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娟(1926-),浙江嵊縣人(今嵊州)。越劇表演藝術家。代表角色有《追魚》中的鯉魚精、《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則天皇帝》中的武則天、《春香傳》中的春香等。
越劇影片《紅樓夢》重映後,我接到許多觀眾熱情洋溢的來信,給我很大的鼓勵和鞭策。有一位觀眾在信中講:“在《黛玉進府》這場戲中,你麵帶幾分靦腆,怯生生的神態及舉步又止的動作,把林黛玉孤苦伶仃,投奔外祖母時那種‘不可多說一句話,不可多走一步路’的內心感情,細致深刻地表演出來了。”這位觀眾的話有些過譽,但是我覺得要塑造好林黛玉這一形象,確實需要演員有點真實的生活體驗。我在塑造林黛玉時,曾努力回憶搜索自己經曆中可借鑒的東西,以喚起自己的感情來進行藝術創造。林黛玉從小死了母親,沒有兄弟姐妹,父親又外出在京,身邊沒有親人,生活孤苦伶仃,她聽母親談起過賈府,對賈府有一種不同一般的遐想。進了賈府,她既感到新奇,又有些害怕。她的這種心情,使我聯想到自己曾有過的切身體會。
離開家鄉到上海學藝
我生長在越劇之鄉的浙江嵊縣。我的兩個舅父,一個會拉琴,一個會敲鼓,母親又愛看戲。小時候,每當有戲班來我家附近演出,我總跟著大人去看,看完戲還與小姐妹們一道在台上學著做,鄉裏人見我一唱就入絲弦,都說:“這個小姑娘學唱戲,定會‘出山’的。”
我父親是個鄉村教師。我十三歲那年,因家中生活困難,遠離家鄉到上海學戲。當時媽媽領著弟弟妹妹站在家門口送我,我手裏挎著個小包袱,沿著山坡一邊走,一邊回頭望,淚水模糊了視線,跟隨著伴送我的親戚,一步步移動著雙腳。平時習以為常的鄉村小道,這時是那麼的親切,那麼的令人留戀!一眨眼間,可愛的村莊已消失在自己的視線外了。走到離村莊一裏外的高坡上,我禁不住頻頻回首:自幼生長的故鄉啊,何日再回來!自幼撫養我的媽媽啊,何日再相見!我忍不住停住了腳步,淚如泉湧。這是我第一次嚐到了骨肉分離的滋味,真是心情沉重,滿懷酸痛!離家越遠,酸痛越深。我跟隨我的親戚坐船、乘車,在路上不停地在想,我處身到不可捉摸的異鄉客地時將會見到哪些人?見到老師該怎麼說?真是越想越畏怯。當時,我倒真希望上海是個永遠也走不到的地方。
戲班裏的學藝生活
我孤身一人來到上海,拜當時的著名小生竺素娥為師。因為剛從鄉下來,見識少,學戲時接受也較慢,顯得有點遲鈍。平時我總是沉默寡言,老覺得比別人差。當時一門心思隻想把戲學好,能有碗飯吃,還想挑起家庭生活的擔子,讓母親和弟妹能過上好日子。
我在戲班裏當學徒,那時戲班裏有一個武功老師,叫招全師傅,他對我們學徒要求十分嚴格。每天清晨,他就拿著竹板叫學徒起床練功,教我跑台步,練棍棒,舞刀槍劍戟。我練拿頂,招全師傅在一旁不叫停,就不好休息。在劇團主要演員歇夏和年底封箱期間,劇場的舞台是空著的,這是我練功的最好時機,我總是抓緊練習,不管嚴寒酷暑,從不間斷。那時候,我沒有一點其他的雜念,一心隻想學好戲。經過這樣嚴格的訓練,雖然人又苦又累,但基本功卻打得比較紮實,為後來演《追魚》中的鯉魚精那樣又要唱又要騰翻的角色,準備了一些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