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傅青主醫書在粵刊行情況
傅山,字青主,清代著名婦科醫家。傅氏卒後,所著醫書遺稿經後人整理,編為《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兩書行世。清代粵省可見傅山著作4種,分別為《傅青主女科》2卷、《傅青主男科》2卷、《傅青主男女科》6卷、《大原傅科》2卷。其中《傅青主女科》有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海山仙館版、同治五年(1866年)廣州拾芥園版、光緒九年(1883年)羊城雙門底古經閣版3種;《傅青主男科》僅見於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龍裕光明義書局叢書中;《傅青主男女科》有光緒七年(1881年)羊城五福堂刻版、光緒八年(1882年)新會羅芬浦刻本、光緒九年(1883年)廣州古經閣刻本、光緒十年(1884年)粵東芸經閣刻本4種。《大原傅科》一書,經查《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中醫大辭典》、《中國醫籍通考》均未見載,其在廣東省內也僅被刊刻過1版,為光緒九年(1883年)羊城雙門底古經閣刻本。
清代廣東槧刻傅氏醫書現在在省內存版不多,在孫中山文獻館僅見《傅青主女科》1847年海山仙館刻本。書中附道光七年(1827年)夏五月丹崖張鳳翔題識一篇:“青主先生於明季時,以諸生伏闕上書,訟袁臨侯冤事,尋得白,當時義聲動天下,《馬文甬義士傳》比之裴瑜、魏邵。國變後,隱居崛(山圍)山中,四方仰望風采。己未鴻詞之薦,先生堅臥不赴。有司敦促就道,先生卒守介節,聖祖仁皇帝鑒其誠,降旨:傅山文學素著,念其年邁,從優加銜,以示恩榮。遂授內閣中書,聽其回籍。蓋其高尚之誌,已久為聖一輩子所心重矣。而世之稱者,乃盛傳其字學與醫術,不已細哉!字為六藝之一, 先生固嚐究心。若醫者,先生所以晦跡而逃名者也。而名即隨之,抑可奇矣。且夫醫亦何可易言。自後漢張仲景創立方書以來,幾千年來,專門名家,罕有窮其奧者。先生以餘事及之,遽通乎神。餘讀《兼濟堂文集》並《觚》諸書,記先生軼事。其診疾也微而臧,其用方也奇而法,有非東垣、丹溪諸人所能及者。昔人稱張仲景有神思而乏高韻,故以方術名。先生即擅高韻,又饒精思,賢者不可測如是耶。向聞先生有手著女科並產後書二冊,未之見也,近得鈔本於友人處。乙酉適世兄王奎章來省試,具道李子緝中賢。至丙戌冬,果寄資命剞劂。甚德事也。故樂為序而行之,並述先生生平大節,及聖朝廣大之典,不禁為之掩卷而三歎也。”[21]故推斷海山仙館刻本可能版自清道光七年(1827年)太邑友文堂刻本。
(七)陳念祖醫書在粵刊行情況
陳修園,清代著名醫家。名念祖,字修園,又字良有,號慎修,福建長樂人。他自幼一邊攻讀儒經,一邊學醫,一生著述頗豐,其醫學對粵省醫學的影響雖無學者做係統研究,但從粵籍人士熱衷於刻印陳氏醫書可見一斑。他的著作有《傷寒論淺注》、《金匱要略淺注》、《神農本草經讀》、《長沙方歌括要》、《女科要旨》、《南雅堂醫書全集》在廣東均有刊刻版,其中以《傷寒論淺注》和《女科要旨》兩書最為著名。
