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答顧頡剛先生書(1)(2 / 3)

(1)孔丘無刪述或製作“六經”之事。

(2)《詩》、《書》、《禮》、《易》、《春秋》本是各不相幹的五部書。(《樂經》本無此書)

(3)把各不相幹的五部書配成一部而名為“六經”的緣故,我以為是這樣的:因為《論語》有“子所雅言,詩、書,執禮”和“興子詩,立於禮,成於樂”兩節,於是生出“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史記?孔子世家》)之說,又因此而造出“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禮記?王製》)之說。這一來,便把《詩經》、《尚書》、《儀禮》三部書配在一起了。因為“樂之原在《詩》三百篇之中,樂之用在《禮》十七篇之中”(邵懿辰《禮經通論》說),故實雖三部,名則四部。又因為孟軻有“孔子作《春秋》”之說,於是又把《春秋》配上。惟何以配入《易經》,我現在還沒有明白。先生如其知道,請告訴我。

(4)“六經”的配成,當在戰國之末。“六經”之名,最初見於《莊子?天運篇》。又《莊子?天下篇》先說“詩、書、禮、樂、鄒魯之士搢紳先生多能明之”,下又臚舉“詩”、“書”、“禮”、“樂”、“易”、“春秋”六個名目而不雲“六經”。案,《莊子》中可信為莊周自作者,惟“內篇”七篇而已。《天運》在“外篇”,《天下》在“雜篇”,皆非莊周自作,當出於戰國之末。

(5)自從“六經”之名成立,於是《荀子?儒效篇》、《商君書?農戰篇》、《禮記?經解》、《春秋繁露?玉杯篇》、《史記》(甚多)、《漢書?藝文誌》、《白虎通》等,每一道及,總是六者並舉;而且還要瞎扯了什麼“五常”、“五行”等等話頭來比附了!(到了劉歆等“古文家”出來,又在那五部書外加一部《周禮》。至於《春秋三傳》、《小戴禮記》以及《論語》、《孝經》、《爾雅》、《孟子》等書,自來皆認為“傳記”,故流俗所謂“七經”、“九經”、“十一經”、“十三經”也者,都可用“六經”之名賅之。)

我們要考孔丘的學說和事跡,我以為隻有《論語》比較的最可信據。我現在把《論語》之中與所謂“六經”有關的話分別記出如下:

關於《詩》的有十八則:

A.《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學而》)

B.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為政》)

C.“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八佾》)

D.“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八佾》)

E.子曰:“《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八佾》)

F.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述而》)。

G.《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泰伯》)

H.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泰伯》)

I.子曰:“師摯之始,《關睢》之亂,洋洋乎,盈耳哉!”(《泰伯》)

J.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子罕》)

K.“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罕》)

L.“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子罕》)

M.南容三複“白圭”。……(《先進》)

N.“誠不以富,亦隻以異。”(《顏淵》)

O.子曰:“誦《詩》三百,……”(《子路》)

P.……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季氏》)

Q.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陽貨》)

R.子謂伯魚曰:“汝為《周南》、《召南)矣乎?……”(《陽貨》)

關於《書》的有四則:

A.《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為政》)

B.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述而》)

C.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泰伯》)

D.《書》雲:“高宗諒陰,三年不言。”(《憲問》)

關於樂的有六則:

A.子語魯太師樂,……(《八佾》)

B.子謂《韶》,……謂《武》,……(《八佾》)

C.子在齊聞《韶》,……(《述而》)

D.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泰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