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誘導透析的方法可以有效預防失衡綜合征的發生,其主要目的是通過降低透析效率,增加透析頻率,使體內滲透壓緩慢下降,讓機體內環境有一個平衡適應的過程,減少不良反應。但失衡綜合征並不能完全避免,特別在毒素水平很高,一般狀況差的患者。
什麼情況下采用無肝素透析
當患者存在活動性出血、有高度出血危險的情況下,透析使用抗凝劑將會加重出血風險,隻能完全不使用抗凝劑進行透析,即無肝素透析。無肝素透析的最大障礙就是容易發生體外凝血,難以保證透析順利進行。所以患者和家屬應理解可能發生的凝血。在透析中,醫方將采取一定措施盡量減少凝血的發生。發生血液凝固時請不要驚慌,對患者本人生命安全無影響,可能會損失一部分血液。無肝素治療還有一個無法完全避免的風險即是凝血塊脫落引起重要髒器如腦、心髒的栓塞。
什麼是幹體重,如何測得正確的幹體重
幹體重是指透析後的目標體重,是去除全部多餘水分後的理想體重。幹體重的設定是非常重要的,如幹體重設的過高,透析後患者體內仍有水瀦留,在透析間期飲水後可導致水腫加重,重者可出現心衰、肺水腫;反之,如果幹體重設定過低,透析除水過多,會出現體內容量不足、低血壓。所以應不斷修正幹體重,因為它會隨著患者的食欲、病情的變化而變化。如患者食欲改善後,真實體重已經增加,還按原來的幹體重作為標準計算脫水量,將會超濾過多導致血容量不足,引起低血壓。如果患者病情惡化,出現食欲下降、感染發熱等,實際體重下降,如不及時修改幹體重,將會造成水瀦留,出現血壓升高或心功能衰竭。定期檢測和修正幹體重對透析患者至關重要,在設定幹體重時,還應注意換季造成的衣服增減對體重的影響。
應以怎樣的心態對待透析治療
當一個人一旦被診斷為尿毒症時,肯定會倍感失落,失去健康、失去快樂、失去工作,甚至失去家庭的穩定性。種種無奈和沮喪已給生活帶來許多負麵影響,還要接受來自身體的種種不適和痛楚以及長期較大的經濟負擔。進人透析階段後,長期的透析、飲食飲水的限製,使原有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生理心理的接受期痛苦而漫長,走出陰影的確需要時間,也需要親人、朋友、醫護人員的細心嗬護和幫助。但是大家都知道悲觀絕望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樹立信心和勇氣很重要。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後,隨著身體上不適的逐漸改善,需要調整好心態,嚐試著把透析治療當做生活的一部分,嚐試著忘記自己是個病患者,嚐試著去工作、去娛樂。在透析時盡量不要進食(因人而異)以免血液重新分布導致低血壓。
可以采用下述方法以豐富自己的生活:
(1)經常與醫護人員討論有關透析治療的問題,與病友交流治療體會,接受關於透析患者的健康教育,豐富自己的醫療保健知識。
(2)盡可能參加工作,重新回到透析前的生活狀態和各種活動中去。
(3)當意誌消沉、心情沮喪時,可將內心的感受表達出來,以減輕內心的情緒壓力。
(4)參加聯誼活動——聚會、郊遊或短期國外旅遊等,多參加旅遊可開闊心胸、多吸收一些信息並擴展自己的生活圈。
應當明確透析隻能部分替代腎髒功能,所以,透析患者必須長期使用一些藥物,如使用促紅細胞生成素和鐵劑,服用降壓藥,合理使用維生素D以及磷結合劑等。如果認為隻要維持透析治療就行了,那是錯誤的。
血液透析有哪些並發症
血液透析屬於有創性診療操作中的一種,可能出現並發症。在開始治療前,醫生將詳細告知患者可能出現的情況。根據這些並發症出現的時間和誘因不同,可將血液透析並發症分為即刻(任何一次透析都可能出現)並發症和遠期(長時間維持性血液透析後出現)並發症。常見的即刻並發症包括:低血壓、痛性痙攣、惡心嘔吐、頭痛、胸背痛、瘙癢、發熱和寒戰;不常見但嚴重的並發症有:失衡綜合征、過敏反應、心律失常、心肌梗死、顱內出血、空氣栓塞及溶血。血液透析遠期並發症主要包括:社會心理問題、營養不良、腎性骨病、電解質平衡紊亂、內分泌紊亂、脂代謝異常、感染、腫瘤等病理性改變,同時由於機體長時間異常的病理生理狀態,對心血管係統、呼吸係統、消化係統、血液係統及神經係統造成持續損傷,上述係統也將出現一係列的並發症。