其著作在清代廣東的出版情況為:《傷寒論淺注》同治年間廣州同文堂刻本、廣州羊城雙門底、佛鎮連元閣、羊城緯文堂三個書坊也前後有刊刻過,但均無標明具體時間,故無從考訂;《女科要旨》光緒年間香港中華印務有限公司刻本1種及時間不詳的羊城味經堂、羊城雙門底文英閣刻本各1種;《金匱要略淺注》有同治和光緒年間廣州緯文堂、佛山翰文堂刻本各1種;《長沙方歌括要》有廣州羊城刻本,時間不詳;《神農本草經讀》有佛山文華閣刻本,時間不詳;《南雅堂醫書全集》有同治八年(1869年)廣州緯文堂刻本1種。但因《南雅堂醫書全集》16種是一部叢書類著作,又名《陳修園醫書十六種》,其中包括《靈素節要淺注》、《金匱要略淺注》、《金匱方歌括》、《傷寒論淺注》、《長沙方歌括》、《醫學實在易》、《醫學從眾錄》、《女科要旨》、《神農本草經讀》、《醫學三字經》、《時方妙用》、《時方歌括》、《景嶽新方砭》、《傷寒真方歌括》、《傷寒醫訣串解》、《十藥神書注解》等16種陳修園醫書,擴大了陳氏醫書對粵省的影響。
在孫中山文獻館查找陳修園醫書實物,可得到《傷寒論淺注》之省城同文堂版,書的扉頁刻有“張仲景傷寒論文淺注,閩長樂陳修園著,省城同文堂版”字樣。書中附張仲景原序及程郊倩注文一篇,跋10篇。《女科要旨》雙門底文英閣藏版,後附林鴻年序:“醫者,意也。《靈》、《素》具在,非神而明之,則拘守成方,將為斯世厲。顧醫難,而醫婦人女子尤難。昔人以小兒為啞科,竊意女科亦然。蓋小兒不能言,而婦女則言不能盡,唯得之指下,洞見乎脈與證之相符,庶不至於差謬矣。吳航陳修園先生,儒也。幼讀岐黃,語即精其理,一切時醫之論,能力窮其非,引而歸於至正。旋由科舉出為邑宰,以四診法佐撫字,至今燕南趙北人猶頌之。先生不欲秘活人方,既手刊各種書,又遺屬盡刻所著,令嗣遵之,次第行於世,為世利賴。今令孫心典一兄,又以醫學成先誌。檢先生所選女科要旨,將付梓人,以年與君家世有往來之誼,命作弁言。餘既心好先生書,複嘉其後人之能善承家學,存心濟人,功誠偉焉。不揣固陋,因為之序。”[22]2及陳氏長孫心典識一篇:“(心典)少隨任北直,獲睹先大父公餘之暇,命先伯父擬注《傷寒論淺注》為前集,命先君擬注《金匱要略淺注》為後集,剖晰詳明,以示來者。更遺《女科要旨》一書,命先君韻擬之,未及付梓。回憶當年,(典)與弟(心蘭)伏讀之餘,不勝霜露之感,忽忽幾數十春秋矣。是書也,吾祖所殫精竭慮,以期有裨於世者,不能梓而行之,則吾之責也。謹校之以付攻木氏。”[22]3
(八)王清任醫書在粵刊行情況
王清任與《醫林改錯》一書在道光二十九年(1829年)經粵東五經樓刊刻在粵東發行,後張潤波也在清鹹豐三年(1853年)將該書再版,並寫有重刊醫林改錯緣起一文,同治年間,廣州萃芳樓與廣州三元堂分別重刊,故《醫林改錯》一書在廣東有4個版本出現。
