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中古亞非文學(1 / 3)

小引

中古亞非文學指亞非地區封建社會時期的文學。這一時期的亞非文學與歐洲文學相比,無論成就還是影響均具有毋庸置疑的優勢。

本章重點講述中古亞非文學的曆史形態、發展軌跡、顯著特征和重要成就,並重點評析代表作家及其代表性作品。

中古亞非文學具有如下文學特征:多民族文學共同興旺;各民族文學相互交流;內容複雜,形式多樣;民間文學蓬勃發展;宗教對文學有著深刻影響。

中古時期,亞非地區相繼形成了東亞的華夏、南亞的印度、西亞北非的伊斯蘭教文化圈,中古亞非文學的發生、發展便是以這三大文化圈為中心和文化依托的。中古日本文學高度繁榮,女作家紫式部所著《源氏物語》是世界文學史上最早出現的長篇小說,代表著日本物語文學的最高成就;筆記、俳句、戲劇等方麵也取得了顯著成就。受中國文化影響,朝鮮和越南分別出現了《春香傳》、《金雲翹傳》這樣的優秀作品。在印度,長篇敘事詩創作呈現繁榮狀態,代表作家為格比爾達斯和杜勒西達斯。詩歌是中古西亞地區文學的主要體裁,波斯文學和阿拉伯文學地位重要,中古波斯文學史上的四大詩人分別是菲爾多西、內劄米、薩迪和哈菲茲。《古蘭經》、《一千零一夜》以及《卡裏來和笛木乃》標誌著中古阿拉伯民族的文學創作才能,成為中東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寶貴文學遺產。

本章分別介紹中古印度、日本、波斯、阿拉伯文學的發展概況,重點介紹迦梨陀娑的《沙恭達羅》、紫式部的《源氏物語》、薩迪的《薔薇園》和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夜》。

學習本章節內容,應開闊視野,將其同歐洲中世紀文學聯係起來加以比較分析。同時需要思考和把握中古亞非文學的承前啟後作用及對後續文學發展的影響。

第一節 概述

中古亞非文學是指亞非地區封建製度興起、繁榮和衰落時期的文學。

中古時期,亞非地區漸次形成了三大相對獨立的文化體係:中國、印度、阿拉伯—伊斯蘭教文化體係。換言之,當時亞非存在著三個曆史文化圈,即以華夏文化為中心的東亞文化圈,以印度文化為中心的南亞次大陸、東南亞文化圈,以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為中心的西亞、北非文化圈。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不同國家、地區之間的文學交流大大加強,眾多民族的文化互相影響、共同繁榮。中古的初期和中期,亞非地區的一些先進國家和地區的民族文學,取得了遠遠超出同時代歐洲文學的成就,在當時的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然而,亞非地區早於歐洲產生封建製度,由於政治經濟發展緩慢,資本主義因素出現得較晚,直到19世紀中葉多數國家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時,封建製度方告終結。這樣,在中古後期,亞非地區多數國家政局不穩、戰亂頻仍,民族文學或因社會動亂的嚴重摧殘而步履維艱,或受製於封建專製勢力的精神桎梏而裹足不前。

在上述背景下發展起來的中古亞非文學,呈現出以下特點:

第一,眾多的民族文學形成共同繁榮的局麵。這一時期,除印度文學在古代梵語文學的基礎上繼續向前發展外,日本、波斯、阿拉伯、烏茲別克、亞美尼亞和土耳其等一係列新興國家或民族也產生了許多水平較高的文學作品,為世界文庫增添了大量瑰寶。

第二,不同國家、民族間的文學交流日益加強。亞非地區在中古時期逐漸形成了以中國、印度和阿拉伯為中心的三大文化區域,一方麵,各中心國家的文學影響著周邊國家文學的發展(如漢詩文哺育了日本、朝鮮、越南文學的成長,印度史詩則成為泰國、緬甸、印度尼西亞文學的素材來源);另一方麵,在彼此之間相互影響(如佛教文化從印度傳到中國)的同時,對歐洲文學亦產生了較為顯著的影響(如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傳入歐洲)。

第三,文學作品題材廣泛,內容龐雜,從多方麵反映了亞非地區的生活麵貌和世態人情。許多作品程度不同地表達了普通民眾的社會理想和生活願望,歌頌了他們的美好品質和鬥爭精神,揭露了統治者的罪惡,昭示出尖銳激烈的階級矛盾;不過也有不少作品為統治階級歌功頌德,或者宣揚宗教迷信思想。

