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看北山公,太行尚可移。
——《村舍雜書》
堅坐忘昏旦,殘年迫耄期。
尚餘書滿屋,手校付吾兒。
——《忍窮》
孤燈對細字,堅坐常夜半。
吾兒幸能繼,書亦未殘斷。
——《秋夜讀書》
通經本訓詁,講字極聲形。
未盡寸心苦,已銷雙鬢青。
懼如臨戰陣,敬若在朝廷。
此是吾家事,兒曹要細聽。
——《讀經示兒子》
讀書是一種精神生活,讀書固然是人們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但是在某種特定的環境和條件下,也會成為人們自娛自樂、休閑生活的一種方式。像陸遊這樣的大詩人亦是如此。他詩中的乃翁誦詩舍東偏,吾兒相和山之巔。
——《誦書示子聿》
夢回聞汝讀書聲,如聽簫韶奏九成。
——《睡覺聞兒子讀書》
父子更兼師友分,夜深常共短檠燈。
——《示子聿》
經中固多趣,我老未能忘。
似獲連城璧,如傾九醞觴。
——《與子聿讀經因書小詩示之》
以及“讀書以自娛”、“開篇萬事皆休”等等,不是追求心理上的平穩精神生活的慰藉,滿足那種“父子更兼師友分”、“父子蓬窗共一燈”的家庭文化氛圍和天倫之樂。
從放翁老人晚年的讀書詩中,我們不僅看到了這位愛國詩人,在晚年仍刻苦讀書的勤奮精神,同時,也使我們看到一個愛國老人是以什麼目的、什麼態度來讀書的。他的這種為國為民的讀書精神,對今天的老人們來說,仍是有著積極意義的。
陸遊不僅因為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而聞名於世,還以高產和高壽著稱於是中國文學史。所謂高產,是指他傳世之詩作就有9000餘首;所謂高壽,是指他享年85歲,均堪稱是中國文學史上之最。陸遊之所以能創作出萬首詩篇,固然與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有直接關係,但前提是他的高壽。陸遊詩作的十之六七是他在65歲之後的二十年間創作的。其中的二千五百首詩是在他八十歲之後的五年間寫出來的。這就是說,若不是高壽,他也就沒有那麼多首詩問世。也就很難說還有那首千古傳誦不衰,至今還震撼我們心靈的《示兒》(“死去原知萬事空”)詩了。
陸遊的養生之道
陸遊在晚年是很講究養生之道的。我們在閱讀他的晚年詩作時,不僅可以了解放翁老人晚年的生活情況,還可以了解他對養生之道的認識與實踐。
陸遊的這些詩篇中,絲毫也聞不到封建文人常見的那種惆悵消沉、愁苦傷感的氣息,而是看到一個胸襟豁達開朗、積極向上,不知老之將至的形象躍然紙上。陸遊在47歲時寫的《木蘭花》一詞中,就曾明確地表明了自己的生死觀。他說:“今朝大家一歲添,不是人間偏我老”。在他看來,人的生老病死,不是某個人獨有的生理現象,而是人類共同的必由之路,不應該也不值得憂傷哀歎。在晚年詩章中,他不但未改變人生態度,反而更加超脫更加深刻地闡釋了這一思想。
他在《齒發歌》中,對唐代大詩人“樂天悲脫發,退之歎落齒”頗不以為然。他不無調侃地說:“發脫防危冠,齒落廢大嚼”。頭發稀少了帽子戴得更穩當,掉幾顆牙齒可以克服大吃大嚼的習慣。在詩的結句,提出了“何不望長空,兩曜無停時”的精辟論斷(注:古人將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謂之七曜)。人不要為“脫發、落齒”而悲歎,更不應為進入老年而愁苦。那春夏秋冬的循環變化,白晝和黑夜的往複更替,無一不是日、月兩曜不停運動的自然現象。人從出生到老年直至死亡的過程,同“兩曜無停時”是一個道理,沒什麼大驚小怪的。放翁老人在另一首《衰甚書感》詩中說:
發殘不勝冠,齒墜欲廢嚼。
譬如亭皋木,秋至葉自落。
豈惟形骸變,意氣已非昨。
……
人之生實難,壽終固為樂。
……
