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孩子知道努力爭取成功,需要一些以我為中心的措施,但是孩子仍然繼續要做好人。這其實是一種經過矯飾和隱蔽的行為。孩子經常把對自己的關心和對別人的關心埋在心底,而繼續用放棄按照自己意願行事的權利來博得別人的讚同。由於孩子不想與別人發生對抗或挑戰,也不希望攪亂自己心靈中對是非曲直那種根深蒂固的見解,因此孩子時常把別人不公平的對待埋在心底,忍氣吞聲,而用精神上的優越感來安慰自己。
(2)柔弱
父母常以高壓手段嚴厲管教自己的孩子,孩子做了錯事,得到的隻是嚴厲的嗬斥,甚至是一頓暴打。久而久之,子女對父母感到畏懼,不敢把心裏話與父母交流,更難得有情感上的交融。
有的父母凡事不讓孩子獨立解決,總想一手包辦,不敢讓孩子離開父母身邊半步,生怕有一點閃失。小至穿衣、洗臉,大到讀書、交友,都大包大攬,事事照顧周到。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一般表現得依賴性強、被動、膽怯、消極、順從、頑固、冷酷,缺乏自信與自尊。
(3)自憐
孩提時期是造成自憐的主要時期。有一個女孩,她在七歲時得了小兒麻痹症,並留下後遺症,走路異於常人。每個人都為她難過,包括她的父母、老師和姐妹。她聽到他們在說:“這個可憐的孩子長大以後會怎麼樣啊。”這個女孩得了小兒麻痹症,對她而言是個創傷,因此她的生活起了變化,但這完全是由她和她的家人造成的。他們認為一個跛足的女孩子根本不可能過正常人的生活,這種信念通過他們的行為而得到增強,最後終於變成事實。
有的孩子每次生病的時候,父母總是顯得非常擔憂,其實他得的並不是什麼嚴重的大病。為了得到餅幹和同情,孩子開始誇大症狀,最後變成了一個自憐者,時常擔心和懷疑自己身體上有病。贏得別人的同情,對他而言是莫大的滿足。他每次做出想贏得別人同情的行為,就越需要別人的同情,這種需要變成了無底洞,再也不可能填滿了。同時,他把所有的時間都浪費在爭取別人的同情上,再也沒有餘暇顧及其他的事情了。
(4)羞怯
害羞是一種習慣,起因於許多事情。如有的父母說;女孩子就應該安靜有禮,整齊清潔。孩子越按照父母的旨意行動,就變得越害羞。有的父母以另一種方式促成孩子害羞。父母說話大聲,而且咄咄逼人。這樣一來,壓抑了孩子的感情,她告訴自己:“我才不要像他們那樣,把自己弄得像個瘋子。”以後,他就盡可能采取和父母不同的行為方式。孩子養成了害羞的習慣,並不斷以行為塑造這種感覺。
(5)憂慮
憂慮是種慣性的思考方式。憂慮是一種悲觀的看法,這種看法可以破壞歡樂,並毀掉幸福感。還記得小時候常聽媽媽說:“穿上衣服,否則你會感冒。”這就是憂慮的雛形。不少權威人土告誡:“如果不用功,你就會落後。”“如果你再抽煙就會得肺癌。”“再不出門交友,你就終生獨身了”。這些話原本可以換個說法:“如果用功,你就可以順利畢業。”“如果你能戒煙,常出去玩,你會更健康,而且有更多的朋友。”但長輩總以為威嚇效力大於鼓勵,於是養成了孩子憂慮。
作為家長,必須在孩子麵前樹立好的榜樣:
(1)給孩子的性格塑形
