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部分中醫對腎及腎髒病的認識(1 / 3)

祖國醫學對腎髒是如何認識的

腎位於腰部、脊柱兩旁,左右各一,故《素問·脈要精微論》中說:“腰者,腎之府”。中醫學認為,腎藏“先天之精”,為髒腑陰陽之本,生命之源,故稱腎為“先天之本”。腎在五髒屬水,它的主要功能為藏精,主生長、發育、生殖和水液代謝;腎主骨,外榮於發,開竅於耳及二陰,在誌為恐與驚,在液為唾,由於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互絡屬於腎與膀胱,腎與膀胱在水液代謝方麵亦直接相關,故腎與膀胱相表裏。

中醫學中腎有何生理功能

中醫學中腎的生理功能不僅包括西醫學腎的大部分功能,也包括其他器官的部分功能,在人體生理功能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腎位於腰部,左右各一,故稱“腰為腎之府”。腎開竅於耳及二陰,其華在發,腎與膀胱相表裏,腎的主要功能是藏精、主水、主骨、生髓、納氣等,特別是腎的藏精功能,與人的生長、發育、生殖等密切相關,故稱腎為“先天之本”。

(1)腎主藏精。腎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兩個方麵。先天之精,稟受於父母,是人體生育、繁殖的基本物質;後天之精,來源於飲食,為脾胃所化生,是營養髒腑、組織器官、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故腎主藏精,這一功能與機體的生長、發育與生殖密切相關。

(2)腎主骨、生髓、通於腦。腎藏精,而精能生髓,髓有骨髓、脊髓之分。其中骨髓居於骨中,滋養骨骼,故“腎主骨”;中醫學認為精血同源,精充則血足。兩者關係密切,這與現代醫學認為的骨髓造血功能與腎產生的促紅細胞生成素極為相似。脊髓上通於腦,腦為髓聚而成,故“腦為髓之海”“腎通腦”,它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密切相關。

(3)腎主水。中醫學認為,腎的主要功能是主水,它對水液生成、分布、排泄起著重要的作用,故有“腎為水髒”之稱。所謂“腎司開闔”、“腎司二便”,即是指若腎陽、腎氣充盛,則尿的生成與排泄正常。

(4)腎主納氣。呼吸雖由肺所主,但需要腎的協調。腎有幫助肺吸氣和降氣的作用,稱為“納氣”。隻有腎氣充沛,攝納正常,才能使肺的氣道通暢,呼吸均勻。

綜上所述,中醫學講的腎,基本上包括了西醫學中的泌尿生殖係統和部分造血、內分泌、神經係統的功能。

中醫學中腎與其他係統有何聯係

腎在體合骨,其華在發骨骼依賴於骨髓的充養,骨髓為腎精所化生。所謂腎在體合骨,又稱腎主骨,是指腎精具有促進骨骼的生長、發育和修複的功能。腎精旺盛,骨髓充盈,骨有所養,則骨骼健壯堅實,肢體強勁有力。若腎精不足,骨髓空虛,骨失所養,則會出現小兒骨骼發育障礙、成年人骨骼軟弱無力和老年人骨質疏鬆易折,皆可根據中醫學腎主骨的理論,施以補腎治療。

“齒為骨之餘”,是指牙齒為外露的骨骼。牙齒是人體最堅硬的器官,具有磨碎食物和輔助發音的功能。齒與骨同出一源,均賴腎精充養而生長發育,所以牙齒的生長和脫落與腎中精氣的盛衰密切相關。腎中精氣充盛則齒有所養,表現為牙齒堅固整齊。腎中精氣不足則齒失所養,表現為小兒牙齒生長遲緩或稀疏畸形,青壯年牙齒易於鬆動或早落等。由於手足陽明經亦進人齒中,因此,牙齒的某些病變還與手足陽明經及腸胃的功能失調有關。

頭發有賴於血液的營養,故稱“發為血之餘”。由於頭發的生機又根源於腎,而腎精能化血,精血旺盛,則頭發得養。所謂“腎其華在發”是指腎中精氣的盛衰可表現於頭發,即發為腎之外候。腎精充足,精血充盈,發有所養,在幼年期可見頭發生長旺盛;青壯年期可見頭發茂密、烏黑而有光澤;老年人腎精漸虧,精血漸衰,則可見頭發花白,或失去光澤。腎精不足,精血虧虛,則發失所養,小兒可出現頭發生長遲緩,或稀疏枯黃;成人可見頭發幹枯無華,或頭發早白,或頭發脫落。上述病症,中醫多從腎論治。

腎開竅於耳及二陰耳是聽覺器官,為人體五官之一。人的聽覺屬腦的功能,腦為髓之海,髓又由腎精所化生,故耳的聽覺與腎精密切相關。腎中精氣旺盛,髓海充盈,耳有所養則聽覺靈敏。腎中精氣虧損,髓海失充,耳失所養則聽力減退,或見耳鳴耳聾。除腎之外,耳與其他髒器也有聯係,如少陽經循行於耳,耳竅的某些實性病症,則多責之於肝膽;心寄竅於耳,心血不足,心神不安,以及肝血不足,肝風內動等,均可見耳鳴等病症。

二陰,即前陰和後陰。前陰是指男女外生殖器和尿道口的總稱,是人體排尿、男子排精和女子排出月經及分娩胎兒的器官,為人體九竅之一。關於腎與生殖功能、尿液排泄的關係前已詳述,此不贅述。後陰,即肛門,又稱魄門、穀道,是排出糞便的器官,亦為人體的九竅之一。糞便的排泄雖是大腸傳導的功能,但與腎中陰陽關係密切。腎中精氣充盛,則大腸悉得腎陽溫煦、推動和腎陰滋潤、濡養,表現為糞便排泄正常。腎中精氣不足,若腎陽虛衰,溫煦無權,腸寒氣滯,傳導不利,表現為排便艱澀,即為冷秘;若腎氣不固,封藏無力,表現為久泄滑脫或五更泄瀉;若腎陰不足,腸失濡潤,傳導不利,則表現為大便秘結。

腎在液為睡唾為五液之一,與誕問為口津,是唾液中質地較桐厚者。腎的經脈上挾舌根通舌下,唾為腎精所化,故腎在液為唾。唾具有溶潤食物、以利吞咽和滋潤口腔的作用。腎精充足則唾液分泌正常,表現為口腔潤澤,吞咽流利。腎精不足,則唾少咽幹;腎虛水泛,則多唾清冷。反之,多唾或久唾,會耗損腎精。所以氣功家們常以舌抵上齶,待唾液溢滿口腔後,緩緩咽之以養腎精,強體防病,並將此法稱為“飲玉漿”。

