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待從地麵開花,另來一種完整(1 / 3)

你是河流

我是條船,一片小白帆

我是個行旅者的時候,

你,田野,山林,峰巒……

1955年,林徽因住進了同仁醫院,生命即將行至盡頭,而梁思成也住在這家醫院裏,與林徽因病房相鄰。

3月31日深夜,林徽因突然用微弱的聲音對護士說,她要見一見梁思成。護士回答:夜深了,有話明天再談吧。然而,林徽因已經沒有力氣再等待了,第二天黎明到來之前,林徽因悄悄地離開了人間。她最後的那幾句話,竟沒有機會說出。

梁再冰接到媽媽病危通知,趕到醫院時,林徽因已經昏迷不醒。她急著讓護士把父親攙扶過來,梁思成坐在林徽因床前拉著她的手放聲痛哭。梁再冰說:“我一生從沒有見過爹爹流淚,此時見到他一邊哭一邊喃喃不斷地說:‘受罪啊,徽,受罪呀,你真受罪呀!’”我此時覺得他們的關係是如此緊密。在他們生離死別的此刻,任何‘外人’(哪怕是我)也不能打擾他們的訣別。”

金嶽霖聽聞噩耗,在辦公室裏,他留下了自己的學生周禮全。金嶽霖先是沉默,後來突然說:“林徽因走了!”一邊說,一邊嚎啕大哭。周禮全回憶說:“他兩隻胳臂靠在辦公桌上,頭埋在胳臂中。他哭得那麼沉痛,那麼悲哀,也那麼天真。我靜靜地站在他身旁,不知說什麼好。幾分鍾後,他慢慢地停止哭泣。……擦幹眼淚,靜靜地坐在椅子上,目光呆滯,一言不發。我又陪他默默地陪他坐了一陣,才伴送他回燕東園”。

梁思成親自為她設計了墓碑,墓前是她生前為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的一塊漢白玉花圈刻樣。金嶽霖為她組成治喪委員會,悉心料理後事。她的墓誌銘上寫著:這裏長眠著林徽因,她是建築師、詩人和母親。而她的墓碑上書寫的“建築師林徽因之墓”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粗暴地破壞,從此成為了無名之墓。後來,梁再冰要通過那方漢白玉花圈才能在八寶山公墓裏找到長眠在此的林徽因。

在那個時代暴風驟雨即將來臨之前,很多人,都慶幸林徽因走得如此早,女兒梁再冰說“此時離去也許還是她的福分。”

林徽因死後7年,梁思成娶了兩個人的學生林洙,後來梁思成在文革中含冤去世。兒子梁從誡說:“新中國成立後,母親隻生活了短短六年時間,但她的思想感情確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是因為,當時的新政權曾以自己的精神和事業,強烈地吸引了她,教育了她。以她那樣的出身和經曆,那樣的生活和思想方式,而能在短短幾年裏就如此無保留地把自己的全部信任、智慧和精力都奉獻給了這新的國家、新的社會,甘願為之鞠躬盡瘁,又是那樣懇切地決心改造自已舊的世界觀,這確是一件發人深省的事。許多人曾對我說過:你母親幸虧去世得早,如果她再多活兩年,“反右”那一關她肯定躲不過去。是的,早逝竟成了她的一種幸福。對於她這樣一個曆來處世真誠不欺,執著於自己信念的人,如果也要去體驗一下父親在後來的十幾年中所經曆過的一切,那將會是一種什麼局麵,我簡直不敢想像。文革期間,父親是在極度的痛苦和困惑中,頂著全國典型“反動學術權威”的大帽子死去的。我隻能感謝命運的仁慈,沒有讓那樣的侮辱和蹂躪也落到我親愛的母親身上!?”

這位深愛著林徽因的丈夫,在林徽因病重之時,為她洗手做羹湯,在工作之餘學會了蒸饅頭、煮飯、做菜、醃菜和用桔皮做果醬。後來林徽因做了腎切除手術、肺部結核也已到了晚期時,梁思成每天定時為她注射各種藥液。為了讓林徽因坐得舒服一些,梁思成給她放了各種各樣的靠墊和墊圈。冬天到了,梁思成每天給林徽因燒暖氣,要往大爐子裏添煤,要倒爐渣,還要掌握好溫度,如此精細的粗活,梁思成不敢把交給別人去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