俗話說:“三歲定八十”,說的是一個人的性格和脾氣,是在3歲前就形成並且難以改正,因此,對那些脾氣大、任性刁蠻、打人咬人、不聽教的小孩,絕對不能放縱,在找醫生看病的同時,家長要耐心教育,及時糾正。小孩需要在從小對他的性格進行塑形。作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需要以身作則,敢於擔當,敢於說真話,充滿教養,不讓孩子養成過分依賴的性格,這樣孩子就會慢慢地把這種性格塑形。性格也可以像“捏泥巴”一樣,進行“有效改造”。
先舉個例子:
經常會發現一些家長,孩子煩躁哭鬧,孩子家長會心疼地抱起,安慰並且謊言不斷,哄著孩子哭得更加厲害,特別是孩子走路跌倒,家長會立刻跑過去,第一時間抱起並沒有受傷但痛哭的孩子,並且連連跺著地板,當著孩子的麵,找地板來出氣。有些孩子剛學會走路,不小心碰到了凳子,作為母親也當著痛哭的孩子,不停地打著凳子,嘴裏還念念有詞地說:打死這個凳子,害BB受傷,直到孩子破涕為笑為止。
我的朋友曾經給我講訴一些西方的教兒模式,本人覺得這種模式對於中國的孩子家長來說,是值得借鑒的。
比如,一個孩子把紙團丟在了地上,作為父母的會第一時間讓孩子自己撿起來,如果孩子一次不撿,再責令她第二次撿,一直不撿就一直要求她,通過口頭教育,讓孩子在房間裏麵思考自己的行為。等她出來後,這個紙團還是必須讓她撿起。這個教育就是讓她知道,自己做的事情要自己負責,不能隨便丟垃圾,以後她就沒有這種隨地丟垃圾的行為產生了。
如果一位孩子在走路的時候被前方的障礙物撞倒,作為母親的不是第一時間去責令這個障礙物,而是讓哭著的孩子再重新走一遍,避開這個障礙物。如果作為家長,當著孩子的麵去責令這個障礙物,就是抹去了孩子的所有過失,並讓孩子在行為舉止錯誤後,不是第一時間思考自己的過失,而是去埋怨別人,找這個“障礙物”出氣。這些點滴,都是在兒童時期去影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任何時候都必須用充滿智慧的行為,並與仁、愛、與人為善的品德去影響自己的孩子,這樣的細節慢慢便會滲透到孩子的行為舉止之中,家長是什麼樣的品德、什麼樣的行為模式,孩子以後的智力開發以及品德養成就成怎麼樣。
舉個簡單例子。一個朋友帶著孩子開車出去應酬,經過一個私家花園時候,他避過了這個收費站,可是當他開車出來的時候,收費站的保安問他:你進來時候是不是沒有收費啊?
孩子坐在副駕駛位,他聽到這個消息後,第一時間就替他父親答道:是的,沒有收費。
我的朋友立刻責令他的孩子,並反複強調自己進來已經收費,並當著孩子的麵,強行開著車走了。
就這樣,後來這位孩子開始在日常生活中謊話連連。有一次,朋友實在忍不住打了這個孩子一頓,就是因為說謊問題,孩子最後卻道出了在收費站時候發生的事情。朋友終於反省了過來,就是當初的一個過錯,讓孩子失去了這個說真話不被表揚,反而被批評的結局。
記住,在任何時候,孩子都會用一雙充滿明亮的眼睛去審視這個世界,在他沒有充分形成自己的價值觀時候,孩子的家長都必須以身作則,去努力塑造孩子健全以及完美的人格。
(2)給孩子輸入積極的潛意識信號。
潛意識可以殺人,你信嗎?說到這裏,我不得不說說潛意識的巨大力量,先講一個例子:這是一個英國著名網球明星吉姆·吉爾伯特的故事。這個女孩在小時候經曆過一次意外,一天,她跟著她媽媽去看牙醫,這本是很小的事情,她以為一會兒就可以跟媽媽回家了,但是拔牙可以引發心髒病的突發。就這樣,她的媽媽之前沒有檢查出來存在這種隱憂,結果讓小孩子看到了這個可怕的一幕:她媽媽竟然死在牙科的手術椅上!