腎在誌為恐恐,即恐懼、害怕的情誌活動。所謂腎在誌為恐是指恐的情誌活動與腎精關係密切。腎精充足,人體在接受外界相應刺激時,能產生相應的心理調節。腎精不足,稍受刺激,則表現為恐懼不寧、手足無措,或兩腿無力而軟癱等。反之過恐傷腎,可導致遺精、滑胎或二便失禁等腎氣不固的病症。

中醫學的心與腎有什麼關係

中醫學中心與腎的關係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心腎陰陽水火的互製、互濟,二是精血互化,精、神互用。

(1)心腎水火既濟,陰陽互補。根據陰陽水火升降理論,在上者宜降,心火必須下降於腎,溫煦腎陽,使腎水不寒;在下者宜升,腎水必須上濟於心,滋養心陰,製約心陽,使心陽不亢;腎陰也賴心陰的資助,心陽也賴腎陽的溫煦。這種心腎水火既濟,陰陽互補,維持著心腎兩髒生理功能協調平衡的狀態,被稱為“心腎相交”、“水火既濟”。

(2)心腎精血互化,精、神互用。心血可充養腎精,腎精又能化生心血,心腎精血之間相互滋生、相互轉化,為心腎相交奠定了物質基礎;心藏神,主宰人體的生命活動,神全可以禦精。腎藏精,精化髓充腦,腦為元神之府,積精可以全神。心神腎精互用,體現了“心腎相交”的又一層內涵。若腎陰不足,不能上濟於心;或心火亢盛,下劫腎陰,常表現為心煩、失眠、心悸怔忡、眩暈耳鳴、腰膝酸軟,或男子夢遺、女子夢交的心腎陰虛火旺證,即“心腎不交”證。若心陽不振,不能下溫腎水;或腎陽虛衰,不能溫化水液,可表現為水腫、尿少、畏寒肢冷、麵色淡白、心悸怔忡,甚則咳喘不得臥等症,稱之為“水氣淩心”。此外腎精虧虛,精不化髓,或心血不足,血不化精,均可導致腦髓虧虛,心神失養,出現健忘、失眠、多夢、頭暈、耳鳴等症。

中醫學的肺與腎有什麼關係

肺與腎的關係主要表現在水液代謝、呼吸運動和陰液互資三方麵。

(1)水液代謝。肺為水之上源,腎為主水之髒,主管全身的水液代謝。肺通調水道的功能有賴於腎陽的蒸騰氣化,而腎主水功能的正常,也需借助肺的宣降。兩者相互配合,在水液的輸布和排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2)呼吸運動。肺主呼吸,腎主納氣,共同完成呼吸功能。呼吸雖為肺所主,但需腎的納氣協助以維持呼吸的深度。腎氣充盛,不但吸人之氣能下納於腎,而且有助於肺氣的肅降,同時肺在主司呼吸運動中,其氣肅降也有利於腎之納氣。故有“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之說。

(3)陰液互滋。肺腎兩髒的陰液可以互相滋生,腎陰為一身陰液之根本,腎陰充盛,上潤於肺,使肺陰不虛,肺氣清寧,宣降正常,故水能潤金;肺陰充足,輸精於腎,則腎陰充盛,故金能生水。

肺腎兩髒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也主要表現在水液代謝、呼吸運動和陰液互資三方麵。如肺失宣降,水道不得通調,必累及腎;腎陽不足,氣化失司,水液內停,又可上泛於肺;肺腎同病,水液代謝障礙,可表現為咳嗽氣喘、咳逆倚息而不得平臥、尿少水腫等症狀。又如肺氣久虛,肅降失司,久病及腎;或腎氣不足,攝納無權,均可出現呼多吸少、氣短喘促、氣不得續、呼吸表淺、動則氣喘益甚的腎不納氣證,或稱肺腎氣虛證。再如肺陰虛損,久則必及於腎而致腎陰不足;腎陰不足,不能滋養肺陰,亦可致肺陰虛損,故肺腎陰虛常同時並見,表現為兩顴潮紅、骨蒸潮熱、盜汗、幹咳、音啞、腰膝酸軟、夜夢遺精等症狀。

中醫學為什麼強調“肝腎同源”

“肝腎同源”主要是闡述肝與腎關係之密切,其含義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麵來理解:

(1)肝腎二髒之陰可相互滋養,“肝藏血”、“腎藏精”,精與血都化源於水穀精微。且精與血在生理活動中還可互生,即腎精可化生肝血,肝血亦可化生腎精。所以稱“肝腎同源”。

(2)肝和腎均內藏相火,而相火源於命門。臨床上肝或腎之陰虛而致相火妄動,常是肝腎並治,采用滋水涵木或補肝兼養腎之法,便是以此立論的。臨床上可以說肝腎兩髒無論虛證還是實證,其補瀉原則皆是二者兼顧的。正如《醫宗必讀》所說:“東方之木,無虛不可補,補腎即所以補肝,北方之水,無實不可瀉,瀉肝即所以瀉腎。”另外也有人認為肝與腎兩髒,同居於下焦,在生理上自然關係密切,也可作為解釋“肝腎同源”的理由之一。

由於肝腎兩髒生理關係極為密切,在病理上也必然相互影響。生理上,肝血須依賴於腎精滋養,肝藏血和疏泄功能才能正常;反之,也隻有肝血充盛,使血化為精,腎精才能充盈,腎才能發揮藏精、主生殖發育等功能。所以,病理上,當一髒虧損時,另一髒也必然導致不足。如腎精虧損,可導致肝血不足;肝血不足也可引起腎精虧損。又由於肝腎同居下焦、肝血與腎精互生,二者之陽皆屬相火,同源於命門,所以肝陰、肝陽與腎陰、腎陽之間有相互製約的關係,若因某種原因引起一方不足,就可以導致另一方的偏亢;反之一方的偏亢還可導致另一方的不足。如腎陰不足,肝失濡養,可導致肝陽偏亢,見眩暈、頭痛頭漲、急躁易怒等症狀,稱為“水不涵木”。若肝火太盛,陽氣有餘,亦可傷及腎陰,導致腎陰不足,見頭暈耳鳴,腰膝酸軟,盜汗等症狀。由於病理上相互影響,所以,臨床治療肝病與腎病必當二者兼顧,即肝血虛,補養肝血亦當填補腎精;腎精不足,補益腎精亦當滋養肝血。又如肝陽上亢往往是陰液不足而致,故平肝潛陽,亦當滋補腎陰。隻有二者兼顧才能使陰陽平衡,恢複正常生理活動。

