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時,天下曾經大亂。在位的官員貪婪、殘酷、腐敗,都不是合適的人。到周文王興起,天下的人才曾經很少了。那時候,文王能造就天下的讀書的人,使他們都有卿士大夫的才能,然後隨著他們才能的高低,量才委任官職。《詩經》裏說:“周文王和易近人,難道還培養不出人才嗎?”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等到文王成功後,連微賤的捉兔子的人,都沒有不好德的。《兔置》詩裏就是這樣說的,更何況在位的官員呢?正因文王能這樣造就人才,所以他出征能使敵人降服,守業則能治好內政。《詩經·大雅·棫樸》說:“手捧禮器圭玉的臣子們,顯得十分威武端莊,這些有才學的人,都得到相宜的位置了。”又說:“周文王出巡的時候,有六師的軍隊跟著他。”說的是周文王所用人才,文臣武將各得其所,沒有辦不好的事情。到了周夷王、周厲王的時代,天下動亂,天下的人才又很少了。到周宣王興起時,能與他圖謀國家大事的人,隻有仲山甫一個罷了。所以詩人歎息到:“有德行的事體,輕得像毛一樣,百姓卻少有能拿起來的,……隻有這個仲山甫,他能做出有德行的事體。可惜我們心裏很敬愛他,卻沒有力量去幫助他。”這是詩人惋惜人才太少,仲山甫沒有助手。周宣王能用仲山甫,仲山甫推舉與他同類的人才,來改善和更新天下的士人,後來人才又多起來了。於是他對內整頓政事,對外討伐那些不來朝貢的諸侯國,才又恢複了周文王、周武王時的疆土。所以詩人讚美他說:“出兵去打荊蠻的時候,沿途采摘苦菜,采來人和馬都吃,采的地方,或是在那開墾兩年的田裏,或是在剛開墾一年的田裏。”這是說宣王能改善和更新天下的士人,使他們具有可用的才能,就如農夫改善更新他的田土,使他有可采摘的苦菜一樣。從這裏看來,人們的才能,沒有不是君主親自造就而成的。
所謂培養造就人才是什麼意思?就是教育、培養、提拔、任用有正確的原則和方法罷了。所謂教育人才的原則和方法是什麼?古時候,天子、諸侯,從國都到鄉裏都有學校,普遍地設置專管教導的學官,而且經過嚴格挑選。朝廷的禮儀、音樂、刑法、行政等事,都列在學習的課程之內,學生所看到的學習的,都是合於先王規定的禮法、說話、道德觀念行為和治國的基本精神,這樣的人才也可以用來治理國家。如果不是用來治理國家的東西,就不教。如果是用來治理國家的東西,學校裏沒有不教的。這就是教育人才的原則和方法。
所謂培養人才的原則方法是什麼?就是俸祿上使他們生活寬裕,又用禮儀製度來約束他們,用刑法來製裁他們。什麼叫俸祿上使他們生活寬裕?按人之常情,如果生活不寬裕,就會貪婪卑鄙,非法索取,無所不為,先王知道會發生的這些情況,所以製定了俸祿製度。從平民官府裏服役的人起,他們的俸祿就足夠代替他們耕作所得的收入了。從這一等以上的官吏,逐級往上增加,使他們的俸祿足夠保持廉恥,不去沾染貪婪卑鄙的醜行。這樣還認為不足,又把俸祿推及他們的子孫,稱之為世祿。使他們在活著的時候,對於供養父母、兄弟、妻子、子女、辦婚事、接待朋友,都沒有遺憾;他們死後,對他們的子孫也沒有生活困難的憂慮。什麼是以禮儀製度來約束他們呢?按人之常情,人的生活寬裕了,如果沒有禮儀製度去節製他,就會肆意作惡,違法亂紀,無所不為。先王知道這種情形,所以為他們製定了禮儀製度。結婚、喪葬、祭祀、生養、請客吃飯等事,服裝、飲食、器皿、用品等物,都按官爵等級來加以限製,從禮儀、服式、飲食等方麵,按照不同的等級定出統一的數量規格標準。按照規定可以享受的,但財力不夠而辦不到,可以不備辦。但財力可以備辦,而按製度規定不能享受的,不能有一銖一兩的增加。什麼是用刑法來製裁他們呢?先王對天下的士人,既教給他們懂得道德和技能(即禮、樂、射、禦、書、數等六藝),如有不聽從教誨的,就把他拋棄遠方,給予終身不再任用的懲罰。用禮儀來約束他們,如果不遵守禮儀,就要對他們給予流放、殺頭的懲罰。《王製》篇說:“不按照規定穿衣服的,就要被君主流放。”《酒誥》篇說:“周天子有通告說:‘有聚眾飲酒的,你不要叫他們跑掉,全部逮捕起來,送到京城來,我要把他們殺掉。’”聚眾飲酒、不按規定穿衣服,都是小的罪過;流放、殺頭是重刑。對小罪加以重刑,先王所以忍心這樣做而不遲疑,因他認為不這樣做,就不能統一天下的風俗,完成他治理天下的大業。用禮儀來約束他們,用刑法來製裁他們,天下的士子所以能服從,沒有抗拒的,這不隻是依靠禁令嚴格而管理嚴密所能辦到的,還要依靠先王非常真誠誠懇的心意,身體力行和大力提倡的結果。凡在皇帝身邊的達官貴人,都順從皇帝的意旨順從的去執行,有一個不遵守的,法律製裁就從他開始。皇上誠心誠意地去推行,貴人們知道去避免皇帝所厭惡的事情,這樣國家就不用懲罰而守規矩人的就多了。所以說,這是培養人才的原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