以通調水道。方用八正散。

活血利濕法適用於瘀血濕熱互結者。因津血同源,水濕與瘀血可相互為患,治宜活血利水,方用桃紅四物湯合五苓散。

攻下利濕法適用於水濕壅盛之體質強壯者。症見水腫、水脹,氣粗、腹堅,大小便秘,胸脅或心下急痛拒按者。治宜瀉下逐水,使水濕之邪從二便而下。此為急則治標,隻可暫用,不宜久服。方如十棗湯、舟車丸。濕熱毒邪長期蘊結傷腎,日久必然會損傷人體正氣,打破機體的陰陽平衡。而人體若正氣不足,陰陽失衡,加之各種感染誘因,使病情加重,這樣愈實愈虛,愈虛愈實,惡性循環阻礙了疾病痊愈。在祛邪為主的基礎上可佐以扶正,以圖正氣恢複,助藥祛邪外出。

溫陽利濕法適用於陽虛濕聚者。症見小便不利或不通,小便反多或停蓄,或腰痛,少腹不仁,或帶下清稀,或遺精滑泄,或陽痿等。治宜溫陽化氣,利水除濕。方如真武湯、實脾飲等。

滋陰利濕法適用於濕熱內蘊,陰液虧損者。症見小便澀痛,尿血,點滴難出,少腹脹痛,或心煩不眠,或渴欲飲水等。常以甘寒涼潤以滋陰,淡滲以利濕,使利水不傷陰,滋陰不斂邪。方如豬苓湯、滋陰除濕湯。

健脾利濕法如屬脾胃虛弱,中陽失運之內濕證,方選胃苓湯,苓桂術甘湯等。若屬脾陽不振,水濕內停的水腫證,選實脾飲之類。

腎髒病常用發散法包括哪些治法

急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小球腎炎初期、慢性腎小球腎炎病變過程中,感受風邪。治以疏風散邪之法。並根據兼夾邪氣之不同采用不同方法。

疏風清熱,涼血止血適用於風熱襲表,眼瞼浮腫,口幹咽痛,舌紅,苔淡黃,脈浮數。常見於急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小球腎炎初起及病變過程中。代表方有銀翹散、玄麥桔甘湯等。常用藥有金銀花、連翹、蘆根、薄荷、玄參、蚤休等。

疏風散寒,解肌透表適用於風寒襲表,發熱身痛,惡寒,眼瞼浮腫,舌淡苔白,脈浮緊。常見於急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小球腎炎初起及病變過程中。代表方有麻黃湯、桂枝湯或荊防敗毒散等。常用藥有麻黃、桂枝、荊芥、防風、憲活、獨活等。

疏風宣肺,利水消腫適用於風邪襲表,肺失宣降所致的眼瞼浮腫,繼則四肢及全身皆腫,來勢迅速,多有惡寒、發熱、肢體酸楚、小便不利。多見於急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小球腎炎病情迅速變化時。代表方有越婢加術湯等。常用藥有麻黃、石膏、白術、生薑、大棗、茯苓、澤瀉等。風寒偏盛者加蘇葉、防風、桂枝;風熱偏盛者加金銀花、連翹等藥。

祛風勝濕,利水消腫適用於風濕外襲,肺失宣降,脾失健運。表現為頭身困重,脘腹痞悶,納呆便溏,腰脊強痛,舌苔白膩,脈濡等。代表方有羌活勝濕湯等。常用藥有羌活、獨活、防風、川芎、蔓荊子等。

治療腎髒病常用化毒法包括哪些治法

內毒為病治宜化毒,即根據不同的邪毒,化解其毒性而恢複髒腑的正常生理功能,通過疏利氣機,活血化瘀,健脾利濕,理氣化痰,使氣血流暢,絡道通暢,脾能升清降濁,痰、濕、瘀、毒無由再生。故化毒可改善髒腑的功能,增強其氣化活動,杜絕內毒的產生。

芳香化毒,祛除濕毒芳香化毒,重在調理脾胃。CRF中後期,始終伴有脾胃症狀,濕毒為主因,治當芳香化濁,健脾燥濕,使脾得醒,濁得化,濕去毒自消,存得一分胃氣,便有一分生機,以後天補先天。常用方如平胃散、藿樸夏苓湯、半夏瀉心湯,藥用薑半夏、茯苓、蒼術、橘皮、厚樸、枳實、砂仁、藿香、佩蘭、薏苡仁、荷葉、葛根等。

