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盒子裏的黃花(6)(3 / 3)

七十五周年館慶的時候,雖然號稱要對外開放一天,事實上隻開放了兩個小時,其他的時間隻限於有特別邀請函的人士才能出入。大概也是因為珍貴的標本太多了,丟不起的緣故。不過,這個博物館設立之初就立意要“與眾不同”,因為創辦人本身就是個與眾不同的人——並且是個女人。

創辦人安妮·亞曆山大(Annie Alexander),是夏威夷甘蔗大王的女兒,有傳教士的血統,家境極為富裕,但個性極為內向。一生愛好自然,收集了不少標本和化石(現在館內有她的專櫃),可是非常不願意出名。校園裏有許多建築,都冠著名人的名字。隻有她這個博物館,老老實實就叫做“脊椎動物‘學’博物館”——裏麵這一個“學”字非常重要,因為它標明了重點在於教育與研究,並不單純是標本的采集而已。它不隻著重“是什麼”,更強調“為什麼”——這也是她的意思。博物館的形成,一般說來完全是出於“好奇”,所以,通常都是采取“泛收集主義”,主旨在“博”。然而,科學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生物學已經變成比較生物學、演化生物學、繁殖生物學……形態學分成分類形態學與演化形態學,連遺傳學還有人口遺傳與演化遺傳之分……專家們已經由外在研究到內在,由看得見的找到看不見的地方去了。因而博物館的功能除了博,還得專;除了研究,還應負起教育之功。一位這麼內向、一輩子沒結婚的小女子,竟然有如此遠大的眼光,在幾十年前就設立了一個能夠適應今日之需的博物館,真使我為女人感到驕傲。

《世界日報》的記者餘愉在館慶時來采訪,對於館內一切電腦化甚為吃驚。事實上,別的博物館也都在電腦化,並不稀奇。柏克萊這裏特別的是:它也收集動物的內髒(隻取米粒大小的一小塊),儲存在零下七十六攝氏度的冰櫃中,供細胞內部研究之用,現有一萬多種的動物內髒凍藏。另有化學實驗室,做些Cytogenetic Analysis以及Electrophoresis(電泳)實驗——這是Wake博士一九七二年時請了一位韓國教授梁瑞榮先生來設立的。梁教授現已回韓國教書了。我最喜歡的是那間鳥音分析室,鳥的聲音錄下來以後,透過一種儀器,可以把聲音製成圖表,有如心電圖,一張張存檔,以後一對照圖表就可以知道是哪種鳥了——聽起來容易,其實很複雜,因為同一種鳥除了有公鳥、母鳥、小鳥之分,尚有求偶、打架以及其他尚不明白的聲音之別,不過比起其他的“死”標本,這些聲音倒是“活”的。

在這個地方工作的十位教授,差不多都是國際知名的學者。一九八一年到一九八二年間,他們在世界各地科學雜誌上發表的研究報告,總數有八十八篇,合起來超過一千四百頁,他們用功之深、研究之勤就可以想見一斑。

上個星期除了慶祝建館七十五周年,還特別頒發了第一屆的Joseph Grinnell(第一任館長)獎章,由洛杉磯加州大學的一位生物學教授得到。值得一提的是,獎章製作得非常精美,館長稱之為“一件藝術品”。“你們猜,是哪裏做的?”他一麵問大家,一麵看我。他還沒說,我已經猜著了:“是中國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