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前誰剝啄,縣吏征租聲。
一身入縣庭,日夜窮笞搒。
人孰不憚死,自計無由生。
還家欲具說,恐傷父母情。
老人倘得食,妻子鴻毛輕。
這裏描寫的是農村常見的一出悲劇。淳樸的農民雖奮力耕作,把一切能夠利用的土地都利用上了。耕牛的脖頸累的都潰爛,甚至骨頭都露出來了,還要不停地耕作,不停地遭到鞭笞。牛後麵的人也跟牛馬一樣,披星戴月地疲於奔奔命。他們這樣竭盡全力地勞動,到底為了什麼?其實要求並不高,隻要能安安穩穩地過“太平”日子就心滿意足了。
然而,這個低微的要求,在酷吏統治下也是達不到的。農民從田裏回來,還未及休息,縣吏就敲門逼租來了。由於連年災禍,收成不好,交不上租捐,縣吏不由分說,立即動手捉人,把農民捉到縣衙去了。經審訊、鞭打,人已氣息奄奄,最後終於放回來,麵對家人痛惜的詢問,這位當家人欲言又止,“恐傷父母情”,隻好忍痛咽淚,默默承受苦痛。今後的日子該怎麼過呀?詩人意在言外,實際上,父母妻兒都在挨餓等死。
陸遊用極為沉痛的調子控訴了統治階級的橫征暴斂,揭露了農民在殘酷的剝削壓迫下的苦難遭遇,表現了對南宋統治者強烈的憎惡和對農民深摯的同情。
隨著詩人對農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與了解,他已敏銳地意識到,官吏、地主和豪紳的剝削與壓迫,才是造成農民在死亡線上苦苦掙紮的根本原因:
魚陂車水人竭作,麥壟翻泥牛盡力。
碓舂玉粒恰輸租。籃挈黃雞還作貸。
歸來糠粞常不厭,經歲辛勤亦何得。
雖然君恩未可忘,為農力耕自其職。
——《記老農語》
這是一位老農向詩人的哭訴:收獲的糧食全都交租稅了,就連黃雞也拿去抵債了。一年到頭的辛勤勞動,什麼也得不到,隻能靠吃糠咽菜度日了。皇上的“大恩”不可忘啊!
北陌東阡有故墟,辛勤見汝昔營居。
豪吞暗蝕皆逃去,窺戶無人草滿廬。
——《太息》
在地主豪紳盤剝壓迫之下,農民實在活不下去了,隻好留下那長滿荒草的舊房子,逃往他鄉去了。
亦勿謀高資,貪吏不汝憐。
有負固吹毛,無罪亦株連。
——《聞吳中米價甚貴二十韻》縣吏亭長如餓狼,婦女怖死兒童僵。
——《秋獲歌》
這是一幅多麼陰森恐怖,令人不寒而栗的場麵!農民晝夜辛勤勞作,可盼望過太平日子的起碼生存條件也無法實現。終日裏被逼租討債,日夜被嚴刑拷打,沒有辦法再活下去了。這是農民的血淚控訴。同時放翁老人也看到了在這種殘酷剝削下,貧富差距越來越懸殊。農民們饑寒交迫無以為生,而官吏地主卻是日益豪富:
富豪役千奴,貧老無寸帛。
——《歲暮感懷》
這該是多麼生動鮮明的對比啊!
