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中古亞非文學(3 / 3)

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大都具有鮮明的性格特征。眾多貴族婦女,雖然命運大致相仿,但經曆和性格各有千秋。如空蟬聰敏,葵上偏執,紫上賢淑,末摘花古板,明石上穩重,這些特點都與她們各自的身世、處境相吻合。即使對那些在某些方麵頗為相似的人,作者也能寫出她們各自的特點,而不給人以雷同之感。

運用細致的心理描寫,尤其通過描繪隱秘的愛欲心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是作品的又一突出特點。比如在描寫源氏將夕顏帶往一所廢邸幽歡的文字中,源氏一方麵陶醉於眼前的情愛,一方麵又想到父親找不到他時的焦急情景,同時又想起另一個情人六條妃子若得知自己與夕顏此時的情景將會怎樣妒火中燒,把人物精微纖細的心理活動刻畫得惟妙惟肖。

作品還常常利用環境描寫來渲染情節所需要的特定氣氛,塑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就全書而言,淒清悵婉、哀愁憂傷的格調貫穿始終,和作品的基本主題相一致。

另外,《源氏物語》創造了一種可稱為“連綿體”的詩文相間的文學形式,形成了委婉含蓄、纏綿典雅的文章風格,對後世的日本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第四節 薩迪及其《薔薇園》

一、生平與創作

薩迪(約1213—1292)是波斯13世紀傑出的詩人。他一生著述20餘種,多已失傳。他的代表作是《果園》(1257)和《薔薇園》(1258),其中《薔薇園》最為著名。

薩迪出生於波斯南部城市設拉子一個下級教士家庭,14歲時父親亡故,童年生活十分淒苦。但他勤奮好學,求知欲很強,青少年時期就愛好文學並開始寫作詩歌。20歲左右進入當時的最高學府尼紮米亞神學院攻讀經學、哲學和文學,受到阿拉伯和波斯文化的熏陶。他生活在戰亂年代,外族的入侵迫使他背井離鄉,在各地顛沛遊曆,曾14次到麥加朝聖,還先後到過埃及、埃塞俄比亞、敘利亞、土耳其、印度和我國新疆,足跡遍及亞非廣大地區。浪跡途中,他廣泛接觸社會,深入了解民生疾苦,這些見聞為其文學活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257年,他結束長達30年的漂泊生活回到故鄉,用兩年時間創作出《果園》和《薔薇園》兩部作品,並按照時尚奉獻給國王,獲得了“詩聖”稱號。薩迪晚年潛心著書立說,直至逝世。

二、《薔薇園》

《薔薇園》曾被譯成幾十種文字,以其進步的思想內容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受到世界人民廣泛的讚譽和歡迎,對世界文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薔薇園》是一部訓喻性作品,用散文和韻文相間的文體寫成。全書包括近200則故事和100多條格言,分為8篇227節,由寫作緣由、正文和跋構成。正文各章的論題分別是:記帝王言行、記僧侶言行、論知足常樂、論寡言、論青春與愛情、論老年昏愚、論教育的功效、論交往之道。這部作品是薩迪一生思想和文學探索的結晶,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

《薔薇園》反映了13世紀波斯及其他伊斯蘭國家錯綜複雜的社會生活,多方麵記述了人民群眾對勞動的熱愛和對真理的追求,教給人們許多生活哲理和處世經驗,對下層人民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同時揭露了封建統治的黑暗。

這部作品的思想內容有以下主要特點。

第一,熱愛人民,歌頌勞動,同情人民疾苦。《薔薇園》的基調是熱愛人民,全書充滿深厚的人道主義精神。薩迪在第1章第10節中寫道:“亞當子孫皆兄弟,兄弟猶如手足親,造物之初本一體,一肢罹病傳全身。為人不恤他人苦,不配世上妄稱人。”其中“亞當子孫皆兄弟”的名句已被聯合國采錄為闡述其宗旨的箴言。在《薔薇園》中,讚美勞動、歌頌勞動者高尚品質的詩文占有很大比重,如第1章第36節的兩兄弟故事。這個故事講的是,哥哥給官府當差,弟弟靠勞動謀生,哥哥勸弟弟也去伺候蘇丹以擺脫艱苦的勞動,弟弟卻說:“你若擺脫你這伺候人的可恥地位,豈不更好?聖人說,‘與其腰束金帶,服侍別人,不如坐在地上,自食其力。’與其抱手而立伺候權貴,不如動手操勞攪拌泥灰。”此外,不少故事熱情謳歌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以及“豪邁而崇高的品質”。這些內容構成了作品的思想亮色,體現出詩人進步的人生觀。

