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演主角
1944年,與我師傅竺素娥搭檔的旦角、越劇著名演員王杏花因事離開劇團,老板為缺少主要旦角發愁,想去請別的名旦角,我師傅向老板提出不要去請了,說我可以頂上去。老板擔心地問:“王文娟挑得起這副擔子嗎?”師傅說:“挑得起,我有把握,可以擔保!”就這樣,我一躍成為正式與師傅合作演出的頭肩旦了,但內心不免惴惴不安。當時演的骨子老戲《碧玉簪》、《盤夫索夫》、《販馬記》等,我平時也學會了些,但畢竟未上台正式演過主角,心裏總感到不踏實。於是,我的師傅夜戲演完後,深夜裏又把明天要演的戲都給我講清楚,很仔細地教我。特別對像《桂枝寫狀》、《歸寧》、《三蓋衣》一類精彩場次,無論一招一式,一字一音,她都要我與人物的思想感情聯係起來,一定要細致地刻劃人物的內心世界;同時再三叮囑,每場演出都要一氣嗬成。排好戲,我睡在床上再默默地想了幾遍。第二天到台上演出時,師傅與我一麵演戲,一麵還帶我演。由於師傅的精心培養,我提高較快,那時我才十九歲,就開始在舞台上嶄露頭角,擔任主要旦角,這也是我藝術生活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我的師傅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表演技巧傳授給我,並大膽熱情地提攜我,才使我在藝術道路上有新的突破,這些事一直使我難以忘懷!
1945年下半年,我進入同孚戲院為二肩旦。當時戲班裏的當家花旦是著名越劇演員小白玉梅。小白大姐性格開朗爽直,為人熱情坦率,嗓音好,戲路寬,演戲不拘泥名分、地位,很愛扮演反派角色。如演《販馬記》,她愛演後娘,把主角李桂枝讓給我扮演。她認為演正麵旦角或青衣,不如演反派潑旦耍得開,還可以發揮。這樣,她經常派我演正派主角,而我又能觀摩她扮演反派角色的表演,得益不淺。
在同孚演了一年後,已是1946年秋。原在市中心區皇後劇場演出多年的名旦角姚水娟,也因事離開了。劇場老板為秋季開業和此後長期經營,急需聘請主角,幾經猶豫、洽商,終於找了小生陸錦花與我合作。我倆當時都不過二十歲,藝術上年輕敢闖,竟打出少壯劇團的牌子演出了。現在想想,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啊!我和錦花開始演出的是《禮拜六》、《金蟬記》一類的現代劇,對我來講,這在藝術上是新的嚐試。
與尹桂芳和徐玉蘭的合作
1948年春,我離開皇後戲院,與尹桂芳大姐合作,在蘭心劇場演出。尹桂芳,我們都稱她為尹大姐,不僅因為她年齡稍長,更由於她在藝術上很有成就,對越劇事業有很大貢獻。我當時在越劇界是才擔任主要旦角不久的演員,真可謂“小花旦與名小生”搭檔。但尹大姐一向愛提攜姐妹,因而我們合作得好,演出了《浪淘沙》、《雙槍陸文龍》等,受到觀眾的歡迎。
1948年歇夏期間,越劇著名小生徐玉蘭大姐已被老板安排秋季進明星大戲院,正在物色一個主要旦角同台演出。她聽取多方麵的意見,就邀請我進玉蘭劇團與她合作。從此我開始了與玉蘭大姐長期合作演出的藝術生涯。
我和玉蘭大姐合作的第一個戲是《風瀟瀟》。到1949年解放前夕,我們又陸續演出了《紅獅岡》、《風塵雙俠》(即《紅娘子》)、《是我錯》、《林衝夜奔》等劇,亦受到觀眾的歡迎。
藝術上的新探索
解放前我在舞台上扮演過許多人物,但說到真正創造角色,那還是解放以後。1950年,排演越劇《白毛女》時,在導演啟發下,我開始學著展開生活聯想。我把喜兒的悲慘遭遇和自己見到的、聽到的同喜兒命運類似的人的遭遇都彙集到自己的腦海中,又與自己的經曆聯係起來,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