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嶺南醫藥出版業與民國廣東中醫期刊2(3 / 3)

(三)中醫期刊提高廣東中醫學術水平

廣東中醫期刊對於提高本地區中醫藥學術水平確實起到集思廣益作用。新中國成立前中醫多是個體開業,許多老中醫都有自己治療某種專科疾病的獨特臨床經驗,但苦於生計糊口,秘方甚少公開,學術理論也無法進行探討與交流。而中醫刊物則能以文會友,定期發行,廣為宣傳,擴大影響,如羅元愷等編輯的《克明醫刊》。克明者,典出《尚書·堯典》克明俊德,意謂發揚中醫藥之大德,創辦學術刊物義不容辭,年輕醫師能夠充當勝任。該刊宗旨十分明確,創刊序言曰:“本刊對於學術研究純然取公開態度,凡有改造性創造性著述,極表歡迎,一律刊登。”[34]

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廖伯魯(景曾)主編《中醫雜誌》,反映20世紀二三十年代廣州地區中醫學術水平。該刊條例有八:“一專著,凡先哲及時賢醫學著述未經刊行者錄之”。[35]專門收錄嶺南名醫著述刊行,並加序言作編校考據工作,如南海何夢瑤《傷寒論近言》、番禺詹瑞雲《鈍盦醫學叢錄》、南海馮瑞鎏《傷寒論商榷》、陽湖張曜孫《產孕集》等,均為研究近代嶺南名醫學術經驗寶貴資料。廖伯魯在刊載南海何夢瑤《傷寒論近言》前加按語曰:“按報之先生為吾粵名儒,學術行誼,詳載誌乘,唯阮通誌敘先生醫學著述,未列《傷寒論近言》,可見當時已鮮流傳,嗣聞版毀於火,傳本更希,茲從盧朋著君藏本錄出,庶先哲微言不至湮沒雲爾,南海廖景曾謹識。”[36]

《中醫雜誌》條例二:“二學說,以證實為主,不尚空說。”[35]封二先後刊登近代嶺南名醫李耀常《王清任醫林改錯論半身不遂證以元氣虧五成為解,以補陽還五湯為治,其方論有可采用否請詳究之》、陳惠言《讀河間六書傷寒醫鑒書後》、馮瑞鎏《趺陽脈遲而緩解》、梁湘嚴《傷寒以何家為優》與《少陽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釋義》、岑銘恕《中國樹木誌自敘》、梁翰芬《論絡病》與《髒腑標本藥式序》、陳汝器《陽入於陰則靜陰入於陽則怒解》、陳惠言《百合病變怪莫名認證何的請詳說之》、趙瀛波《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論》、曾本初《論邪入客於絡脈》等有關學說探討論著,也是研究近代嶺南中醫學術史重要資料。

《中醫雜誌》條例三、四、五分別為課藝,本校學生課藝擇優者錄;醫案,取其診斷有心得足資考鏡者;驗方,取其著有成效淺近易行者。本校學生課藝,收錄蔣匡可、林寶衍《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論》,劉雲帆《原醫》,夏祥麟、廖仲文、任灼華《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麵其充在血脈說》,趙啟光《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穀生於精論》,吳與可《桂枝或言解肌或言發汗試釋其理》,陳亦毅《腰脊者身之大關節也說》與《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麵其充在血脈說》,杜棣生《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麵其充在血脈說》等,上述學生,日後成為嶺南名醫者眾,如劉雲帆任職於香港東華醫院,陳亦毅留校編輯《醫藥學報》《醫林一諤》而聞名。