第二,揭露封建統治的黑暗和剝削階級的罪惡。《薔薇園》中的許多故事都把批判鋒芒直指封建暴君,指出“暴君決不可以為王,豺狼決不可以牧羊”。《記帝王言行》章中的一則故事淋漓盡致地揭露了專製製度下統治者和人民水火不容的關係,鞭撻了封建暴君的罪行:國王得了絕症,要用一個農家孩子的膽汁下藥治病,孩子的父母被收買,法官也參與了謀殺,臨刑前孩子仰天苦笑著說:“父母是愛護兒女的,法官是為民申冤的,國王是主持正義的。如今父母為了一點小惠把我斷送,法官判我死刑,王上也隻顧自己死裏逃生。除了真主而外,誰還能庇護我呢?”一番血淚控訴,將人吃人的社會罪惡盡行道出。另一個故事在揭露法官貪贓枉法時說:“你把五條胡瓜送給法官,他會判給你十分瓜田。”另外,《薔薇園》還描繪了假聖徒、奸商、惡霸們的醜惡嘴臉,對他們的惡德敗行給予了無情揭露和辛辣諷刺。

第三,反映社會生活廣泛,描繪人物形象眾多,具有重要的認識意義和史料價值。《薔薇園》的內容社會覆蓋麵極寬,為人們勾勒了一幅幅異常生動的生活畫卷。作品描繪的生活場景上有宮廷,下有茅舍、寺院、集市、大海、沙漠,無所不至,出現的人物從國王、權貴、官吏、商賈、學者、教士到農民、工匠、奴隸甚至強盜、惡霸,無所不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故事反映了市民階層的興起,表達了他們的願望和要求。例如,《論知足常樂》章第28則故事認為,最宜出外旅行的五種人是商人、有學問的人、美貌的人、歌者和手藝人,就社會地位講,其中四種屬於新興市民階層,且商人位居其首。

另外,《薔薇園》還總結了大量生活哲理和處世經驗,提出了比較進步的治國之道。

應該指出的是,作為生活於中世紀的伊斯蘭教的行腳僧,薩迪在《薔薇園》中表達了相當程度的宗教感情和宿命論思想。

《薔薇園》在藝術上也具有鮮明的特點:

首先是詩文相間、散韻結合的文體。散文部分質樸無華,言之有物;詩歌部分對仗嚴整,造句自然。這種文體樣式是薩迪對中古波斯詩歌的獨特貢獻。

其次,《薔薇園》語言凝練流暢,文辭通俗優美。故事中常用短小精悍的警句格言表達深刻的思想,表現出駕馭語言的精湛功力。

第五節 《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約8—16世紀,又名《天方夜譚》)是一部規模宏大、引人入勝的阿拉伯民間故事集,高爾基將其稱為世界民間文學史上“最壯麗的一座紀念碑”。

關於《一千零一夜》的產生,該書的“引子”寫道:相傳古代印度和中國之間有個叫薩桑的海島國家,國王山魯亞爾凶暴殘忍,因痛恨王後行為失端而將其殺死,並決心以所有的婦女作為報複對象。於是,他每天娶一女子過夜,翌晨即行殺害,致使國中婦女紛紛逃亡,城內十室九空。宰相的女兒山魯佐德為拯救無辜,自願嫁給國王,借講故事對他進行勸誡。她每次總在天亮時講到最動人處,國王為繼續滿足好奇心便免其不死。就這樣,她連續講了一千零一個夜晚,終於感化了暴君,使他不再殺人,並與之白頭偕老。

當然,這段故事隻不過在全書眾多故事中起到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對作品的記述形式及故事內容所反映的政治經濟狀況、民族文化特征和宗教信仰現象進行綜合考察可以發現,《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約在八九世紀開始流傳,後經800餘年的傳播增衍,到16世紀才趨於定型。很顯然,它是中東地區無數市井藝人和文人學者長期收集整理、提煉加工的結果,是這一地區各民族人民聰明智慧的結晶。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來源主要有三:波斯的《一千個故事》、伊拉克以巴格達為活動中心的故事和埃及故事。其他尚有從希臘、印度、希伯來等民族流傳過去的故事。至於書中所講的中國故事,則並非真的出自我國。

《一千零一夜》以山魯佐德講故事為線索,將247個互不相關的曆史故事、愛情故事、冒險故事和生活故事串聯起來,其中又有格言、諺語、寓言、童話、神話傳說、精怪故事等多種體裁類型;題材包括宮廷趣聞、名人軼事、婚喪嫁娶、經商航海等眾多方麵;涉及的人物有帝王將相、庶民百姓、神仙精靈、富商巨賈,三教九流,應有盡有。

