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上仁宗皇帝言事書(5)(1 / 3)

【譯文】

我愚昧不賢,蒙受皇恩,充任一路官員。現在又蒙受皇恩被召回朝廷,有所任用,理當把我外出任職的情況向皇上回報。不自量自己的不稱職,膽敢把因任職所了解到的情況聯係起來,冒昧地談論國家大事,請求皇上詳加思考,選擇其中比較恰當的來實施,這就是很大的榮幸了!

我私下觀察皇上有謙恭節儉的美德,又有聰明智慧的才能;起早睡晚,沒有一天鬆懈過;對於女色歌舞遊幸玩好一類事情,沒有一點兒沾染;而有愛民惜物之意,得到天下人的信任;又能公正的選用天下所願意輔佐皇上的人,給予官職、不被奸邪之徒巧言進讒所惑亂。這些就是堯、舜二帝、夏禹、商湯、周文王武王的心思,也不過如此罷了。按理應該是國家富裕、人民豐足,天下大治了。但是事實上卻沒有達到這樣的效果。可是現在對內不能不為國家擔憂,對外不能不害怕外族侵擾,國家的財力日益窮困,社會風氣日益敗壞,天下有誌氣的人憂心恐懼,擔心國家長久不得安寧。這是什麼原因呢?毛病就在於不懂得法度的緣故。

現在朝廷法令嚴密完備,無所不有,我卻說沒有法度,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當今的法度,大多不合於先王之政的緣故。孟子說:“有仁愛的心腸和仁愛的聲譽,但老百姓卻受不到他的恩澤,就是因為不去實行前代聖王之道的緣故。”用孟子的說法,去看當今的過失,問題正在這裏。當今的時代,距先王的時代已經很遠了,所遇社會的變化,所碰到的社會形勢都不一樣,想一一實行先王的治國主張,即使是很愚笨的人,也知道是困難的。然而我所說今天的過失,毛病在於沒有效法先王的治國主張,而是說應當效法先王治國的基本精神罷了。從堯、舜到夏、商、周,相距一千多年,有治也有亂,有興盛的時候,也有衰敗的時候,各種情況都具有了。它所遇到的社會變化,所碰到的形勢,也各不相同,所製訂施行的方針政策也都不同,但是他們治理國家的基本精神,什麼是本,什麼是末,什麼在前,什麼在後,輕重緩急的處理,並沒有什麼不同。所以我說,應當效法先王治國的基本精神罷了。效法他們治國的基本精神,那麼我們的變法革新,就不至於使全國的人駭人聽聞,震動太大,為此喧嘩,就已經合乎先王的治國主張了。

雖然如此,然而以當今的形勢估量,皇上雖想變法革新天下的事,合符先王治國的基本精神,其形勢是一定不能實現的。皇上有謙恭節儉的美德,有聰明智慧的才能,有愛民惜物的心意,如果真能盡心盡意去做,那還有什麼事做不成,什麼要求辦不到呢?然而我卻又說皇上雖然想變法革新天下之事,使它合符先王治國的基本精神,按現在的形勢,一定不能實現,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當今天下的人才很缺乏的緣故。

我曾經私下觀察國家在職的人,人才的缺乏沒有比現在這個時候更嚴重的了。在上麵缺乏人才,那就有被埋沒不用的人才隱藏在下層,不被當政的人所知道的了。我又到民間去尋求人才,也沒有見到有多少。難道是造就人才的路子不對造成這樣的嗎?我認為當今在職的人才的缺乏,以我在外麵工作所了解的情況,就可以知道了。現在在一路幾千裏之內,能推行朝廷的法令,知道哪些應急辦,哪些可緩點辦,在一切方麵都能治理好百姓盡職盡責的官員是很少的,而沒有才能,辦事苟且,馬馬虎虎,貪婪卑鄙的人,卻多得數也數不清。至於能講出先王治國的基本精神,合符當時形勢變化的人,全郡裏麵,往往一個也找不到。朝廷每一道法令下來,雖然用意是很好的,在職的官員還是不能推行,使百姓受到恩惠,官吏們卻往往利用它辦壞事,以騷擾百姓。所以我說:在職的官員缺少人才,在民間,也未見到多少人才。由於人才缺乏,即使皇上想變法革新天下的事,以合符先王治國的基本精神,大臣裏雖有能使皇上滿意的人,願接受這項任務的,但九洲這樣大,四海這樣遠,誰能符合皇上的旨意,一一加以推行,使人人都得到好處呢?所以我說,當前的形勢是一定不能實現的。孟子說:“光是法令本身是不能推行的。”不正是說的這個意思嗎?這樣說來,當今的緊急任務,就在於造就人才了。如能使天下人才多起來,然後就可以在在職的人中選擇到足夠合用的人才了。在職的得到了合格的人才,然後看形勢是否允許,考慮那些使人們憂慮痛苦的問題,據此改革國家不合理的有害的法令製度,以投合先王治國的基本精神,這就很容易了。現在的天下,也就是先王時候的天下。先王時,人才曾經是很多的,為什麼到現在惟獨不足了呢?這就是造就人才的路子不對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