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個觀點(見地)確立後,有四種方法可以讓我們迅速體驗心靈的自由。
第一個方法是超越。不沉迷,不執著,不僵化,遇到痛苦時超越痛苦。如六祖是不識字的樵夫,他能超越而成佛作祖。司馬遷受宮刑而奮發作《史記》。
我們要實修四念處。觀身不淨,超越對身體的執著;觀受是苦,超越對享受的貪著;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第二個方法是承擔。活在現前一刻,活在當下。如果你還有哀傷和恐懼,你就是活在過去(哀傷)和未來(恐懼)。
六祖開示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我們要以感恩惜緣的心來莊嚴國土,利樂有情,造福人群,服務社會。
以欣賞的態度和覺醒的慧眼看待這個世界,一朵花開放的時刻看著它開放,凋謝的時候看著它凋謝。
第三個方法是轉化。逍遙任運地生活,不論世界怎麼變,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來看這個世界,境不轉心轉。比如塞車了,兩小時方能走兩公裏,這個現狀你沒法改變,這時候你急躁也沒用,要有很好的心態“現在有冷氣,又可念佛,真好,其實堵車能念佛也很好。”不要讓環境影響你的情緒,不要讓環境主宰心,要自主轉化你的心。不管你遭遇到什麼,不要與既成現實對立,它已經顯現的時候你應該轉化你的內心世界。這個世界可能有很多不好的東西,可能有些人曾經傷害過我,但是,隻要我有一個良好的心態,能轉變我的心,這一切都不能再令我不開心。轉化是一種智慧的表現,讓我歡喜自在地活在每一刻。釋迦佛和六祖的智慧告訴我們怎樣改變和轉化我們的內心世界,佛的大智慧和大慈悲都是從轉化內心而來。不能轉化就是煩惱(前念著境即煩惱),能轉就是智慧、菩提、覺悟(後念離境即菩提)。我們不斷轉化內心的世界來坦然麵對這個世界。
第四個方法是和諧,與世界保持和諧融入。認識到身土不二,我們與世界是一體的。和諧世界,從心開始。我們的心要從器世間的追求物質,穿過有情世間的追求自我實現,進入智正覺世間,隨時保持正念,保持覺醒。睜開我們內心的智慧眼,以超越、承擔、轉化、和諧來看這個世界,世界就是淨土。以慈悲的眼來關注弱勢群體,如觀音菩薩一樣,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
超越就是無念為宗,承擔、轉化就是無住為本,和諧就是無相為體。願我們能運用六祖禪法點亮眾生心中的智慧燈,讓我們一起成為覺悟智慧的傳播者,為迷惘的人們送去光明,為喧囂的塵世送去清涼。四會市委、市政府領導高瞻遠矚,建議我們充分挖掘六祖在四會的佛教文化資源,舉辦六祖文化節,傳承和弘揚禪宗優秀文化,構建和諧社會。
四會佛教文化源遠流長,西晉元康三年(公元293年)就有慧知法師在綏江邊建般若寺,特別是惠能大師在四會潛修15年,數百年後再度為阮公、梁公現身開示佛法。得天獨厚,人傑地靈的四會人現在正大展鴻圖,將四會建設成民生利樂,富庶安康的人間淨土。讓我們共讚佛日增輝,國泰民安,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