血透時發生低血壓怎麼辦
低血壓是血液透析過程中常見的即刻並發症,其發生率在10%~40%,80%的透析低血壓發生在血液透析治療的中後期(開始透析治療2小時以上)。在低血壓發生時,患者可出現頭暈、輕微頭痛、惡心、肌肉痙攣、黑蒙、反應遲鈍、打哈欠等表現;當血壓繼續降低時,可出現心慌、出汗、嘔吐、乏力、麵色蒼白、意識喪失等症狀。
在血液透析過程中,醫護人員將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設置血壓監測的頻率,一旦出現收縮壓下降>20毫米汞柱,或平均動脈壓下降>10毫米汞柱,且有臨床症狀,則考慮發生低血壓,立即采取以下措施:①如患者呼吸功能允許,立即給予頭低腳高位。②經靜脈快速補充生理鹽水100毫升,暫停超濾,待生命體征穩定後再重新設定。③經鼻導管吸氧,必要時適當降低血液流速。④高糖、高滲鹽水及白蛋白可作為生理鹽水的替代品,特別是具有抽搐症狀時,但總體並不比生理鹽水更為有益。
患者如在血液透析治療過程中出現低血壓,自身應考慮以下幾個問題:①體重控製問題,是不是在兩次血液透析間期飲食控製差,過多攝人水分,導致透析超濾量過大,出現低血壓。②是否有新出現的心血管疾病,貧血是否加重。③日常血壓水平及口服降壓藥時間。④幹體重是否發生變化。
預防血液透析中低血壓可采取的措施包括:①限製鹽的攝人,使透析間期體重增加小於1千克/天。②避免超濾後體重50%時常列人暫不適宜移植對象。另外,對於PRA較高的患者,應檢測其體內抗體的種類,如體內有大量A2抗體的受著應避免接受來自A2抗原陽性的供腎,以避免出現抗體介導的排斥反應。
什麼是排異反應
人體對於移植人的非己的東西(組織、器官)的抵抗反應稱為排異反應。
排異反應是所有髒器移植遇到的首要問題,也是目前導致移植腎術後失去功能的主要原因。除了同卵雙胞胎之間相互移植之外,所有的腎移植術後都可能發生排異反應,包括活體親屬、兄弟、姐妹、父母子女之間的移植。根據排異反應發生的機製、病理、時間和過程的不同,可將排異反應分為四大類,即超急性、加速性、急性和慢性排異反應。
超急性排異反應發生在移植腎恢複血供後的24小時之內,多數在開放血管數分鍾到1小時,嚴重的在手術台上即可見到移植腎由堅實、粉紅色迅速變軟和呈紫紺色。臨床表現為血尿、少尿或無尿、高熱、移植腎區疼痛。多由於ABO血型不符,或受腎者預先形成針對供者T細胞HLA抗原的抗體,使移植腎血管內皮細胞受損,腎小動脈內血栓形成,導致移植腎壞死。病變為不可逆性,此時隻能將移植腎切除,等待再次移植。
加速性排異反應一般發生在腎移植術後2~5天。術後一段時間移植腎功能和血肌酐趨於恢複,有些患者的腎功能已恢複正常,而突然發熱39°C以上,伴有乏力、惡心、腹脹、腎區脹痛,並出現明顯的血尿,繼而少尿、無尿,腎功能很快減退至喪失。此類排異反應一種是見於親屬腎移植,當輸供者特異性血液後,受者產生直接針對供者T細胞HLA類抗原的抗體而發生反應;一種是受者體內有針對低水平的抗HLAⅡ類抗原的抗體,抗原抗體結合而產生的反應;還有一種可能是受者有抗供者血管內皮細胞的抗體。一旦出現加速性排異反應,可試用甲基強的鬆龍、抗淋巴細胞製劑或血漿置換術,有時可逆轉,但常發生第2、第3次類似反應,若處理無效,也隻能盡早切除移植腎。
急性排異反應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排異反應。多發生在術後早期,早則5天至3個月,遲則術後10年。主要表現為低熱(多在38C以下),尿量逐漸減少,體重增加,移植腎區腫大和壓痛,腹脹,血壓升高,血肌酐上升,出現蛋白尿等。急性異斥反應主要是細胞性免疫反應,病理學上根據損傷涉及的組織結構可分為間質型和血管型兩個類型。前者以細胞免疫為主,後者以體液免疫為主,但常可同時存在。急性排異反應一旦診斷明確,要立即使用大劑量的激素衝擊治療或使用抗淋巴細胞抗體製劑,可抑製免疫反應使病情逆轉。大部分的急性排異反應在積極的抗排異治療下能夠逆轉,並恢複正常的腎功能。