化痰蠲毒,祛除痰毒化痰蠲毒,以流暢血脈,醒神開竅。痰本乎濕,早中期患者多痰濕合病,常利濕化痰瀉濁並舉,常用黃連溫膽湯加減;藥用半夏、陳皮、茯苓、竹茹、枳實等,以緩解嘔惡吐逆等症狀;也常見痰毒、瘀毒互結於血分,治痰、治瘀必然有利於血液暢行,痰化瘀消,則濁毒無所依附,無由攻心犯腦。無虛痰難生,治痰重在健脾運濕,溫陽化痰,脾健則濕去痰消,陽旺則氣充津暢,痰無以生。尿毒症期痰毒蒙蔽神竅,則宜芳香化濁,豁痰醒神,方選溫病三寶或蘇合香丸、指迷茯苓丸;湯劑如菖蒲鬱金湯、滌痰湯之屬。

活血散毒,祛除瘀毒活血散毒,延緩CRF進展。瘀毒是CRF產生與進展的主因,活血化瘀,通經活絡應貫穿於治療過程的始終,早中期尤為重要,可保護健存的腎單位,延緩腎小球硬化,改善腎血流灌注。常用方如桃紅四物湯加減,藥物用桃仁、紅花、川芎、赤芍、川牛膝、澤蘭、益母草、丹參、雞血藤、三棱、莪術、水蛭等。無虛氣難滯,血難瘀,補氣不僅能旺血,也行血滯,氣行則血行,有助於保腎體,運毒排毒;血行則氣暢,有助於經通絡和,瘀去滯消,排毒有力。

芳化濁毒治以化為主。化者,芳香和胃、祛痰化濁之謂。慢性腎衰竭濁毒阻滯中焦,清濁相幹而見嘔惡、厭食,甚則食人即吐等。《不居集·集·卷十》:“虛勞日久,諸藥不效,而所賴以無恐者,胃氣也。蓋人之一身,以胃氣為主,胃氣旺則五髒受蔭……”當調理中焦,和胃降氣,祛痰化濁,以半夏瀉心、黃連溫膽、小半夏加茯苓、小承氣四方同用以芳香化濁、辛開苦降;或以藿香正氣丸醒脾開胃。待胃濁化、脾濕醒、納食漸增之際再改用補腎健脾法。

治療腎髒病常用解毒法包括哪些治法

熱(火)毒等外毒為患,當以清解熱毒為主;多種內毒證也可解毒,通過消除產生毒邪的原因,依靠髒腑的解毒功能化解毒邪,或通過扶助正氣以提高髒腑自身的解毒功能,從而達到祛除毒邪的目的。

清解熱(火)毒清熱解毒,以澄源潔流。諸邪積聚,鬱久化火,為火成毒,或感受外邪,邪盛成毒,治宜清熱解毒,有以下幾方麵作用:①清熱解毒可以控製感染,去掉CRF誘發加劇因素,起澄源潔流的作用。②清熱解毒能遏止邪陷心肝,或邪毒人血,防止熱盛動血。③與通腑瀉濁法配合應用,有利於濁毒外泄,以消毒質。清熱解毒包括以下諸法:

(1)清熱瀉火解毒:藥如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石膏、知母、半枝蓮、白花蛇舌草、六月雪等。

(2)清熱燥濕利濕:藥如黃芩、黃連、黃柏、山梔等。

(3)清熱涼血解毒:常用犀角地黃湯。

(4)清熱利尿通淋:藥選篇蓄、瞿麥、川萆蘚、石韋等。

預防食毒、藥毒防微杜漸,防重於治。避免攝人對腎髒有害的食物及應用有腎毒性的藥物,以預防為主,防患於未然。堅持優質低蛋白飲食,既最大限度地減少代謝廢物的產生,又糾正營養物質代謝的失調,延緩CRF的進展。