第四,文學作品種類繁多,體裁豐富,小說、詩歌、日記、隨筆、遊記、民間故事、市井小戲,應有盡有。在各種文學體裁中,詩歌類作品居於首要地位,民族史詩、長篇敘事詩、抒情詩、諷刺詩、讚美詩、愛情詩、民歌謠曲等,都取得了可觀的成就。

第五,民間文學蓬勃發展,成為中古亞非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古亞非文學由文人文學(包括宮廷文學)、民間文學和早期市民文學三部分構成,其中民間口傳作品數量繁多,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生動地反映了人民大眾的生活和理想,給中古文壇帶來了無限生機。

第六,宗教對中古亞非文學產生了深刻影響。由於佛教、伊斯蘭教和印度教在許多地區廣泛傳布,亞非各國的文學作品往往帶有一定的宗教性,表現出神秘主義和宿命論色彩。

中古早期和中期,亞非文學無論在思想上還是藝術方麵的成就都明顯超過當時的歐洲文學;中古後期,亞非文學逐漸衰落,但仍出現了一批卓有成就的作家。

一、中古日本文學

日本從8世紀初“大化革新”開始進入封建社會,到19世紀中葉“明治維新”之後封建社會崩潰,其間經曆了1 000餘年的曆史賡衍過程。這一時期的日本文學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奈良時期(710—794)是日本書麵文學的初創時期。這一時期主要的敘事作品有《古事記》(712)和《日本書記》(720)。《古事記》(安萬侶著)是日本最古老的曆史和文學著作,其內容的一部分記載曆代天皇的概況,另一部分則是神話傳說和曆史故事的彙編。

8世紀中葉先後編成的漢詩集《懷風藻》(751)與和歌集《萬葉集》(約760)是這一時期最重要的詩集。《萬葉集》共收錄了從4世紀到8世紀之間的各體和歌約4 500首,其內容從崇神尊君、禮讚山河到反映民間疾苦、歌詠美好愛情均有所涉獵,覆蓋麵極為寬泛,反映了深廣的社會生活,具有清新自然、純真質樸的抒情風格,一向被視為日本抒情文學的奠基之作。

平安時期(794—1192),日本朝野掀起學習中國文化的熱潮,漢詩漢文創作盛極一時。在日本民族詩歌創作方麵,紀貫之(約868—945)編撰的《古今和歌集》(905)吟詠自然和愛情,纖細、優雅,是這一時期的代表性作品。

平安時期的文學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麵,物語、日記、隨筆等文學形式發展很快,而且創作這些作品的多係女性。平安時期出現的女性創作高潮,是日本文壇上的一大奇觀,在世界文學史上也屬罕見。這一時期出現的優秀作品有《蜻蛉日記》(約974)、《枕草子》(約996)、《源氏物語》(約1001—1008)、《和泉式部日記》(約1008)、《紫式部日記》(1008—1010)、《更級日記》(1060)等,作者全是女性。

平安時期的隨筆文學以清少納言(約966—1025)的《枕草子》最著名。作者以敏銳的觀察力和流暢的文筆,描摹自然美景,記敘宮廷見聞,觀察敏銳,記敘細致,情景交融,為日本散文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這一時期出現的新的文學形式——“物語”,一般指虛構性的“傳奇物語”和寫實性的“和歌物語”。約10世紀出現的《竹取物語》是傳奇物語的代表作品,《伊勢物語》(9世紀末—10世紀中期)是和歌物語的代表作。後來,這兩種物語逐步融合,形成了類似長篇小說的物語作品。“物語”文學的形成,在日本小說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紫式部的《源氏物語》是平安時代物語文學的典範之作。

鐮倉、室町時期(1192—1573),貴族文化開始向武士文化和市民文化過渡,當時盛行反映武士生活的“軍記物語”,其代表作為《平家物語》(1220)。城市戲劇的出現是這個時期文學發展的新因素,產生了“能”和“狂言”兩種戲劇形式。“能”是以舞蹈為中心的假麵劇,一般取材於古典文學作品,文體華麗,注重技巧。“狂言”是小型諷刺喜劇,以反映現實社會生活為主,滑稽幽默,內容上常常諷刺上層人物。

江戶時期(1603—1867),這一時期城市經濟迅速發展,市民文化漸次取代了武士文化。占據詩壇中心地位的是俳句。鬆尾芭蕉(1644—1694)在繼承前人傳統的基礎上創造了幽雅、奇妙、清閑的俳句風格——“蕉風”。其後,有名的詩人是與謝蕪村(1716—1783)和小林一茶(1763—1827),前者的俳句富有浪漫情調和唯美色彩,後者的俳句則以自由使用俗語和生活氣息濃厚為特色。

