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育兒常識(1 / 3)

chapterfour

第一節firstquarter

家庭常識1.如何給發高熱的孩子降溫

中醫認為,發熱是身體“正邪交爭”的過程,如何給孩子降溫的過程,其實就是讓“邪氣”有出路的過程,這便是“邪有出路”,邪有出處了,那麼正氣“打贏”了,熱也自然就會退了。

疾病都有一個自然的修複過程,遇到什麼情況下,應該更加看得準孩子的預後轉歸,比如說幼兒急疹。高熱後三天,一般會出疹,這是自然疾病的修複過程,不需要太過緊張,說明疾病正在痊愈,隻需要對症,如果此時,家長再進行病急投醫,打抗生素,這就讓身體扼殺了對疾病的控製。跟前麵說的一樣,比如說咳嗽、嘔吐、腹瀉,這些都是自然的發病過程,孩子不會吐痰,不會自己抽鼻涕,所以他隻會把這些含有大量細菌的東西往下吞,而機體自然會發生反應,出現患兒嘔吐,如果到腸道,出現了腹瀉,這都是機體在往外排出廢物的表現,不需要太過緊張。這也叫做邪有出路。

孩子發熱,特別是因邪氣引出的高熱,家長們需要做到的便是讓“邪有出路”,如何讓邪氣驅除,一般來說,從“汗、吐、下”法上進行選擇。

講發汗法。

孩子退熱有個過程,家長不要想著用藥物去強壓,特別是腦袋裏就想著打針。汗出熱退,這點需要讓家長們深知。在給孩子降溫的過程之中,最好能夠讓孩子出一身汗,汗出後,孩子精神狀態會轉好,熱也會慢慢退去。

如何讓孩子出汗,除了以下介紹的溫酒精擦浴外,在保證室內暖和的情況下,家長可以給孩子洗熱水澡,盡量讓孩子出一身大汗。同時,必須注意的是,孩子汗出後的衣物要及時更換,不然風邪會趁機而入,增加發熱的機會。

另外,孩子發熱生病,身體能量消耗大,水分攝入量必然增大,而且嬰幼兒身體含水比例較成人高,所以,給孩子攝入更多的水分相當重要。孩子隻要輕度缺水就會影響散熱,容易發燒。如果長時間不進食喝水,當然體溫更高。

喝熱水以及喝溫中藥,接著用衣物捂出汗液,這既能讓身體補充水分,體內接受中藥湯劑的調節,也能因熱的原因,讓身體的邪氣從“汗排出”,一舉兩得。

講吐法。

許多家長都明白,孩子一般發熱會經常引起不間斷的嘔吐,嘔吐為胃內容物,更多的是痰液。這也就是我在嘔吐裏麵那章所講的排痰反應。孩子吃了不適,或者體內廢物太多,會通過嘔吐的方法出來,這便是“邪有出路”的過程,不讓體內有太多的病邪產物寄存,身體以吐的方式排出,看到這種現象,家長可不必太過擔心。

講下法。

下法更多的是排泄問題。許多孩子高熱不退,口臭、舌紅苔黃膩,口渴,無汗或者少汗,細問家長,方知幾天已經沒有大便了。這便是典型的陽明腑實證。“六腑以通為用”,如何去除發熱,第一個方法便是,讓孩子通大便,想辦法讓孩子通大便。一旦大便通了,邪氣便可以往下走,發熱便可以退去。

下麵介紹常用的兩種降溫法。

(1)物理降溫

大家都知道,物理降溫有兩大方法:冰塊冷敷或者酒精擦浴。然而,嬰幼兒發燒卻並不適宜。

酒精擦浴,即用75%的酒精,加等量的水,用紗布浸濕後擦洗,它是利用酒精在皮膚上揮發帶走熱量,從而達到降溫目的。首先嬰幼兒大腦皮層發育不完善。同時,小兒的體表麵積相對較大,皮膚薄嫩,皮下血管豐富,發燒後全身毛細血管處於擴張狀態,身體對酒精的耐受性低,容易引起中毒。另外,酒精擦浴寒冷刺激後外周血管收縮,毛細血管壓力增加,使肺循環阻力增大,加重了低氧血症,因而容易導致肺出血。所以,用酒精擦浴降溫對嬰幼兒來說弊多利少,不應提倡。

冰塊冷敷,即把裝上小冰塊的袋子戴在額上,進行降溫。它雖然可以達到降低體溫、保護腦細胞的目的,但由於上述同樣的原因,也會刺激和誘發嬰幼兒驚厥及肺出血,並有局部凍傷的危險,所以也不適用於嬰幼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