既然秋葉自落、人的老邁都是事物發展過程中,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自然規律,人本來就應以壽終為樂啊!這樣的一些認識,正是他能夠笑對晚年人生的思想基礎。
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
——(《食粥》)
長生固非道,得道自長生。
——(《山家》)
千歲當自有,不必師廣成。(廣成子者,上古之仙人也,嚐為軒轅黃帝之師。)
——(《養生》)
天道何時定,人生固有涯。
——(《縱筆》)
此生吾自到,造物恐無權。
——(《有叟》)
幻境終何在,金丹本自成。
——(《縱筆》)
在這些詩句中,作者指出了人的生老病死並非天定的正確思想,闡明了自己的生死觀又提出了人們實現延年益壽的願望,不能指望神靈、金丹、幻境等子虛烏有的東西,隻能靠自己。長生不老是不符合客觀規律的,但隻要人們能主動掌握和動用這一規律,自然就可以強身健體,益壽延年了。
“長生固非道,得道自長生。”這裏所說的“道”是什麼意思呢?對此,放翁老人在晚年詩作中,作了詳盡的詮釋。
養生熟為本,元氣不可虧。
秋毫失固守,金丹已奚為。
——《雜感》之五
不從酒色來,病至無根株。
但使元氣在,雖劇行當蘇。
——《病中作》
但能明物性,不必學玄門。
盡力扶元氣,精思去病根。
——《日用》
防老如待敵,愛氣如守關。
——《修居室賦詩自警》
“元氣”,中醫學名詞,亦稱“原氣”,指人體維持組織器官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質與活動能力。詩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和告誡老人們,長壽之道理,不在於靈丹妙藥,更不必求神拜佛,而是要以培固元氣為本。意即節製房事,切忌貪戀枕席之情趣,這是長壽之本。若能如此,則病魔無由侵入。即使偶染小疾,也能很快康複。
情欲雖害人,要是自惑溺。
——《書警》
高談忘力守,此疾最膏肓。
——《養氣》
縱欲過度對人體危害最大,這是盡人皆知的道理。如果隻是將這種認識在口頭上高談闊論,而自身卻意誌薄弱,定力不夠,仍然沉溺於酒色之中,這種人可以說是病入膏肓,無藥可醫了。
吾觀日用事,飲食真勍敵。
——《書警》
肉食養老人,古雖有是說。
修身以待終,何至陷饕餮。
晨烹山蔬美,午漱石泉潔。
豈役七尺軀,事此膚寸舌。
——《雜感》之三
羔豚昔所美,放斥如遠佞。
——《小疾自警》
君不見朱門玉食烹萬羊,不如農家小甑吳粳香。
——《農家歌》
苜蓿堆盤莫笑貧,家園瓜瓠漸輪囷。
但令爛熟如蒸鴨,不著鹽醋也自珍。
——《書懷》
食飲從來戒失時,衣裘亦複要隨宜,
老人最索調停處,正在春寒與半饑。
——《自詠》
大嚼徒為貪,劇飲豈足豪。
淡薄以養壽,亦非慕名高。
——《家居自戒》
從這些詩句中,可以看出放翁老人的生活習慣是少肉多菜,從不暴飲暴食,而且衣服也要隨著季節的變化而增添。
現代醫學也早已證明,肉食過多,會誘發多種心血管疾病。蔬菜中不僅含有多種老年所必需的礦物質和纖維,可以增添生理機能和活力。
放翁老人在飲食上,尤其偏愛豆粥。
我得宛丘平易法,隻將食粥致神仙。
——《食粥:張文潛有食粥說謂食粥可以延年予竊愛之》
更憑與語劉文叔,豆粥從來味始長。
——《舟中作》
唯有褐裘與豆飯,尚能相伴到頤期。
——《閑吟》
他根據多年的食粥經驗,在《齊中紀事》中記載了“烏豆粥”、“地黃粥”、“枸杞粥”的熬法和食法。並指出:“此養生最最急事也。”
放翁老人在晚年還非常注意小疾早醫。他說:
一氣不遽變,雨霽皆有符。
殆非一旦至,小疾為前驅。
人能謹察之,豈有倉猝虞。
哀哉不知此,雖悔良難圖。
——《雜感》之四
病患初萌芽,未有旦夕危。
每能自省察,百鬼安能窺?