近鬆門左衛門(1653—1724)的作品標誌著當時戲劇創作的最高水平。他寫過100多部淨琉璃(由說唱藝術發展而來的木偶戲)和歌舞伎(由舞蹈演變而來的歌舞劇)劇本。他的《曾根崎情死》(1703)、《天網島情死》(1720)、《國姓爺會戰》(1715)等劇目,有的反映社會底層人物的生活,有的描繪青年男子至死不渝的愛情,有的揭露統治者的不義,有的則借助異國題材表現武士道德和尚武精神。

這一時期,小說方麵出現了井原西鶴(1642—1693)和式亭三馬(1776—1822)等著名作家。前者創造了一種反映市民生活情趣的通俗小說“浮世草子”,如《好色一代男》(1682)、《處事費心機》(1688)等,這些作品反對封建禮法,表現市民生活,具有世俗性和幽默性的特點;後者著有多種反映小市民生活的滑稽小說,其代表作是《浮世澡堂》(約1810)。

二、中古朝鮮文學

中古朝鮮文學的發展以1444年朝鮮文字的創製完成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前期作品大都借助漢字寫成,主要體裁是漢文詩和民間歌謠。後期出現了朝鮮國語詩歌“時調”和“歌辭”,如樸仁老(1561—1642)的《太平辭》(1598)、《船中歎》(1605)。小說創作也漸趨繁榮,如樸趾源(1737—1805)的《兩班傳》(1900)、《虎叱》(1900)和無名氏的《春香傳》(18世紀整理成書)等。

中篇小說《春香傳》是中古朝鮮文學的代表性作品。它通過描寫春香和李夢龍之間坎坷曲折的戀愛經曆,頌揚了青年男女的純真愛情和大膽反抗封建壓迫的鬥爭精神,並深刻暴露了貴族官僚驕奢淫逸、平民百姓怨聲載道的社會現實。

三、中古越南文學

中古越南文學與中國文學密切相關。10世紀之前,越南藩屬於中國,無本民族文學可言。後以漢字為基礎創製了國音文字,才陸續出現民族文學作品。阮攸(1765—1820)的長詩《金雲翹傳》(1820)根據中國清代同名小說改寫,描寫名門閨秀翠翹兩入青樓、一生含垢的苦難生涯,形象反映出當時婦女的悲慘命運。這部長詩體現了越南古典文學的最高水平。

四、中古印度文學

中古印度文學是在古代印度文學基礎上的繼續發展。這一時期發生了民間口傳文學與文人創作文學的分野,文學也從宗教性的信仰文化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藝術門類,文體主要有民間文學、詩歌、梵劇以及古典小說等形式,反映城市生活和市民理想是文人創作的主要內容。

中古印度文學的代表性作品主要有:

《往世書》是古代曆史傳說、神話故事的彙編,還包括詩律和修辭學等方麵的知識,采用詩文相間形式以對話體寫成,被奉為宗教聖典。《往世書》現存18部,其中最重要的有《毗濕奴往世書》、《濕婆往世書》、《薄伽梵往世書》等。

《五卷書》(公元前1世紀)是並不憑借宗教傳播而得以流行的民間寓言故事作品。書中描寫婆羅門知識分子編寫了一部教喻性的寓言作品教化弱智的王子們,使王子們通曉了修身處世、治國安邦的學問。該書由於分為五卷,故取名為《五卷書》。《五卷書》故事以動物反襯人際關係,強調待人處事要謹慎小心,認為團結對敵才能以弱勝強,讚美英勇,蔑視懦弱,把智慧和世故奉為美德。在形式上,《五卷書》運用散韻文體和大故事套小故事的結構方式,環環相套,鑲嵌穿插,渾然一體。這種布局模式極大地影響了其他地區和民族的民間故事,後世模仿承襲者也屢見不鮮。

中古印度的詩歌可以分為敘事詩和抒情詩兩大類。敘事詩一般取材於兩大史詩、古代神話與曆史傳說,典範之作是迦梨陀娑的《羅怙世係》、《鳩摩羅出世》以及馬鳴的敘事長詩《佛所行讚》和《美難陀傳》;抒情詩起源於吠陀詩歌和大史詩中的抒情詩,在內容上以豔情詩為多,伐致嗬利的《三百詠》、阿摩盧的《百詠》等影響較大。中古印度最偉大的詩人是迦梨陀娑。

古典梵劇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後就產生了比較成熟的古典劇本和戲劇理論著作。創作於公元2世紀至3世紀的“跋娑十三劇”標誌著梵劇的成熟。在梵劇中,有一種市井民眾劇,其代表作是相傳為首陀邏迦所作的《小泥車》(約2世紀—3世紀)。該劇從城市平民的角度表現市井生活,正麵描寫和讚美了“犯上作亂”的人民起義,揭露了封建王權的昏庸腐敗和王親國戚的凶狠貪婪,對出身低賤的妓女和貧窮商人則當作正麵主人公加以塑造,表現了愛憎分明的政治傾向。迦梨陀娑的一係列優秀劇作把古典梵劇的發展推到最高潮。

