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趙堡陳清平的後傳,據杜元化(育萬)《太極拳正宗》“太極拳溯始”所記:
清平先生傳給其子景陽及本鎮其少師張應昌、何兆元、牛發虎、李景顏、李作智、任長春、張敬芝,曆代傳人很多,不能備載。
以現實的趙堡太極拳的傳承情況來看,大致屬實,為趙堡太極拳傳人所公認。
百餘年來,趙堡一脈太極拳的著述,除出版於民國中期的杜元化《太極拳正宗》,主要麵世於1980年代之後。綜合現有的文字介紹,可對陳清平之後趙堡太極拳的傳遞情況有大致了解。
據傳聞,陳清平在趙堡經營糧棉生意,打破“拳不出村”的規矩,在南大廟(永安寺)公開授徒,從學者甚眾,出了一批太極高手,能繼承乃師遺風。其主要弟子有張應昌、和兆元、牛發虎、李景延、李作智、任長春、陳涇陽(侄)等人,並曾盡心傳授武禹襄月餘,而武禹襄得其精微,形成永年武派太極一脈。另據口傳,陳清平授徒不講姓氏,不論親疏,不嫌貧富,不要報酬,不分本村外村,不保守藏秘,可見其坦誠磊落之胸懷。
由趙堡太極拳後傳所述,陳清平所傳太極有三種架子——代理架、領落架、騰挪架。“代理架”傳趙堡和兆元,“領落架”由趙堡張應昌一脈的張金梅、張敬芝等傳遞,而任長春、李作智、李景延等人均為“騰挪架”。有說,陳青萍將三種勁路結合在拳架中,分別傳與得意弟子,李作智、和兆元所傳為“代履勁”,王賜信、李景炎所傳為“騰挪勁”和“忽領勁”。
關於這三種架子,有說,為蔣發弟子邢喜槐演變出來的。有說,這是趙堡太極幾種不同的拳架勁道,但在實際的傳承中,很少有自稱為這三種拳架之一的說法。有說,陳清平後傳李作智一係,內傳拳架密技有十幾套之多,並非一個“和式太極拳”所能囊括。也有說,陳清平所傳是原始的“領落架”,其弟子和兆元進京後,博采眾長,發展創新,才形成了“代理架”。可以說是眾說紛紓
其實,太極拳架往往因人而異,沒有一成不變的。這三種稱謂,更可能是後世才形成的概念。以後出的概念強加於前人,自然怎麼都不合適。人認識問題的方法有局限,豈止太極拳史如此。
(一)陳清平後人:家傳太極已成絕響
陳清平在世時,後輩尚有能傳其藝者。子陳河陽、侄陳涇陽、長孫陳鈞皆承其學,並成能手。陳鈞又傳其子陳乃文,陳乃文無嗣,拳藝也未能傳予陳清平其他後人,僅傳給趙堡陳敬柏後人陳學忠。陳學忠承練的陳清平家傳太極拳,柔和自然,古樸典雅,與趙堡其他支脈風格不同。因陳清平家傳自陳乃文斷代,後輩已不再練拳了。
(二)張應昌一脈:延綿至今
張應昌,趙堡人,張彥之子,得其父弟子陳清平之傳。張應昌傳張汶、崔東,張汶傳張金梅,張金梅傳張利泰、張敬芝,張敬芝傳王林清、陳應銘、張鐸、張樹德、侯春秀。林清傳王澤善。侯春秀傳張玉亮、徐孝昌、張文舉、黃江天、劉會峙、羅及午、王德信、侯占國(子)、王喜元(婿)、侯轉運(子)、趙策、劉曉凱、尚保新、張伯友等。
(三)和兆元:“和式太極拳”祖師
和兆元(1811—1890),字育庵,清嘉慶十六年生於河南懷慶府溫縣趙堡,幼受環境影響,舍棄功名,從趙堡陳清平學太極拳,盡得其傳。又曾受師祖張彥指點,刀槍劍棍皆精,大成後,技藝過人。後進京為其姐夫、禮部尚書、清廷三朝元老李棠階保鏢,在京期間對太極拳更加潛心研究,廣交各派高手,博采眾長,對其師所傳太極拳有所發展。據稱,因其拳藝高超,受封“武信郎”。關於和兆元,後人中尚有軼事流傳,但多與傳奇小說相類,不實之處為多。
和兆元傳子和潤芝(1836—1916)、和敬芝(1850—1918),孫和慶喜(和潤芝長子)、和慶文、和慶台,外姓弟子苗延升。和慶喜傳和學信(侄)、和學敏(子)、和學惠(侄)、郝玉朝、鄭錫爵、郭雲、鄭悟清、柴玉柱、劉世英、李俊秀、鄭瑞(鄭悟清長子)、陳桂林;和慶台傳和學儉、侯爾良;苗延升傳王思明、王恩恭(有作“王恩功”)和兆元之孫和慶喜,字福棠,清鹹豐七年(1857)生於趙堡,八歲始由祖父授太極拳術,曆時十年。後因祖父患精神病,自己用功至三十一歲。迫於生計,不得不以小商販糊口,停止用功達四十年。民國十七年(1928),南京中央國術館及河南省國術館相繼成立。其時,和慶喜已年逾七旬,順應時勢,回憶早年所習太極拳過程,經八個月整理,終將拳架、拳理結合自身習練心得,全部彙集,傳授數十人。民國二十年(1931)開封設國術擂台賽,和慶喜帶學藝三年的弟子鄭伯英等人參加,獲盛譽。民國二十五年(1936)因感染破傷風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