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嶺南醫藥出版業與民國廣東中醫期刊2
第二節民國時期廣東中醫期刊
中醫期刊是指關於中醫藥學術內容及有關動態消息的定期發行連續出版物。通常期刊都具有一個固定的名稱,並且用卷、期或者年、月順序編號出版,具有關注學術前沿注重時效特點。德國漢學家郭實臘1833年在廣州創辦的《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發行時間延續五年多,版式采用中國傳統書本樣式,刊期使用清代皇帝年號紀年,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雜誌。光緒六年(1880年)廣州博濟醫局嘉約翰發行《西醫新報》,是國內最早出版的西醫期刊,這種學術交流形式也是近代西方文化傳入的結果之一。
現存最早的廣東中醫期刊,是民國十一年(1922年)由廣州讚育醫社(廣州九大善堂之一)出版的《讚育月刊》,目前隻見存1冊。當然,在此以前,廣東地區中醫藥界人士就已定期出版過一些中醫刊物,如光緒三十二年至宣統三年(1906~1912年),廣州醫學求益社(中醫社團教育組織,由一些讀書人出身的中醫生組成)刊印有《廣州醫學求益社課本》,共出7冊。民國元年(1913年)醫學求益社易名“醫學衛生社”,又刊印有課本1冊。這些課本收載了清末民初廣東地區名醫撰寫的中醫學術論文共計70課會,十會課榜,是研究廣東近代中醫學術發展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不過,這些中醫課本似未能正式算作期刊,隻是屬於教材性質的中醫書籍。另外,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梁慎餘主編《醫學衛生報》,宣統二年(1910年)《光華醫事雜誌》,雖有中醫內容,但主要還是介紹近代新(西)醫學知識。而廣東中醫期刊的大量出現,是在20年代末40年代初。據已有資料統計,從1920~1949年,共有《讚育醫刊》等37種,其中26種中醫期刊見存,現對其進行分類。
一、廣東中醫期刊種類
民國時期廣東中醫期刊均為專業性中醫藥學科期刊,雖是連續性出版物,但仍然無法按時間準確分為周刊、半月刊、月刊、雙月刊、季刊、半年刊、年刊等。讀者對象主要在中醫藥界,也有社會各階層人士。文種為中文雜誌,多為16開本,境內外發行。期刊創辦可以分為3類,即中醫社團創辦、中醫藥學校創辦、私人創辦。
(一) 中醫社團創辦的期刊
中醫藥社團通過出版學術刊物宣傳自己主張與意向,維護中醫藥行業合法權益。據不完全的統計有:
《讚育月刊》,民國十一年(1922年)三月讚育醫社同人出版發行,是時已出至第二十二期,僅存1冊。地址廣州河南岐興中約。讚育醫社是廣州九大善堂之一,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創辦,以贈醫施藥救濟扶危為宗旨。該刊內容可分為四方麵,一是言論,如論說醫界不宜多收診金之類;二是談話,宣講日常衛生知識;三是選錄,轉載施政當局有關醫事法規;四是讀者來稿、社會醫界消息等。中山圖書館藏書。
《廣州衛生旬報》,民國十八年(1929年)十一月出至第四十三期,廣州衛生旬報編輯部出版發行,編輯盧躍民、陳若孔、陳暉成,特約編輯陳亦毅等,地址廣州西關十三甫。該刊由廣州中西醫兩界合編,旨在促進社會健康,謀求醫藥發達。內容多刊載衛生常識、醫事法規、藥物研究、衛生圖畫、醫林典故、藝文趣話等,每逢陽曆十日出版,報紙兩大張共八頁,題材亦較新穎豐富。謝煒南先生藏。
《廣東醫藥月報》,民國十八年(1929年)一月由廣州新中醫學會出版發行,編輯餘鳳智、林寶衍,地址廣州市大德路麻行街19號3樓。編輯餘鳳智,廣東台山人,曾就讀於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後專學於上海,畢業於上海國醫學院,民國十七年(1928年)糾合同誌組織廣州新中醫學會,廣東醫藥月報即為該學會刊物。中山圖書館藏書。
《汕頭國醫旬刊》,民國十九年(1930年)汕頭藥業分會出版發行,編輯蔡百星等5人,地址汕頭公園內商民協會,該刊出至第四期改為《汕頭醫藥月報》。中山圖書館藏書。
《醫藥月報》,民國十九年(1930年)五月汕頭醫藥月報出版發行,編輯黃羲民,地址汕頭市均和街13號。該刊前身為《汕頭國藥月刊》,後為擴大範圍起見,改組編號醫藥月報,聯合醫界同人,闡揚國粹,共策進行,以集思廣益之功,俾將來我嶺東醫藥界放一異彩。中山圖書館藏書。
《新中醫學報》,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廣東梅縣新中醫學社出版發行,編輯蕭梓材,社址梅縣五裏亭梓材醫院。該刊物使命在於:提倡中國醫藥,化為世界醫藥,溝通中外門戶,革新中醫理論,以養成科學化之國醫專門人才。中山圖書館藏書。