中醫學中脾與腎有什麼關係

脾與腎的關係主要體現在先後天相互滋生和水液代謝過程中的相互協同等方麵。

(1)先後天相互滋生。脾運化水穀精微,化生氣血,為後天之本;腎藏精,主生殖繁衍,為先天之本。先天促後天,脾的運化必須依賴腎陽的溫煦蒸化,方能健運;後天養先天,腎中精氣必賴脾運化的水穀精微營養,才能不斷充盛。

(2)水液代謝相互協同。脾運化水液,有賴腎陽的溫煦蒸化,脾陽根於腎陽;腎為主水之髒,通過腎氣、腎陽的氣化作用,水液的吸收、排泄正常,開闔有度,但又需脾土的製約。脾腎兩髒相互配合,共同維持人體的水液代謝平衡。

脾腎病變常相互影響,互為因果。如脾氣虛弱,水穀精氣生成不足,可導致腎精不足,表現為腹脹便溏、消痩、耳鳴、腰膝酸軟、骨痿無力,或青少年生長發育遲緩等病症。若腎陽不足,火不暖土,或脾陽久虛,損及腎陽,可致脾腎陽虛之證,表現為腹部冷痛、下利清穀、五更泄瀉、腰膝酸冷等症;脾腎陽虛,脾不能運化水液,腎氣化失司,還可導致水液代謝障礙,出現尿少、水腫、痰飲等病症。

如何辨腎精不足證

腎精不足證是指腎精虧虛,生殖和生長發育功能低下所表現的證候。常由先天稟賦不足,或房事不節,過度耗傷腎精引起。

臨床表現小兒發育遲緩,身體矮小,肉門遲閉,智力低下,骨骼痿軟;或成年人早衰,發脫,齒搖,耳鳴耳聾,失眠健忘;或男子精少不育;或女子經閉不孕,性功能減退。舌淡,脈細弱。

辨證分析腎精不足,不能化氣生血,充肌長骨,故小兒發育遲緩,身體矮小,0門遲閉,骨骼痿軟,無以充髓實腦,故智力低下。腎精不足,生殖無源,故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經閉不孕。腎之華在發,精不足則發易脫;齒為骨之餘,精失充則齒搖早脫。腎開竅於耳,腦為髓海,精少則髓虧,故耳鳴耳聾,健忘恍惚,神情呆鈍。精虧骨失充養,故兩足痿軟,動作遲鈍。舌淡,脈細弱,為腎精不足之象。

辨證要點

(1)本證以腎精虧虛,功能低下為主要病機。

(2)以小兒發育遲緩,成年人生殖功能低下及早衰之象為辨證依據。

(3)有小兒發育遲緩,或成年人早衰等腎精不足的表現,以及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經閉不孕、性功能減退等腎病定位症狀。

如何辨腎陰虛證

腎陰虛證是指腎陰虧虛,失於濡潤,致虛熱內生所表現的證候。常由久病虛勞,房事不節,或溫熱病後期,灼傷腎陰所引起。

臨床表現眩暈耳鳴,腰膝酸軟,健忘,發脫,齒搖;男子遺精,陽強易舉,女子經少、經閉,或見崩漏;五心煩熱,顴紅盜汗,骨蒸潮熱,形體消痩,尿少、色黃。舌紅無苔,脈細數。

辨證分析腎陰為人身陰液之根本,具有滋養、濡潤各髒腑組織,充養腦髓、骨骼,並製約陽亢之功能。腎陰虧虛,腦髓、官竅、骨骼失養,則見腰膝酸軟,眩暈耳鳴,健忘,齒鬆發脫;陰虧則月經來源不充,故女子月經量少,或經閉;若陰不製陽,虛火亢旺,迫血妄行,則見崩漏;若擾動精室,精關不固,男子則見遺精、早泄;虛火上擾心神,故煩熱少寐。腎陰不足,失於滋潤,虛火蘊蒸,故見口燥咽幹,形體消痩,潮熱盜汗,或骨蒸發熱,顴紅,尿黃少。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為陰虛內熱之象。

辨證要點

(1)本證以腎陰虧虛,虛熱內生為主要病機。

(2)以腎的常見症狀和虛熱之象並見為辨證依據。

(3)有五心煩熱、顴紅盜汗、骨蒸潮熱、形體消痩、尿少色黃,舌紅無苔、脈細數等虛熱的定性症狀。

(4)有眩暈耳鳴、腰膝酸軟、健忘、發脫齒搖,男子遺精、早泄、陽強易舉,女子經少、經閉,或見崩漏等腎虛的定位症狀。

如何辨腎陽虛證

腎陽虛證是指腎陽虧虛,溫煦失職,氣化失權所表現的證候。常由素體陽虛,或房勞過度,或久病傷陽所引起。

臨床表現腰膝酸冷疼痛,畏寒肢冷,尤以下肢為甚,麵色淡白,或黧黑,神疲乏力,小便清長或夜尿頻多;或男子陽痿,精冷不育;或女子宮寒不孕,或性欲減退;或大便久泄不止,或五更泄瀉;或水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起,甚則腹部脹滿,心悸久喘。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辨證分析腎主骨,腰為腎之府。腎陽虛衰,腰膝失於溫養,故見腰膝酸冷。腎居下焦,陽氣不足,溫煦失職,故形寒肢冷,且下肢發冷尤甚;陽虛氣血溫運無力,麵失所榮,故麵色淡白;若腎陽虛憊,陰寒內盛,則呈本髒之色而黧黑;陽虛不能鼓舞精神,則神疲乏力。腎主生殖,腎陽不足,命門火衰,生殖功能減退,男子則見陽痿、早泄、精冷,女子則見宮寒不孕。腎司二便,腎陽不足,溫化無力,故見小便頻多,夜尿,大便稀溏或五更泄瀉。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尺脈尤甚,為腎陽不足之象。