治療腎髒病常用排毒法包括哪些治法

因機體的排毒功能障礙,內毒壅滯於體內,當以排毒為治,即通過一定的排毒途徑,將毒邪排出體外,主要包括利尿排毒、通腑排毒、發汗排毒等治法。

溺毒腎主水,司二便。《素問·靈蘭秘典論》謂:“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治療宜補腎化氣、利尿排濁、降濁排毒,以解毒邪之患。溺毒為患,遍及全身,因此溺毒的治療涵蓋多種祛毒排毒法。

(1)利尿排濁:適用於各期患者,腰以上水腫多以五皮飲合五苓散化裁,腰以下水腫以濟生腎氣丸加減,或用經驗方水腫湯(麻黃、桂枝、黃芪、黨參、冬瓜仁、赤小豆、茯苓皮、薏苡仁、車前子等)治療。

(2)降逆泄濁:主要適用於中後期,脾胃症狀明顯者,方用蘇葉黃連湯、吳茱萸湯、溫脾湯,藥物如蘇葉(梗)、半夏、橘皮、吳茱萸、竹茹、砂仁等。

(3)升清降濁:常用藥物如葛根、枳殼(實)、荷葉(梗)、大黃、升麻、柴胡、桔梗、川牛膝等。

(4)和胃瀉濁:常用藥物有蒼白術、茯苓、半夏、竹茹、陳皮、蔻仁、砂仁、穀麥芽、雞內金等。

(5)活血導濁:代表藥物有益母草、澤蘭、川牛膝、防己、丹參等。

(6)吸附排毒:以牡蠣、槐米等藥為代表。

慢性腎病以虛為本,本虛致標實,不可一味分利攻逐,應在培補腎元、健脾益氣等補虛治本基礎上予以利尿,否則非但小便難排,反而更傷腎本。

糞毒前賢曾有言,六腑以降為順,以通為補。對溺毒內停、彌漫三焦、蘊結胃腸致腑氣不通者,常以通腑泄毒,內外兼治。經內服與灌腸給藥,以通腑導濁解毒,通過腹瀉因勢利導,直接祛除毒邪,排除毒素,是重要的排毒管道。以大黃、芒硝或玄明粉等為代表藥物。解毒通腑法有如下作用:

(1)祛疲陳痤,蕩滌腸胃,使濁毒糟柏排出體外,緩解尿毒症症狀,通過通腑使積存於腸中之廢物毒邪及時排出。

(2)濁陰不降則清陽不升,腑氣通暢則恢複氣機升降,有利於其他排毒方法的發揮。

(3)對尿毒症患者可防止濁毒擾亂全身各種功能及上擾神明,有毒邪犯腦者,有利於醒神複蘇。

(4)和調氣血,助氣化,有利於排毒保腎。慢性腎衰竭患者每天保持2~3次稀軟便即可,不可一味貪求泄下,否則大泄傷及脾胃,致化源匱乏,病情加劇,應牢記“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亡”之古訓。

水毒水毒淩心犯肺,出現充血性心衰、肺水腫、心包積液時,以真武湯、己椒藶黃丸、獨參湯加減,常用藥物有附子、桂枝、茯苓、椒目、防己、葶藶子、北五加皮、澤蘭、丹參、紅花等。水停於胸脅,胸腔積液時,以葶藶大棗瀉肺湯為主方。水停於腹中,腹水較多者,方選實脾飲加減。水毒壅盛,泛濫於周身,仿疏鑿飲子加減,以發汗、攻逐、利水、排毒。

發汗排內毒人體的體表麵積較大,氮質代i射產物經皮膚由汗液排出體外的代償作用不可小視,如在治療時加用發汗排毒藥物,可使腠理宣泄,汗孔開張,使內蘊毒邪從肌表而泄,代償作用可大幅度地增加,包括內服和外用兩種用藥方式。內服方藥一般與其他祛毒方法配合應用,於辨證方中加人蘇葉、荊芥、防風、藿香、麻黃之屬。外治法以補腎活血祛瘀藥物製成藥袋佩戴在雙側腎區;藥浴的排毒作用較好,且消除皮膚瘙癢症狀顯著,方用消風散加減。但藥浴時間不宜太長(以20分鍾左右為宜),水溫勿太高。但慢性腎衰竭特別是貧血嚴重者,水浴或發汗後周圍血管擴張,外周血液循環增加,易致中樞供血不足,水浴還容易引起交叉感染,用時應謹慎,且過汗易致傷陽耗陰,當適可而止。