這個陰影在她的心中一直存在著。也許她沒有想到要看心理醫生,也許她從沒有想過應該根治這個疾病。她能夠做的就是回避、回避、永遠的回避,在牙痛的時候她也從來不敢去看牙醫。
後來她成為了一名著名的球星。有一天她被牙痛折磨得實在是忍受不了,家人都勸她,就請牙醫到家裏來吧,咱們不去診所,這裏有你的私人律師,私人醫生,還有所有的親人陪著你,你還有什麼可怕的呢?於是她請來了牙醫。
意外的事情發生了:當牙醫在一旁整理手術器械,準備手術的時候,一回頭,吉姆·吉爾伯特已經死去。當時倫敦的報紙,記述這件事情時候用了一句評價:吉姆·吉爾伯特是被四十年來的一個念頭殺死的。
以上的例子就可見潛意識的巨大力量了。當吉姆·吉爾伯特小的時候,母親的去世便給了她深刻的印象,而這種印象慢慢地進入了她的潛意識之中,當她在突發與當時環境相似的情形時,她的潛意識就慢慢地上升為意識,當意識與潛意識一致的時候,潛意識便開始了它的執行能力,根據當時的情形去操控她的身體,她也因為這個可怕的念頭而無法操控自己的身體而死亡,遺憾的結局就是跟她母親一樣死在手術台上。這就是潛意識的可怕力量了。
我想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從最初的片段出發,就是給潛意識一個積極的信號。比如說,你的親人出現了嚴重疾病,可能是癌症,當時你可能看到了他經曆相當痛苦的狀態直至去世的過程。而這時,你必須要讓自己弄清楚這種事情的發生發展,也就是說你需要理解這個過程,不要膚淺地認為就是因為得了這種疾病就會導致死亡,醫學無法治療,疾病折磨他直到死亡。比如說,如果吉姆·吉爾伯特明白她母親的死並不是因為拔牙直接引起的死亡,而是心髒病突然引起的意外事件,那麼她就不會在潛意識裏麵一直認為一旦躺在牙床上做手術就會出現死亡的可怕片段。當然,小孩即使明白這個過程也不可能在潛意識中灌輸這種思想,她隻會認定她所看到的片段。而在長大的過程中,如果她能夠正確地去麵對這個隱藏在心中的陰影或者有懂得醫學的人能夠給她一個關於她母親的死因合理的解釋,使她的意識給潛意識一個糾正的信號,我想,潛意識也不會盲目地去帶走她的生命,可以預見的是,她的一生都可能因為這個潛意識而過得相當的艱辛,充滿了恐懼。
對於周圍的環境,特別是一些遭遇,容易讓孩子的潛意識裏麵輸入可怕的信號,比如說:地震中許多受災的孩子,他們潛意識裏麵往往都種植了這種可怕的不可意料的場麵:一旦他所處的地方出現了橫向或者縱向的震動,他們的潛意識或許就會出現房屋倒塌、自己無法動彈、疼痛流血,甚至父母、老師、同學們倒在血泊裏麵的可怕畫麵(即是他們麵對地震時候的第一鏡頭)。這就是為什麼解釋許多災後的小孩子經常會出現晚上做噩夢的情形,晚上平靜睡眠的時候,也是潛意識在發揮作用的時候,往往這惡性循環能夠給孩子留下一生的陰影。
因此,了解了潛意識後,我們需要在日常給孩子積極的潛意識符號,讓孩子感覺到環境的安全,人心的仁慈以及各種災難的前因後果,正確地引導孩子認識事物的發生發展,切莫給孩子潛意識種下一些複仇、抱怨以及破壞等罪惡種子。
4.不知道什麼時候上醫院
發燒、咳嗽、腹瀉、腹痛,這些都是小兒最常見的症狀。在一般情況下,不一定非帶小孩到醫院看病。但是需要提醒家長的是,有些情況必須到醫院:
(1)發熱伴咳嗽
發燒是機體對病毒或細菌感染的一種自然防禦反應,體溫每升高1℃,心跳每分鍾可加快10-20次,這不僅能促進血液循環,還能調節機體的免疫反應。所以孩子發燒時,家長不必急於用退燒藥,而應及時找到發燒的原因,一般的低燒,可在家裏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伴隨症狀。若體溫超過385℃,且之前沒有上過醫院就診,尤其是伴有咳嗽、全身不適時,應去看發熱門診。為避免小兒在途中出現高熱驚厥,到醫院之前,可先進行物理降溫,或選用對乙酚氨基酚等較為安全的藥物退燒。
(2)犬吠樣咳嗽
咳嗽是機體的一種保護性反射,可清除氣道異物,消除呼吸道刺激因素,保持呼吸道通暢。但過度的咳嗽可使呼吸道感染擴散,使胸內壓力增高,影響睡眠,需要適當抑製。咳嗽的原因多種多樣,有刺激性咳嗽,痙攣性咳嗽,過敏性咳嗽,幹咳,慢性咳嗽等。不同的原因,用藥和處理方法不同。小兒常見的咳嗽,如上感、氣管炎、肺炎引起的咳嗽,絕不能擅自讓孩子服用給成人用的中樞性鎮咳藥,如可待因等。若出現像小狗叫似的犬吠樣咳嗽,應及時到醫院診治。
