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答曾子固書(1 / 1)

【題解】

這封信是談王安石自己的學習態度和方法的,學以致用,讀得活,也用得活。同時對社會上的讀書人隻知死讀儒家經典章句傳注,士大夫們沉溺於個人私欲、名利、不知怎樣治學,提出了批評。

【原文】

某啟:久以疾病不為問,豈勝向往。前書疑子固於讀經有所不暇,故語及之。連得書,疑某所謂經者佛經也,而教之以佛經之亂俗[1]。某但言讀經,則何以別於中國聖人之經[2],子固讀吾書每如此,亦某所以疑子固於讀經有所不暇也。

然世之不見全經[3]久矣,讀經而已,則不足以知經[4]。故某自百家諸子之書[5],至於,《難經》、《素問》、《本草》[6]、諸小說[7],無所不讀;農夫女工,無所不問,然後於經為能知其大體而無疑。

蓋後世學者,與先王之時異矣。不如是,不足以盡聖人故也[8]。揚雄雖為不好非聖人之書[9],然而墨、晏、鄒、莊、申、韓[10]亦何所不讀?彼致其知而後讀[11],以有所去取,故異學[12]不能亂也。惟其不能亂,故能有所去取者,所以明吾道而已。子固視吾所知,為尚可以異學亂之者乎?非知我也。

方今亂俗不在於佛,乃在於學士大夫沉沒利欲,以言相尚[13],不知自治而已。

子固以為如何?苦寒,比日侍奉萬福,自愛。

【注釋】

[1]亂俗:迷惑世俗之人。[2]中國聖人之經:指中國古代的經典著作《詩》《書》《禮》《易》《春秋》等。[3]全經:指古代經典的全貌。[4]讀經而已,則不足以知經:隻是讀讀經典的章句傳注而已,並不能懂得經術治世的作用。後一“經”字,指經術治世的學問。[5]百家諸子之書:指先秦至漢初的各家學術著作的總稱。[6]《難經》、《素問》、《本草》:都是古代的醫藥書。[7]諸小說:這裏指的筆記小說、傳奇故事等。[8]不如是,不足以盡聖人故也:不這樣學習和請教,就不能夠完全懂得聖人所講的道理。聖人,指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孔、孟。[9]揚雄雖為不好非聖人之書:揚雄雖然說過不喜歡非議聖人著作的書。揚雄,西漢時的儒家學者。為,謂、說。[10]墨、晏、鄒、莊、申、韓:墨,墨子,名翟,戰國時魯國人,是墨家創始人,著有《墨子》一書。晏,晏子,名嬰,春秋時齊國的大夫,有《晏子春秋》傳世。鄒,鄒衍,戰國齊國人,是陰陽家的代表人物,著有《鄒子》《鄒子終始》。莊,莊子,名周,戰國宋國人,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著有《莊子》。申,申不害,戰國韓國人,是早期法家,著有《申子》。韓,韓非,戰國韓國人,法家代表人物,著有《韓非子》。[11]彼致其知而後讀:他是為獲得知識才去讀。彼,指揚雄。[12]異學:指儒家以外的其他學說。[13]以言相尚:以言語互相推崇。尚,崇尚。

【譯文】

安石啟:我因病很久沒有寫信向你問候,非常想念。前次寫信懷疑你沒有空閑時間讀經,所以才談到讀經的事。接連收到你的回信,懷疑我所說的經是指佛經,並教導我說佛經會迷惑世俗的人。我隻說讀經,為什麼就認為我說的不是中國聖人們的經典著作呢?你讀我的信常常有這樣的誤解,這也是我懷疑你沒有時間讀經的一個原因。

然而社會上看不到古代經典著作的全貌已經有很長時間了,人們隻是讀讀經典著作的章句傳注而已,並不能懂得經術治世的學問。所以我從諸子百家的書,到《難經》《素問》《本草》這些醫藥書、各種小說,無所不讀;對農夫女工,無不向他們請教,然後才對經術治世的學問能懂得一個大概而沒有疑問。因後世學者所處時代,與先王所處的時代不同。不這樣學習和請教,就不能夠完全懂得聖人所講的道理。揚雄雖然說過不喜歡非議聖人著作的書,然而他對墨子、晏子、鄒衍、莊子、申不害、韓非他們的著作又有哪些沒有讀過呢?他是為獲得知識才去讀的,他讀時有所取也有所舍,所以儒家以外的其他學者說不能迷惑他。因別的學說不能迷惑他,所以能夠有所取舍,用它們來闡明自己的觀點罷了。你看我所懂得的,崇尚的,能被別的學說所迷惑嗎?你真的不了解我了。

當今迷惑世人的,不在於佛,而在於那些學士、大夫們沉溺於名利私欲,用語言互相吹捧,不知道自己怎樣治學罷了。你認為怎麼樣?最近天氣苦寒,祝你雙親萬福,自己多多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