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如何讓孩子喝下中藥,一般來說,對於1歲以下的孩子來說,我的主任有個比較受用的方法,那就是孩子在睡覺剛醒,神情還不太清醒的狀態,把中藥藥水放在奶瓶裏麵,像給孩子喝奶一樣塞到他的嘴裏,他也會像喝奶一樣不停地吮吸,並順利喝下中藥。
對於大一點的孩子,要首先培養他學會喝中藥,告訴他,生病了就必須要喝中藥,讓他從小就學會這種意識,而且也讓他知道良藥苦口的概念。
我反複強調的是:正確的心理輔導非常重要。我科有位心理科的主任,她的孩子剛上幼兒園,因為不習慣那裏的生活,一回到家就撅嘴,看起來下一秒就要哭。這種心理就是一種依賴心理,他需要在父母麵前尋找安全感,所以一到父母身邊,就感覺自己特別委屈,希望以眼淚來傾訴。
這位媽媽是怎麼給孩子建立一個幼兒園美好生活景象的呢?首先,她知道每個孩子到幼兒園都會不習慣,因為第一次離開媽媽,所以許多都會大哭不止。這時候,這位媽媽就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給他灌輸了不少幼兒園是個“天堂”的情景,比如,幼兒園有很多小朋友一起玩啊,有很多的玩具啊,有很好的老師啊等等,這些都是孩子很期待的。最後,這位孩子很早就鬧著要上幼兒園了,並感覺上幼兒園了自己便長大了的心理。
真正把他帶到幼兒園的時候,孩子其實是非常興高采烈的,媽媽的話語轉換成孩子的期待,一旦這個期待滿足以後,孩子則並沒有失去媽媽的失落感。所以這位孩子到幼兒園是笑著過去的。可是當他回來的時候,他猛然感受到幼兒園裏麵,並不是媽媽描繪的那麼好,全然沒有媽媽所說的那麼多好玩的玩具,於是他便又開始失落起來。
為了不讓孩子產生對幼兒園厭倦的想法,這位媽媽立刻把買好的各種畫冊都擺了出來,交給孩子,說這是給你的獎勵。剛才幼兒園老師已經跟我說了,說你很乖,一定要我給你獎勵。還有幼兒園老師跟我說,如果你一直這麼乖,下個星期就能夠獎勵一個大紅花了,兒子真棒。這時候的孩子,便開始露出笑臉,每次都以這種乖巧的狀態去上幼兒園,去期待他所希望得到的大紅花了。
這便是孩子的心理。讓孩子接受一樣事物不容易,但是卻很重要,讓孩子能夠正確理解喝中藥對身體好的好處,不給他一個跟大人一樣強烈不喜歡的心理暗示,這不但能夠讓孩子聽話,更讓他學會培養以後人生必須得學會吃苦的心理,我想這樣教育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2)不會熬中藥問題。這個問題我也注意到了,許多年輕的媽媽都是長在80年代後,對於這一代人來說,從小就是給自己的媽媽照顧慣了,而且西醫西藥成為了國人尋醫問藥的第一選擇。特別是處在城市中的孩子,從小就是吃西藥慣了,所以即便是年輕媽媽的長輩們,都是甚少用中藥的,這也就不難理解這些年輕媽媽不會熬中藥了。本書已經詳細說到了熬中藥的問題了,這裏不再細訴。
至於熬中藥麻煩的問題,其實最大的問題就是兩點:
1.怕麻煩;2.擔心中藥沒有效果。
我就不明白了,對把孩子生病看作天大事情的家長來說,熬中藥會占用多少時間呢?這個中就是怕麻煩的心理在作祟,另外潛在的想法就是:可能中藥效果沒有那麼好吧,既然效果沒有那麼好,又麻煩,那就不如不用了。這便是那些家長的普遍心理。中藥的效果如何,我下麵自會分說。但是如果認為熬中藥麻煩的問題,這分明就是家長的態度問題,一個願意抱著高熱的孩子周轉於各大醫院,一天跑幾次都不惜的家長,還會在這個怕麻煩的問題上較真嗎?這種態度也就是不負責任的態度。
我希望本書能夠糾正家長一個意識:既然孩子已經生病了,那麼就花多點時間去執行醫生開的醫囑吧,不要再以自己的一廂情願告訴醫生要怎麼做,不能怎麼做,更無須在是否吃中藥的問題上較真。我認為,大部分醫生的出發點都是好的,所以家長越較真,越認為看病要快,醫生在藥物問題上的選擇就會越跟著改變。
