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中古亞非文學(2 / 3)

伊本·穆格發(724—759)的《卡裏來和笛木乃》(750)包括50多個寓言故事,其基本內容是反對欺淩和暴虐,讚頌人民群眾團結抗暴的鬥爭精神。《卡裏來和笛木乃》的原本即印度的寓言故事集《五卷書》,穆格發於8世紀中葉將其譯成阿拉伯文。爾後,它又被轉譯為世界上多種語言,甚至連印度現行的《五卷書》都是從它轉譯回去的。

努瓦斯是阿拉伯文學史上著名的“酒詩魁首”。他的詩作大多調侃權貴,嘲弄群小,讚美青春、美酒和愛情。

另一位詩人穆太奈比寫了大量頌詩、挽詩、諷刺詩、愛情詩和哲理詩。他上承古典傳統,下啟後人創作,是阿拉伯詩壇上繼往開來的人物。

第二節 迦梨陀娑及其《沙恭達羅》

一、生平與創作

迦梨陀娑是印度古代最著名的詩人和劇作家。1956年,他被聯合國推薦為世界文化名人。關於迦梨陀娑的生平事跡,曆史上未留下任何確切資料。根據一些傳說及其作品中所反映的情況,一般認為他出生在喜馬拉雅山南麓優禪尼城的一個貧寒家庭,生活於350年至472年之間,接近並同情下層人民,曾在印度周遊,熟悉許多地區的風土人情,精通哲學、曆史和文學,具有超人的才華。後應召入宮,成為宮廷詩人。

相傳迦梨陀娑一生作品很多,但是真偽雜陳。一般公認確為他所創作的作品有七部或者五部。傳世之作主要是敘事詩《羅怙世係》、《鳩摩羅出世》兩部,抒情長詩《雲使》,抒情小詩集《時令之環》和三個劇本《沙恭達羅》、《優哩婆濕》、《摩羅維迦與火友王》。其中《雲使》和《沙恭達羅》最能代表他的創作成就。

《雲使》是印度最優美的古典抒情詩。全詩共125節,每節4行,分為《前雲》和《後雲》兩部分。詩中通過一個被貶謫離鄉的小神仙藥叉拜托天上的行雲為愛妻傳遞口信的故事,以飽含感情的優美詩句,描繪出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象,將藥叉和妻子之間的愛情抒寫得纏綿悱惻,細膩動人,具有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二、《沙恭達羅》

《沙恭達羅》的基本情節來自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及後來的《蓮花往世書》。迦梨陀娑借用傳統的故事輪廓,依據當世的現實增寫若幹人物和細節,使劇作融進了時代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情趣。

《沙恭達羅》全劇七幕,故事梗概如下:國王豆扇陀外出打獵,和淨修女沙恭達羅一見傾心,兩人遂以幹闥婆的方式(即不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自主婚姻)私自成婚。國王離開時送給沙恭達羅一枚戒指作為信物。分別後,沙恭達羅思夫情切,無意中怠慢了一位仙人。仙人大怒,詛咒國王喪失記憶,直到見到信物時才能與沙恭達羅相認。日後,已有身孕的沙恭達羅進城尋夫,信物在途中不慎失落,而國王果然拒認。她呼天搶地,求告無門,被身為天女的母親救走。後來,一漁夫從捕獲的魚腹中發現戒指,送交國王。國王恢複記憶後,深為自己的拒妻行為懊喪痛悔。這時,天帝因陀羅請豆扇陀出戰征服惡魔阿修羅。得勝後,豆扇陀飛往仙境,在那裏和妻兒合家團圓。

《沙恭達羅》描繪了一個發生在半人半仙、亦人亦仙的世界中的愛情故事。沙恭達羅是人間淨修者與天女的女兒;豆扇陀雖然是人,卻具有往來天上人間、平妖鎮魔的非凡本領。但是,兩位主人公的戀愛婚姻卻完全是人世愛情的寫照,詩人在他們身上寄托了普通人的感情,通過他們表達了普通民眾渴望愛情純潔堅貞、天長日久的美好願望,並把他們的感情鏤刻得深沉熱烈、細膩入微,從而使劇本在不同時代人民的心中產生強烈共鳴。

