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淵源:陳清平的太極前輩們(1 / 3)

陳清平原為溫縣陳家溝東的王圪壋村人,後搬至趙堡經商,在此學得太極拳。趙堡與陳家溝雖近,而所傳太極不同。

民國二十四年(1935),趙堡陳清平的後傳、河南沁陽人杜元化(字育萬)在開封出版了石印本《太極拳正宗》一書,讓外界了解到趙堡太極的淵源脈絡。其中所記載陳清平之前的曆代傳承關係為:雲遊道人——王林楨——蔣發——邢喜槐——張楚臣——陳敬柏——張宗禹——張彥——陳清平。據其中“太極拳溯始”所載:

餘先師蔣老夫子,原籍懷慶溫縣人也。生於大明萬曆二年,世居小留村,在縣之東境,距趙堡鎮數裏之遙。至二十二歲學拳於山西太原省太穀縣王老夫子諱林楨,事師如父,學七年,禮貌不稍衰,師亦愛之如子。據聞王老夫子學於雲遊道人,學時即告以“此拳之來曆久矣。此拳何自來乎?有歌為證,歌曰:太極之先,天地根源。老君設教,宓子真傳。玉皇上帝,正坐當筵。帝君真武,列在兩邊。三界內外,億萬神仙。傳與拳術,教成神仙。今將此歌、此道以及諸秘訣傳之於汝,汝必擇人而傳,不可不慎。”所以,蔣老夫子學成之後,歸家之時,王老夫子囑曰:“汝歸家,此術不可妄傳,並非不許汝傳,是不得其人不傳,果得其人必盡情以教之。倘得人不傳,如同絕嗣。能廣其傳更好。”

歸家之後,其村與趙堡鎮相距甚近。趙堡有邢喜槐者,素慕蔣發拳術絕倫,因素無瓜葛,無緣從學。每逢蔣老夫子到鎮相遇,必格外設法優待,希圖融洽,意在學拳。如此,蔣老夫子閱二年之久,見其持己忠厚有餘,待人誠敬異常,察知其意,始以此術傳之。其中,奧妙無不盡泄。

其後,有張楚臣者,邢先生之同盟弟也。想其人不卜必端。所以,邢先生又盡情授給之。張楚臣先生原籍山西人也,初在趙堡鎮以開鮮菜鋪為業,後駿發,改作糧行。察本鎮陳敬柏先生人品端正,凡事可靠,所以,將此術全盤授之。

其後,陳先生欲擴張此術。廣收門徒至八百餘人,能得其一技之長者十六人,能得其大概者八人,能統其道者,惟張宗禹先生一人。

其後,傳給其孫張先生彥,先生又傳給陳先生清平。

趙堡當地太極拳傳人的曆代口述傳承脈絡,與沁陽杜元化的記載相同。

後世發現的趙堡一脈太極古本拳譜《太極秘術》殘卷,可說是杜元化所述太極拳傳承關係的正確性的鐵證。據該殘卷記載,張楚臣的弟子另有王柏青。

此後,又發現趙堡太極陳敬柏所授陝西一支的傳人,其記述也證實了杜元化記載的正確性。

民國以來,關於太極拳起源的問題一直爭論不休。後來以唐豪、顧留馨為首的陳家溝論支持者認定為明末陳家溝陳氏第九輩陳王廷所創,而其餘各家派皆持反對意見,認為並非陳家所創,而是起源於張三豐,後傳至山西王宗嶽,以至蔣發。曆經長期的資料累積和論爭,大致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陳家溝的太極拳,為明末陳氏九世祖陳王廷所傳,其拳得自蔣發,或經陳王廷改造。蔣發另傳趙堡邢喜槐,形成趙堡、陳家溝兩脈傳遞。

太極拳自陳氏九世祖陳王廷開始,便在陳家溝流傳了。不過,如果認定“太極拳為陳王廷所創”,則缺乏可靠證據。陳王廷之事跡,為陳鑫《陳氏家乘》所記,其文曰:

陳奏庭,名王廷,明庠生,清入武庠,精太極拳。往山西訪友,見兩童子扳跌,旁有二老叟觀,公亦觀之。老者曰:“客欲扳跌乎?”曰:“然。”老人命一童子之扳跌。童子遂摟公腰,亮起,用膝膝公氣海者三將公放下,忽老幼皆不見。天亦晚,公悵然而歸。公與登封縣武舉李際遇善,登封因官逼民亂,以際遇為首,公止之。當上山時,山上亂箭如雨,不能傷公。遇一敵手,公追之,三周禦寨未及。李際遇事敗,有蔣姓仆於公,即當日所追者。其人能百步趕兔,亦善拳者也。公際亂世,掃蕩群氛,不可勝記,然皆散亡,隻遺長短句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