什麼是治療腎病的行散解毒

“久病人絡”,“久病必瘀”。宗“病在脈,調之血”(《素問·調經論》)及“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之說,采用活血化瘀、行氣通絡之法,以求氣血並治,氣水同調,瘀去新生。常以血府逐瘀湯化裁,選歸腎經、有化瘀通絡和利水作用的藥,如川牛膝、澤蘭、益母草、防己等;甚至用三棱、莪術、桃仁、紅花等破血逐瘀之品。肌膚甲錯用大黃蟄蟲丸;腰部刺痛固定不移用腎虛膏(三棱、莪術、乳沒、蒲黃、五靈脂、桃仁、紅花、澤蘭、牛膝、益母草、桑枝等)外敷雙側腎俞穴、腰陽關、腰眼等處。《諸病源候論·虛勞積聚候》曰:“虛勞之久,血氣凝滯,不能宣通經絡,故積聚於內也。”慢性腎衰竭久病成積,瘀積成毒,B超多表現為雙腎體積縮小,所以除用活血化瘀、行氣通絡法之外,應在方中加軟堅散結之品,以消散積聚,如炮甲珠(穿山甲)、鱉甲、牡蠣、龜板等;或以鱉甲煎丸化裁內服或將其製成膏藥外敷,通過藥物和經絡兩方麵作用,以期能使纖維化萎縮的腎髒體積有所增大。對於慢性腎衰竭合並出血的,除采取止血措施外,重用化瘀止血,常以王清任的5個逐瘀湯化裁,可收到較好效果。

腎髒病常用解熱法包括哪些治法

清熱解毒法用於治療急性腎炎而出現熱毒壅盛的患者。症見煩熱、咽幹口燥、皮膚瘡瘍或吐衄發斑、舌紅苔黃、脈數有力者。常用方劑為黃連解毒湯、五味消毒飲等。

清熱通淋法用於治療尿路感染而出現濕熱下注,蓄於膀胱,水道不利之淋證的患者。以尿頻澀痛、淋瀝不暢,甚或癃閉、小腹脹滿、舌紅苔黃等為主症。代表方為八正散。若因肺熱壅盛,失於清肅,水道不通,而見小便點滴不爽或涓滴不通等症,則以清肺飲加減治之。

清心利水法用於治療尿路感染而出現心經有熱,移於小腸的患者,或腎病並發尿路感染的患者。臨床表現為口渴麵赤、渴欲冷飲、口舌生瘡或小便短赤澀痛、舌紅脈數等症。以導赤散為其代表方。

清肝止嘔法用於治療腎衰竭而出現肝經火旺,肝火犯胃,胃失和降等消化道功能紊亂的患者。臨床以脅肋脹痛、嘔吐吞酸、口苦噯氣、舌紅苔黃、脈弦數等為主症。方以左金丸等為代表。

清暑利濕法用於治療夏季並發尿路感染的患者,臨床可見身熱、心煩口渴、小便不利,或嘔吐泄瀉、小便赤澀淋痛及砂淋等。代表方為六一散等。

清熱涼血法對於腎病出現熱人血分、迫血妄行的患者,臨床表現為吐血、衄血、尿血、發斑等,以小薊飲子等為代表方治之。

腎髒病常用固澀法包括哪些治法

固澀法在配伍方麵,主要結合發病原因與特點。張介賓提出:“凡因寒而泄者,當固之以熱;因熱而泄者,當固之以寒。總之,在上者,在表者,皆宜固氣,氣主在肺也;在下者,在裏者,皆固其精,精主在腎也。”(《景嶽全書·新方八略》),表明固澀法臨床宜與清法、溫法、補法合用。