辨證要點

(1)本證以腎陽虧虛,溫煦、氣化失常為主要病機。

(2)以性與生殖功能減退與畏寒肢冷、腰膝酸冷等虛寒之象並見為辨證依據。

(3)有麵色淡白或黧黑、神疲乏力、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等虛寒證的定性表現。

(4)有男子陽痿不舉、精冷不育,女子宮寒不孕、性欲減退;小便清長、夜尿多、大便久泄不止、五更泄瀉;水腫按之凹陷不起,甚則腹部脹滿、心悸咳喘等腎病定位症狀。

如何辨腎氣不固證

腎氣不固證是指腎氣不足,封藏固攝功能失職所表現的證候。常由先天稟賦不足,或久病勞損,傷及腎氣所引起。

臨床表現腰膝酸軟,神疲乏力,耳鳴,小便頻數而清,或尿後餘瀝不盡,或夜尿多,或遺尿,或小便失禁;男子滑精,早泄;女子帶下清稀,胎動易滑。舌淡,脈沉弱。

辨證分析腎為封藏之本,腎氣有固攝下元之功。腎氣虧虛,膀胱失約,故見小便頻數清長,或尿後餘瀝不盡,或夜尿頻多,或遺尿,甚或小便失禁;精關不固則精易外泄,故男子可見滑精、早泄;女子帶脈失固,則見帶下清稀量多。衝任之本在腎,腎氣不足,衝任失約,則見月經淋漓不盡;任脈失養,胎元不固,則見胎動不安,以致滑胎。腰膝酸軟,耳鳴失聰,神疲乏力,舌淡,脈沉弱,均為腎氣虧虛、失於充養所致。

辨證要點

(1)本證以腎氣不足,固攝無力為主要病機。

(2)以腎和膀胱不能固攝的症狀為辨證依據。

(3)有小便頻數而清,或尿後餘瀝不盡,或夜尿多,或遺尿,或小便失禁;男子滑精、早泄;女子帶下清稀、胎動易滑等腎病定位症狀。

(4)有神疲乏力、耳鳴,舌淡、脈沉弱等氣虛特點。

如何辨腎不納氣證

腎不納氣證是指腎虛、攝納肺氣功能失常所表現的證候。常由先天稟賦不足,或老年腎氣虛弱所引起。

臨床表現久喘不止,呼多吸少,動則喘甚,腰膝酸軟,自汗,神疲,聲音低怯,舌淡、苔白,脈沉弱。喘息嚴重時,突然出現冷汗淋漓,肢冷麵青,脈浮大無根;或氣短息促,顴紅,盜汗,心煩,五心煩熱,舌紅無苔,脈細數。

辨證分析腎有攝納肺所吸人的清氣,防止呼吸表淺的功能,如若久病咳喘,或者年邁體衰而致腎氣不足,不能攝納吸人清氣,就會有久喘不止、呼多吸少、動則喘甚等症狀。腰膝酸軟為腎虛經脈失養所致。若偏於腎陽不足則有神疲、冷汗等症;偏於腎陰不足則有五心煩熱、盜汗等虛熱特點。

辨證要點

(1)本證以腎氣虧虛,納氣無力為主要病機。

(2)以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動則喘甚為辨證依據。

(3)有腰膝酸軟、自汗、神疲、聲音低怯、舌淡苔白、脈沉弱等腎氣虧損的定位症狀。

(4)本證可兼有腎陰虛證或腎陽虛證的症狀特點,若兼喘息、肢冷麵青等症者為腎陽不足所致;若兼氣息短促、顴紅、盜汗、五心煩熱等症者為腎陰虧虛所致腎不納氣證。

如何辨膀胱濕熱證

膀胱濕熱證是指濕熱蘊結膀胱,氣化功能失常所表現的證候。常由外感濕熱之邪,或濕熱內生,下注膀胱所引起。

臨床表現尿頻,尿急,尿道灼痛,尿血,尿有砂石;或尿濁,尿短赤,小腹脹痛急迫;或見發熱,腰酸脹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辨證分析濕熱留滯膀胱,氣化不利,下迫尿道,故尿頻、尿急,排尿灼痛,尿色黃赤;濕熱內蘊,津液被灼,故小便短少;濕熱傷於血絡,則尿血;濕熱久戀,煎熬津液成石,故尿中可見砂石;濕熱鬱蒸,則可發熱。下焦濕熱波及腎府,故見腰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為濕熱內蘊之象。

辨證要點

(1)本證以濕熱蘊結膀胱,氣化失常為主要病機。

(2)尿急、尿痛、尿頻和濕熱症狀並見為辨證依據。

(3)有尿頻、尿急、尿道灼熱、尿血、尿有沙石等膀胱病的定位症狀。

(4)有發熱、腰酸脹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等濕熱證的定性特點。

中醫認為什麼是水腫

中醫水腫定義:各種原因導致的體內水液運行障礙,水濕停留,泛溢肌膚,引起頭麵部、四肢甚至全身浮腫的病證,稱水腫。腫是指因感受外邪,飲食失調,或勞倦過度等,使肺失宣降通調,脾失健運,腎失開闔,膀胱氣化失常,導致體內水液瀦留,泛濫肌膚,以頭麵、眼瞼、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為臨床特征的一類病證。

水腫如何辨證

中醫將水腫辨證為陽水和陰水。

陽水主症:發病急,初起麵目微腫,繼之則遍及全身,腰以上腫甚,皮膚光亮,陰囊腫亮,胸中煩悶,呼吸急促。或形寒無汗,苔白滑,脈浮緊;或咽喉腫痛,苔薄黃,脈浮數。

陰水主症:發病較緩,足跗水腫,漸及周身,身腫以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複平較慢,皮膚晦暗,小便短少;或兼脘悶腹脹,納減便溏,四肢倦怠,舌苔白膩,脈象濡緩;或兼腰痛腿酸,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什麼叫淋證,如何分類

淋證是指小便頻急,淋漓不盡,尿道澀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為諸淋的征候特征,除此以外,各種淋證又有其不同的特殊表現,茲列述如下:

(1)熱淋,起病多急驟,或伴有發熱,小便赤熱,溲時灼痛。

(2)石淋,以小便排出砂石為主症,或排尿時突然中斷,尿道窘迫疼痛,或腰腹絞痛難忍。

(3)氣淋,小腹脹滿較明顯,小便艱澀疼痛,尿後餘瀝不盡。

(4)血淋,溺血而痛。

(5)膏淋,淋證而見小便渾濁如米泔水或滑膩如膏脂。

(6)勞淋,小便不甚赤澀,但淋漓不已,時作時止,遇勞即發。

淋證的治療原則是什麼

實則清利,虛則補益,是治療淋證的基本原則。實證以膀胱濕熱為主者,治宜清熱利濕;以熱灼血絡為主者,治宜涼血止血;以砂石結聚為主者,治宜通淋排石;以氣滯不利為主者,治宜利氣疏導。虛證以脾虛為主者,治宜健脾益氣;以腎虛為主者,治宜補虛益腎。