作為一名醫生,迎合家長的心理其實很容易。如果感冒高熱過來,不吃藥隻點滴可以,甚至下一刻鍾就退熱也完全可以,用點抗生素再加上激素,很快燒就會退去,但這是不是就是好事呢?是不是迎合家長的心理就是一個好的醫生,我看未必。如果疾病太過嚴重,可能會讓患兒朝惡化方向轉變,那麼必要的用藥措施是要用的,這就需要權衡大局,了解疾病的情況了。盡量避免讓毒副作用破壞孩子的身體,讓孩子的疾病調控在可控的範圍內,這才是醫者的態度。好好地配合醫生的用藥,理解醫生的口頭醫囑,這便是家長的態度。隻有雙方配合得好,才是真正為患兒著想。
(3)中藥見效慢?這是一廂情願的想法,中藥見效其實並不慢,那得看醫者如何根據臨床患者的疾病特點去調試藥物。對於一些患有慢性病的老年患者來說,症狀變化慢,長期調理是關鍵,所以中醫師給出的藥物也是相對平和,平性大的,值得長期守方治療,也因這樣,有利於患者長期用藥而不至於傷其腸胃。
而相對於急病,熱性病,中醫所用的藥物也當偏性大,特別是一些發熱患者,症狀變化快,用藥也必然是隨證更換,因此,這些藥方必然是中病則止,不必守方治療。這一類患者用藥則能突出中醫用藥的靈活性,當然,療效也自然不在話下。
說中醫沒有效果?效果可大了。本書我已經反複地說了中醫藥的效果,我並不想辯護,我隻是站在一個醫務工作者的角度提出這個觀點:中藥有副作用嗎?答案是有的,是藥都有三分毒,但是這個毒性還得看具體的藥物選擇。中藥有大部分的藥物已經在人為進化的過程中慢慢退出了曆史舞台。留下一些偏性大的,都是在大病、急病之中使用,而對於兒科中藥,更是“人為進化”的可作為食療之用,也隻能這樣,才能夠放心地給髒腑尚幼嫩的孩子服用。中藥用藥的本質就是刺激身體自身免疫力,讓“外邪”沒有“生存”的條件。對於西藥而言,常用的抗生素、抗病毒以及激素類藥物,它們的副作用想必許多家長都明白,這裏不再細述。我的臨床用藥選擇便是需要與不需要,能夠用中藥則避免用西藥,能用西藥則避免打針。因此培養孩子從小學會喝中藥的習慣,對小孩的成長很有好處。
孩子髒腑嬌嫩,對於喝下去的湯水劑更容易吸收,特別是一些風熱感冒患兒,熱湯劑喝下去出一身汗,這能讓邪氣從汗裏排出,孩子一出汗,症狀肯定會當即減輕,並且中藥又能及時清除裏熱,一舉兩得。另外,中藥有時候也講究“親和性”,就是說,對於很少喝中藥或者從來沒有喝過中藥的人來說,效果比經常喝中藥的人來得更加明顯。從這個意義上講,孩子接觸中藥的機會少,如果能夠讓他盡量喝下中藥,對於疾病的痊愈是大有裨益的。
有一個患兒,扁桃體發炎,高熱一直不退,看看他的不同病曆,裏麵都是幾個醫院開的抗生素針,孩子的手上密密麻麻滿是針眼。家長一過來便問:醫生,你們三甲醫院有沒有更好的吊針,你看,孩子的燒一直退不下去,萬一燒壞怎麼辦。
我很不同意這種思維方式,看看他吊的各種抗生素,都是很好的藥物,之所以沒有退下來,症狀沒有緩解,可能就是每次發熱都是吊針,孩子的耐藥性越來越強,從開始的原始劑量不斷增加,到最後量越來越大。我覺得,像這種孩子,轉了那麼多的醫院,如果抗生素有效敏感的話,症狀可能早就恢複了,而且體內的血藥濃度也應該能夠抵抗得住細菌與病毒的侵害了,不能老打吊針了。最重要的是,孩子精神狀態不好。我問了一句:孩子從發燒到現在,有出過汗嗎?有大便過嗎?家長答:沒有,一直沒有出過汗,也都幾天沒有大便了。
我想這就夠了,我找到了切入點了,孩子屬於陽明熱證,裏熱未清,正邪交爭,邪氣太盛,所以高熱不退。如果讓邪有退路,那麼疾病可能會很快好轉。邪氣從哪裏走呢?針對這孩子來說,可以從汗與大便排出,於是我便開了白虎湯再加了點瀉下的藥物,這個湯劑裏麵有粳米,我吩咐這藥煮開了,讓孩子趁熱喝下去,如果不出汗,找一些毛毯捂著,一定要讓他出汗。
第二天,家長很開心地過來說,昨晚孩子喝藥後,出了一身大汗,並且大便也排出來了,都是一些硬硬的燥屎,當晚熱便退下去了。
