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古今音韻變遷總論(2)(2 / 3)

《廣韻》書首,即題“陸法言撰本”數字。那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的敕中說:

舊本既訛,學者多誤。……爰擇儒臣,……校讎增損,質正刊修。……仍特換於新名,……宜改為大宋重修《廣韻》。

《集韻》卷首的《韻例》中說:

先帝(宋真宗)時,令陳彭年、丘雍因法言韻,就為刊益,景祐(宋仁宗)四年(1037),太常博士直史館宋祁、太常丞直史館鄭戩建言,彭年、雍所定,多用舊文,繁略失當。因詔祁、戩與國子監直講賈昌朝、王洙同加修定;刑部郎中知製誥丁度、禮部員外郎知製誥李淑為之典領。今所撰集,務從該廣。

照此看來,可知《唐韻》、《廣韻》和《集韻》,對於《切韻》,不過加若幹字,改幾個音,於法言定韻的標準,是沒有改變的。所以現在《切韻》雖亡,幸而《廣韻》書在,我們盡可據了《廣韻》當作《切韻》研究(本編所說《切韻》如何如何,都是據《廣韻》說的。有時稱《廣韻》,有時稱《切韻》,因為圖稱說的便利,所以名稱不能一律)。

20.《切韻》這部書,因為是“論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所以前乎《切韻》的周漢六朝之音,後乎《切韻》的元明清和現代之音,大致都不出《切韻》的範圍。我們現在無論考求周漢的古音,或說明現代的國音,都該拿《廣韻》作為重要的參考書。

21.唐朝末年,有守溫定《三十六字母》這是專門講“音紐”的。和《廣韻》合起來研究,可以明白當時的音紐和韻部。不過《廣韻》裏的音紐,和守溫《字母》不盡相同(《切韻》和《廣韻》也有不同),所以守溫《字母》,雖然是這第四期中專講音的東西,但是這一期的音,不能完全拿《字母》來包括。這其間的異同,在第五講裏說明。

第五期的音

22.第五期的標準音,與第四期大不相同。你想,《切韻》這部書,是作於南北初混一的隋朝,曆經唐宋兩代,七百年間,政治有改變,文學有革新;那麼,這標準音自然也發生變遷了。

怎樣的變遷呢?就是把隋唐以來兼采南北的標準音,變為偏重北音的標準音了。現在把他分開講一講。

23.(ㄅ)政治的改變。自從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以後,直到蒙古可汗統一中國,這三百餘年間,外族的勢力,一天一天的強盛,起初是割地,中間是分了半個國家去,最後竟滅了中國,進來作中國的皇帝了。這割讓的,都是北方的土地;元朝的首都,就是現在的北京。外族對於中國,能由侵略土地而到了占領全國,則勢力的雄偉,自不待言。當時中國的百姓,震於他們“長驅直入”之勢,俯首投降,又作他們的官吏,則語言的聲音,自然就跟著他們改變了。他們的首都,就是他們的勢力的中心點。首都的語音,就是他們的官話。漢人仕於其朝者,自以能講官話為榮。歸鄉以後,再把官話來誇耀鄉裏;鄉裏的人,“情鍾勢耀”,彼此學習官話,這都是意中所有的事。因為這麼一來,首都的官話的音,自然漸漸的成為標準音了。

24.(ㄆ)文學的革新。陸法言作《切韻》,其用意在乎審定聲音,並非為作詩者押韻之用。他的序說裏說,“欲廣文路,自可清濁皆通;若賞知音,即須輕重有異。”因此,他所分的二百六韻,其中有若幹韻列字甚少。唐朝以詩賦取士,拿《切韻》作為“詩韻”用,就不得不把那些字少的韻和別的韻合用,以便押韻了。那主張把(切韻)裏若幹韻合用的人,唐朝有個許敬宗,宋朝有個賈昌朝。二百六韻,經許、賈兩人的合並,實際上隻有一百七韻了(南宋末年,有個劉淵,他把這合用的各韻,老老實實並合為一百七韻。元朝又有個陰時夫,他把一百七韻中又並了一韻,成為一百六韻。均詳第五講)。這一百七韻的合用,全是鹵莽滅裂歸並的:盡有母音同的韻不合用,母音異的韻反合用的;於音理上和自然的語音上都說不過去,隻有那些愛作律詩和絕句的人遵用他便了。宋朝的詞,是當時的新文學。因為其中多用當時的活語言,並且還要合入樂器的原故,就不能用這種不合音理不合自然語音的韻了。所以詞的用韻,別有一種麵目,和那一百七韻的固然不同,就是和《切韻》也不相同,大概是依著當時的語音用韻的。據此看來,可見宋朝的音已經和《切韻》不盡符合了。到了元朝,北曲大興。作北曲的人,幾乎都是北方人。曲中文句,都是用北方的語言作的,則押韻的字,當然是純粹用北音,決無再守《切韻》以來的歸韻之理。後來北曲作得多了,周德清據了來作《中原音韻》,於是元朝的標準新韻書就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