《中醫雜誌》刊登名醫、驗方殊屬珍貴醫案。先後發表盧朋著《百硯室醫案》、陳惠言《星聚草堂醫草》、梁翰芬《根六草堂醫案》、甘伊周《平安堂治驗案》、古紹堯《古風草堂醫案》等。刊載盧朋著、陳惠言、馮瑞鎏、梁翰芬、陳頌冕、陳任枚先生訂方。如盧朋著先生訂方,治療濕熱證,身痛發熱口幹無味者,連翹三錢、老桑枝五錢(先煎)、大豆黃卷三錢、白通草三錢、梔子三錢、滑石三錢、生苡仁三錢、北杏三錢。又如陳惠言先生訂方,治療風濕久鬱於內頭暈目眩者,紫蘇葉三錢、津桔梗三錢、吳茱萸二錢、木瓜二錢、枳實三錢、生薑三錢、尖檳三錢、陳皮一錢。僅1927年出版《中醫雜誌》第三期附有名醫驗方計有:吐瀉霍亂抽筋方、小兒背上起白泡方、經期久閉方、治通風止疼方、鶴膝風方、豨薟丸方、血淋奇方、治瘡毒日久不能收口方、夜不得睡方、久瘧全消方、治一切心痛不拘大小男女立效方、耳鳴耳癢流水風聲方、目中生翳方、纏喉風秘方、滿身麻木方、九種心痛方、治脫肛奇方、髻邊疽數年不愈方等。

學術水平提高還在於百家爭鳴。由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學生會創辦的《廣東醫藥雜誌》較好承擔這一任務。1926年第一期《廣東醫藥雜誌》編輯者言:“本誌的發刊詞,經己說明白了,可是來稿,十九都是側重老生常談的醫論,丟了那最有價值的使命和責任在腦後不談,這是失卻本誌的精神,太偏重一方的軌道了,我們要是想跟著我們整個的精神和軌道,記者希望各同誌,多作些言論,宣傳醫藥的常識,糾正、指導和批評一切過去和現在的事實。”[37]年輕學生認為,醫學是國際性的,不分畛域門戶,中西新舊學說,倘是有科學真理的價值,都一律歡迎,發表研究。雜誌的使命,是報告最近至新的學理和實驗給同業,宣傳醫藥學的常識給社會的人們;它的責任,是糾正從前學說的分歧。該期《廣東醫藥雜誌》發表省內外名醫論著,如南海陳惠言《痰飲經緯》、廣東黎兌芻《溫熱入膜原論》、廣東梁守真《霍亂證中西說實相合》、上海陳無咎《黃溪友論——伏脈》、上海沈仲圭《呼吸說》、浙江朱壽江《精神卻病論》、西醫蔣匡可《腦之構造及其功用》等探討學術研究新問題。

廣東地區梅縣、潮州出版的中醫期刊也具有一定學術水平。梅縣蕭梓材1934年創辦《新中醫學報》,以“博采世界新醫學,融會古今學說,溝通中外門戶,革新中醫奧說,編輯各科講義,教授高深學識,以養成科學化國醫專門人才為宗旨”。[38]創刊號“學說”專欄發表梅州醫家蕭寶賓《髒腑論》,髒腑論包括五髒、五髒合六腑。五髒分為心說、肝說、腎說、肺說、脾說和命門說;五髒合六腑包括心與小腸相表裏、肝與膽相表裏、腎與膀胱相表裏、命與三焦相表裏、肺與大腸相表裏、脾與胃相表裏。例如心說:“心火髒(篆文如倒火字),應南方,於卦離,於時夏,於味苦,於色赤,於脈洪。在天幹為丙丁,在地支為巳午,在音為徵(音和而美,其舌抵齒),在聲為笑,在變為憂(心火宣則喜,心火鬱則憂),在液為汗(火交以水,化氣為汗,故仲景無汗用麻黃湯,有汗用桂枝湯,均用桂枝,以宣其陽)。其臭焦,其數七(河圖,二為火之生數,七為火之成數)。其穀黍(色赤性溫),其畜馬(心星為天駟,故馬為火畜)。其蟲羽(南方朱鳥,鳥肉多縫隙,養氣充滿,輕靈善飛,養氣能燃,羽族秉火)。其果杏(夏之果,故屬火,杏仁苦降,雖是肺藥,實以火製金)。其菜薤(氣辛而溫,葉不沾水,仲景治胸痹,取其宣心陽)。其合脈也,其榮色也,開竅於舌(舌黑腫火也,淡白虛也,舌旁黃泡熱也,赤泡熱極也,白泡脾虛寒也),又開竅於耳。心者新也,心主血脈,血脈日新,新新不停,則為平人,否則病矣。夫南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故心熱則口苦,藥苦瀉心焉。而心藏神,神生於精,精生於腎,上歸於心,神即心火,心火不足則神怯,心血不足則神煩,心有風痰則神昏,心火必得腎水以濟之,而功用乃成。心血虛者必補腎水,觀天王補心丹,仲景複脈湯(即炙甘草湯)均用地黃,即知其義。”[39]蕭寶賓《髒腑論》之“心說”,反映這一時期當地醫家對中醫髒象理論的認識水平。

