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流變:陳清平的後傳弟子們(2 / 3)

和慶喜弟子鄭悟清(1895-1984),字鳳臣,曾任黃埔軍校第七分校武術教官。其本性樸實,天資敏銳,睿智過人,可謂挈機悟道的高人;鄭錫爵(1905-1961),字伯英,民國二十年(1931)隨師參加開封國術擂台賽,贏得“拳藝高水平”稱號,頒有獎狀、獎旗,此後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國術教官。其體魄偉岸,功力渾圓,忠於繼承,體悟不輳抗戰期間,鄭悟清與鄭錫爵因戰亂由趙堡避遷西安,廣收門徒,傳授趙堡和兆元一脈太極拳,後統一改稱“武當趙堡太極拳”。弟子門生眾多,二人被稱為“西北二鄭”。

趙堡太極拳和兆元一支後人,將所傳太極定名為“和式太極拳”,“二鄭”則統稱為“趙堡太極拳”、“武當趙堡太極拳”。與書法、京劇等情形頗為相近,太極拳架也並非可以完全靠規定、範本約束,一成不變的。鄭悟清與鄭伯英雖為一師門下,但在日後發展中各自不斷的進化或變易,二公對拳架的認識以及自身條件和勁道上,已不由自主地形成各自特色,後被譽謂“趙堡小架”和“趙堡大架”之分。

鄭悟清弟子有弟子門生:王秉瑞、孫蘭亭、郭興梁、尤國才、佘輝庭、高智怡、顧泰壟李道揚、呂興周、郭德政、李文斌、魏習典、陳修祥、閆俊文,羅喜運、楊豪華、張誌和、劉得英李海龍、史壽之、李清貴、吳培仁、楊榮籍、高國慶、高全林、雷伯榮、唐允吉、袁清閣、唐裕源、郭大均、原寶山、李隨成、陸華良、高潮、孟凡夫、李鳳興、高峰、高懷旺、孫明倫、譚誌遠、鄭子毅、吳生安、吳忍堂、張占迎、宋蘊華、王予孝、吳本忠、劉瑞、秦勝家、紀昌秀、李清林、常清嵐、鄭鈞、郭命三、鄭喜梅、鄭喜桃、魏興華、王誌成、翟本源、徐景州、吳妙珍、張長富等。

鄭錫爵有高足郭士奎、柴學文、王德華、範詩書、張宏道、趙鴻喜、任誌義、田鈞晉,另有弟子鄭鴻烈、李應聘、張存義、潘金祥、陳守禮、侯自成、段國社、和良福、王天水、王官長、張有任、趙增福、周靜波、李應中、任紹先、楊邦泰、任長安、馬殿章、王培華、畢運齋、蘇國忠、鄭邦本等。

(四)李景延:“忽雷架”創始人

李景延,有作“李景顏”、“李景彥”、“李景炎”、“李景元”,名盾,趙堡鎮陳新莊人,陳清平主要弟子,後世多將其視為趙堡“忽雷架”創始人。

因家境貧寒,生活窘迫,李景延學拳期間得陳清平資助。據傳說,“一次,眾弟子練拳後都回家吃飯,唯獨李景延坐在廟內一角,以紅薯及炒熟的牲口料充饑。陳清萍見狀,深表同情。讓李景延在陳家裏吃住學拳,精心培育。後來還介紹李景延到溫縣教拳以維持生計,養家糊口。”

李景延功夫純正,拳法精絕,後以保鏢為業,人稱“鐵胳膊李盾”。晚年精研拳法,總結畢生經驗,博采眾長,參照清《靈台儀象誌》等書,取其理為拳用之理,對於原來拳架及推手技巧等諸方麵進行了再創造,形成一套風格獨特的太極拳架,練的是“圪顫勁”,又曰“突靈勁”,俗稱“忽雷架”(又稱“李盾架”或“抖擻架”)。不過,也有人指出,應是“騰挪忽領”,而不是“忽雷”。其實,對於這些後出的名詞,無法斷定孰是孰非。

(五)任長春:學兼趙堡與陳溝

趙堡與陳家溝僅隔五六裏,兩處所傳太極拳相互之間沒有任何交流與影響,是沒有可能的。在兩地的傳承脈絡中,均有先後學拳於兩地者的記載,如陳敬柏、陳青萍、李景延等,而陳清平弟子任長春也是其中之一。因此,傳說的“拳不出村”、“不教外姓”等,都值得懷疑,後世兩地拳架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大致可以說明,僅隔五六裏的趙堡與陳家溝,並不是素無往來,保持的那麼純潔的。

任長春,生於清道光十九年(1839),卒於宣統二年(1910),曾為陳家溝陳仲甡(1809—1871)家長工,並隨其學陳家溝太極拳。據民國四年(1915)版《中州文獻輯誌》和《中州先哲傳·義行·陳仲甡》記載:陳家溝“陳仲甡技稱最……傳其學者曰陳花梅、曰陳耕耘、曰陳複元、曰陳峰聚、曰陳同、曰李景延、曰任長春,然皆不及陳仲甡”。

任長春跟陳仲甡學拳多久不知,後為趙堡陳清平弟子,得其傳。任長春弟子杜元化《太極拳正宗》明確記載任長春為陳清平弟子,而杜本人似更以趙堡一脈傳人為認同。另據和有祿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