我舉這個例子就是想說明白,孩子有病並不就是隻打吊針,更不是說中藥不能解決問題。中藥最擅長看常見病與慢性病,當然,中醫中藥也能夠看大病。這裏並不是想讓中西醫去比較,它們都各有千秋,我總是希望讓家長心中有個譜:作為用藥,醫生有個原則,能夠不吃藥的就不吃藥,能夠吃藥不打針就吃藥,能夠打肌肉針而不用吊針的,就打肌肉針,最後的選擇才是吊針。所以孩子生病了,考慮得需要更加全麵。第五節fifthquarter
認識誤區1.不正確發現孩子身上的隱疾
臨床上,經常見一些家長對自己孩子的生理特點一無所知,甚至“不以為意”,我想孩子身上遺傳的隱疾是需要重視的,特別是在醫生告知以後。這對孩子以後的健康成長很有利。一般來說,在臨床上經常發現的隱疾有以下問題:
(1)包皮過長與包莖問題。
這個問題很常見。許多家長不會提早發現孩子有這些問題,一般都是在孩子小便出現異常的時候,才會帶到醫院就診。常見的問題便是,感染以及小便異常。
家長經常會問:“醫生,怎麼我的孩子每次小便都很困難,好像包皮先鼓起一個球,這球越來越大的時候,尿液才會排出來,而且孩子每次上廁所都會哭鬧不止。”
這便是孩子包莖引起的。首先來介紹下包莖與包皮過長問題。
包莖是指包皮口狹小,包皮難以上翻者。判斷是包莖還是包皮過長,家長可以通過自行給孩子檢測進行確定,方法是:在陰莖部塗搽肥皂,使包皮內外潤滑,左手固定陰莖,右手將包皮向後推並翻轉,若能順利將包皮上翻,為包皮過長;若包皮口太小不能上翻,即為包莖。包莖多數為先天性。有一部分是在包皮過長的基礎上反複感染,造成粘連不能翻起所致。
包莖比起包皮過長來說對人身體的危害要大得多。有些嚴重的包莖,包皮口窄如針孔,排尿時包皮鼓起如球,排尿不暢。由於包莖、尿道口狹窄,排尿時膀胱括約肌收縮,膀胱內壓在克服尿道阻力之前或同時,也超過了膀胱毛氏鞘所能承受的壓力,尿液沿輸尿管返流,輸尿管、腎盂擴張,引起上尿路細菌感染,疤痕形成,而導致繼發性反流性腎髒病甚至腎功能損害。以上內容便可解答家長所提出的問題了。
一般來說,兒童期的包皮過長是正常的,嬰兒有包莖或兒童有包皮過長,如無並發症,可以不施行包皮環切術。因為3歲以下小兒的包莖多隨年齡的增長而自行消失;另一部分兒童隻要反複將包皮向上退縮,擴大包皮囊口,就會露出陰莖頭,也不必手術切除。
而對於一些反複感染,或者嚴重的包莖引起的排尿不暢等問題,則希望家長能夠在發現之時,及早帶孩子到醫院求醫,進行外科手術。
(2)扁桃體腫大問題
這個問題我將在“醫者答疑”裏詳細解答,這裏不再複述,因扁桃體腫大問題在臨床最為常見,為了能夠便於家長進行自行辨認孩子的扁桃體是否腫大,這裏列出扁桃體腫大的標準,以便給家長進行參考。
I度:扁桃體腫大不超過咽齶弓。
II度:超過咽齶弓。
III度:腫大達咽後壁中線。
(3)爛牙問題
孩子口腔最為常見的問題便是蛀牙問題。有時候,一打開孩子的口腔,發現“滿目瘡痍”,都是黑黑的,已經快蛀掉的爛牙。孩子不注重口腔衛生,喜歡吃太多含糖的東西,這是蛀牙發生的主要原因。
一般來說,孩子的爛牙問題是需要到口腔科進行處理的,特別是一些容易引起咽炎以及上呼吸道感染的孩子。為什麼呢?因為爛牙就像是一個大漏鬥,承載著許多食物殘渣,這些食物殘渣又不能及時清理出去,於是滋生了不少的細菌,這些細菌的滋生範圍從爛牙到扁桃體、咽部,再到口腔的其他各處,反複造成一些咽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發作;再者,孩子出現不少蛀牙,勢必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進食受到影響,食品咀嚼不充分,直接影響到胃腸道的吸收。如果孩子出現了爛牙,不管是否換牙、是否影響咀嚼,都先到口腔科進行“牙齒保健”吧。
(4)胸廓畸形問題
給孩子聽診的時候,總是會習慣性暴露他們胸部,目的其實很簡單,觀察孩子的胸部的外形,檢查是否有胸廓畸形?
