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籠罩在七層紗下的莎樂美(1)(3 / 3)

福音書中,施洗約翰相當自謙,稱自己隻是曠野的一個聲音,是個傳道人和教師,是“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的人,救世主將要降臨,他僅僅是個先鋒。“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叫你們悔改;但那在我以後來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給他提鞋也不配,他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馬太》

:7—)。施洗約翰為耶穌施洗,是為耶穌作見證:“耶穌也受了洗。正禱告的時候,天就開了。聖靈降在他身上,形狀仿佛鴿子,又有聲音從天上來,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聖靈是什麼?是一種生氣,人以此充滿生命力,是如風般的能力,是真理,是力量,是愛與恩典,是一切的源泉。

施洗約翰的職責是為有罪的人洗禮,對那些作惡的、不結好果子的,他激烈地威嚇、詛咒,如同“舊約”時代的先知們,傳達上帝對作惡世人的憤慨與懲戒;同時,他傳遞救世主將要來臨的信息,給予被恐懼包圍的世人希望之光。但如何拯救世人,如何用“光”照亮世人,約翰沒能提出。耶穌則提出了,他說,要有愛。為世人犧牲自己的這種大愛,贖去一切罪,世人因此獲救。因此,耶穌是救世主,是光。約翰,“就是為光作見證”。

施洗約翰乃是“舊約”時代的最後一個先知,“舊約”是以摩西的律法來與世人立約的。而耶穌,是“新約”的開創者,“新約”是以愛的恩典來與世人立約。約翰在約旦河邊為耶穌施洗,完成了一個禮儀,即,猶太傳統的繼往開來,舊的時代必定結束,新的時代已經到來。這個新時代是愛的時代,來自上帝的愛,必定會從猶太民族,走向全世界。

從這個意義看,約翰的死是必然的。前三本福音書說,約翰下到監獄時,耶穌開始傳道,追隨者甚眾,直至被釘十字架,三日後從死中複活。因此,約翰的死,耶穌的傳道、死亡、複活,都是上帝安排的“一杯”。

猶大出賣主耶穌,有種種理解:有說是貪財;有說猶大是猶太民族主義者,出賣耶穌是為了激勵老師反抗,作揭竿而起的彌賽亞,不料將老師送到死地,就後悔自盡;還有一種解釋,基督去釘十字架,猶大充當“賣主”的角色,都是上帝的安排,猶大不過是喝下賣主“這杯”,成全基督的受難與複活,以一種行動,喚起世人的悔改,將愛的恩典傳播世人。

那麼,莎樂美承受的,是否與猶大是一種宿命?莎樂美跳舞,要求得到賞賜,獲得施洗約翰的頭顱,是否也是上帝要她飲的“一杯”呢?他們必定都得去喝,因那是主的心意。約翰說:“他必興旺,我必衰微。”約翰必先耶穌死去。耶穌必死而複活。

文藝複興時期的意大利繪畫大師卡拉瓦喬(Caravaggio)的《莎樂美與施洗約翰的頭顱》,劊子手揪著約翰的頭發將頭顱放在盤子裏,頭向左微側,他不看頭顱,看向左側遠方,表情肅穆、悲涼、認命;端盤子的莎樂美,像一個中年婦人,與劊子手有同樣的表情,肅穆、悲涼、認命,頭也一致向左側,不看頭顱,斜斜看著左側某個地方。似乎,他們都自認承擔一種罪,自認命定去喝下這“一杯”。他們的身上、臉上,充滿一種宿命的沉重與悲傷,不再如上文提到的幾幅畫中那麼無動於衷。在他們身後,一個頭裹白布的老人俯視約翰頭顱,她雙手緊握、低頭禱告、深深哀悼。

莎樂美以一種宿命的罪人身份,刻在曆史上。世人對她唾罵譴責的演繹很多。報應說之一是,她嫁給猶太王腓力特可克,論輩分是她的叔公。後來,羅馬皇帝封給她一塊希臘土地去做女王,在一個寒冷的冬天,穿越羅納河時,她掉進了冰窟窿,身子慢慢地下沉,頭顱還卡在冰麵上,她絕望地扭動著身子,那樣子,就像當年在希律王麵前跳舞,這時候,一塊鋒利的浮冰,割斷了她的頭顱……

4.淫蕩的誘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