淋證的治法,古有忌汗、忌補之說,如《金匱要略》說:“淋家不可發汗”,《丹溪心法·淋》說:“最不可用補氣之藥,氣得補而愈脹,血得補而愈澀,熱得補而愈盛”。驗之臨床實際,未必都是如此。淋證往往有畏寒發熱,此並非外邪襲表,而是濕熱熏蒸,邪正相搏所致,發汗解表,自非所宜。因淋證多屬膀胱有熱,陰液常感不足,而辛散發表,用之不當,不僅不能退熱,反而有劫傷營陰之弊。若淋證確由外感誘發,或淋家新感外邪,症見惡寒、發熱、鼻塞、流涕、咳嗽、咽痛者,仍可適當配合運用辛涼解表發汗之劑。因淋證為膀胱有熱、陰液不足,即使感受寒邪,亦容易化熱,故避免辛溫之品。至於淋證忌補之說,是指實熱之證而言,諸如脾虛中氣下陷、腎虛下元不固,自當運用健脾益氣、補腎固澀等法治之,不必有所禁忌。

淋證需與哪些病症相鑒別

癃閉癃閉以排尿困難,小便量少甚至點滴全無為特征,其小便量少,排尿困難與淋證相似。但淋證尿頻而疼痛,且每日排尿總量多為正常;癃閉則無尿痛,每日排出尿量低於正常,嚴重時,小便閉塞,無尿排出。

尿血血淋和尿血都有小便出血,尿色紅赤,甚至溺出純血等症狀。其鑒別的要點是有無尿痛。尿血多無疼痛之感,雖亦間有輕微的脹痛或熱痛,但終不若血淋的小便滴瀝而疼痛難忍,故一般以痛者為血淋,不痛者為尿血。

尿濁淋證的小便渾濁需與尿濁鑒別。尿濁雖然小便渾濁,白如泔漿,與膏淋相似,但排尿時無疼痛滯澀感,與淋證不同。

什麼叫癃閉

癃閉是由於腎和膀胱氣化失司導致的以排尿困難,全日總尿量明顯減少,小便點滴而出,甚則閉塞不通為臨床特征的一種病證。其中以小便不利,點滴而短少,病勢較緩者稱為“癃”;以小便閉塞,點滴全無,病勢較急者稱為“閉”。癃和閉雖有區別,但都是指排尿困難,隻是輕重程度上的不同,因此多合稱為癃閉。

癃閉的病因病機是什麼

濕熱蘊結過食辛辣肥膩,釀濕生熱,濕熱不解,下注膀胱,或濕熱素盛,盛熱下移膀胱,或下陰不潔,濕熱侵襲,膀胱濕熱阻滯,氣化不利,小便不通,或尿量極少,而為癃閉。

肺熱氣壅肺為水之上源。熱邪襲肺,肺熱氣壅,肺氣不能肅降,津液輸布失常,水道通調不利,不能下輸膀胱;又因熱氣過盛,下移膀胱,以致上下焦均為熱氣閉阻,氣化不利,而成癃閉。

脾氣不升勞倦傷脾,飲食不節,或久病體弱,致脾虛清氣不能上升,則濁氣難以下降,小便因而不通,而成癃閉。故《靈樞·口問》曰:“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

腎元虧虛年老體弱或久病體虛,腎陽不足,命門火衰,氣不化水,是以“無陽則陰無以化”,而致尿不得出;或因下焦熾熱,日久不愈,耗損津液,以致腎陰虧虛,水府枯竭,而成癃閉。

肝鬱氣滯七情所傷,引起肝氣鬱結,疏泄不及,從而影響三焦水液的運行和氣化功能,致使水道通調受阻,形成癃閉。且肝經經脈繞陰器,抵少腹,這也是肝經有病,可導致癃閉的原因。所以《靈樞·經脈》提出:“肝足厥陰之脈……是主肝所生病者……遺溺、閉癃。”

尿路阻塞瘀血敗精,或腫塊結石,阻塞尿道,小便難以排出,因而形成癃閉。即《景嶽全書·癃閉》所說:“或以敗精,或以槁血,阻塞水道而不通也。”

癃閉需與哪些病相鑒別

淋證以小便頻急,滴瀝不盡,尿道澀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為特征。癃閉以排尿困難,全日總尿量明顯減少,點滴而出,甚則小便閉塞不通,點滴全無為臨床特征。其中小便短澀量少,排尿困難與淋證相似,但淋證排尿時疼痛,每日小便總量基本正常;而癃閉排尿時不痛,每日小便總量遠遠低於正常,甚至無尿排出。

關格關格是小便不通和嘔吐並見的一種病證。癃閉主要是指以排尿困難,全日總尿量明顯減少,甚則小便閉塞不通為主症的一類病證。二者皆有小便不通,故需鑒別。關格必有嘔吐,而癃閉一般無嘔吐症狀,隻以小便量極少或全無為特征。二者的關係是癃閉可發展為關格,而關格不一定都是由癃閉發展而來,還可由水腫、淋證發展而成。

癃閉的治療原則是什麼

癃閉的治療應根據“六腑以通為用”的原則,著眼於通,即通利小便。但通之之法,有直接、間接之分,因證候的虛實而異。實證治宜清濕熱,散瘀結,利氣機而通利水道;虛證治宜補脾腎,助氣化,使氣化得行,小便自通。同時,還要根據病因病機,病變在肺、在脾、在腎的不同,進行辨證論治,不可濫用通利小便之法。此外,尚可根據“上竅開則下竅自通”的理論,用開提肺氣法,開上以通下,即所謂“提壺揭蓋”之法治療。若小腹脹急,小便點滴不下,內服藥物緩不濟急時,應配合導尿或針灸以急通小便。

什麼是關格

關格是指由於脾腎陰陽衰憊,氣化不利,濕濁毒邪犯胃而致的以小便不通與嘔吐並見為臨床特征的一種危重病證。本病多由水腫、癃閉、淋證等病證發展而來。關格的病機往往表現為本虛標實,寒熱錯雜,病位以腎為主,腎、脾、胃、心、肝、肺同病,其基本病機為脾腎陰陽衰憊,氣化不利,濕濁毒邪上逆犯胃。由於標實與本虛之間可以互相影響,使病情不斷惡化,因而最終可因正不勝邪,發生內閉外脫、陰竭陽亡的極危之候。

關格需與哪些疾病相鑒別

走哺走哺主要指嘔吐伴有大小便不通利為主症的一類疾病。往往先有大便不通,而後出現嘔吐,嘔吐物可以是胃內的飲食痰涎,也可帶有膽汁和糞便,常伴有腹痛,最後出現小便不通,類似於關格。但走哺屬實熱證,其病位在腸。關格是先有小便不通,而後出現嘔吐,病機是脾腎陰陽衰憊為本,濕濁毒邪內蘊為標,屬本虛標實之病證,其病位主要在腎。故走哺與關格有本質的區別。《醫階辨證·關格》說:“走哺,由於大便不通,濁氣上衝,而飲食不得人;關格,由於陰陽之氣倒置,上不得人,下不得出。”