慢性排異反應多發生在腎移植術半年以上,是影響患者長期存活的主要因素之一。其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酷似慢性腎小球腎炎,主要表現為腎功能漸進性損害,血肌酐逐漸升高,並伴有蛋白尿、高血壓和貧血,移植腎體積縮小,皮質變薄。慢性排斥反應的發生機理尚不明確,可能是免疫性和非免疫性腎單位進行性損傷和減少所致,病理改變為腎間質纖維化,腎小管萎縮,腎小動脈狹窄且閉塞,使腎小球喪失功能。慢性排異反應目前尚無方法逆轉,是移植腎失去功能的主要原因;
腎移植術後常用的抗排斥藥物有哪些
除同卵孿生者間的腎移植外,均需采用免疫抑製劑抑製腎移植的排斥反應。從1954年首次同種異體腎移植成功開始,皮質類固醇激素和硫唑嘌呤一直作為傳統的免疫抑製劑廣泛使用,環磷酰胺也常常應用於急性排斥反應。自20世紀80年代始,出現了環孢素A,使移植腎的成活率大大提高。下麵就常用的幾種抗排斥反應藥物作一簡單介紹:
環孢素A和FK-506為鈣調素抑製劑,能選擇性地抑製淋巴細胞亞群的克隆生長和功能激活,對體液和細胞免疫都有影響,但主要作用於細胞免疫,對骨髓無毒或毒性輕微。它主要能阻斷單核細胞的功能,在T細胞激活的早期階段抑製細胞增殖,從而發揮其免疫作用。該藥的主要副作用為對腎髒的毒性作用,是腎移植後的一線免疫抑製藥物。
細胞毒性藥物包括硫唑嘌呤、布雷迪寧、驍悉等,是一種非特異的免疫抑製劑,其主要作用是抑製DNA、RNA蛋白的合成,從而抑製基因的複製和T細胞的活化,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其對抗體介導的體液性排斥反應也有一定的作用。
皮質類固醇類具有廣泛的非特異性免疫抑製作用和抗炎作用。在治療腎小球疾病時,它的治療作用主要為抗炎作用,而在腎移植中它的主要作用為免疫抑製作用,可抑製T細胞增殖和抑製淋巴細胞的作用,大劑量時也可抑製抗體的生成。常用藥物有強的鬆、甲基強的鬆龍、氫化可的鬆等。
環磷酰胺為細胞毒性藥物,主要通過殺傷免疫細胞和阻止其繁殖而抑製免疫反應。繁殖旺盛的細胞對本藥特別敏感,能較快殺滅抗原敏感性小淋巴細胞,主要通過殺滅B細胞、抑製T細胞而起作用。
抗體類藥物主要用於誘導治療的如舒萊、Zenapax等和用於抗急性排異治療的ATG、ALG、OKT3等。
怎樣才能保障移植腎的長期存活
影響移植腎長期存活的因素很多,技術問題都可以克服,目前主要障礙仍是免疫反應,解決它需從三方麵著手:
(1)選擇恰當的供腎。良好的組織配型對移植腎的長期存活有決定性的意義。
(2)術後免疫抑製劑的合理應用和調整。腎移植術後應嚴密監測免疫抑製劑的用量,特別是鈣調素抑製劑(CSA和FK-506)應定期檢測血藥濃度,使患者在排斥反應和藥物毒性間維持良好的平衡。
(3)除了上述的選擇好供體和合理應用免疫抑製劑以外,腎移植術後近期的護理和長期的隨訪也非常重要,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因為其關係到早期排異反應的發現和移植後各種內科和外科性並發症的早期發現和及時處理。
腎移植術後發生早期腎功能不全的原因有哪些
腎移植術後發生早期腎功能不全是指手術後移植腎已經有功能,在觀察期的2周內發生尿量減少和血肌酐升高。原因包括腎前性或腎後性、加速或急性排異反應、CsA中毒、感染等。腎前性原因有心功能不全、低血壓、出血、血容量不足等。腎後性多為尿路梗阻,如輸尿管壞死或狹窄、腎周圍血腫或淋巴囊腫壓迫等所致。另外,巨細胞病毒感染亦可損傷腎功能。
腎移植術後發生晚期腎功能減退的原因有哪些
移植術後發生晚期腎功能減退是指手術後3個月以上出現的腎功能減退,主要表現是血肌酐緩慢進行性升高,多數患者尿量正常。原因80%以上為慢性排異和慢性CSA中毒,其餘可能為原有腎髒疾病在移植腎的複發,以及新的腎髒病變如腎炎、感染、結石等的發生。
腎移植後移植腎發生的腎病有哪些原因
腎移植後移植腎發生的腎病,有三種可能:①供腎早已存在的腎病,多為IgA腎病,此種情況較罕見。②與原發病不同的新發生的腎病,如感染後腎小球疾病、膜性腎病、局灶節段性腎病等。③原有腎髒疾病在移植腎中複發,較為常見,幾乎所有腎小球腎炎均有複發可能。其複發率、嚴重程度、是否導致移植腎功能喪失等,不同類型的腎炎則不同。一般來說,即使複發,不一定會影響移植腎功能,腎功能受損輕或緩慢發展。早期主要表現為鏡下血尿和蛋白尿,嚴重者可出現腎病綜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