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嶺南醫藥出版業與民國廣東中醫期刊2(2 / 3)

《廣東光漢中醫專門學校倡建留醫院勸捐冊》,民國十九年(1930年)廣東光漢中醫專門學校校董會、廣州醫學衛生社同人出版發行,地址廣州南關廠後街10號。該刊名為倡建留醫院勸捐冊,其有小序曰:方今中醫地位,危如累卵,風雨飄搖之會,千鈞一發之秋,且中醫衰弱,中藥淪亡,而中國亦將不振,有心人荀念國計民生直大,猶將拔一毛而不為乎。勸捐冊記錄有各人捐銀數目,光漢醫校部分校董、教師照片,以及醫校一屆畢業生名單。廣州衛生局中醫科藏書。

《廣東梅縣國醫專科學校校刊》,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六月梅縣國醫專科學校編委會出版發行,地址梅縣淩風西路。嘉應州邑中知名醫士,爰於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九月創國醫專科學校,該刊乃校中同事,擬將各人研究之所得,與校中辦理之情形,編輯付印,以與社會人士相見,共出八期,至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十二月,改為季刊,藉資普遍。中山圖書館藏書。

《香港廣東中醫藥學校刊》,民國十年(1941年)一月香港廣東中醫藥學校教務處發行,編輯李仲守,地址香港跑馬地禮頓山道37號。該校刊反映中醫專在香港辦學情況,抗戰期間,日寇南侵,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由廣州搬遷香港,故校刊名稱亦改為“香港廣東中醫藥學校刊”,主要由李仲守、羅元愷、陳亦樑、朱敬修等人編寫,校長譚穎才封麵題詞,刊物內附有學校招生章程、入學指導、校友通訊錄、教職員工一覽表。李仲守教授藏書。

《漢興校刊》,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八月漢興高級中醫執業學校教務處出版發行,地址廣州龍津東路96號,編輯李兆典、徐國楨。該刊創辦目的,在於聯絡廣東中醫界,總結經驗,指導教學,其創刊詞亦雲:“中醫學是廣博深湛的,我們單靠本校微薄的力量,完成這艱巨的任務,因此,遂決定出版校刊,藉作國內熱心中醫學人士之交流經驗和理論的園地,以為本校改善計劃和執行計劃的寶鑒。”中山圖書館藏書。

(三)私人創辦中醫期刊

新中國成立前中醫期刊多為私人自行出資創辦,包括上述社團、學校創辦的刊物。由於經費未能支持,中醫期刊辦不長久。努力為中醫藥呼聲呐喊,在動蕩戰亂年代實屬不易,如吳粵昌先生,民國三十年(1941年)十一月,在廣東韶關出版發行《廣東醫藥旬刊》,地址韶關北門大碼頭18號,為抗戰期間粵省剩存不多的中醫刊物。該刊應國防科學運動之高潮而誕生,戰時重要都市淪陷,物價騰昂,國醫界期刊大都停止,唯廣東醫藥旬刊能以嶄新姿態出現於南方重要據點——韶關。該刊同人又舉辦新中醫平民診療社所,成藥製銷部,醫藥圖書供應部等。查閱抗戰期間廣東醫藥史料者,該刊為重要檢索之一。吳粵昌新中國成立後獲“廣州市名老中醫”稱號。中山圖書館藏書。

私人自行出資創辦的中醫期刊,發行時間短,甚至隻能出版一、兩期。如《萃華醫刊》,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發行,何汝湛主辦,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第七屆畢業生,新中國成立後獲“廣東省名老中醫”稱號。萃華醫刊,據何汝湛回憶:萃華萃華,國粹之華,該刊旨在保存國粹,發揚中華民族固有之醫學藥學。