(3)持續的固定性腹痛
小兒腹痛的原因不下百餘種。對於腹痛的孩子,首先要仔細觀察疼痛的部位、性質及伴隨症狀。有的腹痛是功能性的,多由單純的胃、腸痙攣引起。有的腹痛是器質性的,由炎症、腫脹、缺血、梗阻等器質性病變引起,一般是持續、有固定性的,常伴有嘔吐、腹瀉、便血、便秘或全身中毒症狀,腹痛有壓痛和肌緊張。孩子腹痛時,在明確診斷前,切忌隨意用去痛片、鎮靜藥,以免掩蓋病情,延誤診斷。當懷疑孩子為器質性病變引起的腹痛時,應立即到醫院就診。
(4)腹瀉
腹瀉是由一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在沒有化驗血、便常規確診孩子的腹瀉原因情況下,家長不要隨意給孩子服用抗生素和收斂藥、止瀉藥,而應及時帶孩子去醫院就診。如果確實屬於非感染性的消化不良性腹瀉,可給孩子服用一些助消化和收斂、止瀉藥,如胃酶、胰酶、乳酶生等。如果家長不願帶孩子到醫院看病,至少應帶上患兒的大便到醫院化驗,然後請教醫生。第六節sixthquarter
思維誤區1.小孩天天補鈣不患佝僂病
小兒佝僂病是影響嬰幼兒、學齡兒童和青春期少年骨健康的主要疾病。臨床經常見到一些家長,孩子一旦驗出“佝僂病”時,便懷疑說:怎麼我的孩子天天補鈣,還會患佝僂病呢?怎麼回事?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下佝僂病的病因:佝僂病主要是由於維生素D和與骨生成有關的一種或幾種營養素的攝入或生物學利用度不足,造成生成的骨基質不能正常鈣化所致。除上述營養因素外,地理、氣候、環境、飲食文化等社會因素與佝僂病的患病率也有明顯的因果關係。例如,大氣二氧化硫汙染可導致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鉛、砷、氟的汙染和室內甲醛的汙染可導致骨鈣化障礙;大量攝入碳酸飲料可導致鈣的生物利用度下降,從而引發佝僂病;此外,乳糖不耐受症也是小兒佝僂病的一個重要患病因素。可見,小兒佝僂病並非是單純鈣攝入不足。小兒患佝僂病時,常常會出現夜驚、多汗等症狀和枕禿、雞胸、漏鬥胸、X型腿、O型腿等體征。
小兒佝僂病的預防與治療原則是:一方麵注重營養素的平衡攝入。另一方麵要注重調整參與骨生成的所有組織和器官功能,充分提高鈣的生物利用度,使骨基質能正常鈣化。不能盲目地給小兒長期大劑量地補鈣、補維生素D,以免造成結石、軟組織鈣化、微營養失調如碘缺乏、鐵缺乏等後果。
認識了這個誤區過後,我們應該發現:鈣質的吸收隻是一方麵,防治小兒佝僂病最為重要的還是營養的均衡,“均衡”並不是為了單一元素去補,盲目地去補,最為重要的是日常的飲食。隻有日常的飲食才是治療佝僂病最好的藥物。合理膳食,要多攝入富含維生素D、鈣和膠原的食物,特別是要多攝入富含有利於上述營養素吸收的食物。
而臨床上所見的孩子,也並非是單一元素的缺乏引起,而是整體的缺乏。家長要有效防治孩子的佝僂病,則需要在下麵三個途徑上去思考:
1.飲食的攝入。跟上麵所說的一樣,孩子攝入的營養物質應該是全麵的,孩子也不應該是偏食、厭食的。許多佝僂病患兒,也是長期偏食、厭食的孩子,由於營養物質的攝入單一,而導致體內其他各種元素的全麵缺失,長此以往,便患上了佝僂病。
2.身體的吸收與排泄。身體的吸收與排泄問題則關係到了孩子的胃腸功能問題。攝入的食物隻有通過有效的吸收,減少營養元素的排泄流失,才能是自動轉入身體所需的。如何提高孩子的胃腸功能,比專注於單一鈣質的補充來得更加實際。況且,即便孩子天天補鈣,身體不能有效地吸收這些鈣質,也等於“白忙乎一場”,得不償失。而在中醫藥治療佝僂病方麵,就是把著眼點放在健脾養胃方麵。孩子的胃腸功能好了,消化吸收強了,吃飯香了,各種食物的攝入也全麵了,所需營養便充足,所缺失元素便可以有效補給。這個時候,即便不用口服補鈣,孩子體內的鈣質也充足。