德國大詩人席勒曾說:“在古代希臘,竟沒有一部書能夠在美妙的女性溫柔方麵,或者在美妙的愛情方麵與《沙恭達羅》相比於萬一。”這一評價指明了《沙恭達羅》的巨大成就,也精辟地概括了劇本內容的主要特點。

劇作的基本主題除讚美忠貞不渝的愛情外,還表達了對社會惡勢力的批判。劇本的社會批判意義主要通過“仙人詛咒應驗”這個具有象征意義的重要細節表現出來。仙人達羅婆娑象征性地體現了社會上阻撓和破壞美滿愛情的邪惡勢力,他對主人公詛咒的應驗是造成戲劇衝突的主要原因。此外,作家還通過豆扇陀的形象間接地抨擊了現實生活中貴族統治者的惡德敗行。

沙恭達羅是溫柔、善良且柔中有剛的印度古代婦女的理想的藝術形象。

沙恭達羅最突出的特征是美麗、純真和質樸,她是一位天真未鑿、水晶般純淨的“大自然之子”。她猶如野林中的花朵,處處顯示出一種自然美:她天生麗質,穿的不是綾羅綢緞而是樹皮衣,戴的不是金銀飾品而是荷花須鐲子。她生活在美麗和諧的淨修林中,環境的美更顯其秀麗天成。她的社會關係十分單純,隻有養父養母和兩個女友。她和女友間關係平等,友情真摯,互相信賴,即使像愛慕豆扇陀這樣最隱秘的心事,也能開誠布公地直言相告。她對大自然充滿深厚的感情,和花木禽獸都有著動人的友誼。辭別淨修林時,她激動哀傷,依依難舍,凸顯出純潔美好的心靈。更重要的是,她在愛情方麵也表現得單純、熱烈而忠貞。她的愛情是發自內心的純真感情,在和豆扇陀相遇前,青春的體驗已在她心中萌動;和豆扇陀相識後,她一心追求自己向往的愛情,曾寫下極為誠摯熱烈的詩句:“你的心我猜不透,但是狠心的人呀!日裏夜裏愛情在劇烈地燃燒著我的四肢,我心裏隻有你。”全劇末尾,當獲悉豆扇陀對她的遺棄隻是由於仙人詛咒而並非出於本意時,她便既往不咎,恩愛如故,表現出寬厚待人的品質和建立美好生活的真誠願望。

沙恭達羅的性格以溫柔和順為主,但亦不乏剛強的一麵。作為一個森林道院的苦行者,她明知淨修林中的清規戒律不允許自己和外界男子談情說愛,但愛情一經萌發,她便衝破種種束縛,以幹闥婆方式和豆扇陀結了婚。當遭到遺棄時,她怒不可遏,當麵對豆扇陀時進行了嚴厲斥責,表現出了印度古代婦女的反抗精神。

沙恭達羅形象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和美學意義。通過沙恭達羅坎坷波折的戀愛經曆,詩人讚美了建立在自由戀愛基礎上的婚姻方式,讚揚了對愛情堅貞不渝的理想婦女,歌頌了純真、熱烈、深摯的美妙愛情。同時,詩人還曲折地表達了對社會惡勢力的憎恨和對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弱女子的深切同情。這些觀點和態度寄托了當時普通印度人的愛情理想和生活願望,對後人認識古代印度的曆史生活和迦梨陀娑的思想特征具有重要價值。沙恭達羅的形象是在人物美與環境美、外表美與心靈美、人物性格的溫柔和順與柔中有剛的和諧統一中塑造而成的,它不僅為後世理想女性的刻畫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美學範例,而且至今仍給人以美的享受。