胸廓畸形其實在小孩裏很常見,有先天因素也有後天因素引起。首先介紹什麼是胸廓畸形。胸廓由胸椎、胸骨、肋骨和肋間組織組成。如果檢查時候發現胸廓的大小、形態發生明顯改變,失去常態,造成胸廓對稱性或非對稱性形態改變,這便是胸廓畸形,因組成胸廓各組織結構變形程度不同,故而表現出各種形態的胸廓畸形。在臨床上所見到最為常見的小兒胸廓畸形便是雞胸和漏鬥胸。
雞胸是胸前壁呈楔狀凸起狀如禽類的胸骨,故而得名。漏鬥胸則是一種胸前壁的凹陷畸形,狀如漏鬥。一般來說,造成這兩種畸形的原因有:
1.先天發育異常。在胎兒或嬰幼兒時期,胸骨和脊椎骨、肋骨的發育不平衡,造成了胸廓的畸形。
2.營養不良。出生後嬰幼兒得不到足夠的營養,患有某些營養不良性疾病,例如小兒佝僂病,久之可影響胸骨等的發育,以致胸廓畸形。
3.繼發於胸腔內的疾病。如某些先天性心髒病,擴大的心髒壓迫胸壁,形成雞胸畸形。慢性膿胸所致的扁平胸畸形等。
漏鬥胸和雞胸合並嚴重心肺功能障礙的病例並不多見,畸形不嚴重的幼兒,隨年齡增長、身體的發育還可有所矯正。這種情況則不需特殊治療,隻是針對孩子的營養問題以及原發病佝僂病進行有效防治,並觀察到3~5歲以後。
而對嚴重的畸形,特別是漏鬥胸又合並嚴重心肺功能障礙的病兒,則應給予外科手術治療。
2.不重視孩子的既往病史
臨床上,經常會見到一些家長,每次帶著患兒過來就診,手裏捏的都是一本嶄新的病曆本,問及以前病曆本呢,她們總是會用不同理由來推脫,這對孩子來說,是不負責任的。這裏的病曆本關乎三種情況問題:
首診之時,家長攜帶既往的病曆本交給醫生是必要的。既往病曆首先記錄的是孩子以前所得過的疾病診斷、相關檢查以及用藥的詳細情況,醫生需要了解孩子的體質以及相關資料,特別是用藥情況。詳細記錄過的既往病曆本,猶如給了醫生一個詳細的“疾病說明書”,這對於醫生在臨床思維的分析,用藥的選擇方麵很有好處。比如說:一些藥物分類繁多,單是一類藥物都有幾種不同的藥名,對什麼藥物敏感,對什麼不敏感,在病曆本上都會有清晰的顯示;疾病也是,像年紀輕輕的“老哮喘”患兒,對什麼樣的藥品能夠直接見效,醫生看過病曆後,心中便有數,處方上也會直接重複使用這些藥物,而不需要在“如雨”的藥物上麵去一一選擇,嚐試。醫生在診斷與用藥方麵少走彎路,總歸受益的還是患兒。
再診病曆非常重要,特別是醫生之前用過何種藥物,做過何種檢查,疾病的恢複情況如何等,一個整體的聯係性,對於患兒疾病的用藥太重要了。不管是否有效,再診時候,首選把初診資料給醫生,讓臨床醫生的診斷思維不會出現“切割後的斷層”,思維有個連續性,用藥心中便有了“譜”,有個“譜”,就是通過初診的“初步判斷”,到再診的“最後診斷”。最後診斷的確立,則容易“病除”了。
外院病曆本也必須得隨身攜帶。有些家長以為不同醫院“用藥情況不兼容”,所以病曆本在更換醫院就診之時也隨手更換。外院病曆本其實參考價值很大,特別是做過的一些實驗室檢查,一般來說,如果是各大醫院的檢查單,相互之間是“兼容、可信”的,即是我們在孩子短時間內在同級別醫院做過的相關檢查結果,在疾病情況沒有發生嚴重改變之時,一般認同。這樣一方麵,避免了孩子的重複檢查,二來又節省了家長的金錢。況且,外院的病曆本也像有上麵提到的再診病曆本一樣,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