補澀相配主要用於虛證。補藥有補充物質,加強人體各方麵功能,從而加速固澀藥的作用。此類配伍在臨床上已被醫者廣泛接受。

(1)補腎固澀法:適用於腎氣不固證。症見腰膝酸軟,神疲乏力,麵色咣白,耳鳴耳聾,尿頻而清長,尿後餘瀝不盡,或遺尿,或夜尿頻數,男子遺精、滑精、早泄,女子帶下清稀量多,或胎動滑胎,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代表方有大補元煎等。常用藥有熟地、當歸、山藥、山萸肉、杜仲、枸杞子、人參、五倍子、桑螵蛸。男子遺精、女子帶下者,一般可加用芡實、生龍牡、沙苑蒺藜等;遺尿、尿多者,可加益智仁等。

(2)補腎納氣法:適用於腎不納氣證。腎的“納氣”,是指腎有攝納肺氣以助肺司呼吸的功能。人體的呼吸雖是由肺所主,但吸人之氣,必須下納於腎,故有“肺主呼氣,腎主納氣”之說。腎的納氣功能主要是腎中陽氣的作用,隻有腎中陽氣充沛,肺得其溫養才能氣道通暢,呼吸均勻,氣體交換正常。腎不納氣,則見呼吸短促,或呼多吸少,氣短不續,語聲低微,腰膝酸軟,尿頻清長,脈弦細無力等。腎陰虛弱兼腎不納氣證者,可用七味都氣丸、麥味地黃丸等;腎陽虛弱者,可用加味參蛤散等。

(3)益氣固表法:在腎髒病中,常因元氣不足,衛表不固,導致外邪侵犯,誘發病情發作,或導致病情進一步加重,應采取益氣固表的方法治療。如慢性腎炎因感冒使病情反複,症見蛋白尿增加,乏力、自汗、氣短、腰痛,當投以玉屏風散(黃芪、白術、防風)益氣固表。在臨床上,凡慢性腎炎因感受外邪而致病情複發或加重者,在使用疏散解表,外邪得以基本祛除後,也常采用此法與他法合用扶正祛邪,標本兼治。對鞏固療效,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常有明顯的效果。

(4)澀精止遺法:在腎病中,如何固澀腎氣,澀精止遺,不使腎氣虧損,腎精耗傷,是腎病能否控製的一個關鍵。具體應用有以下兩方麵:

固腎澀精法:在腎病過程中,由於腎氣虧虛,導致遺精、滑精;或腎氣不固,以致蛋白質等精微物質外漏,均須采用固腎澀精的方法。蛋白質屬於精微物質,從中醫學角度講,蛋白尿是精的異常外泄,《諸病源候論》雲:“勞傷腎虛,不能藏於精,故因小便而精液出也。”臨床上常見麵目虛浮、腰酸、耳鳴、眩暈、神疲乏力,舌紅苔少或舌淡,脈細,可投以水陸二仙丹、五子衍宗丸等,常用藥有蓮子、金櫻子、芡實、山萸肉、山藥等。

固腎縮尿法:由於腎氣不固,容易導致小便不禁、遺溺等病證,要采用固腎縮尿的方法。症見遺尿,形體消痩,睡中遺尿而無夢,或者尿不禁,精神不振,夜寐不佳,小便頻數淋漓,舌紅有刺,苔薄,脈沉細而數,可投以桑螵蛸等治療。

清澀同用主要用於實熱證。澀法用於實熱證,一般認為是犯“實實”之戒。然從曆代方藥及臨床實踐來看亦未嚐不可。因清法方藥多為寒涼藥組成,具有鎮靜、解毒作用,可抑製人體虛性亢奮,消除炎症,以協助固澀藥的作用。寓澀於清之中,方能清而不傷正,寓清於澀之中,才會使澀而不固邪。如尿血屬血熱者,其血色鮮紅,多伴有口渴心煩,苔黃脈數,可選小薊飲子加減。

溫澀共施主要用於寒實證或虛寒證。溫熱藥有振奮人體衰退之功能,以協助固澀藥之作用。如虛寒性尿血,見出血色淡質稀,四肢不溫,舌淡苔白,脈細弱,可予黃土湯等。

腎髒病患者怎樣補充營養

中醫養生學認為,飲食的得當與否對人體的腎功能有重要影響。合理的飲食習慣,是人最寶貴財富之一,而不合理的飲食習慣,給人的身心健康帶來的災難是深重的,使人不知不覺走向衰弱。所以,腎病患者在補充營養時,也要遵循一些營養原則。