二、廣東中醫期刊特點(一)中醫期刊注重時效成為輿論陣地上述廣東中醫期刊,大都創辦於在1929~1937年間。1929年3月全國性中醫風潮,當時民國政府中央衛生委員會會議決議廢止中醫中藥四項措施,其中有一項是“取締新聞雜誌等非科學之宣傳品”。壓迫愈甚,反抗愈烈,廣東中醫藥界麵對餘雲岫之流取締中醫藥言論進行不屈不撓地抗爭,中醫期刊成為重要輿論陣地。李仲守、陳亦毅編輯的《醫林一諤》雜誌,是這一時期廣東中醫藥界代表性刊物。該刊文筆犀利,觀點鮮明,不畏強暴,風行一時。該刊物發行宗旨:“本報發行旨趣,在引起國醫藥界之團結,抵抗暴力的壓迫,宣傳國醫藥之真粹,各種計劃,前經次第施行,成績若何?自有閱者公論,敝社同人為實際宣揚國醫真理起見,現經一致議決,自本年一月,即本報第二卷第一號起,實行義務介紹國醫師著作品,開醫報之新紀元。”[27]

1932年1月,國醫師李仲守在《醫林一諤》中主編的“醫藥生機專號”特輯共10萬餘言,謂教衛二部焚坑國醫國藥之痛史不可忘。李仲守曰:“我粵之業醫藥者,向安其分,無中西之分,新舊之見,自民十八,滬江醫潮澎湃,風聲所樹,吾粵亦為之洶湧奔騰。西醫中之黠者,更假某報為摧殘國醫藥之張本,作海上瘋西醫之聲援,入主出奴,混淆涇渭,排擠抨擊,靡有孑遺,間有抱不平而作正義之爭者,終以寡眾懸殊,蠖曲難伸,理之曲者固曲,而直亦事曲之,邪者固邪,而正亦邪,有誌之士,惄焉憂之,知非有犧牲之精神,嚴整之步伐,毅力之研究,勇往之改進,不足以塞悠悠之口,而表現我國醫藥之精神,更不能不有一轟轟烈烈之刊物,作正義之宣揚,與黨同伐異者作旗鼓相當之應戰,此本報所有刊,亦即本報之使命也。”[28]9-10

“夫國醫國藥,不僅為吾國文化、民族、民生等重要問題,且為世界文化與人類健康之關鍵,苟能引而伸之,觸而長之,汰其龐雜,擷其精華,糾正其謬誤,發揚其奧旨,則文化依以光大,民族藉以健康,民生賴以豐裕,推之,則吾民族所享受國醫藥之賜者,世界人類,亦將受其賜,亦為保健之利器矣。若是,則嗬護之不遑,何尚恐摧殘之或遲哉?將見以消滅固有為榮,排除餘異己為快者,徒勞心力,適形其陋耳!且中西醫藥,各有其獨到之處,抱殘守缺,深閉固據,固不可,不求建設,肆意破壞,尤非識者所願聞,本社同誌,不惜犧牲精神與經濟,以求達到使命與目的,年來如一日,今者社會群眾,對於本報之輿論,同聲獎譽,黨國先達,對於本社之進展,力任匡持,耳中西醫藥,亦由敵視而漸趨於友好,是則固屬本報宣傳之功,亦未姑非黨國先達及讚助者倡導之力也!先達同誌,繼續指導,貫徹始終,俾本報由一周而至億萬周,國醫藥得由一國而推行於億萬國,是則匪特同人之幸,抑亦國家之榮,人類之福也。”[28]9-10

是時各地中醫藥界學者同仁,給予《醫林一諤》雜誌高度評價,如翁源中醫師劉琴仙發賀詞曰:“嶺南由一諤報者,係醫林巨子李君仲守陳君亦毅所主編。原名醫藥學報,持論正大,不畏強毅。其有功於國醫國藥,良非淺顯。乃為西醫界所忌,以政治勢力壓迫,因此停版。唯李君等誌不稍餒,重振旗鼓,再接再厲,改名醫林一諤報。於本年一月一日出版,內容比前尤為豐富。每期蒙贈一份。下走遇該報派到時,雖極忙碌,亦必將蝟擱開,刮目相看,令人一讀一節。間遇食頃,即以之為下酒物。昔人讀漢書浮三大白矣,唯己屢蒙惠教。每於診務餘暇,亦間貢獻一二,以與編者讀者作文字之神交。蓋今日之國醫藥,此異學爭鳴之秋,我同人若不立於一個旗幟之下,竊恐難以競生存,而維國粹。今幸李君等豎幟招我。凡我同誌,應各挾其筆槍墨彈,以與帝國主義者作殊死戰,方不失炎黃神胄之本色。一年以來,編者已嘔盡幾許心血,費盡幾多金錢,以嗬護此寧馨兒。現正百齡開一之時,下走雖不才,亦當聊具無辭,同與慶祝。其辭曰:醫道光明兮,擅岐黃。林中有杏兮,花正香。一士正直兮,議論而堅強。諤諤無謇兮,豈真瞽狂。報哉翔實兮,裴然成章。一周年紀念兮,綿百世以流芳。山川生色兮,嶺南有光。”[29]

