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憐的月亮,百年來終於行到了太陽的前麵,等待人們的仰望。而我們看到什麼呢?一個巨大的一千五百英裏寬的黑影罷了。對於急功近利的渺小人類,白天如何懂得欣賞月亮?太陽當頭,太陽便是一切。
我好不容易來到山頭。汽車的長龍排到山腳下;警車、消防車、摩托車、腳踏車、嬰兒車,乃至於輪椅……每有盛會,總像個人車大展覽。最有趣也最可恨的就是廣播電台和電視台的新聞車,它們的車頂設有升降梯似的大耳朵,在空中四麵八方地搜尋,好像在瞭望。不僅是耳朵,好像還兼具了眼睛的功能,招惹了許多小學生的圍觀。它侵占的地盤可以停下好幾輛車子。
我終於在科學館外半裏之遙找到了“泊車位”,心中不免嘀咕:
“你喜歡人群的時候,人群不要你。”
七月的暑熱天,還得穿件薄毛衣,其實也是舊金山一奇。涼風習習,使人懷疑:是不是因為日食的緣故而減低了太陽的熱度?對於日食,我們私心所期盼的,或許真是這樣子呢——最好來個天昏地暗,氣溫驟降,飄飄下起“七月雪”來則更是羅曼蒂克。然而,想及此時此刻,地球的另一邊卻有人在餓死的邊緣掙紮,在水災的慘景中哭泣,在彼此的殺戮裏痛楚……我想,故事還是平淡些好。戲劇性的滿足,原來是罪過的。
科學館附近到處是人,它一整年的參觀總人數大概也沒這麼多。多半是學生,小學生尤多。有人舉著相機,卻是對著地麵,因為隻能拍下投影。很多人還帶來了自製的工具(也是科學儀器),是個大紙箱,上麵穿個針孔,正對針孔的箱底鋪張白紙。針孔對著太陽,白紙上就可以看到一個小光點。隻聽見,大人招呼著孩子:“這就是太陽,這就是太陽,看到沒有?它這兒缺了一小塊。”孩子們真看到了什麼嗎?
我想起我上小學時,也有過那麼一次日食經驗。老師要我們弄塊玻璃,上麵用油煙熏黑,然後舉著對太陽看。我不記得看見了什麼稀奇的太陽,但那片黑玻璃,如今才知道,它還在記憶裏留存著。當時,同學們一定是搞得兩手髒兮兮,說不定還有人把黑油煙抹到臉上的,卻全不記得了。還記得的是我們的教室在樓上。是的,樓上,因為後來聽說有位男老師因為戀愛的問題在那裏跳樓自殺。
記憶,真奇怪,不科學的專製者,它的剪接增刪好像完全不是你自己可以控製的。跳樓的男老師,其實並沒有教過我,而他的故事幾十年後在一個完全風馬牛不相及的日食日卻還可以被記起。為著我們不可原諒的健忘以及毫無原則的回憶法,想來,我們追求人生中某些戲劇化的罪過,也是很可原諒了。
那邊,一位家長正窮於應付他的天才兒童。
大人說:“這個孔開得太大了,所以看不到。”
小人說:“為什麼?這不是嗎?”他指著紙箱裏一片的亮。
大人說:“因為從針孔下來的才是太陽的像。你那盒子裏隻是太陽的光。”
小人很生氣:“為什麼?”
大人說:“下回你去問你老師好了。”
我很同情那個小腦袋,既困惑又不想罷休。我也了解那懶得再嚕蘇的大人的心情。什麼是針孔成像?我至今一知半解,還不是活得好好的,就怕這麼一說,從此斷送了兒子的諾貝爾前程呢。
我走過他們身邊,朝他們會心一笑。他們不一定能照會我心,但我明白下一秒鍾我記憶的檔案裏會出現怎樣的畫麵:我女兒小時候的光景。
有人喜歡旅行,有人喜歡逛街,有人最愛去趕熱鬧。從前,我以為趕熱鬧是俗氣。後來,在《浮生六記》裏讀到芸娘為了跟丈夫去看廟會花燈,還女扮男裝,羨慕得不得了。現在,竟發現自己也是越來越愛熱鬧了。躬逢的時候不見得多,但對著電視機裏的人山人海,也很快樂。不知道熱衷於球賽的人是否跟我同樣的心理?當自己再不能給自己創造出什麼生活情趣來的時候,也就是從俗的開始。
看熱鬧的時候,周圍的人似乎不那麼的陌生。隻是回家的路上,卻覺得自己特別的陌生。
秋雁千裏
五年前,有一次在大雨中帶女兒去舊金山看“雲門舞集”演出《薪傳》。兩個女兒站起來,用力不住鼓掌的樣子,至今深印在我腦海。當夜,我心緒起伏,寫下《雲門傳薪》詩一首:
紛紛的冬雨
打在女兒花紅的傘上
薪就是香火
傳就是由我心到你心
跟女兒這麼說那麼說
說來說去
說不出的鄉愁點滴
鄉愁是受了傷的驕傲
白浪滔天的海渡
這樣熟悉
轟雷般的鼓聲堅毅如決心
這樣熟悉
赤手空拳 藍縷篳路
心上滿結鹽粒
蒼老的民謠
不死的關愛與深情
——皆如這樣熟悉的熟悉
驚喜那遺忘的可以回來
驚喜那流浪的可以回來
驚喜重重鼓掌的小兒女們
站起來 給我們的故事
致敬
孩子們
薪就是這一把火
要交到你拍掌拍成通紅的手裏
燃燒 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