古典小說是公元六七世紀以後產生並發展起來的,屬於城市市民文化的產物。7世紀時檀丁的長篇小說《十王子傳》以主人公的遊曆見聞為故事線索,描寫十位王族青年各自的流浪奇遇,被認為是印度的市井生活大觀。

公元11世紀以後,各種方言文學勃然興起,其中成就突出的有印地語文學、烏爾都語文學和孟加拉語文學。這一時期較為引人注目的作品是格比爾達斯(約1398—1494)的格言詩和杜勒西達斯(1532—1623)的長篇敘事詩《羅摩功行錄》。

五、中古波斯文學

中古波斯文學指產生於5世紀到18世紀的波斯文學,其中以10世紀至15世紀成就最高。波斯素以“詩國”著稱,詩歌是中古波斯文學的主要形式。

中古波斯詩壇上曾湧現出燦若群星的詩人群,如魯達基(850—941)、菲爾多西、歐瑪爾·海亞姆(1048—1122)、內紮米、莫拉維(1207—1273)、薩迪、哈菲茲等,其中菲爾多西、內紮米、薩迪和哈菲茲在波斯文學史上地位甚為重要。

菲爾多西(940—1020)的最大功績是創作了波斯文學史上的劃時代巨著《列王紀》(975—1015)。《列王紀》長達10萬聯(每聯兩行),從遠古神話傳說開始,一直寫到薩珊王朝(224—651)的末代國王4 000多年間的故事,其中有大量神話和民間傳說。詩中最動人的故事是鐵匠卡維率眾揭竿而起、推翻異族暴君統治的故事和勇士魯斯塔姆英雄的一生。

內紮米(1141—1209)的主要作品《五卷詩》(1173—1200)由《秘密寶庫》、《霍斯陸與西琳》、《蕾麗與馬季農》、《七美人》和《亞曆山大故事》幾部分組成。他將詩筆轉向現實,重在描繪人間的悲歡離合,揭示封建製度下青年男女的不幸命運。

中古波斯另一位享有世界聲譽的大詩人是哈菲茲(1320—1389)。歌德曾把他比作一艘巨船,把自己比作一葉小舟。哈菲茲的抒情詩作品大多收在他的《歌曲集》中,這部詩集在1791年第一次出版。他的詩歌大多與飲酒和愛情有關,往往表現出對偽善、腐敗的批判和對光明、自由的追求。

在波斯詩壇上,薩迪及其道德訓誡作品《薔薇園》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

六、中古阿拉伯文學

中古阿拉伯文學指產生於公元5世紀末至7世紀初的阿拉伯半島人民的文學和7世紀至13世紀中葉的阿拉伯帝國的文學。

阿拉伯早期詩歌的形式主要是“懸詩”。前伊斯蘭教時期,阿拉伯各地的詩人每年要到麥加附近舉行一次賽詩會,優勝之作用金水描在細麻布上,懸掛在“克爾白”天房的帷幕上,故名“懸詩”。“懸詩”的主題多是頌揚部族和部落的英雄人物,讚美遊牧民族的善良和生活風尚。

隨著阿拉伯帝國的形成,阿拉伯文學迅速發展。詩歌領域產生了具有強烈時代特色的“征伐詩”,諷刺詩和愛情詩的數量也非常多。在散文方麵,則出現了伊斯蘭教經典《古蘭經》。

《古蘭經》是伊斯蘭教的聖典,也是阿拉伯文學史上的散文巨著。“古蘭”係阿拉伯語“誦讀”的音譯。《古蘭經》是穆罕默德在傳教過程中托名“安拉的啟示”陸續頒布的經文,由其門徒整理編訂成冊。它在闡說教義教理時插入了各種傳說、故事、寓言、諺語、見聞等。《古蘭經》成功地運用了“天啟式”的文學體裁,全書具有嚴謹宏偉的風格。

阿拔斯時期(750—1258),阿拉伯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融合滲透,阿拉伯文學發展迅速,散文故事的成就最為顯著,產生了伊本·穆格發的寓言故事集《卡裏來和笛木乃》、阿慕爾·賈西茲(775—868)的寓言故事《動物書》、馳名世界的大型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夜》等一係列文學名著。詩歌方麵,則出現了努瓦斯(762—813)、穆太奈比(915—965)等較重要的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