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閱讀文學作品的感性經驗,下麵的工作就是如何把我們對文學作品的感覺、知覺、表象上升到理性的層麵上了。理性認識是概念、判斷、推理階段的認識,是人們在感性經驗的基礎上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係的反映,黑格爾說:“我們要用科學的方法去進行研究,所以我們就必須從研究藝術美的概念開始。隻有把這個概念闡明了之後,我們才能把這門科學的各部分劃分開來,因而把它的全部計劃定出。”[ 《美學》,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第1卷,第29頁。]他的意思是說,要研究一門科學就必須從它的最基本規定性出發,然後我們才可能經過判斷、推理諸環節,建構一個概念的體係,在理性中構築一個思辨的大廈,全麵地把握這門科學。對於“文學概論”來說,我們就必須從理論上係統地研究文學本體論問題、發展論問題、創作論問題、作品論問題、作家論問題、批評論問題等等,全麵地闡明文學創作及文學欣賞的一般原理,宏觀地研究文學史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微觀地解釋文學作品傳播、接受的一般過程,此外還要研究影視文學、網絡文學、比較文學、文學史理論等等,為文學創作、文學史研究、文學批評和欣賞提供理論武器。
不過這些事,不完全都要我們親手做,古往今來,人類在文學理論研究方麵積累了大量的成果,許多是值得我們花時間閱讀、借鑒的。從古希臘開始直到現今,人們從沒有停止過這方麵的思考。
例如古希臘的柏拉圖,他提出了“理念論”,他認為文藝是對現實世界的摹仿,而現實世界則是對理念世界的摹仿,文藝是摹仿的摹仿,因此是不真實的,對真理沒有多大意義;盡管柏拉圖的著述中充滿了人類早期哲學家共有的那種夢囈成分,但是,他關於靈感的論述,關於悲劇、喜劇之快感與痛感混合的論述,關於詩歌應當由“法律的守護人”來監督和批評的論述,他對“頌神和讚美好人”詩歌的提倡等等對後世都有巨大的影響;此外由於早期學者是在人類思維的源頭處開始他的工作的,他的工作和我們今天初入門徑的學習非常接近,因此讀他的書,對於我們尋找文學理論的門徑來說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讀一讀《柏拉圖文藝對話集》[ 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完全有必要。再比如亞裏斯多德,這也是一位著名的古希臘文論家,馬克思說他是“古代最偉大的哲學家”並非誇張之詞,他是柏拉圖的學生,但是沒有因循柏拉圖的思想,相反他以批判柏拉圖的“理念論”作為起點,他認為一般總是寓於實個別之中,本質就在實物之內,對實物的摹仿不僅能夠反映本質,而且因為詩所描述的事帶有普遍性,所以詩比曆史更有哲學意味;他的《詩學》[ 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版。]一書係統地從摹仿說出發,探討了詩的起源、詩的真實和曆史的真實、詩的分類以及悲劇、喜劇等問題,他認為摹仿是人的本能,摹仿的文藝不僅給我們帶來快感,而且能夠幫助我們求知,由於摹仿的媒介不同而有不同種類的藝術,由於摹仿的對象不同而有悲劇和喜劇,由於摹仿的方式不同而有史詩、抒情詩、喜劇;他還特別研究了悲劇問題,認為“悲劇是對於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闡明了情節、性格等要素在“悲劇”中的地位,提出悲劇引起觀眾憐憫、恐懼的感情,從而使感情得到淨化的理論。《詩學》是西方文學理論史上最早的一部完整的文學理論著作,直到今天也依然值得我們拿來一讀。
又如席勒,這是一位活躍在18世紀的德國啟蒙主義文論家、詩人、劇作家,他的主要文學理論著作是《審美教育書簡》,該書是他寫給丹麥王子克利斯謙的信,在信中,他認為人不可能由自然的物質世界一下子上升到理性的道德世界,這當中應當經過一個審美教育的階段,審美活動最先出現於精力過剩的遊戲中,而藝術正起源於遊戲,在審美的遊戲中,人才擺脫了實用的束縛,看出了自己的巧妙智慧,獲得真正的自由。與席勒差不多是同時代,比他稍稍晚一點兒,同樣值得我們細細研讀其著作的另一位德國美學家是黑格爾,這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他所身處的德國其時是一個經濟凋敝、政治腐敗、民怨沸騰、毫無希望的封建國家,但是,他卻以哲理的光輝在黯淡的帝國天空抹上了一道耀眼的彩霞,在整個歐洲戰火頻繁、烽煙彌漫,處於革命與複辟、征服與反叛、進步與反動的激烈交戰之中,他卻冷靜地吸吮著時代的乳汁,精心構築起自己龐大輝煌、包羅萬象的哲學大廈,展示了他劃時代的非凡的個人創造,“以高瞻遠矚的目光,淵博精深 的學識,洞幽察微的審美力,給美學注入了藝術和哲學二位一體的思辨的血液,賦予它以科學的生命力。”[ 朱立元:《黑格爾·西方著名美學家評傳》,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499頁。 ]黑格爾《美學》共3卷,第一卷講藝術美的理念和理想,概括地考察美和藝術概念本身,第二卷研究藝術理想發展為各種類型的藝術美,研究曆史上藝術美的各種特殊類型,第三卷論各門藝術體係——建築、雕刻、繪畫、音樂、詩文學等等。黑格爾美學體係包括了以前的任何體係所不可以比擬的宏闊視野(就此一點而言,實際上直到現今依然很少有人能超越他),其思想至今依然放射著令人驚奇的光輝,完全值得有誌於鑽研文學理論的讀者花專門的時間做係統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