癃閉癃閉主要是指以排尿困難,全日總尿量明顯減少,甚則小便閉塞不通,點滴全無為主症的一類病證。關格是小便不通和嘔吐並見的一種病證。二者皆有小便不通,故需鑒別。癃閉一般無嘔吐症狀,而關格必有嘔吐。不過癃閉可發展為關格,而關格並非都由癃閉發展而來,亦可由水腫、淋證發展而成。

關格的治療原則是什麼

關格的治療應遵循《證治準繩·關格》提出的“治主當緩,治客當急”的原則。所謂主,是指關格之本,即脾腎陰陽衰憊。治主當緩,也就是治療關格之脾腎陰陽衰憊,應堅持長期調理,緩緩調補脾腎之陰陽。所謂客,是指關格之標,即濕濁毒邪。治客當急,也就是對於關格的濕濁毒邪,要盡快祛除。祛濁分化濁和降濁,濕熱濁邪,當清熱化濁;寒濕濁邪,當溫陽散寒化濁;濕濁毒邪上犯中上二焦者,則宜降濁,使其從大便降泄而去。

什麼是尿血

正常的尿液含有極少量的紅細胞。經離心的尿液在顯微鏡下每個高倍鏡視野可有紅細胞0~2個,如果超過此數,即為尿血。產生血尿的原因很多,但主要由泌尿係統疾病引起,如腎結核、腎炎、尿路感染、尿路結石、尿路腫瘤等。

引起血尿的原因有哪些

血尿同時伴有較長期的尿頻、尿急、尿痛者,以腎結核的可能性較大;如血尿伴眼瞼、麵部或全身浮腫,血壓增高及發熱等症狀,可能是急性腎炎;如血尿伴劇烈的尿頻、尿急、尿痛者,大多為急性膀胱炎;如排尿不暢、尿道口不痛,但肉眼見淡紅色尿或顯微鏡下見紅細胞微量者,多為前列腺炎症;血尿伴腰痛症狀者,有時發生劇烈的陣發性腰痛一腎絞痛者,可能為腎或輸尿管結石;年齡在40歲以上,無明顯症狀和疼痛的血尿,可能有泌尿係統腫瘤;血尿、腰痛與體位及日常活動有明顯關係者,如症狀在臥床休息後好轉,體力活動增加後加重,則腎下垂的可能性較大;如血尿伴全身其他部位出血者,可能由血液病引起。

中醫對腰痛有哪些認識

中醫對腰痛的認識較為深刻,在中醫醫書中常有“氣滯腰痛”、“血瘀腰痛”、“寒濕腰痛”,以及“閃腰”、“虛勞”等的描述。傳統醫學不單純著眼於腰痛的局部,而且認為腰痛與氣血、經絡、髒腑等功能有著十分密切的聯係。中醫學認為,產生腰痛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急性閃挫,氣血瘀滯型這類腰痛是常因外力的擊撲閃挫、跌打損傷引起。外傷導致經絡損傷、氣滯血瘀,從而產生疼痛如錐,痛有定處。氣血阻於腰間,不能輸送下肢,而見下肢麻痛相間,日久筋失所養,見肢軟無力、肉萎不紅等症狀,多常見痛。外感風寒濕邪,經絡痹塞型這類腰痛是因為風寒濕邪客於膀胱經及督脈後,造成氣血凝滯,脈絡不通所致。患者可因不同的誘發因素表現為腰膝冷痛、下肢重著、走串麻痛等多種症狀。

久病勞損,腎虛型這類腰痛患者多為年齡較大、病程較久、體質較差者。中醫學認為,“腰者,腎之府”,“凡腰痛悠悠戚戚,屢發不已者,腎之虛也”。這種腰痛常因七情內傷、房事不節,或年老體衰、腎氣虧損,筋脈失養所致。

什麼叫腎勞

腎勞,中醫病名。因勞損傷腎所致的病證。證見腰痛,小便不利或有餘瀝,小腹滿急,遺精,白濁,陰囊濕癢等。《諸病源候論·虛勞病諸候》:“腎勞者,背難以俯仰,小便不利,色赤黃而有餘瀝,莖內痛,陰濕,囊生瘡,小腹滿急。”《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五勞證治》:“五加皮湯,治腎勞虛寒,恐慮失誌,傷精損髓,墟極短氣,遺泄白濁,小便赤黃,陰下濕癢,腰脊如折,顏色枯悴。”《醫醇剩義·勞傷》:“腎勞者,真陰久虧,或房室太過,水竭於下,火炎於上,身熱腰疼,咽幹口燥,甚則咳嗽吐血,來蘇湯主之。”

道教古籍《淵源道妙洞真繼篇》卷中:“人久立則傷骨,勞於腎也,腎勞者,背難以挽仰,小便不利,色赤黃而有餘瀝,莖內痛,陰濕,囊生瘡,小腹滿急。又曰:強力舉重,久坐濕地傷腎。腎傷少精腰背痛厥逆,腎開竅於耳及前陰後陰,候於耳,其色黑,其液唾,其臭腐,其味鹹,鹵鹹先走人腎。”

腎髒病常用補虛中藥有哪些

凡能補益正氣,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治療虛證為主的藥物,稱為補虛藥,亦稱補養藥或補益藥。如:人參、西洋參、太子參、黃芪、白術、山藥、白扁豆、甘草、大棗、鹿茸、鹿角霜、巴戟天、淫羊藿、仙茅、益智仁、黃狗腎、海馬、肉蓯蓉、鎖陽、菟絲子、沙苑子、韭菜子、葫蘆巴、核桃仁、蛤蚧、紫河車、當歸、熟地黃、何首烏、阿膠、龍眼肉、北沙參、南沙參、百合、天冬、石斛、玉竹、黃精、枸杞子、墨旱蓮、女貞子、桑葚、龜甲、鱉甲、海龍、靈芝、珠子參、竹節參、明黨參、紫石英等。

腎髒病常用活血化瘀藥有哪些

凡能通暢血行、消散瘀血,以治療瘀血證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活血化瘀藥,又稱活血祛瘀藥,簡稱活血藥或化瘀藥。