全書以離奇多變的題材、灑脫浪漫的手法和神秘的東方色彩,生動地描繪了一幅中古阿拉伯社會生活的巨幅畫卷,從各個視角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和階級衝突,表現了人們的思想感情、宗教信仰、世態習俗和風土人情,為研究阿拉伯地區及周邊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民俗、曆史、宗教提供了寶貴資料,被譽為中古阿拉伯社會的百科全書。

《一千零一夜》的主要思想傾向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它反映了當時尖銳的社會矛盾和階級衝突,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罪惡。國王山魯亞爾殘暴荒淫,嗜殺成性。因為發現王後同宮女、奴仆一起嬉戲歌舞,就將她們處死,並把全體婦女作為報複對象,每天占有並虐殺一個女子。這種喪失人性的殘暴行徑竟持續了三年之久,“當時的婦女,不是死於國王刀下,便是逃之夭夭”。山魯佐德與國王展開的長達一千零一夜的艱苦較量,正是正義與邪惡的殊死鬥爭。這個“引子”具有十分強烈的揭露性和批判性。《死神的故事》通過死神之口指斥了統治者“驕橫自滿”、“橫征暴斂”、“刮削民脂民膏”的罪行,詛咒他們早日斷氣,“歸宿到地獄裏去”,表現了人民群眾反抗強權的思想願望。在《辛伯達航海旅行的故事》中,窮腳夫辛伯達以搬運重物糊口謀生,境況窘困,生活十分貧苦。麵對富人的豪華奢侈,他憤懣地說:“人世間有多少可憐人,沒有立足的地方,疲於奔命,終日出賣勞力,生活越來越貧窮,壓在肩上的重擔,總是有增無減。”對社會的不公道進行了強烈控訴。《漁翁的故事》中的漁翁,終日辛勞,飽嚐辛酸,卻落得兩手空空,他懷著一腔義憤發出了這樣的不平之鳴:“呸!你這個世道,如果長此下去,讓我們老在災難中叫苦、呻吟,這就該受到詛咒。”此外,還有些故事描寫了乞丐、流浪漢和奴隸們的深重災難與不幸遭遇,以辛辣的筆觸揭示了現實生活的腐朽黑暗。

第二,《一千零一夜》歌頌了人民群眾的勇敢、智慧和鬥爭精神。《漁翁的故事》即是典型一例。漁翁打開瓶子放出魔鬼,魔鬼卻恩將仇報,反要殺死漁翁。在此危急關頭,漁翁一麵據理力爭,一麵私下想道:“他是個魔鬼,而我是堂堂的人類,安拉既然賦予我完備的理智,我就非用計謀對付他不可。我的計謀和理智,必然會壓倒他的詭計和妖氣。”果然,他機智地將魔鬼再次裝入瓶子,用智慧戰勝了惡魔。《阿裏巴巴和四十大盜》的故事突出刻畫了女仆馬爾基娜聰明、機智、勇敢的性格。她麵對江洋大盜毫無懼色,沉著冷靜地迷惑敵人,燒死群盜,手刃匪首,顯示了驚人的勇氣與超凡的智慧。《白侯圖的故事》寫奴隸白侯圖利用諾言巧妙地戲弄富商主人,頌揚了奴隸的聰明才智,肯定了被壓迫者的強大精神力量和反抗精神。這些故事從不同側麵讚美正義和光明,抨擊邪惡和黑暗,勸人向善,給人以有益的啟發。

第三,表現阿拉伯人民美好的生活理想,反映他們對美滿愛情婚姻的追求。在中世紀的阿拉伯社會,由於封建教理教規的禁錮,男女之間的結合是很難以愛情為基礎的。《一千零一夜》中出現大量謳歌純真愛情的故事,對男尊女卑、歧視婦女的社會現實進行了猛烈抨擊。《巴索拉銀匠哈桑的故事》描寫銀匠哈桑同神女買娜倫·瑟諾玉之間曲折多難的戀愛經曆,愛憎分明地歌頌了純潔專一的美好愛情,批判了社會上的邪惡勢力。《烏木馬的故事》中的一對戀人為謀求愛情幸福曆經千辛萬苦而終於結為良緣,情節十分動人。《努倫丁·阿裏和艾尼西·張麗絲的故事》描述了女奴和宰相兒子之間的愛情,他們飽受磨難,經過艱苦抗爭,贏得了自己的幸福。這種不同階級的青年男女彼此忠貞相愛的故事,表現出強烈的反對封建禮教、反抗宗教教規的進步傾向。