忌肥甘厚味肥甘厚味,損傷脾胃,導致脾胃運化失常,升清受阻;而脾胃運化失常,可導致精氣不足,精虧血少,體虛氣弱。肥甘厚味之品不可多食,否則影響腎功能。

忌食太鹹科學的飲食應是宜淡忌鹹。飲食過鹹會使鈉離子在人體內過剩,引起血管收縮,致使血壓升高,造成腦血管障礙。老年人應嚴格控製鹽量,每人每天以3克左右為宜。另外,還應忌過甜、過辣的食物,防止身體發胖或胃腸受刺激。中青年從現在起就應該關注自己的飲食健康,飲食力戒過鹹,因為鹹味先人腎,適度的鹹味養腎,但食鹹太多則傷腎。飲食上宜清淡,多吃一些富有營養、補腎益精的清淡食品,對延年益壽、避免腎功能衰退有重要意義。

忌食寒涼中醫理論認為,寒涼食品會令腎陽不足,腎陽虛衰,命門火衰,可致精少陰冷,腎功能衰退。

忌過量飲酒酒具有宣散藥力、溫通氣血、舒筋活絡的作用,能達四肢百骸、五髒六腑。適量飲用,可通利血脈、振奮精神,所以,臨床上常將其用作強身保健、延緩衰老之滋補佳品。但任何事情都有個限度,如果過量飲酒,就會對腎功能造成不利的影響。長期酗酒會致慢性酒精中毒,約有50%的男性和25%的女性出現腎功能障礙。酒有白酒、果子酒、黃酒、啤酒之不同,其酒精濃度不同,作用有別。一般來說,白酒濃度較高,辛熱之性較強,溫通之力較盛,溫陽散寒通行氣血用之較宜,果子酒暖脾腎之力較著,啤酒開胃醒脾之功頗著,然均以適量久飲為佳。

腎病食材怎樣搭配才合理

飲食的種類多種多樣,所含營養成分各不相同,隻有做到合理搭配,才能使人得到各種不同的營養,以滿足生命活動的需要。因此,全麵的飲食、適量的營養,乃是保證生長發育和健康長壽的必要條件。以穀類為主食,肉類為副食,用蔬菜來充實,以水果為輔助。人們必須根據需要,兼而取之。這樣調配飲食,才會供給人體需求的大部分營養,有益於人體健康。對於腎髒病患者,合理的食材搭配是健康的物質基礎,與正常相比較有其自身的膳食特點。

食物多樣、穀類為主平衡膳食、食物多樣、穀類為主是腎病患者膳食的總的要求,穀類是人類接觸最多的食物。穀類包括米、麵、雜糧等,主要提供糖類、蛋白質、膳食纖維及維生素等。用穀類食物要注意粗細搭配,經常吃一些雜糧等。稻米、小麥不要碾得太精,否則穀粒表層所含的維生素、無機鹽等營養素和膳食纖維大部分流失到糠麩之中。腎病患者對於穀類、蔬菜、水果類食物有所限製;當出現腎功能不全時需要限製穀類植物蛋白的攝人量,將其控製在每日蛋白攝人總量的1/3,而動物蛋白攝人量應占每日蛋白攝人量的2/3。腎功能不全衰竭期蛋白質每日攝人量應每千克體重0.6~0.7克,尿毒症期患者蛋白質每日攝人量應為每千克體重0.6克以下。

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蔬菜與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無機鹽和膳食纖維,是胡蘿卜素、B族維生素、維生素C、葉酸、鈣、磷、鉀、鎂、鐵、膳食纖維和天然抗氧化物的主要或重要來源。有些水果的維生素及一些微量元素含量不如新鮮蔬菜,但水果含有的葡萄糖、果酸、枸櫞酸、蘋果酸、果膠等物質又比蔬菜豐富,如鮮棗、柑橘、柿子和杏等是維生素C和胡蘿卜素的豐富來源。薯類含有豐富的澱粉、膳食纖維,以及多種維生素和無機鹽,應當鼓勵多吃些薯類。腎病患者對於蔬菜、水果及薯類食物沒有過多限製並鼓勵食用,但對於慢性腎衰竭高血鉀患者要注意含鉀高的菠菜、紫菜、銀耳、香蕉等蔬菜和水果。

