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淵源:陳清平的太極前輩們(2 / 3)

其中,陳王廷到山西遇神仙這類的傳說的真偽,不必多論。而陳鑫也隻是說陳王廷“精太極拳”,並沒說陳王廷“創太極拳”。近年於趙堡發現民國十七年(1928)陳鑫抄本,在《槍棍字解》與《四套錘》之間有一篇“辨拳論”,其中說:

前明有父女從雲南至山西,住汾州府汾河小王莊,將拳棒傳與王氏。河南溫東劉村蔣姓得其傳,人稱仆夫。此事容或有之。至言陳氏拳法,得於蔣氏非也。陳氏之拳不知仿自何人,自陳氏遷溫帶下就有太極拳。後攻此藝者,代不乏人。如明之奏廷,清之敬柏、季甡,好手不可勝數。後有趙堡邢西懷、張宗禹,又後陳清平、牛發虎皆稱名手。陳必顯不摸原由,謂學於蔣氏大為背謬。

通過陳鑫這篇“辨拳論”,大致可以解釋陳鑫不說陳王廷“創太極拳”的原因。因為按照陳鑫的意思,陳氏自始祖陳卜遷到溫縣時,就帶著太極拳過來了,自然要比第九輩陳王廷還要早得多。不過,後來的陳家溝論者也基本沒有采納這一觀點。

蔣發,確有其人。據趙堡劉慶璽和吳金增等於1988年去距趙堡不遠的西水運村了解,蔣家仍有後人。據其後裔蔣幹元所述:蔣發字福,生於明萬曆二年(1574),祖籍開封府東蔣家寨人,後隨家遷往河南懷慶府溫縣趙堡鎮西水運村。蔣幹元保存有先祖蔣發所使用的兵器——長把手稍、袖捶、拐棍等,原先還有神鞭兩個,大的五斤、小的三斤,一對鞭不慎遺失。因擔心黃河發大水,蔣發後人曾將蔣發墓碑移於黃河大堤一小洞內存藏。

而蔣發為避禍隱入陳家溝為陳王廷之仆,此事應屬確鑿無疑,有民國中期唐豪去陳家溝調查記錄老輩口傳、陳王廷蔣發畫像、陳鑫《陳氏家乘》“(李)際遇事敗,有蔣姓仆於公”記載等一係列證據。

又據趙堡太極傳人張敬芝遺留、後傳至楊邦泰再到宦大海的趙堡曆代傳人宗譜文獻記載:

蔣發,祖居溫縣東鄉劉村,後遷水運村,曾至山西王宗嶽處學藝十餘年。後際遇事敗,隱入陳溝,匿名為仆,傳弟子陳王廷、邢喜懷。王宗嶽,山西晉陽縣七裏堡人,人稱華北大俠,業客店。

此處明言:蔣發學藝於王宗嶽,後傳藝於陳王廷。或因蔣發為陳家仆人,雖有授技之事,未有師徒之份,故而長期不為後世所知。不過,此僅孤證,尚需更為確實之證據。

當年,陳王廷“披堅執銳,掃蕩群氛,幾次顛險”,本是武技超群。之後,又得蔣發傳授。所謂“悶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或是將其原有拳技經驗融入太極拳中,加以改造,遂成日後陳家溝曆代傳習的拳術樣式。如果以“造拳”二字認定是“創太極拳”,證據並不充分,甚或完全背離史實。也有人推論:陳家溝原本是習練炮捶的,陳王廷將炮捶和太極融合了起來,形成了陳家溝後世所傳太極拳的風格,而至今陳家溝太極有二路,發力剛猛,仍以“炮捶”為名。

趙堡一脈太極拳傳至陳敬柏時,需特別考察。陳敬柏祖上為陳家溝人,是否得陳家溝一脈太極之傳不知。陳敬柏祖父、陳氏第十世陳文舉遷至趙堡經商,陳敬柏生於趙堡,張楚臣察其“人品端正,凡事可靠”,所以將太極拳術“全盤授之”。此後,陳敬柏“欲擴張此術,廣收門徒至八百餘人,能得其一技之長者十六人,能得其大概者八人,能統其道者,惟張宗禹先生一人”。

據趙堡前人口頭傳說:康熙間,一個叫胤禎的人親臨趙堡訪問太極拳技藝,適逢趙堡鎮正在建關帝廟,來訪者即贈寫匾額一塊,上書“乾坤正氣”四個蒼勁大字,落款“胤禎題”。後來趙堡人方知胤禎者即雍正皇帝。雍正慕太極高人而來趙堡,其訪拳情形雖無記載,但所題匾額一直懸於廟中,惜後人未予珍惜而被毀。如雍正微服來訪屬實,不知是否與陳敬柏擴張拳術、聲名遠播有關。不過,這類傳聞,多不屬實。另據傳,陳敬柏在乾隆五十六年(179l)已八十四歲高齡,有一位綽號“蓋山東”、“黑狸虎”的山東響馬來訪。陳敬柏因年高,意讓弟子與之交流。而來客意在非向陳請教不可。陳敬柏隻得陪同其在孫神廟柏樹林空場比手,終因年高,幾番提出停手,而來客步步緊逼,毫無留情之意。陳敬柏知對方居心叵測,無奈之下方真出手,竟將山東客打死,自己也因勞累過度身亡。趙堡因此留下一句俗語:“打死山東客,累死陳敬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