《潮安國醫公報》,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八月潮安縣國醫支館出版發行,編輯許小士,址潮安中山路19號,該刊乃地方醫藥文化進步之表現,旨在促進潮安醫藥界對於學術上之探討,報道國內衛生行政職設施,使醫藥兩界人士,有所警惕,奮力求進,以致發揚光大。中山圖書館藏書。
《新中醫》,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廣州新中醫學社出版發行,編輯梁乃津、楊軼超,地址廣州珠江路100號。《新中醫》創刊宗旨,提出“以革命方法改進中醫中藥”,在於抓住中醫發展的方向,其主要有二:一是中醫教育,培養人材,二是醫院基地,強調實踐。該刊全部共出6期,多登載江浙上海名醫文章,如陳文虎、高德明、葉勁秋、薑春華、葉橘泉等,亦可謂粵滬中醫界聯係之樞紐。中山圖書館藏書。
《現代醫學季刊》,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七月潮安現代醫藥季刊出版發行,編輯蔡太素,地址潮安北門望京樓前。該刊目標有四:一是闡明醫藥乃左右人類生死之學科;二是介紹科學先進國家醫藥一日千裏、突飛猛進之情形;三是忠實報道中華民族數千年來之經驗醫藥學;四是普及國藥衛生知識。中山圖書館藏書。
《國醫藥建設文庫》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中國醫藥建設文庫編輯所出版發行,編輯張長民,址廣東潮安就西門街23號。張長民為潮州名醫。該刊旨在促進中國醫藥建設之實現,並予讀者介紹一具體而有係統之中國醫藥讀物。主要內容為中醫各科叢書,采用綜合版式,分期刊行,循序漸進,參伍錯綜,短小且精,可供讀者參考研究。中山圖書館藏書。
《健康月刊》,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一月廣州中西成藥職業公會出版發行,編輯健康月刊同仁,地址廣州十八甫89號2樓。該刊宗旨在於報道社會,宣傳日常衛生知識,是人人都有健康之體格,其創刊詞雲:現時空氣窒息,渠道閉塞,蚊蠅撲麵,癘疫傳染,疲瘠骨立,癆瘵瘍傷之慘狀……可以說是當時社會真實寫照。中山圖書館藏書。
《廣州中醫師公會特刊》,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廣州市中醫公會出版發行,編輯賴少魂等,地址廣州第十甫崇正善堂,該刊為抗戰勝利後廣州中醫公會複興一周年紀念特刊。中山圖書館藏書。
《中國醫藥月刊》,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四月中國醫藥學社出版發行,編輯黃支中等7人,地址廣東羅定中山北路21號。該刊認為:中國醫藥之複興,非聯合全國醫藥界分工合作,無由發揮力量,以言改進;非集思廣益,不能創造丕業,而學術思想之交流,國內醫藥之動態,中外新識之報道,非廣文刊無由傳遞,本刊發行,由斯而作,亦即該刊使命也。中山圖書館藏書。
(二)中醫藥學校創辦的期刊
民國時期由中醫藥學校創辦的中醫藥期刊,學術性強,理論水平較高,據不完全統計有:
《中醫雜誌》,民國十五年(1926年)四月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教務處出版發行,編輯廖伯魯,地址廣州大德路麻行街84號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內。該刊條例有八:一是專著,凡先哲及時賢醫學著述未經刊行者錄之;二是學說,以證實為主,不尚空談;三是本校學生課藝擇優者錄;四是醫案,取其診斷有心得足資考鏡者;五是驗方,取其卓有成效淺近易行者;六是調查,凡關於醫學之言論,廣為搜采,氣求聲應,賢達當有同情;七是雜俎,引申觸類,以廣見聞,朱子所謂緒餘,足以資多識也;八是校務,本校締造艱難,規模粗具,進行計劃缺略,茲多指導維持,是所望於君子。校長盧乃潼為該刊寫有發刊詞一篇。中山圖書館、首都圖書館藏書。
《廣東醫藥雜誌》,民國十五年(1926年)四月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出版發行,編輯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學生會,地址廣州大德路麻行街84號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內。該雜誌與教務處出版的《中醫雜誌》一同問世,校長盧乃潼,教師盧朋著以及廣州醫學衛生社優等畢業生黃天士為該雜誌寫發刊詞:偉哉雜誌兮,奠醫學之教育;集群賢以討論兮,寓造化於草木;彙中西之南針兮,以貫通之正鵠;持一紙之風兮,俾萬民以戩穀;拯民生之痛苦兮,司良相之手續。願壽宇以同兮,慶昭蘇於五族。中山圖書館藏書。
