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國內頭痛分類與診斷(二)(2 / 3)

7.膝狀神經節痛膝狀神經節在發出鼓索神經之前,發出岩大淺神經,供給淚腺以副交感神經纖維,司理淚腺的分泌。中間神經主要司理舌前2/3的味覺和耳鼓膜及外耳道後壁的感覺,也有些纖維司理頜下腺、舌下腺及口鼻腔黏液腺的分泌。膝狀神經節神經痛為陣發性,但發作時痛在耳內深處,向其附近的眼、頰、鼻、唇等處放射,並多在外耳道後壁有個“扳機點"。這些患者多合並麵神經麻痹或麵部抽搐,並有時在軟齶上、扁桃體窩內及外耳道處,發生皰疹並味覺喪失。(青島樹仁三叉神經痛研究所)。

(四)叢集性頭痛的診斷

[發病機製]

叢集性頭痛又稱組胺性頭痛,其臨床特點是反複的密集性發作的頭痛。其發病機製是患者頭痛時頭顱外動脈擴張現象,因此傳統上列為血管性偏頭痛特殊類型。一般認為,叢集性頭痛與組胺有關,為人體對組胺過敏,以至麵部皮膚和眼、鼻、口腔黏膜及腦膜血管的舒張,神經過度興奮的結果;還有認為本病的發生係由於頭部的某些局部血管,主要為頸外動脈尤其是顳淺動脈分支,偶或頸內動脈係統出現急性發作性擴張所致;另有人則認為,岩大淺神經內含有副交感血管舒張及分泌纖維,當其受到刺激即可導致發病。緊張、飲酒、服用硝酸甘油可以激發,亦有認為缺氧亦可以誘發本病。過敏體質者易患。

[臨床表現]

叢集性頭痛發病前無先兆,常在夜間或患者熟睡後突然發作,頭痛劇烈而被驚醒,在短時間內達到高峰,開始在一側眼眶周圍或眼上方,迅速擴展到同側額處,以至一側麵部,甚至同側肩、頸部。疼痛性質為跳痛或燒灼樣疼痛,站立時疼痛減輕,發作時多伴有同側眼部、麵部發紅,流涕,鼻塞,流淚,顳動脈充盈及病側皮膚溫度升高,每次發作持續數十分鍾,極少超過24小時。發作多在同一側,每天以十分規律的方式發作,少數病例可出現霍納征,連續數周和數月後頭痛停止。若間隔數月或數年再發作又稱慢性叢集性頭痛。

[診斷依據]

根據頭痛的特點,疼痛發作時無明顯的神經係統陽性體征,其診斷標準有:

1.劇烈的偏側眶上部、顳部疼痛,不予治療時持續15~180分鍾。

2.頭痛時至少伴有下列體征中的一項並必須與頭痛在同一側:眼結膜充血,流涕,鼻塞,前額和麵部出汗,瞳孔縮小,瞼下垂或眼瞼水腫。

3.發作頻率從隔日1次到每日8次。

4.至少有符合上述1~3項的5次發作,同時排除腦內、外其他引起頭痛的器質性疾病。

5.做組胺試驗可誘發典型疼痛即可診斷。

(五)腦外傷後綜合征的診斷

腦外傷後綜合征(post-traumaticbrainsyndrome)是腦外傷病人在恢複期以後,長期存在的一組自主神經功能失調或精神性症狀。包括頭痛、神經過敏、易怒、注意力集中障礙、記憶力障礙、頭暈、失眠、疲勞等症狀。而神經係統檢查並無異常,神經放射學檢查亦無陽性發現。如果這一組症狀在腦外傷後3個月以上仍持續存在而無好轉時,則為腦外傷後綜合征。通常這類病人多為輕度或中度閉合性顱腦外傷,沒有嚴重的神經係統損傷。

[發病機製]

有關腦外傷後綜合征的發病原因是器質性或為功能性,仍無定論。但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很多腦外傷後的症狀是有組織學基礎的。傷後腦組織內點狀出血、腦水腫,繼之出現腦內小軟化灶和退行性改變。顯微鏡下可見神經細胞的異常變化,軸突及髓鞘變性或壞死。神經放射學檢查可觀察到腦溝增寬、腦室輕度擴大。這些變化可能導致腦細胞功能的減退。而腦外傷後蛛網膜下腔出血,可造成局部或廣泛的蛛網膜粘連,引起對腦膜和神經根的刺激,嚴重時表現為腦積水。外傷後頭痛的一個明確原因是腦脊液的喪失,造成顱內低壓而引起頭痛。

[臨床表現]

頭痛是最為常見的症狀,可以是銳痛、鈍痛、搏動性疼痛,可出現在整個頭部、額部或枕部。枕部的疼痛通常伴有頸後肌肉的疼痛和緊張感。頭痛發作的時間不確定,可因情緒不佳、疲勞、失眠而加重,並因此而焦躁不安。

頭暈的表現各式各樣,往往訴說為頭暈目眩、耳鳴、惡心,因體位變化而加重。神經過敏和易激惹也是很常見的,一般由緊張的環境因素所引起。另外,記憶力減退、注意力難以集中、易疲勞、智能減退、失眠等可能是心理因素作用的結果。

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的表現為心悸、血壓波動、多汗、月經失調、性功能障礙等。

有文獻報道,腦外傷後的症狀有時與受傷部位相關。額部受傷後症狀較少;顳部傷後約有一半以上出現眩暈、記憶障礙;而注意力集中困難、神經過敏、易疲勞多見於頂部外傷者。

[診斷依據]

1.腦外傷後3個月以上仍持續存在自主神經功能失調或精神性症狀而無好轉時,則為腦外傷後綜合征。

2.腦外傷後綜合征的診斷需排除顱內器質性病變後方能確定。應行必要的檢查如腰穿、腦電圖、CT、MRI等,一些病例可在MRI上發現腦實質內散在的小軟化灶。而多數病人神經係統檢查正常,神經放射學檢查亦正常。

3.腦外傷後3個月以上仍持續存在自主神經功能失調或精神性症狀而無好轉時,則為腦外傷後綜合征。

4.外傷後綜合征的診斷需排除顱內器質性病變後方能確定。應行必要的檢查如腰穿、腦電圖、CT、MRI等,一些病例可在MRI上發現腦實質內散在的小軟化灶。而多數病人神經係統檢查正常,神經放射學檢查亦正常。

5.頭痛無客觀體征及儀器測定結果,應根據外傷病史、臨床表現或患者主訴,並結合腦外傷後綜合征其致病原因的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所表現出的心身障礙綜合判斷。

(六)頸椎病的診斷

頸椎病是指因頸椎間盤退行性變及頸椎骨質增生,刺激或壓迫了鄰近的脊髓、神經根、血管及交感神經,並由此產生頸、肩、上肢的一係列表現,稱其為頸椎骨性關節病。

[發病機製]

隨著年齡的增加及各種急慢性勞損的累積,逐漸導致頸椎間盤髓核脫水、蛻變、纖維環膨出、破裂、頸椎間隙變窄、椎間韌帶損傷、鬆弛,造成椎體不穩,骨膜受到牽拉和擠壓產生局部微血管破裂與出血血腫,隨著血腫機化老化和鈣鹽沉著,最後形成突向椎管或椎體各方的骨贅。頸椎管的先天性發育性狹窄與畸形為發病基礎,老年性頸椎間盤蛻變、勞損、外傷等為主要的發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