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0章 王文娟:回憶我的舞台生涯(2)(2 / 2)

這次演出,觀眾反映很不錯,有許多觀眾為喜兒的悲慘遭遇流淚,更說明了“假戲一定要真做”的道理,演員首先要感動自己,然後才能感動觀眾。

1952年,我與玉蘭大姐等,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文工團,這是我藝術生活中又一次非常大的轉折,更使我在創造人物方麵有較大的提高。在排演《梁山伯與祝英台》和《西廂記》時,導演和同誌們就啟發和幫助我,不斷地提醒我注意祝英台與崔鶯鶯在不同場次中的內心活動,促使我去思考每句台詞和動作的意義,怎樣說白、怎樣表演效果才好。這使我進一步認識到,一個演員隻有把握住角色的內心感情和性格特征,才能塑造出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

1953年,我進入中國人民誌願軍政治部工作,在朝鮮前線的坑道裏,在簡易的舞台上,為誌願軍指戰員演出《梁山伯與祝英台》。有一次戲演到一半,突然斷電,台上台下黑漆漆的,大家非常著急,突然有一道電筒光照到台上來,不知是哪位機智的戰士想出來的,於是好多戰士也跟著照樣幹,千百支手電的光束彙集在台上照亮了舞台,才使我們能繼續演下去。這樣的演出是多麼的有意義啊!誌願軍看過戲後,紛紛來信說:“看到祖國有這樣優秀的文化遺產,更使我們熱愛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更堅定我們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信心。”他們不知道我的名字,就叫我“祝英台”。在炮火連天的朝鮮前線演出期間,我們又向長期為戰地服務的朝鮮文藝工作者學習,將朝鮮的古典名著《春香傳》改編成越劇,介紹給中國觀眾。在《春香傳》中我扮演朝鮮仕女春香,演出後許多中國觀眾又稱我為“春香”。祝英台與春香都是兩國人民所喜愛的少女形象。

1954年,我團編入華東戲曲研究院越劇實驗劇團。記得在1955年上海越劇院剛成立不久,徐進同誌就打算寫《紅樓夢》越劇本。當時曾有人說徐進異想天開,自不量力,長達一百多萬字,內容如此豐富的一部古典名著,要把它編成三小時的戲,怎麼改?即使劇本改好了,誰能演?當時我聽了這話曾講:“我來演!演不好,頭砍下來!”看起來這雖然是一句戲言,但是我想,《紅樓夢》是我國優秀的文學名著,我喜愛曹雪芹筆下的林黛玉,決心讓觀眾在舞台上看到她的形象。當然,要做到這一點,的確是頗費周折的。林黛玉是一位外形弱不禁風,而內心感情卻異常豐富的少女形象。她的性格既有多愁善感的一麵,又有孤傲不屈的一麵。而且在戲曲中,用老戲中的花旦、青衣、悲旦等來套都不行。我反複閱讀小說《紅樓夢》和有關的資料,與編導一起研究如何表演,怎樣掌握人物的獨特性格,並和作曲、琴師一道設計唱腔。如《黛玉焚稿》這個唱段,就運用委婉、激憤的唱腔來著力刻劃林黛玉在“風刀霜劍嚴相逼”之下,至死不屈的堅強性格,表現她對封建壓迫的抗爭。經過大家的努力,《紅樓夢》演出後,我扮演的林黛玉的藝術形象,終於得到了觀眾的認可。

我到上海越劇院後,曾扮演過的角色有:《追魚》中的鯉魚精、《則天皇帝》中的武則天、《楊八姐盜刀》中的楊八姐、《女飛行員》中的林雪征和《忠魂曲》中的楊開慧等。我雖然努力扮演各種不同性格的人物,但由於自己表演技巧和藝術修養不夠,尚需要繼續努力。在四十餘年的舞台生活中,我深切地體會到:從事藝術創造的人,必須虛心好學,努力創新,始終不渝地付出艱苦的勞動,才能為人民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