家長需要詳細記住孩子的身體情況,以便及時提醒醫生。這便是家長腦中的“病曆本”。孩子平時的生活習慣、飲食情況以及性格特點等,這些都是醫生所不能跟蹤到的,除非醫生有針對性地詢問。
就像是書裏所說的,疳積的“四大天王”,不吃、不長、不睡、煩躁易鬧。有些家長過來,隻是很隱晦地說出,孩子不太喜歡吃米食,就喜歡喝奶。細問,孩子是不是脾氣不太好,家長會點頭;再細問,孩子是不是睡眠質量很差,家長再點頭;最後問道,孩子幾個月來是不是沒怎麼長啊?家長應該會很驚訝地告訴你,怎麼會知道這些呢?這是有經驗的專科醫生才能圍繞這些來展開細節,才會有針對性地詢問。醫生不是神,醫生是人,他們因為專業特點以及擅長病種類型,對疾病的診斷、治療可以各有不同。
但是作為家長,是孩子生活之中最為親密的人,這便需要在日常照料之中多留個“心眼”,掌握孩子的生活、學習、喂養等方麵的小細節,並把這些觀察到認為異常的細節一並告訴給你眼前的那位醫生,讓醫生更全麵地根據患兒的病曆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從而做出有利的診斷與治療。
另外一些病曆資料是需要家長勞記在心裏,並要不厭其煩地提醒醫生的,那便是:
(1)孩子的藥物過敏史。這點非常非常重要。孩子對什麼藥物過敏,如果過敏會產生什麼樣的反應,這都要用心詳細地寫在病曆本顯眼的地方,並不時地提醒醫生。過敏反應輕則讓孩子局部或全身皮疹過敏,重則會出現喉頭水腫,甚至窒息死亡的危險。對之前未服用過的藥物有任何反應,都得列入過敏譜,以便日後對這藥物或者同類藥物慎用或禁用。
(2)遺傳病。孩子有什麼遺傳病,包括後天檢測出來的,都得一一詳細記住,特別是類似“蠶豆病,地中海貧血”等遺傳病。尤其是“蠶豆病”,有一“用藥譜”,必須得隨身攜帶,以便避開使用容易發現溶血的藥物。
(3)家族史。上三代直係親屬有過什麼樣的遺傳性疾病,包括“肝炎、過敏性疾病、腫瘤”等等,都需要記住。
(4)孩子出生後到現在所得過的疾病,如“支氣管肺炎、哮喘、鼻炎、支氣管炎”等等,都得提及。
(5)孩子日常的體質辨認。本書會詳細提及家長如何去辨別孩子屬於什麼體質,家長可以根據這九種體質的特點,耐心去觀察發現孩子屬於何種體質。以便日後在就診醫生進行辨證論治之時,提供一些清晰而又有重要價值的臨床資料。
反複地提到病曆的重要性,再次重申一句話:病曆猶如患兒的疾病“身份證”,家長們必須隨身攜帶。
3.不正確地教育孩子,造成孩子的不同心理影響
孩子還小的時候,如果我們采取的教育方式不正確,會對孩子的未來造成不良影響。
(1)取悅
自打孩提時代起,父母就教育孩子最寶貴的獎賞就是得到他人的讚同。結果,為了得到父母的歡心,孩子俯首帖耳,言聽計從。為了得到老師的歡心,孩子勤奮好學,規規矩矩。當孩子試圖依照自己的意願行事的時候,孩子就會被指責為自私。隻為了獲得別人的讚許,孩子幼小的心靈分不清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