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他們自己說這是有史以來頭一次給單個的旅遊者開證明,下不為例。為什麼我總是這麼幸運,哈哈。
然後回到六團部隊駐地,進了他們的傳達室。班長給管事的打了個電話,太不巧了,團長竟然去日喀則了,幾天之內都不在,沒有團長簽字,通行證辦不下來,除非再找旅長,旅長更不知道在哪。
於是乎,我的乃堆拉之夢就像是陽光下的肥皂泡,看似奇幻瑰麗,卻一點都經不起折騰,沒兩把刷子就破滅了。
縱然如此,憑我的邊境通行證仍然可以去乃堆拉半山腰的中印邊貿市場走一遭。這個邊貿市場叫仁青崗,和亞東河下遊幾公裏處的小鎮同名。仁青崗邊貿市場距離縣城20多公裏,位於往乃堆拉山口的半山腰上,此去基本全是恐怖的上坡路,我就不打算往上騎了,準備包個車,讓旅館老板幫了個忙。
縣裏隻有皮卡,按車包,我隻有一個人,虧大了,“正規價”到邊貿市場200塊一輛車,我畢竟可以把自行車帶上去然後騎回來,司機就主動鬆口到150塊,無論我怎麼把自行車描述得像一根羽毛那樣輕,不會耗多少油,也沒辦法再把價格降下來了。也罷,150就150吧!一路上節約了不少銀子了,到現在為止門票總開銷為0。
我又聽到旁邊有人問往上亞東的價錢,旁邊車的司機說是40塊。我的天,4塊錢一公裏,分明是越野車的價格!
後來聽說別人早上叫車才每人幾十塊錢,我果然是虧大發了。也罷,誰叫我不了解行情呢!再說早上去市場也不開門,上去了也徒有望林興歎的份兒。
車子沿河而下,往下亞東方向開了一會兒,在指示牌處猛地右轉,恐怖的上坡開始了。這乃堆拉山路真不是吹的,又彎又陡,而且到處是泥石流塌方的遺跡,和昨天我走的最後10公裏有的一拚,幸好有不少地方是新鋪的柏油。目測一些回頭彎道的半徑就有2、3米。不過這輛皮卡的性能不錯,雖說上坡爛路比較慢,但是沒讓人感到吃力。
跑到半道上車子鑽進了濃霧,司機說這裏經常下霧,很少有晴天,但晴天的景色會十分壯觀,因為周圍是茂密的原始森林。亞東降水豐沛,也是個動植物寶庫。
司機又給我看了他自己的印度通行證。這個不是正規的護照——至今從中國直接去印度還隻能坐飛機,陸地通道通通不開放。司機雖然能去印度,但範圍十分有限,大致也就是印度境內靠近中國的中印邊貿市場,跟我們要去的市場性質一樣。司機在六月份有一次出入境記錄。而且司機還說辦這麼個破證都要花費不少時間,需要多少多少機關的證明同意才行,精確到街道居委會,隻為證明你的確是亞東人。
快到邊貿市場,出現一道路障,我搖下窗子,阿兵哥檢查了我的邊防證,之後獲準通行(返回下山的時候我鑽過路障的縫兒就衝過去了)。邊貿市場的鐵皮房子已經可以看到了,繼續往上十幾公裏就是乃堆拉山口,前麵還有一道卡,這次我就不打算鋌而走險了,肯定沒希望,阿兵肯定不是吃幹飯的,真的給他抓住了這性質就不是一般的嚴重了。司機說他認識大官,等會兒問問能不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放我過去,以前可是有成功的先例呢。說實話我十分懷疑,畢竟部隊紀律那麼嚴明,再怎麼找關係恐怕也不頂用。果不其然,還是失敗了。
在此我應該介紹一下乃堆拉山口的情況了。這個山口位於日喀則地區亞東縣與印度錫金邦的交界處,自古以來就是中印重要的邊貿通道,在“絲綢之路”南線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894年,作為英軍侵略成果的一部分,亞東被迫向英國人開放,卻歪打正著造就了本地區乃至江孜一線的商業繁榮,甚至西藏一些人在與英國人的貿易中發了橫財。英國人當年的海關駐地至今仍然有跡可循,就在亞東縣的後山上,今天的一所學校後麵。據統計,當時西藏80%以上的對外貿易經由亞東,亞東一躍成為西藏最重要的口岸。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由於中印邊界衝突不斷,兩國先後撤出了原邊貿市場的海關等機構,山口被拉起鐵絲網,封閉了幾十年。當然,閑歇的時候,兩國軍人隔網相望也不用一本正經,沒事兒嘮嘮嗑扯扯皮那是很自然的,順道還把中國軍人的英文水平給練出來了。直到2006年,隨著協商談判的進行,邊貿通道才再次有限地開放。估計日亞公路的整修也跟這件事有關(修整於2007年),否則我這幾天騎的就是一條土路了。從地形的角度說,中國內地通往南亞次大陸有3條非常好的陸路通道,目前最好的當然還是中尼公路樟木口岸,其次就是這個乃堆拉山口了。我相信再經過一段時間,民間貿易與交流會超過政治因素,乃堆拉山口一定會大放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