豆扇陀形象則具有明顯的兩重性。

一方麵,豆扇陀是性情男子、開明國王和無敵英雄的代表。他“關心臣民像關心兒女一樣”,“百姓歡迎國王的詔令像歡迎甘露一樣”;他又是亦人亦神的勇士,能應因陀羅之約,駕駛天車征服天神無法戰勝的百頭百臂惡魔阿修羅。劇本尤其描寫了他的戀愛生活,反複抒寫他對沙恭達羅的愛的深沉熱烈、始終如一:在淨修林中意外見到沙恭達羅後,就被她的美貌和豐姿所吸引;當得知女方對他也有好感,更是“魂魄離身”,“身體走了,那顆心卻跑回來”;初戀中,他因思念沙恭達羅而夜不能寐,日漸消瘦,“內心的灼熱使我的金鐲子褪了顏色,頭枕在腕上,夜夜眼角裏流出的淚把它染壞,它不再緊緊地套在給弓弦磨出來的繭子上,而是從腕上頻頻下落,我還要把它拉回來”。後來,劇情突起波瀾。由於仙人詛咒,他喪失記憶,拒認妻子。在這段劇情裏,豆扇陀的表現很是得體:恢複記憶前,他雖為沙恭達羅的美貌所傾倒,但舉止莊重,認為既然不是自己的妻子,就不能收留她,以免因“撫摩別人的妻子而陷於不義”。恢複記憶後,他痛悔自己的過失,“痛哭流涕”,猶如“毒箭穿心”。劇中,他曾麵對沙恭達羅的畫像獨白:“以前她親自來,我同她決斷。現在卻向她的畫像禮拜讚歎。正如走過了一泓解渴的河水,卻向沙漠的蜃樓中尋求清泉。”真切地表達出對愛妻的懷念。

另一方麵,豆扇陀對沙恭達羅的感情與後者的純真愛情相比又有明顯區別。劇中醜角摩陀弊耶發現了豆扇陀對沙恭達羅的戀情後曾尖銳地暗示出,國王追逐林間少女,不過是喜新厭舊、拋開家花采野花罷了。在第一幕中,豆扇陀曾麵對美似天仙的沙恭達羅慨歎,“野林中的花朵以其天生的麗質超過了花園裏的花朵”;隨後又說,沙恭達羅“是一朵沒有被嗅過的鮮花,是個沒被指甲掐過的嫩芽,是一顆沒有戴過的寶石,是沒有被嚐過香味的鮮蜜……不知道什麼樣的人才能有享受她的運氣”。可見,他對沙恭達羅的感情中混雜著一定的占有欲和享樂欲。

總的看,作家對豆扇陀的讚美是主要的,在豆扇陀這一形象上,作家寄寓了自己的進步理想;同時,作家又通過戲劇衝突,曲折地批判了在戀愛婚姻方麵男性對女性的不公正壓迫。

《沙恭達羅》的藝術成就引人注目。

在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氛圍中精致細膩地刻畫主人公形象,是劇本最突出的特點。迦梨陀娑的劇本都用詩體寫作,《沙恭達羅》中不僅舉目可見優美的詩歌片段,而且字裏行間充滿了醇厚鬱烈的詩情。如在沙恭達羅別離淨修林的場麵中,春藤牽衣,小鹿頓足,親友夥伴們含淚送行,難舍難分,極為感人地映襯出女主人公的美麗心靈。

《沙恭達羅》體現了現實主義手法與浪漫主義技巧的完美統一,既寄寓了人民群眾對美滿愛情的熱烈追求,又反映出一定的社會問題。迦梨陀娑以《摩訶婆羅多》、《蓮花往世書》中的古老愛情故事為題材,將神奇的古代傳說同嚴峻的現實生活和崇高的審美理想水乳交融地結合起來,一方麵不拘囿於人物的社會地位和階級屬性,賦予男女主人公(特別是女主人公)以高尚美好的情操,充分表達了人們的理想;另一方麵又真實揭示出當時某些社會矛盾,對邪惡勢力和腐朽觀念進行了抨擊。

詩劇《沙恭達羅》用古典梵文寫成,風格淳樸、雍容、典雅。人物語言充分個性化,富於戲劇性,飽含哲理意味。不僅不同人物的語言風格各有不同,隨著環境的改變,同一人物的語言也發生著變化。如沙恭達羅的語言真摯、熱情、質樸,但斥責豆扇陀時卻變得柔韌有力。與之相比,豆扇陀的語言則典雅、矯飾。劇中醜角不時以辛辣的諷刺插科打諢,別有一番情趣。

