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要麼在宜化,要麼在去宜化的路上(1 / 2)

無疑,宜化文化的創立與實踐,是蔣遠華思想與智慧的結晶。有人說,蔣遠華是政治家,因為他具有博大的胸懷,超人的膽識和宏大的抱負;有人說蔣遠華是思想家,因為他具有卓越的智慧,深遠的謀略和遠見的哲思;有人說蔣遠華是藝術家,因為他具有高超的悟性,悲憫的情懷和仁慈的愛心……不管他是不是什麼家或像不像什麼家,稱他為企業精英或傑出儒商並不為過。研究宜化文化,尋求宜化文化之根,順藤摸瓜,我們不妨走進蔣遠華複雜而深邃的內心世界。在那個世界裏,我們看到了激情、智慧、仁慈、愛,同時也捕捉到了鄉愁、孤獨和感傷……

他雖出生農家,但擁有博士文憑。淵博的學識使他懂得人生的價值在於創造,而創造的動力來源於激情。激情是一切愛的源泉。激情是成功者的精神特質。要想出類拔萃,建功立業,征服世界,精神的獅吼雷鳴至關重要。因此,當2001年那個遲來的春天,宜化的權杖偶然也是必然地落到他手上時,他聽見了內心決堤的爆響,不為指點江山的權力,隻為呼風喚雨的舞台;站在這巨大的人生舞台上,看旭日東升,霞光萬丈,他的每一根頭發都充滿激情,此時,奔騰的江河已不足以承載他浩蕩的理想,他舉起的是整個大海……

然而,奔放的激情需要厚實的思想作為底蘊。偌大一個宜化,一萬多名員工,前任因為底氣不足,手忙腳亂,致使班子離心離德,員工人心渙散,賬麵連年虧損,企業幾近癱瘓。蔣遠華敏感地意識到,這是他蓄積已久的思想閃亮登場的最好時機。沒有完整的管理體製,沒有健全的文化體係,沒有體現企業存在價值的核心意義――效益。他麵對的是一張白紙。在這張白紙上,他可以洋洋灑灑,縱情潑墨,為建立一套全新的改革和發展的價值體係,留下了巨大的取向空間。

在宜化這張巨大的白紙上,蔣遠華塗抹的第一筆就是“建立統一的價值觀”。這是一項“人心工程”,它的基礎必須是以人為本。蔣遠華深諳,當時的宜化,對“以人為本”的注釋其實非常簡單:那就是滿足人的基本需求和基本欲望。職工的基本需求是什麼?吃飯穿衣,養家?口。每月350元的工資滿足不了他們的基本需求。老總需要什麼?除了生活需求外,他們還需要自由和尊嚴。於是,一場“讓公理永駐宜化,讓正氣長存宜化”的大討論在宜化全麵展開。這是一場清洗靈魂的革命,是一場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大顛覆。討論的結果是,老總實行年薪,精英實行高薪,一般職工向當地最高標準看齊。“人心齊,泰山移”,宜化從此拉開了萬眾一心的序幕。

統一價值觀的形成,使蔣遠華思想長驅直入,無處不在。一位北大學子,分到宜化便拿6萬元年薪,他惶惑地問董事長:我身邊的員工有沒有意見?我上麵的經理有沒有意見?蔣遠華笑著告訴他:在過去的宜化這樣是不行的。但現在沒有任何問題。因為有統一的價值觀,大家知道你現在雖然值不了這個價,但相信你以後肯定會值。因為你的知識能為所有人帶來好運。

隨著宜化文化的不斷浸染,平等、自由和尊嚴的理念被植入每一個人的靈魂和血液。掃地和守門的員工都能自覺感到,宜化的輝煌有他們的一份。董事長座著奔馳轎車,他們是多麼的光榮和自豪!

這便是蔣遠華思想的強大魅力。難的不是思想的形成和奇異,而是思想的認同和魅力。思想的成熟需要用愛來滋潤,思想的傳播,需要用愛來鋪路。蔣遠華是那樣深愛他的宜化,那樣深愛宜化的每一名員工。他比誰都清楚,是成千上萬名樸素而真誠的宜化人承載著他的抱負,放飛著他的夢想,實踐著他的思想,分擔著他的痛苦……在宜化最艱難的時期,是身後無數道信任、堅定而又深情的目光照亮他坎坷的前路,是無數雙有力的臂膀簇擁他涉過一道又一道險灘。他在山鄉長大,身上流淌著最樸素的親情。太多的感動,使他在意念裏把員工當做了親人,他要讓親人們過最好的生活,住最好的房子,讓親人的孩子們上最好的學校……

而員工們呢?他們最懂得什麼叫感恩。年輕的董事長身上凝聚著他們的理想、希望、幸福和發自內心的愛。看見董事長的笑臉,他們由衷的快樂;聽見董事長的聲音,他們滿身的溫暖,不管什麼時候,隻要董事長在視野裏出現,一種安全感會油然而生。董事長有病,哪怕一點小病,他們都默默的祈禱;董事長出差,他們天天牽掛……他們編了一支又一支歌唱董事長的歌,董事長不讓他們唱,媒體也不讓他們唱,但他們在心裏唱!那麼深的感激,那麼多的信任,他們想憋,但是憋不住啊!董事長生日那天,沒有誰和誰相約,他們帶著自編的舞蹈,自編的歌,他們流著淚跳,流著淚唱,直唱得董事長也淚流滿麵,心說:這樣的職工,我有什麼理由不為他們獻出一切!因而,他不停地製造感動,不停地製造感恩,不停地製造快樂,不停地營造親情……他常說:我們宜化,就像是一個大家庭,我們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