王氏《醫林改錯》一書,重新厘定髒腑位置,創立活血化瘀新法,為醫林注入一股新風,其醫學為廣籍人士認識,可從張潤波重刊醫林改錯緣起一文中得到答案:“醫仁術也,乃或術而不仁則貪醫足以誤世,或仁而無術則庸醫足以殺人。古雲不服藥為中醫,蓋誠慮乎醫之仁術難兼也。至於稍讀方書即行市道,全無仁術,奚以醫焉。餘來粵數年,目擊此輩甚眾,輒有慨乎其中,每遇救急良方,不惜捐資購送,今於癸醜四月,適聞佛山友人有幼子患症,醫以風藥投之,竟至四肢抽搐,口眼歪斜,命垂旦夕。忽得一良方,一劑稍愈,三服霍然,又有人患半身不遂十餘年,得一良方,行走如故。餘甚奇之。再四訪求,始知兩方皆出自醫林改錯一書,遍求得之,曆試多驗,因於公餘沉潛反複,頗悟其旨,窮囗此書之作,直翻千百年舊案,正其謬誤,決其瑕疵,為稀世之寶也,豈非術之精而仁之至哉。餘不忍秘藏,立刊布以公於世,使今人得悉髒腑經絡之實,而免受庸醫之誤,亦不負王勳臣先生數十年濟世之苦心矣。”[23]序中介紹王氏醫方,屢起沉屙,較之當時省內普通醫生效果顯著,故張潤波決心遍求,得到後即梓行於世。
現文獻館保存有王清任《醫林改錯》版本2種,一為1853年張潤波版,一為同治七年(1868年)廣州萃芳樓版。張潤波版除附有其重刻緣起外,尚有道光戊申中秋日上元後學小窗氏劉必榮序1篇,其後再附智非子序1篇。萃芳樓封麵題有“同治戊辰新刊,醫林改錯,玉田王清任著,粵東萃芳樓藏版”字樣,後麵附有重刊醫林改錯緣起、劉氏序1篇、智非子書1篇,可見其版自張潤波。
(九)新會劉晚榮《藏修堂叢書》第五集
《藏修堂叢書》刻於光緒十六年(1890年),是清代新會人劉晚榮編撰刊刻的一部大型綜合性叢書。劉晚榮,字節卿,清末著名學者、藏書家、刻書家,其為人樸謹自守,無闤闠之習,以傳刻經籍為士大夫所重,其名氏傳數百年不廢,篤意槧削,既成钜帙,自茲以往,博求善本,以次校閱,讎勘必精,剞劂必審,於十數年,刻書四十種,約以四部類從分為六集,號曰《藏修堂叢書》。劉晚榮版刻《藏修堂叢書》成,光緒十六年(1980年)閏月望日越人汪瑔纂為之作序:“餘覽其目錄,頗多有用之書,於求學之士不為無益,即其他雜家小品書史畫筌之屬,亦足以資考鏡而擴見聞,此固非盈卷袞,徒知以多為貴者比也。”[24]1汪氏所言極是,《藏修堂叢書》雖隻有四十種,然頗多有用之書,於求學之士不為無益。
《藏修堂叢書》編撰體例清晰,排列嚴格,按照傳統的四部分類法經史子集之序,整齊有度。內容涵蓋了經、史、子、集諸門類,分為六集,包括著作37種,計217卷,內容涉及小品、書史、畫史、題跋、鑒賞、醫學等眾多方麵。醫學內容在第五集,劉晚榮為之作序:“古人雲:不為良相則為良醫,又雲,為人者,不可不知醫。甚矣。岐黃之術之切於日用而不可缺也。四庫收采醫書視他家為尤多,其珍重可知,而在今日,斯技百出,尤屬更僕難窮,餘故擇其書之約,而精鉤元而提要者,弁諸藏修叢書第五集之首,誠重之也,其次如卜筮星相之類,悉附於末,亦子部之支流也。手是書者,諒必知餘甄錄之苦衷矣。”[24]1第五集包括:許叔微《傷寒百症歌》5卷,鄒鉉《壽親養老新書》4卷,陳澈《藥症禁宜》1卷,汪昂《經絡歌訣》1卷,舒詔《六經定法》1卷,東方朔《靈樞經》2卷,失名《月波洞中記》1卷,孔廣森《少廣正負術內外篇》。嶺南《藏修堂叢書》在國內有一定影響,自刊成後已曆120年,傳本日稀,日前四川巴蜀書社準備將此叢書重新編輯印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