適當食用奶類及大豆類食物奶類除含豐富的優質蛋白質和維生素外,含鈣量較高,且利用率也很高,是天然鈣質的極好來源。慢性腎衰竭患者一方麵需要限製蛋白質的攝人量,另一方麵又提倡多攝人動物蛋白,牛奶是最好的動物蛋白品種,同時含鈣量高,可以改善慢性腎衰竭患者的低鈣狀態,因此,應鼓勵慢性腎衰竭患者每天飲1杯牛奶。近年來,很多研究結果顯示豆類與豆製品對腎病患者是有益的,大豆蛋白能降低慢性腎小球疾病血脂和蛋白尿,有保護殘存腎功能作用。因此,腎病患者經常食用大豆食品是有益的,當然,對於腎功能不全患者其大豆蛋白飲食的攝入量需要限製。

經常吃適量魚、禽、蛋、痩肉魚、禽、蛋、瘦肉等動物性食物是優質蛋白質、脂溶性維生素和無機鹽的良好來源。動物性蛋白的氨基酸組成更適合人體需要,肉類中鐵的利用較好,魚類特別是海產魚所含不飽和脂肪酸有降低血脂和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動物肝髒含維生素A極為豐富,還富含B族維生素、葉酸等。有的腎疾病患者認為魚蝦類食物對腎不好,其實此類食物為優質蛋白,除有過敏性疾病,如過敏性紫癜、紫癜性腎炎時因懷疑異性蛋白過敏或有魚蝦過敏史者須慎用,一般不需禁忌的。腎病綜合征患者由於蛋白質丟失,提倡吃動物蛋白以補充蛋白質,但不宜過多,一般按正常人的攝人量即可,對於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則應嚴格限製動物蛋白的攝人,痛風、腎結石患者需要限製動物內髒;肥肉和葷油為高熱能脂肪食物,攝人過多往往會引起肥胖,增高血脂,因此應少吃為宜。

春季養腎有何要點

祖國醫學認為,從立春至立夏前一天為春季。春三月是生發的季節,天氣由寒轉暖,東風解凍,春陽上升,自然界各種生物萌生發育,棄故從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春種一粒粟,秋成萬顆籽。所以春天是一年中最關鍵的時刻,也是腎功能不佳患者進行養腎和調理的好時機,根據中醫師臨床經驗發現,此時服用強腎配方和固腎藥膳,對腎功能初期惡化與腎病末期患者皆有療效。同時也要注意生活習慣的調理。

腎病患者在春季要注意起居調養,《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曾記載:“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披發緩行,以使誌生……”意思就是春天應晚睡早起,起床後不要急於束發更衣,應散披頭發,著寬鬆衣服,以舒緩形體,使氣血流暢、神情怡然。如此,有助於機體快速適應季節交替的變化,保持健康身體。春季是冬季到夏季的過渡季節,冷暖交替,人們的肌體對冷暖多變的早春天氣還不很適應,應多穿點衣服捂一捂,以免天氣突變、氣溫驟降,受冷生疾。衣著更換較頻繁,增減衣服要隨氣溫變化,尤其早晚仍較涼。春季皮膚開泄,勿當風脫衣,早晚應注意保暖。早些起床進行體育活動,以舒展筋骨,疏通氣血,增強體質。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記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春季陽氣始生,應順應時節注意養護人體陽氣。因此腎病患者春季應注意滋補腎陽,減少腎病的複發或加重。中醫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體要適應四季的變化。在自然界的四時天氣轉變中,春屬木,其氣溫,以風氣為主令,為四時之首。春季氣溫逐漸轉暖,人體陽氣開始升發,腠理疏鬆開泄,易外感風邪。中醫認為“風邪為百病之長”,風邪常為外邪致病的先導,其他外邪致病因素多依附於風邪侵犯人體致病。現代醫學也以為,春季是流行性感冒和上呼吸道疾病的多發季節。腎病患者多久病體虛,且很多慢性腎病患者利用免疫抑製劑或細胞毒藥物來治療,招致免疫力低下,所以腎病患者是春季傷風的高發人群。感冒流行時,盡量避免去公共場所,防止交叉感染,必要時進行室內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