嶺南《醫林一諤》雜誌發行引起國民政府上層關注,紛紛為雜誌題詞。如監察院長於右任題詞“瀹眾導和”。司法院長王寵惠題詞“造福人群”。國民革命軍第一集團軍陳濟棠總司令題詞“業開軒岐”。中央國醫館館長焦易堂題詞“民生攸賴”。廣東省建設廳廳長鄧彥華題詞“發醫林之精奧,培國藥之生機”。 廣州市公用局長李仲振題詞 “功同良相”。 南海縣長李源和題詞 “嶺南醫林一諤社鑒闡明醫理”。由於《醫林一諤》雜誌是由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校長陳任枚引用《史記》“眾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而命名,其後陳校長又再一次讚揚《醫林一諤》乃“國醫喉舌”。新中國成立前的廣東中醫刊物,收載了許多當時醫藥界時政消息動態,反映出國民政府執政下中醫藥業受到抑製情景,以及吾粵中醫前輩為維護中華民族寶貴醫藥遺產所作努力,它是近代廣東中醫藥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其曆史地位應予以肯定。

(二)中醫期刊伴隨教育發展逐漸創辦

廣東的中醫期刊又是伴隨中醫教育事業的發展而逐漸創辦增多的。新中國成立前廣州主要有三間中醫學校: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地址即現廣東省中醫院)、廣東光漢中醫專門學校、廣州漢興國醫學校。相當一部分的期刊即由該三校出版,其中以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出版期刊數量最多,共計有9種。中醫學校是培養人材的地方,許多有名的期刊編輯即出身於此,如廖伯魯、張階平、陳亦毅、李仲守、羅元愷、餘鳳智、餘超平、蔡鏡堂、趙思兢、張誌民、吳粵昌、梁乃津、胡海天、黃柳泉等,他們都曾是中醫專校的學生(教師),係統地接受過中醫課程教育,故能較好地肩負起編輯發行中醫期刊的重擔。

例如張階平創辦《杏林醫學月報》。張階平是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首屆畢業生,是新中國成立後的廣東省名老中醫。他在學生時代就參與編寫學校刊行的《中醫雜誌》,畢業後留校,民國十八年(1929年)創辦《杏林醫學月報》,創刊詞曰:“家自為說,人自為教,泥古非今,虛言亂實,中國醫學之不振,由來久矣。自歐風東漸,外洋醫學,轉趨東亞,學說新穎,入人腦筋,數十年來,根深蒂固,社會好新之士,皆借口於維新,若曰舉凡本國之靈素內難,金匱玉函,診斷方劑,皆不足道,日唯西法是慕,數典而忘其祖者,固己甚囂塵上矣。詎知中西醫學,各有專長,假不是丹非素,入主出雙,不知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門戶之見,果何貴哉。然吾國醫學頹唐之因,亦自有故,蓋中醫人士,向存固步自封之心,夜郎自大,不圖進取,既無培植人才之地,又乏交換智識之場,安能與此炫異標新矜奇吊詭之西洋醫學相抗衡耶。”[30]8

“尤幸民國以還,各省之中醫學校,日見昌明,外國學科,多所研究,莘莘學子,得以切磋砥礪矣,然所謂文明國家者,其人民皆當具醫學之觀察,我國社會眾庶,具醫學常識者尚少,欲求普及,詎徒辦學所能為功耶?晉楚齊秦,燕趙吳越,南轅北轍,魂夢不通,苟欲化千裏之遙,為咫尺之近,俾全國英才,儼如同堂碎礪,則醫報之功,詎能輕視?此本報創刊之所由來也。試觀江浙一地,中醫刊物,指不勝屈,雖其中瑕瑜互見,而彼都人士,對於發揚醫學之熱忱,良可嘉也。吾粵為革命策源之邦,文明進化,豈在人後?當此國粹不絕如縷之日,囂囂者肆意排擊之秋,守舊趨新,各是其是,又安可默然而息,不曰各言爾誌,故本報之設,實為我中醫界之喉舌,思有以調處於其間,若夫普及教育,提倡社會之衛生,改製藥劑,挽回權利之外溢,尤當與中醫藥先進之士,共同研究也。”[30]8