《廣東中醫藥學校校刊》,民國十八年(1929年)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教務處出版發行,編輯張階平、陳亦毅。地址廣州大德路麻行街84號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內。該刊為校刊,專門反映中醫專辦學情況。內容包括校董會議、校務記事、課程安排、考核成績、學籍管理等。校刊初期由張階平(第一屆畢業生,留校當教務員)主編,廖伯魯(教務主任)審核,後期陳亦毅(第二屆畢業生,留校當教師)亦有協助編輯出版,三五月出一期不定,共出版9期,直至廣州淪陷時停辦。中山圖書館藏書。
《杏林醫學月報》,民國十八年(1929年)一月廣州杏林醫學社出版發行,編輯張階平、江堃,地址廣州大德路麻行街84號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內。《杏林醫學月報》是在繼任校長陳任枚支持下創辦的。其宗旨目標:在於融貫古今,溝通中外,研究我國醫藥之實用,宣傳我國醫藥文化。該刊共出101期,神交千裏,遠近聞名,立論穩重,注重學術,有《杏林醫學叢錄》,收錄民國時期名醫論著、驗方、醫話、醫案,20世紀30年代成為廣東中醫藥界學術交流平台,各地同人亦久慕編輯張階平先生大名,特通過陳任枚等粵籍名流轉達問候,其影響且深且廣,亦可見一斑。中山圖書館藏書。
《醫藥學報》,民國十九年(1930年)一月由中國醫藥學社出版發行,編輯李仲守、陳少明、杜明昭,地址廣州大德路麻行街84號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內。該報在全國醫潮中創辦,成為中醫藥界輿論陣地,不畏強權,敢於抗爭,出版有“本市醫潮”特輯,後受社會局新聞檢查處幹擾,迫於年底停辦,前後出版四期。李仲守、陳亦毅兩人於翌年(1931年)又創辦《醫林一諤》。中山圖書館藏書。
《醫林一諤》,民國二十年(1931)一月由嶺南醫林一諤社出版發行,編輯李仲守、陳亦毅,地址廣州大德路麻行街84號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內。醫林一諤,時任校長陳任枚,取《史記》“眾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語命名,諤諤雲者,直言不諱之謂也。李仲守回憶:自民國十八,滬江醫潮澎湃,風聲所樹,吾粵亦為之洶湧奔騰。該刊文筆犀利,觀點鮮明,風行一時,蜚聲海外,並編有“醫藥生機專號”特輯,10萬餘言,關於1931年中央國醫館成立前後的種種材料,以及廣東代表陳任枚等11人在此次會議上所作之努力,搜羅殆盡,俱極詳略,研究近代中醫史者不可不讀。中山圖書館藏書。
《克明醫刊》,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一月由廣東克明醫學會出版發行,編輯羅元愷、毛新甫,地址廣州大德路麻行街84號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內。該刊共出10期,據羅元愷教授回憶:《書·堯典》曰“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思慮至於天地,發揚中醫藥之大德,使民族親密和睦,政事明了,萬邦協調和諧,需要年輕人努力進取。克明者,能夠勝任之意,賢明有識之士,適應國醫現實發展的需要,創辦克明醫刊,對於學術研究純然取公開態度,凡有改造性創造性著作,該刊都極表歡迎,宣傳登刊,以盡國醫界責任。中山圖書館藏書。
《廣東光漢醫藥月刊》,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月廣東光漢中醫專門學校同學會出版發行,編輯餘超平等8人,地址廣州市文德路廠後街8號。該刊物原為旬刊,由廣州醫藥衛生社發起,推定光漢醫校教職員擔任編輯。爰由教務主任張子敦先生,決議將旬刊改為月刊,以廣宣傳,編刊事宜又統歸同學會辦理,藉資練習,教職員則盡指導之責。其發刊詞曰:“際此環境惡劣之秋,我光漢同誌,於百川,遠思力挽狂瀾;於中醫,則圖力保其國粹。”可見其宗旨,乃為振興中國醫藥,傳授岐黃之術為目的。中山圖書館藏書。
《光漢醫藥》,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廣東光漢中醫專門學校學生自治會出版發行,編輯蔡鏡堂、區慕曹,地址廣州市文德路廠後街8號。該刊前身乃《廣東光漢醫藥月刊》,醫藥月刊出至24期停辦,改為《光漢醫藥》。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一月十日第十二期,有廣東光漢中醫專門學校在校同學錄名冊253人,詳列通訊地址、籍貫、性別等。中山圖書館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