由於新中國成立前中醫辦期刊多屬私人掏腰包,所以期刊種類數量雖多,但辦刊時間卻不長,一般出版三五期即銷聲匿跡。張階平編輯的《杏林醫學月報》出至一百零一期,期數最多,不過每期發行量也隻有千餘份,它與新中國成立後廣東出版的《廣東中醫》、《新中醫》、《廣州中醫學院學報》等雜誌的發行量相比,大為遜色。可見,中醫期刊隻有列入國家出版計劃管理範圍,才能有更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駱偉.嶺南古籍印刷業概述 [J].廣東史誌,2003(4):3.

[2]方誌欽,蔣祖緣.廣東通誌:上冊[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方誌欽,蔣祖緣.廣東通誌:下冊[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顏澤賢,黃世瑞.嶺南科學技術史[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

[5]李經緯.中醫大辭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

[6]薛清錄.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1.

[7]盧銀蘭.清代廣東醫書出版狀況初探[D]∥碩士學位論文.廣州中醫藥大學,2007:6-8.

[8]劉小斌.廣東近代的中醫教育[J].中華醫史雜誌,1982(3):57.

[9]陳璞.醫學十書[M].光緒七年羊城雲林閣校刊,1881:2.

[10]張秀民.中國印刷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556.

[11]王冰注.黃帝內經素問二十四卷[M].光緒丙子新會李元綱本,1876:3.

[12]張景嶽.景嶽全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

[13]張會卿.景嶽全書[M].光緒年間三元堂藏版:2.

[14]鮑相璈.驗方新編[M].道光己酉冬海山仙館藏版,1849:1.

[15]鮑相璈.增訂驗方新編縮本[M].光緒戊戌季秋羊城學院前寶經閣藏版,1898.

[16]鮑相璈.增訂驗方新編縮本[M].光緒壬辰年廣州刻本,1892:2.

[17]鮑相璈.驗方新編全書[M].和厚大宅,1911.

[18]鮑相璈.增訂驗方新編縮本[M].光緒三十一年香港東華醫院鉛印本,1095:2.

[19]閻純璽.胎產心法[M].道光二十八年戊申省城雙門底大文堂,1848:1.

[20]閻純璽.胎產心法[M].韓江如不及齋,1864.

[21]閻純璽.胎產心法[M].存存氏刊本,1892:4.

[22]亟齋居士.達生篇[M].汕頭名利軒刊本,1871:1.

[23]傅山.傅青主女科[M].海山仙館刻本,1827:1.

[24]陳修園.女科要旨[M].雙門底文英閣藏版,光緒年間.

[25]王清任.醫林改錯[M].張潤波版,1853:1.

[26]劉晚榮輯.藏修堂叢書:第一集[M].汪序,1890.

[27]本報一周年紀念為國醫界稍盡義務[J].醫林一諤,1932(1):3

[28]李仲守.本報一周年紀念之回顧 [J].醫林一諤,1932(1):9-10.

[29]劉琴仙.為醫林一諤報一周紀念發刊辭 [J].醫林一諤,1932(1):9-10.

[30]馬蔭遐.創刊詞.杏林叢錄[M].廣州:杏林醫學出版社,1932:8.

[31]張子敦.對本刊之訓勉詞[J].廣東光漢醫藥月刊,1931(1):3.

[32]區慕曹.改版序言[J].廣東光漢醫藥月刊,1931(1):4.

[33]為抗日救國敬告全國同胞書[J].廣東光漢醫藥月刊,1931(11):31.

[34]創刊序言[J].克明醫刊,1933(1):1.

[35]中醫雜誌條例[J].中醫雜誌.1926(3).

[36]何夢瑤.傷寒論近言[J].中醫雜誌,1926(3):1.

[37]編輯者言[J].廣東醫藥雜誌,1926(1):1.

[38]宗旨[J].新中醫學報,1934(1):21.

[39]蕭寶賓.髒腑論[J].新中醫學報,1934(1):6.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