齊民困衣食,如疲馬思秣。
我欲達其情,疏遠畏強聒。
有司或苛取,兼並亦豪奪。
正如橫江網,一舉孰能脫……
——《書歎》
這個橫江大網的比喻,深刻地揭露了統治集團對人民的掠奪和搜刮,反映了詩人對農民悲慘命運的同情和對剝削階級的憎恨。
這些源於生活、忠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的詩章,表明了詩人堅定地永遠站在農民這一邊,具有鮮明的思想性和人民性。字字行行都閃耀著愛國主義思想的光輝。
兩眼欲讀天下書力雖不迨誌有餘
讀書,是陸遊生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他晚年須臾不可或缺的生活內容。詩人在57歲時寫的《書巢記》一文,開頭就說:“陸子既老且病,猶不置讀書,名其室曰書巢。”繼而詩人在回答友人提問時說:“吾室之內,或棲於櫝,或陳於前,或枕籍於床,俯抑四顧,無非書者。”最後,詩人生動地描述了他晚年勤奮讀書的情狀:放翁老人終日埋頭書海,不僅“賓客不至,妻子不覿”,甚至連“風雨雷電之變”也充耳不聞,視而不見。以至於“間有意欲起而亂書圍之,如積槁枝,或至不得行。”於是詩人把這間書室取名“書巢”。從這裏開始,我們闖進了他的讀書世界,了解了他的讀書生活。
當我們閱讀《劍南詩稿》這部編年詩後,對放翁老人的晚年讀書生活就有了更多的認識。陸遊在65歲時,最後一次被南宋統治集團“放逐”、“罷斥”,滿懷憂國憂民之情,回歸山陰故居後的20年,其讀書之誌彌堅,讀書之情彌篤,並寫下了大量的讀書詩篇,闡述他讀書的目的、內容、方法,以及讀書之樂等。
陸遊的晚年,大半是在“如聽簫韶奏九重”的讀書聲中度過的:
老愧人扶拜,貧無食足謀。
退居消日月,大半付莊周。
——《書室獨夜》
掩關小坐動經旬,蠹簡如山伴此身。
百億須彌藏粒芥,大千經卷寓微塵。
——《居室甚隘而藏書頗富率終日不出戶》
一生守斷簡,微火寒自照。
區區心所樂,那顧世間笑。
——《燈下讀書戲作》
老翁老去尚何言,除卻翻書即灌園。
——《種蔬》
平生愛山水,遊陟老不厭。
此外惟讀書,垂死尚關念。
——《思歸示子聿》
兩目眵昏八十餘,爾來觸事覺空疏。
何由四目如倉頡,讀盡當年倚相書。
——《目昏有感》
兩眼欲讀天下書,力量不迨誌有餘。
千載欲追聖人徒,慷慨自信寧免愚。
——《讀書》
陸遊讀書,已達到不死不休之境界,常感歎老之將至,更該抓緊時間苦讀。
七十未捐書,正恐死乃息。
起挑窗下燈,度此風雨夕。
——《四月十三日夜四更起讀書》
雖歎吾何適,猶尊昔所聞。
從今倘未死,一日亦當勤。
——《寒夜讀書》
白發蕭蕭年八十,依然父子短檠燈。
——《冬夜讀書》
直到放翁老人在病逝前的三、四個月,還寫下了《讀華佗傳》、《夜讀劉伯倫傳戲作》、《秋文書事》等多首讀書詩,述說他讀後的感懷。可見,陸遊讀書已到了不死不休的境界。
詩人晚年生活困苦清貧,甚至有時斷炊。即便如此,他也能饑中求樂,依然苦讀不輟。
讀書萬卷不謀食,脫粟在旁書在前。
要識從來會心處,曲肱飲水亦欣然。
——《冬夜讀書示子聿》
欲與梅為友,常憂不稱渠。
從今斷火食,飲水讀仙書。
——《梅花》
但令吾道常無墜,飲水何妨枕曲肱。
——《秋夜讀書有感》
糴米歸遲午未炊,家人竊閔乃翁饑。
不知弄筆東窗下,正和淵明乞食詩。
——《貧甚戲作絕句》
老人世間百念衰,惟好古書心未移。
斷碑殘刻亦在櫝,時時取玩忘朝饑。
——《讀書至夜分感歎有賦》
乞得不貲身,林間號老民。
兒因作詩瘦,家為買書貪。
——《老民》
在陸遊的詩作中,闡述了他對讀書的認識,讀書的意義與目的、內容與方法、應有的態度以及他對子孫的要求與期望等等。
他特別強調應該多讀書,珍惜時間:
少年雖讀書,每恨性疏懶。
中年頗自勵,已歎歲月短。
學不到聖賢,此意終未滿。
甑空不憂饑,衣垢不思浣。
——《掩卷有感》
放翁晨興坐龜堂,古銅匝燒海南香。
人生忽如瓦上霜,勿恃強健輕年光。
——《讀老子》
馬能龍作友,蚋乃甕為天。
我老空追悔,兒無棄壯年。
——《六經示兒子》
孤燈對細字,堅坐常夜半。