散寒活血化瘀即用溫熱的藥物配合活血化瘀藥物,以溫經通絡散寒化瘀,驅散陰寒凝滯之邪,使經脈舒通,血活瘀化。取“寒者熱之”,“血得溫則行”之義。寒為陰邪,最能收引經脈,凝滯氣血而導致氣血瘀滯。這裏的寒凝包括兩個方麵,一是外寒客絡,陽氣受困;一是脾腎陽虛,陰寒內生。在臨床應用散寒活血化瘀治則時,應當分清溫經通陽、活血通脈和補陽益火、活血化瘀之法。常用藥物:溫經通陽如桂枝、附子、肉桂、吳茱萸、細辛、炮薑等;補陽壯火如淫羊藿、巴戟天、杜仲、葫蘆巴、仙茅等;活血化瘀常選性溫的川芎、當歸、紅花、乳香、五靈脂、骨碎補、天仙藤、急性子、川續斷等。

祛濕活血化瘀即用燥濕或滲濕的藥物配合活血化瘀藥物,以祛除濕邪,促使血活瘀化。濕為陰邪,其性黏滯,易阻氣機而致脈絡阻滯而血瘀。濕邪有外侵或內生之分,病理過程中又有寒化和熱化之別;且與脾之運化,腎之溫煦有密切的關係。外濕多從熱化,所以具體應用祛濕活血化瘀時,又要區分清熱利濕,健脾溫腎利濕活血化瘀。常用藥物:清熱利濕,如赤茯苳、車前子、淡竹葉、漢防己、澤瀉等;健脾利濕,如茯苳、薏苡仁、蒼術、白術、赤小豆等;溫腎化濕,如益智仁、肉桂、桂枝、烏藥、威靈仙、木瓜等;活血化瘀兼滲利水濕者,如性寒涼之益母草、馬鞭草、虎杖、半枝蓮、穿山甲、木通、落得打等,性偏於溫之澤蘭、天仙藤等,性平之劉寄奴、王不留行等。

理氣活血化瘀即用理氣的藥物,調暢氣機,氣行則血行,使血活瘀化。氣之為患,不外乎氣滯、氣虛、氣逆三個方麵。而四肢血管病症又以氣滯、氣虛多見。氣為血帥,是血液運行的動力,所以氣機不暢,鬱滯不行則血行為之澀,而致血瘀,氣虛不能推動血液運行,血行緩慢而成瘀。反之,血為氣母,氣賴血載,血瘀既成又致氣滯,在病理上互為因果,相互影響,氣血密切相關,決定了理氣法在血管病症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又由於肝主疏泄,調暢氣機,又主藏血,所以舒肝行氣在四肢血管病症的治療中更有重要的意義。綜上所述,臨床上具體應用時還須分辨行氣和益氣活血化瘀二法的應用。常用藥物:疏肝行氣性偏涼如柴胡、川楝子、鬱金等,性偏溫之佛手、青皮、枳殼等,性平之香附、香櫞等。益氣如黃芪、黨參、太子參、白術、山藥、炙甘草等。

清熱活血化瘀即用寒涼的藥物配合活血化瘀藥物,清解熱邪,以使絡寧血活瘀化。是“熱者寒之”之義。“夫脈者,血之府也”,所以熱邪侵人脈絡多及血分;又有熱之甚即為毒,熱邪灼津傷陰,虛熱內生。“血受熱則煎熬成塊”,阻滯脈道,而成血瘀,由此可見,具體應用清熱活血化瘀法時,首先應分清虛實和在氣在血。從而推演出清熱涼血,清熱解毒和養陰清熱活血化瘀三法。常用藥物:清熱涼血如水牛角、赤芍、牡丹皮、紫草、生地、玄參、大青葉等;清熱解毒如金銀花、連翹、紫花地丁、蒲公英、千裏光、土茯苓等;養陰清熱如生地、玄參、天花粉、白芍、麥冬、沙參、地骨皮、知母、黃柏等。活血化瘀兼清熱涼血如牡丹皮、紫草、丹參、赤芍、鬱金、淩霄花、鬼箭羽等,兼清熱解毒如紅藤、虎杖、敗醬草、金蕎麥、落得打等。

補血滋陰活血化瘀法即用補血滋陰藥物配合活血化瘀藥物,以增加血液使其充盈脈道,血活瘀化。血液在脈道中流行,血量充沛則脈道充盈;血液虛少,陰津不足則脈道萎閉,繼而成瘀。所以應補血滋陰,增液盈脈,活血化瘀。常用藥物:補血滋陰藥如生地、熟地、阿膠、首烏、枸杞子、龍眼肉等,活血兼補血者如雞血藤、當歸等。

平肝潛陽活血化瘀即用平肝潛陽藥物配合活血化瘀藥物,以使陽潛血和,絡通血活,而得到瘀化之目的。肝陽升發太過血隨氣逆,並走於上,脈絡壅塞,可致血瘀。故應平肝潛陽,解除壅阻,以化血瘀。常用藥物:鉤藤、代赭石、生龍骨、生牡蠣、鱉甲、刺蒺藜、天麻、石決明等。活血化瘀如性偏涼潤之丹參、牡丹皮、玄參、赤芍、牛膝、鬱金、淩霄花等。

腎髒病常用止血中藥有哪些

(1)祛風止血:荊芥、防風、荷葉。

(2)活血止血:當歸。

(3)補血止血:阿膠、龜板。

(4)收斂止血:馬勃、五倍子、赤石脂、禹餘糧、石榴皮、刺蝟皮、烏賊骨。

(5)涼血止血:梔子、白毛夏枯草、代赭石、黃藥子、墨旱蓮。

(6)化瘀止血:五靈脂。

腎髒病常用清熱中藥有哪些

針對熱證的不同類型,並根據藥物的功效,將清熱藥分為六類,即清熱瀉火藥、清肝明目藥、清熱燥濕藥、清熱解毒藥、清熱涼血藥、清退虛熱藥。本類藥物藥性寒涼,易傷脾胃,凡脾胃氣虛、食少便溏者慎用;苦寒藥物又易化燥傷陰,陰虛患者亦當慎用;陰盛格陽、真寒假熱之證禁用。

(1)清熱瀉火藥:能清氣分熱,對氣分實熱證有瀉火泄熱的作用。主要藥:石膏、知母、梔子、蘆根、天花粉。

(2)清肝明目藥:有清肝火、退目翳的功效,適用於肝火亢盛、目赤腫痛、目生翳膜等症,其中有些藥物尚可用於肝陽上擾的證候。主要藥:青箱子、決明子、穀精草、密蒙花、夜明砂。

(3)清熱涼血藥:常用於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血熱發斑瘮及溫熱病邪人營血、熱甚心煩、舌絳神昏等症。主要藥:生地、牡丹皮、犀角、大青葉、玄參。

