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作於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長達萬言,係統地提出了變法的根本要求和具體措施。開始,嫌其文太長,不入選,愈到後來才發現,它太重要了,又是代表作,不能不選。這是因為,萬言書是王安石變法的綱領性文件。綱舉才能目張。沒有它,隻有目,不見綱,就有隻見樹木,不見森林之感。這當然是不行的了。短文章,一事一議,三言兩語,切中要害,短小精幹,固然好。但洋洋灑灑的宏篇巨製萬言書,如百川彙海,波濤壯闊,一瀉千裏,氣勢恢宏。這樣的文章,既見其思想的成熟,學識的淵博,閱曆的深廣,文才的高精,讀一篇而有幾得。因此不可不選,不可不讀。經過反複斟酌,萬言書終於又選上了。
【原文】
臣愚不肖[1],蒙恩備使一路[2]。今又蒙恩召還闕廷[3],有所任屬,而當以使事歸報陛下[4]。不自知其無以稱職,而敢緣[5]使事之所及,冒言天下之事,伏惟[6]陛下詳思而擇其中,幸甚[7]!
臣竊[8]觀陛下有恭儉之德,有聰明睿智[9]之才;夙興夜寐[10],無一日之懈;聲色狗馬、觀遊玩好之事,無纖介[11]之蔽[12];而仁民愛物之意,孚[13]於天下;而又公選天下之所願以為輔相[14]者,屬之以事,而不貳[15]於讒邪傾巧[16]之臣。此雖二帝三王[17]之用心,不過如此而已。宜其家給人足,天下大治,而效不至於此,顧[18]內則不能無以社稷為憂,外則不能無懼於吏狄[19],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而風俗日以衰壞,四方有誌之士然[20]常恐天下之久不安。此其故何也?患在不知法度故也。
今朝廷法嚴令縣,無所不有,而臣以謂無法度者,何哉?方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故也。孟子曰:“有仁心仁聞,而澤不加於百姓者,為政不法於先王之道故也[21]。”以孟子之說,觀方今之失[22],正在於此而已。夫以今之世,去[23]先王之世遠,所遭之變,所遇之勢不一,而欲一二修先王之政[24],雖甚愚者,猶知其難也。然臣以謂今之失,患在不法先王之政者,以謂當法其意[25]而已。夫二帝三王相去蓋千有餘載,一治一亂,其盛衰之時具矣。其所遭之變,所遇之勢,亦各不同,其施設之方亦皆殊[26],而其為天下國家之意,本末先後,未嚐不同也。臣故曰:當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則吾所改易更革[27],不至乎傾駭[28]天下之耳目,囂[29]天下之口,而固已合乎先王之政矣。
雖然,以方今之勢揆[30]之,陛下雖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合於先王之意,其勢必不能也。陛下有恭儉之德,有聰明睿智之才,有仁民愛物[31]之意,誠加之意[32]則何為而不成,何欲而不得?然而臣顧以謂陛下雖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合於先王之意,其勢必不能者,何也?以方今天下之才不足故也。
臣嚐試竊觀天下在位之人,未有乏[33]於此時者也。夫人才乏於上,則有沉廢伏匿在下[34],而不為當時所知者矣。臣又求之於閭巷草野[35]之間,而亦未見其多焉。豈非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而然乎?臣以謂方今在位之人才不足者,以臣使事之所及,則可知矣。今以一路數千裏之間,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緩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職事者[36]甚少,而不才苟簡貪鄙[37]之人,至不可勝數。其能講先王之意以合當時之變者,蓋闔郡[38]之間,往往而絕也。朝廷每一令下,其意雖善,在位者猶不能推行,使膏澤加於民[39],而吏輒緣之為奸[40]以擾百姓。臣故曰:在位之人才不足,而草野閭巷之間,亦未見其多也。夫人才不足,則陛下雖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以合先王之意,大臣雖有能當陛下之意,而欲領[41]此者,九洲之大,四海之遠,孰能稱陛下之指[42],以一二推行此,而人人蒙其施者乎?臣故曰,其勢必未能也。孟子曰:“徒法不能以自行。”[43]非此之謂乎?然則方今之急,在於人才而已。誠能使天下人才眾多,然後在位之才可以擇其人而取足焉。在位者得其才矣,然後稍視時勢之可否,而因人情之患苦[44],變更天下之弊法[45]以趨[46]先王之意,甚易也。今之天下。亦先王之天下,先王之時,人才嚐眾矣,何至於今而獨不足乎?故曰: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