第四,反映新興商人航海經商、追求財富的冒險奇遇。這類故事的出現與當時阿拉伯地區經濟貿易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阿拉伯帝國時期,商業發達,貿易繁榮,許多商人躋身其間以求發財致富。《一千零一夜》的航海冒險故事以《辛伯達航海旅行的故事》最為出色。主人公辛伯達是個富商,他曾先後七次航海冒險,在驚濤駭浪、艱難險阻之中增長了見識,積累了財富,獲得了優裕的生活條件和顯赫的社會地位。辛伯達是一個具有頑強毅力和超人膽識的人物形象,在航海旅行中,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危難,他總能通過艱苦努力,憑借勇敢和機智化險為夷。尤為值得注意的是,他每次脫險歸來後,都不因曆險磨難而氣餒卻步,而是繼續準備新的探險。他說:“安安逸逸地過了一晌之後,我又不安於現狀,一心向往異地風光,憧憬著航海旅行、海外經商、參觀各地風土人情的樂趣……和商人們在一起,感到無限的快慰。”辛伯達積極樂觀,勇於進取,充滿自信,是艱苦創業的新興商人的典型,代表了當時社會上的一種進步力量;同時,他身上又存在著自私貪婪、唯利是圖、損人利己的剝削階級劣根性,反映了商人性格的另外一麵。這類以商人生活為題材的故事還有《商人阿裏·密斯裏的故事》、《陔麥倫·宰曼的故事》等,它們從不同角度展示了中古時期阿拉伯商業貿易的隆盛情況。

《一千零一夜》在長期流傳過程中,由於曆代統治者和宗教衛道士的篡改加工,增加了許多剝削階級意識和宗教思想,如宣揚宗教偏見和宿命論觀點,為哈裏發歌功頌德,鼓吹剝削致富之道,鄙視婦女,醜化奴隸,等等。對這些思想成分,是應當認真分析甄別的。

《一千零一夜》充分體現了阿拉伯人民的文學創作才能,表現出以下顯著的藝術特點:

第一,想象豐富奇特,充滿濃鬱的浪漫主義色彩。《一千零一夜》中的許多作品具有幻化離奇的神話特質,靈活自如地運用了近乎荒誕的誇張手法,具有很強的感染力。這些作品描寫了來去自如的飛毯、飛床、烏木馬以及隱身的頭巾和驅魔的手杖,口念咒語便使石門洞開,宮殿須臾之間拔地而起等神奇現象。這些神妙的想象生動地表現出認識自然、征服自然、戰勝邪惡勢力的強烈願望。

第二,結構精妙奇巧,情節曲折離奇。《一千零一夜》采用故事套故事的“框形結構”方式,以山魯佐德講故事為線索,環環相扣地把數百個大小不同的故事鑲嵌在一個龐大的故事體係之中。這種巧妙的結構形式對後世文學影響頗大。《一千零一夜》的情節發展一般不受時間、空間條件的限製,或天上,或地下,或在三教之外,或在五行之中,自由靈活,變化莫測,懸念叢生,險象迭起。許多故事將幻想、巧合與現實描寫緊密聯係,雖光怪陸離卻又不違反生活邏輯,使讀者在引人入勝的情節發展中加深對社會生活的認識。

第三,人物鮮明生動,語言豐富優美。《一千零一夜》常用對比、誇張等藝術手段展示人物性格,在善與惡、美與醜的強烈反差中體現人民的愛憎感情和期望。在《漁翁的故事》中,漁翁與魔鬼的形象就是運用這種對比塑造而成的。許多故事在描寫人物時,常常誇張其性格特征,從而給讀者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如白侯圖的機智、辛伯達的膽識、山魯亞爾的殘暴等。《一千零一夜》具有人民口頭語言的顯著特點:通俗流暢、生動活潑、豐富優美,並時常運用諷刺幽默、象征比喻等表現手段。在故事的散文敘述中還不時插入一些押韻的詩歌、諺語、寓言和警句,使作品形式更趨活潑,故事內容益加充實。當然,《一千零一夜》在藝術上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有的故事結構鬆散、情節雷同,故事之間的過渡過於機械呆板等。

《一千零一夜》是中古中東地區各族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它以豐富的社會內容和精湛的藝術成就成為中東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寶貴文學遺產,它約於12世紀傳入歐洲,對歐洲的文學藝術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思考題

1.中古亞非文學有哪些主要特征?

2.中古日本文學怎樣分期?重要作品有哪些?

3.中古波斯詩壇上出現了哪些著名詩人?

4.中古阿拉伯文學取得了怎樣的成就?

5.何謂“懸詩”?

6.試分析沙恭達羅形象。

7.試分析《源氏物語》中的源氏形象。

8.《源氏物語》取得了怎樣的藝術成就?

9.試述《薔薇園》的主要思想傾向。

10.《一千零一夜》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11.《一千零一夜》的主要藝術特色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