3.補鈣忘記同時補給維生素。需要再次提到一個常見的誤區就是:之所以許多家長給孩子的補鈣沒有效果,身體的吸收能力差是肯定的,為什麼身體會對單純的鈣吸收能力那麼差呢?這裏家長們忽視了一個問題,那便是維生素D的補給。也就是說,許多家長給孩子補鈣的藥品中,補的都是單純的鈣,不含多種維生素包括維生素D的補給。沒有同時服用維生素D,鈣在孩子體內的吸收效果是很差的。打個比方,如果口服的鈣比作米的話,那麼維生素D就是柴火,隻有通過柴火的燒,米才能夠生成飯,生成飯才能被身體所吸收。這個比喻就是告訴家長,孩子在正確補鈣的同時,應該同時服用多種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D,這樣的補鈣效果才會好。
2.缺鐵性貧血一味補鐵
其實,這個觀點跟上麵的觀點如出一轍。單一、單純給孩子補充微量元素,都不是好的辦法。作為臨床上最為常見的“佝僂病與缺鐵性貧血”,孩子家長更需要增強這方麵的意識。首先我們來認識下缺鐵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是體內鐵的儲存不能滿足正常紅細胞生成的需要而發生的貧血,形態學表現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從以上這個概念可以看出,鐵在體內的存儲不足是發生缺鐵性貧血的主要原因。於是,許多家長就認為,一味補鐵,就能夠糾正孩子的貧血狀態。可是,現實並非如此,有些患兒在經過口服鐵劑或者注射鐵劑之後,複查之時,家長們發現檢驗單上顯示孩子仍然處在貧血狀態,或見無好轉之象,於是便好奇跟問為什麼孩子一直吃著打著補鐵的藥物,還會導致貧血呢?
好,下麵咱們來分析這個問題:
鐵要在體內存儲足量,首先需要從以下幾個環節考慮:
(1)鐵的攝入量。
(2)鐵的吸收不佳。
(3)鐵的利用障礙與丟失過多。
以上三個方麵決定了鐵在體內的存儲,任何一個環節異常都會影響鐵含量的不足。現在再回頭分析家長問的問題。
鐵的攝入是體內鐵的原料,而這個原料主要來自日常飲食,特別是動物類食品之中。我們所說的口服鐵劑,也是來自“口”的攝入。但如果是攝入量出了問題,長期如此,孩子養成了缺鐵性貧血,那麼可見孩子的日常飲食是存在問題的:營養不平衡,偏食、挑食或者是厭食。單一的飲食結構讓體內鐵原料缺失,那麼這個問題就是可以用口服鐵劑來糾正的。
但是事實並非如此,缺鐵性貧血的孩子往往出現麵色萎黃或蒼白、神疲乏力、頭暈心悸、少氣懶言甚至有些納少便溏。這是什麼表現?就是中醫所說的氣血不足,脾氣虛弱。
這是全身性的症狀,脾胃虛弱最大的問題便是引起下麵兩個環節鐵存儲不足的主要原因。脾氣虛弱,運化失常,那麼胃腸道對於鐵的吸收則不佳,鐵的利用障礙,即便鐵原料充足,仍然不能轉化為身體所需,不能吸收的鐵劑隻能跟著腸道的廢物排出體外。而鐵的丟失,除了胃腸道外,還有血液的流失,中醫則認為:“脾統血”,即是說,脾氣充足,脾胃便能夠“統攝”血液,而不讓它流於脈外。
從上麵可以清晰地看出,補充體內的鐵含量,靠口服鐵劑,或者是注射鐵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我們正常的飲食之中已經可以補充充足的鐵含量。真正的問題是要把焦點放在脾胃上麵。健脾養胃和肝,讓脾能通血,肝能藏血,鐵在體內的吸收才充足。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補充了鐵劑後,卻不能改變缺鐵性貧血狀態,說明不是鐵原料的不足,而是因為鐵劑沒有辦法在體內吸收,繼而流失了。中醫從整體出發,辨證治療,把著眼點放在脾胃、肝、腎上麵,目的就是為了促進鐵劑在體內的良好吸收。這個提示在我的恩師鄧麗莎教授首創中成藥製劑“兒血寶”身上可以體現,“兒血寶”製劑整個方沒有一味藥物是西醫認為含有鐵劑的中藥,然而,長期吃這種中成藥製劑,卻能夠有效地改善孩子缺鐵性貧血。“兒血寶”就是中醫從整體辨證論治,針對缺鐵性貧血孩子一派脾胃虛弱等證型而辨證用方的。事實也證明,隻要糾正孩子的飲食結構,均衡飲食,恢複好孩子的胃腸道功能,口服鐵劑或者注射鐵劑是可以被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