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新詞語:文化生產力(1 / 2)

4年前,當年輕的蔣遠華博士提出要用企業文化打造百億企業時,許多人還不知道什麼叫企業文化。

其時,蔣遠華剛剛訪美歸來。他深刻看到,在經曆了重商帝國主義的經濟霸權時代和軍事帝國主義的政治霸權時代之後,文化,已日益成為西方影響世界的未來性力量。

什麼是企業文化?英語中文化的定義有260多種。企業文化雖然多了“企業”的限定,其含義仍然多得驚人。西方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本雅明、霍克海默、阿多諾等理論家都曾對企業文化做過定義,英國新馬克思主義伯明翰學派霍加特、威廉明斯、湯普森從張揚企業文化起家,成為當代企業文化的奠基人。然而真正流行並得到廣泛認可的企業文化定義是美國的保守主義代表人物丹尼爾?貝爾的《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一書。在這本書中,貝爾提出: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重要生產力,它對企業是至高無上的。在貝爾看來,企業文化擔負的前所未有的使命是純潔人性、變革觀點,對新事物進行永無休止的探索。貝爾認為,西方當代企業文化精神是從人性出發,建立在西方各自獨立又相互聯係的政治、經濟、文化三級支柱結構之上,又不完全受製於三級支柱結構的“另類”文化精神,在未來發展中,文化將成為影響當代文明的最具活力的成分。

蔣遠華是同意這個觀念的。因為他要建立的宜化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宗旨是樹立統一的價值觀,終極目標是將其轉化為生產力。

然而,要在一個瀕臨倒閉的國有大中型企業移植現代西方企業文化理念,就像在沒有土壤的沙漠栽培果樹,他必須麵臨傳統文化語境的斥責與挑戰。

我國傳統文化的基本語境一直是以滿足人們最低生活需求為價值基準的。如果說中國20世紀初葉經曆的新文化運動,實現了中國文化的新舊置換,是一場具有中國曆史意義的本體革命,那麼,改革開放以來,以“海爾”為龍頭的中國企業文化的建立,使國人有了嶄新的文化經濟意識,實現了文化本體的更新發展和創新擴容,便是具有世界曆史意義的文化革命。

但是對於國人而言,此時進退兩難。本土經濟全球化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衝擊使他們必須對崇高的“烏托邦”理想產生懷疑,從而導致人生信仰的逐步喪失或改變,理想主義熱情的消退和利他主義神聖感的消解。在道德準則上,一些人實際上已經在由傳統集體主義向個人主義、後個人主義轉化,由崇尚精神完善到崇尚物質實惠轉化。人們往往不再關注政治曆史的偉大推動和“偉大抒情”,而隻關注生活和身邊的“小型敘事”;人們不再關注哲學文化的形而上終級探尋和未來世界的壯美遠景,而隻關注自己,關注當下。這一轉變帶來了中國百年來審美風尚的一次根本性消彌。以崇高為形態的審美道德教化文化正在遙遙遠去,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不祥征兆,需要時代的智者站出來大聲疾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