(4)清熱解毒藥:有清熱解毒作用,常用於治療各種熱毒的病症。主要藥:連翹、紫花地丁、蒲公英、魚腥草、土茯苓。

(5)清熱燥濕藥:性味多苦寒,苦能燥濕,寒能清熱,用於濕熱內蘊或濕邪化熱的證候。主要藥:黃連、黃芩、黃柏、苦參、龍膽草。

(6)清退虛熱藥:性多寒涼,具有涼血退虛熱的功效,適用於骨蒸潮熱、低熱不退等症。主要藥:胡黃連、銀柴胡、青蒿、地骨皮。

腎髒病常用瀉下中藥有哪些

凡能攻積、逐水,引起腹瀉,或潤腸通便的藥物,稱為瀉下藥。瀉下藥用於裏實的證候,其主要功用大致可分為三點:一為通利大便,以排除腸道內的宿食積滯或燥屎;一為清熱瀉火,使實熱壅滯通過瀉下而解除;一為逐水退腫,使水邪從大小便排出,以達到驅除停飲、消退水腫的目的。主要藥:大黃、芒硝、番瀉葉。

腎髒病常用祛風濕中藥有哪些

此類藥物辛散祛風,苦燥除濕,性溫散寒,能祛除關節、經絡等處的風寒濕邪,達到舒筋、通絡、通搏止痛的目的。有的祛風濕藥還有清熱祛風,通絡止痛及補肝腎、強筋骨的作用。部分祛風濕藥兼有發汗解表,利水消腫,和中化濁,活血解毒,息風定搐等作用。主要藥:獨活、威靈仙、秦艽、木瓜、伸筋草、雷公藤、桑寄生、五加皮等。

腎髒病常用收澀中藥有哪些

凡具有收斂固澀作用,可以治療各種滑脫證候的藥物,稱為收斂藥,又叫收澀藥。性味:味多酸、澀;性多溫、平。歸經:主人肺、脾、腎、大腸經。主要藥:山茱萸、五味子、烏梅、芡實、訶子。

腎髒病常用安神中藥有哪些

凡以鎮靜安神為其主要功效的藥物,稱為安神藥。根據藥物來源及應用特點不同,安神藥分為重鎮安神和養心安神兩類。前者為質地沉重的礦石類物質,如朱砂、琥珀、磁石等,多用於心悸失眠、驚癇發狂、煩躁易怒等陽氣躁動、心神不安的實證;後者為植物藥,如酸棗仁、柏子仁、遠誌、合歡皮、夜交藤等,具有養心滋肝作用,用於心肝血虛、心神失養所致的心悸怔忡、失眠多夢等神誌不寧的虛證,並常與補血養心藥同用,以增強療效。

腎髒病常用溫裏中藥有哪些

凡能溫裏祛寒,用以治療裏寒證候的藥物,稱為溫裏藥,又稱祛寒藥。根據功效的不同,溫裏藥可分為溫中散寒藥、溫腎回陽藥、暖肝散寒藥和溫肺化飲藥4類。

溫中散寒藥主要用於寒邪內侵、陽氣被困,或脾陽不足、寒自內生,所致脘腹冷痛、嘔吐瀉痢等髒寒證。常用藥有幹薑、高良薑、紅豆蔻、花椒、胡椒、丁香、蓽茇、蓽澄茄、山柰等。

溫腎回陽藥主要用於陰寒內盛、元陽衰微、下利清穀、四肢厥冷、冷汗不止的亡陽厥脫證;或腎陽不足、陽痿宮冷、陰寒水腫、五更泄瀉等證。常用藥有附子、川烏頭、草烏頭、肉桂、九香蟲等。

暖肝散寒藥主要用於寒犯肝經、厥陰頭痛、寒疝腹痛等證。常用藥有吳茱萸、小茴香等。

溫肺化飲藥主要用於寒痰停飲犯肺、喘咳痰稀等證。常用藥有幹薑、細辛等。

什麼是慢性腎髒病治療的補益法

中醫學認為,腎是人體“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腎之為病,自古即有“腎無實證”的論述,因此腎病以虛證居多。“虛則補之”,補益法是腎病的重要治法之一。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運用辨證論治的方法,圍繞腎虛證的病機、治法、方劑、藥物等,作了較為詳細的闡述。譬如《傷寒論》中關於少陰病的論述;《金匱要略》中關於虛勞病的論述,以及“腎氣丸”的創製等。這些理論為補益法在腎病學中的運用奠定了基礎。此後,隨著醫療實踐的不斷深人,補益法的研究也逐步完善,出現了一些倡導補益法的醫家,他們從不同角度,豐富了補益法的內容。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醫家是朱丹溪、張景嶽、趙獻可。朱丹溪是“滋補腎陰派”的代表,提出了“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觀點,奠定了滋陰派的理論基礎。張景嶽是“溫補脾腎派”的代表,提出了“陽非有餘,重視溫補”的觀點,臨床上重視溫補脾腎,《景嶽全書·傳忠錄》指出“虛弱者,理宜溫之補之,補乃可用於常;未有根本既傷,而舍補可以複元者”。趙獻可是“命門派”的代表,進一步強調命門的重要性,甚至視其為人體中的第一重要髒器,臨證上對於腎病的分析和判斷,多著眼於水火陰陽盛衰,強調八味丸、六味丸的使用,認為二方使用得當,可治百病。從補益法形成、發展的過程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凡腎病虛證者,必用補益法才能治之;補益法是腎病的基礎治法之一;根據腎病虛證的性質,以及所涉及的不同髒腑,補益法大致包括益氣法、補血法、滋陰法、溫陽法、固腎法等。

腎髒病常用益氣法包括哪些治法

氣虛為腎虛證患者最常見的表現之一,而且各有不同的臨床特點,治法亦多種多樣。慢性腎炎患者,常以頭昏乏力、納差便溏、腰膝酸軟、浮腫尿少等脾腎氣虛症狀為突出表現,這些症狀的輕重與腎功能損傷的程度密切相關。腎病日久,傷及於脾,脾胃虛損而化生不及,穀不生精,血失化源,而致陰陽俱損,氣血兩虧,諸髒失養,氣機不調,升降失常,清者不升,濁者不降,濕濁瀦留,水濕泛濫,變證叢生。此時,滋膩之品易壅塞氣機,養陰之藥則阻礙脾胃,因此健脾益氣、調理升降在腎病治療中具有重要意義。益氣法可使升降之樞得複,氣機通暢,運化正常,出人順調,從而改善其臨床症狀,提高消化吸收功能,促進有毒物質的排出。

益氣補中法用於腎病出現脾胃氣虛,中氣不足,運化乏力的患者。代表方為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