早在800年前,《沙恭達羅》的故事即已傳入中國,20世紀中國曾出現過幾種譯本,其中盧冀野將其改為南曲,名為《孔雀女金環重圓記》,並將其搬上舞台,受到我國讀者和觀眾的熱烈歡迎。

第三節 紫式部及其《源氏物語》

一、生平與創作

紫式部是日本平安時代著名的女作家,原姓藤原,名字不詳,因其長兄任式部丞,又因其代表作《源氏物語》的女主人公紫上為世人傳頌,後人便稱她為紫式部。她的生卒年月幾不可考,一般認為她生於978年,去世於1015年。

紫式部生於中等貴族家庭,父兄輩多是著名歌人,父親擅長漢詩與和歌。她自幼學習漢詩文,通曉漢籍文獻和作品,對白居易詩歌尤有造詣。此外,她還篤信佛教,熟悉佛教經典。22歲時嫁給年近半百的地方官員為後妻,兩年後丈夫去世,她從此便寡居,研習佛教義理。後應召入宮做皇後一條彰子的侍從女官,為彰子講解《日本書紀》和白居易詩作,深受皇後的賞識。紫式部於寡居時期開始寫作《源氏物語》,入宮後漸次完成。《源氏物語》描繪的宮廷內幕,對貴族婦女不幸命運傾注的深切同情以及不時流露出的佛教宿命觀念和“往生淨土”思想,都和紫式部的親身經曆密切相關。

除《源氏物語》外,紫式部的傳世之作還有《紫式部日記》和《紫式部集》(約1010)。《紫式部日記》寫於作者供職宮廷期間,比較詳盡地記錄了當時的宮廷生活,文筆優美,描寫生動,是研究當時曆史、文化、風俗及紫式部生活經曆、思想性格的重要資料。《紫式部集》是作者的和歌集,共收入傳世詩歌百餘首。

二、《源氏物語》

《源氏物語》是中古日本文學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日本物語文學的典範。這部長篇物語不僅代表著紫式部創作的最高成就,而且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長篇紀實性小說。

《源氏物語》大約成書於11世紀初,全書共分三部54卷(帖),約合中文80餘萬字,卷帙浩繁,場麵複雜,時間跨度長達70年,登場人物有名有姓者達400餘人。貫穿全書的主要人物是源氏和他的兒子薰君。作品前兩部主要寫主人公源氏的情場際遇和宦海沉浮;第三部寫源氏死後其子薰君的放蕩生活及其造成的悲劇性事件。小說通過宮廷貴族源氏一家三代人的愛情糾葛和政治命運,全麵反映了平安時代貴族社會的風尚習俗、皇室內部的權勢鬥爭、貴族階級的式微和封建桎梏下婦女的悲慘命運。

古時某朝代,桐壺天皇獨寵一個身世卑微的更衣(妃子)。更衣因不堪忍受皇後的歧視與淩辱,生下一子不久就憂鬱而死。桐壺帝十分喜愛這個王子,為使他日後不受皇族內部的傾軋排斥,把他降為臣籍,賜姓源氏。

源氏12歲時娶左大臣的女兒葵上為妻,但他卻濫愛空蟬、六條禦息所、夕顏等貴族婦女,並與酷似自己生母的天皇繼室也發生了亂倫關係,致使繼母藤壺生下後來的冷泉帝。在此前後,源氏還愛上一個貴族幼女紫上,親自把她教育成人後納為正妻。

起初源氏在宦途上一帆風順。但在政敵弘徽殿之子朱雀帝繼位後,他的處境急轉直下。因與弘徽殿的妹妹之間的曖昧關係敗露,他被迫隱居在須磨、明石等地。在明石,沒落貴族明石入道又送其女兒明石上做他的妻室。