吾兒幸能繼,書亦未殘斷。
——《秋夜讀書》
蕭條白發臥蓬廬,虛讀人間萬卷書。
遇事方知聞道晚,抱疾方知養生疏。
——《疾少愈偶作》
吾已鬢眉白,汝方衿佩青。
良時不可失,若語直須聽。
——《示元敏》
陸放翁在要求兒孫認真刻苦讀書的同時,特別提出了要重點精讀書那些載有聖賢之作的“經書”和史書:
古人已死書獨存,吾曹賴書見古人。
後之視今猶視古,吾書未泯要有取。
賈生痛哭漢文化,至今讀之有餘悲。
魏征嘻笑封德彝,生亦豈責絳灌知。
——《讀書》
六經聖所傳,百代尊元龜。
諄諄布方冊,一字不汝欺。
——《六經》
秦漢區區了目前,周家風化遂無傳。
君看八百年基業,盡在東山七月篇。
——《雜興》
病中看周易,醉後讀離騷。
不解書驢券,安能問馬曹。
——《自詒》
他強調要讀聖賢的書,要有所得。但詩人更強調的是不讀死書,要學會結合,把讀書和實踐統一起來。他認為: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與子聿讀經因書小詩示之》
為什麼呢?因為他認識到,“行”是對已知已能進行實踐運用的過程,是學習過程的最高階段,是學習的目的。所以,他指出:“努力晨昏事,躬行味始長”,這是要求必須把“行”貫穿於學習的始終。可見,躬行在學習過程中最為重要。多少年來,人們把放翁老人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當作名言警句傳頌不絕。
放翁老人為什麼那麼閉門苦讀、父子共讀呢?詩中是這樣回答的:
苦學勿為幹祿計,官途雖樂不如歸。
——《雨中示子聿》
果能稱善人,便可老鄉裏。
勿言五鼎善,肉食我可鄙。
——《示兒》
利名畫斷莫掛口,子孫世作稽山農。
——《稽山農》
吾兒姑力穡,莫羨笏滿床。
——《思歸示兒輩》
為貧出仕退為農,二百年來世世同。
富貴苟求終近禍,汝曹切勿墜家風。
——《示子孫》
麥少美群兒,蠶饑小婦忙。
深知遊宦惡,窮死勿離鄉。
——《山家暮春》
回視少年真隔世,但餘一念在元元。
——《屬疾》
多病從來慣,虛名不足論。
自憐餘一念,猶欲濟元元。
——《老歎》
讀書不是為了追求蟒袍玉帶和功名利祿,而是為解救黎民百姓,為國為民做出一番事業。
陸遊五十三歲在成都時,寫了二首《讀書》詩,其中的第二首,詩人更具體地提出了他讀書的目的:
歸來寧無五畝園,讀書本意在元元。
燈前目力雖非昔,猶豫蠅頭兩萬言。
——《讀書》
正是因為這個目的,他才不顧各種困難,勤奮讀書,擺脫了“黃金印”的誘惑,達到了“讀書本意在元元”這樣的思想高度,從而成為一位為後人敬仰的偉大愛國詩人。
陸遊認為,人是學以致知的。他從長期的治學實踐中,已經深切地認識到,人類在漫長的社會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知識經驗,把這些知識一代代地傳遞下去,並使其不斷地豐富和發展,是人類世代得以生存和延續,社會得以發展的重要前提條件。而這些知識經驗的傳遞和發展,不是靠人的天賦遺傳,而是靠書本、靠人的學習。學習是人掌握知識技能的唯一手段。
因此,陸遊在讀書詩中,不厭其煩地闡述讀書尤為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代代不息地永遠傳承下去。
我欲哭窮途,所懼世俗驚。
出門複入門,掩淚且吞聲。
唐虞邈難繼,周孔不複生。
承學百世下,我輩責豈輕。
揚墨斥已殫,釋老猶縱橫。
拔本塞其源,力盡誌未平。
吾道如曒日,薄食終必明。
一木雖獨立,可支大廈傾。
夷風方變夏,孰能作長城。
卓哉易簀公,垂死猶力行。
——《書感》
貧賤終生誌不移,閉關涵泳賴書詩。
唐虞未遠如親見,周孔猶存豈我欺。
力學正須忘寢食,少年誤計事文詞。
爾來朋友皆雲散,考質從誰盡所疑。
——《後書感》
讀書乃一癖,我已不自知。
坐書窮至老,更欲傳吾兒。
吾兒複當傳,百世以為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