《杏林醫學月報》創刊詞,闡述了張階平、馬蔭遐等莘莘學子,在醫校得以切磋砥礪,縱觀社會具醫學常識者尚少,欲求普及,則醫報之功,詎能輕視?廣東為革命策源之邦,文明進化,豈在人後?故本報之設,實為我中醫界之喉舌。《杏林醫學月報》通過郵局發行,全國可以訂閱,從1929~1937年共出版101期,為廣東中醫藥期刊發行時間最長、期數最多、影響最大者。

又如《廣東光漢醫藥月刊》,編輯組委員餘超平、嚴孟賢、餘照溥、雷健強、歐學英、劉萼榮、陳博予、容廷光等8人全部是學校培養學生。教務主任張子敦在創刊第一期訓勉詞曰:“夫厭故喜新,世人之恒情如是。開來繼往,我輩之誌願素殷。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而國醫絕續,重任誰肩。此我光漢中醫藥學校之所由創設,亦我光漢醫藥月刊之所由發刊。用心良苦,立誌彌堅。念自歐風東漸,草木之偃靡如斯……我光漢同誌,於百川,應思力挽其狂瀾;於中醫,則圖力保其國粹。”[31]

學校教師區慕曹在改版序言鼓勵學生曰:“光漢中醫藥刊,前由醫學衛生社董事發起,推定本校職教員擔任編輯,出版以來,荷蒙醫藥同人及各界熱烈歡迎,惠函索閱者不知凡幾,預定全年者紛至遝來,本應續出第四期,以滿足讀者之望。唯本刊同人,以旬刊篇幅有限,而各處惠稿,不能盡量登載,引以為憾,爰由教務處主任張子敦先生,召集員生,開聯席會議,一致議決,將旬刊擴充篇幅,改為月刊,以廣宣傳。編輯事宜,統歸學生會辦理,藉資練習,職教員則負指導之責,如經費不敷,則學校酌以補助,此本刊改版經過之情形也。際此環境惡劣之秋,國醫前途,不絕如縷,務望憂時君子,醫藥同誌,或賜洪篇,或訂閱,或登廣告,使本刊永久存在,以達振興中國醫藥之目的,此本刊同人所厚望諸君者也。”[32]

中醫在校青年學生,能以天下為己任,關心國家生死存亡。1931年東北“九一八”事變,日寇占領東三省,廣東中醫藥各學校學生同仇敵愾,為抗日救國敬告全國同胞書,中醫期刊及時反映他們赤子之心。由廣東光漢中醫專門學校學生會主辦《廣東光漢醫藥月刊》1931年11期,發表“為抗日救國敬告全國同胞書”,聲討:“日人橫暴,無理侵略,出兵東北,占據我土地,殘殺我人民,毀滅我廬舍,獸兵所至,彈雨橫飛,哭聲震天,血腥遍地,丁茲慘禍,無淚可彈,蒙此奇恥,有生必雪。敝校同人,對於抗日救亡,義難坐視,爰定於十月一日開會議決,組織抗日運動分會,宣傳抗日,積極進行,並實行提倡國藥,舉凡治病藥品,及日用器具,係出於日本製造者,實行經濟絕交,為政府後盾,並組織義勇救護隊,準備待命,現當強鄰壓迫之秋,務望愛國同胞,一致團結,聯合起來,同赴國難,臨書愴痛,幸祈共鑒。”[33] 1931年10月5日,廣東省召開全省各界抗日運動大會,廣州市大中小各學校均有參加,廣東光漢中醫學校亦選派救護員兩大隊,共50餘名。參加巡行隊,約八九十名,適是日天氣炎熱,各中小學男女學生,不耐此酷烈之太陽,因中熱而當場暈倒不省人事者,有數十名之,青年學生救護員沿途一一盡力為之施治,不逾時而俱獲痊愈,當時市民睹狀,皆曰誰謂國醫無救急之效能,由今見之,國醫之進步,可謂駕乎異族之醫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