兩年後源氏被赦免回京。不久冷泉帝即位,源氏做了準太上天皇,從此源氏一族威震朝野。他修築了豪華的六條院,將過去結識的20多個婦女都收養在裏麵。在飛黃騰達的同時,源氏精神上產生了嚴重的危機。已退位的朱雀帝出於權勢考慮將小女兒三公主嫁給源氏,三公主卻與葵上的侄兒柏木私通,並生下一子,即後十卷的主人公薰君。源氏對此十分苦惱,認為這是自己早年與繼母亂倫的報應。不久,藤壺、紫上相繼抑鬱而死,三公主遁入空門。

源氏晚年屢遭不幸,終日憂傷哀愁,心灰意冷,於50多歲時出家修行,並留詩辭世。

小說第三部的場景由京都轉向宇治。這時源氏的後代薰君(實為三公主與柏木的私生子)已長大成人,他地位優越,精神卻甚為頹唐。他的愛情追求,要麼因缺乏熱情而告失敗,要麼給對方造成悲劇性傷害而鑄成大錯;在政治和社會活動方麵,他則沒有任何實際能力。

小說的主人公源氏是平安時期貴族階級的典型人物。他既是當時社會的寵兒,又是當時社會悲劇的體現者。這一形象是作為紫式部理想的寄寓者和化身出現在作品中的。在紫式部筆下,源氏出身皇室,血統高貴,容光照人,才華出眾。他不僅聰明絕世,精神世界豐富並很有教養,而且“秉性仁慈,德澤普及萬民,扶窮救弱,拯災濟危,善舉不可勝數”,具有濟世興邦、輔佐朝政的才能。他年輕時雖受政敵欺壓,但畢竟受桐壺天皇庇護,又有一派權勢集團支持,地位相當鞏固;尤其在冷泉帝繼位後,又升遷至太政大臣和準太上天皇,可謂炙手可熱,權傾當朝。在感情方麵,他又是一個多愁善感的“情種”,對待其曾經結識的婦女們有始有終,不忘舊情。從以上若幹方麵,均可看出作者對源氏的肯定和讚美態度。但是,縱觀源氏一生,其政治生涯和婚姻家庭生活都不如意,平安王朝的身份等級製度、貴族集團之間的權勢派別鬥爭以及當時流行的政略婚姻,造成源氏的出身、愛情、政治活動和最終結局都具有悲劇色彩,他的一生也因此而充滿苦惱和哀愁。源氏的性格帶有明顯的兩重性:在政治上,他出生在宮廷之中,不重權勢卻又卷入爭權奪勢的漩渦無法自拔;作為把持朝綱的高官顯宦,他本應施行德政、造福百姓,但卻毫無建樹,空有才能卻無所作為;在愛情方麵,表麵上他對婦女們溫文爾雅,善始善終,實際上始終都把她們作為漁色對象。除了從偷香獵豔中獲得某種畸形快樂外,他從未體驗過純真愛情的幸福,三公主與柏木私通事件更使他陷於難以解脫的苦惱。到了晚年,他在極度苦悶中落發出家,從悲觀厭世走向精神崩潰,在孤寂中悄然辭世。

源氏形象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和認識價值,他的悲劇是平安王朝貴族階級的社會悲劇。源氏從一個單純可愛的少年蛻變成沉溺女色的花花公子和腐敗的官僚政客,這完全是宮廷貴族的生活環境所決定的。他不可能識別和抵製淫靡的社會風氣,相反,隻能在頹敗世風和宮廷陰謀中愈陷愈深,最終成為時代的犧牲品。這一形象深刻揭示了平安時代貴族社會的矛盾危機和曆史命運。

在《源氏物語》中,作家還通過描寫源氏同周圍女性交往戀愛過程,塑造了許多貴族婦女形象,如藤壺、空蟬、紫上、六條妃子、夕顏、軒端荻、末摘花、源典侍、明石上、三公主、浮舟等。她們大多才貌雙全,性格溫柔,但都成為貴族男子放縱情欲的對象或門閥政略婚姻的犧牲品。她們的遭遇深刻反映了平安王朝貴族婦女的悲慘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