一怠生百疾,速死乃自詒。
——《病中有述二首各五韻》
任何事物的發生發展都是有征兆的。人的死亡也不是突然而至的,是從小病開始的。對小病如不及時治療,一旦病情加重乃至死亡,則悔之已晚。陸遊這種防微杜漸的思想,是很科學的,更是今天的老年朋友應引以為戒的。
一帚常在傍,有暇即掃地。
既省課童奴,亦以平血氣。
按摩與導引,雖善亦多事。
不如掃地法,延年直差易。
——《冬日齋中即事》
晨幾手作墨,午窗身磑手茶。
豈惟要小勞,亦以禦百邪。
——《秋日遣懷》
這兩首詩均作於八十三歲高齡之後,是放翁老人積二十年勞動有益於身心健康的經驗總結。自退隱故居後的二十年來,他寫下了許多記錄他的勞動情況和抒發感受的詩篇。如:《治圃》、《灌園》、《鋤菜》、《種蔬》、《蔬圃絕句》、《雨中鋤藥》、《作籬》等等。由此可以看出他對勞動的重視與鍾愛。
放翁老人晚年詩作的題材十分廣泛。凡花鳥魚蟲、雞鳴犬吠、四時八節、風雨雷電、日月星辰、讀書自娛、酒酣高歌,乃至泛舟垂釣於鏡湖水濱,訪法雲古刹與山僧夜話;登高覽勝,徜徉於山水之間;至東西鄰村,與農夫共話桑麻等等,無不剪裁入詩。在這些詩中,陸放翁以自己為抒情主人公,記言行,錄實況,抒情狀物,塑造了一位熱愛生活,崇尚自然,追求光明,積極向上的老人形象。真實、深刻地揭示了老詩人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正是通過這些陶冶情操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得老人深深感受到:
壯心未與身俱老,死去猶能做鬼雄。
——《書憤》
行年過八十,形悴神則旺。
——《讀王摩詰詩話》
八十可憐心尚孩,看山看水不知回。
——《初歸雜詠》
垂老始知安樂法,紙鳶竹馬伴兒嬉。
——《村居書事》
老翁終日飽還嬉,常拾兒童竹馬騎。
——《老歎》
從這幾首詩中可以看出,老人的生理年齡雖然在逐漸衰老,而心理年齡仍然很年輕,保持著天真爛漫的童心。這也許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老有所樂”的效應吧!
人老了以後,唯有清醒地認識自己,以達觀、超脫、坦然的態度,直麵現實,直麵人生,直麵自己的晚年生活,才能找準自己的位置,進而實現自我、超越自我。放翁老人在晚年已逐漸感悟到:
固應死抱無窮恨,老病無由更請纓。
——《書巢冬夜待旦》
百年身已老,萬裏誌空存。
——《聞虜亂》
暗笑衰翁不解事,猶懷萬裏玉關情。
——《書歎》
從而以讀書、寫詩、著書作為晚年生活的主要內容。
正令選壯不為用,筆墨尚可輸微忠。
——《夜觀秦蜀地圖》
著書殊未成,即死目不瞑。
——《七月下旬得疾不能出戶者十有八日病起有賦》)
青史無名端可恥,著書留於後人看。
——《雨後》
唯有著書殊未厭,暮年鐵硯亦成凹。
——《自嘲》
囊中略有七千首,不負百年風月身。
——《初冬雜詠》
從今倘未死,一日亦當勤。
——《寒夜讀書》
從這幾首詩中,我們可以深刻感受到,放翁老人那種為國為民寫作的忘我精神。在晚年,他不僅創作了大量詩詞,而且還編輯、訂正了《渭南文集》、《老學庵筆記》和《南唐書》等三部著作,還寫了《閱古泉記》和《南園記》等文。經後人編輯,才留給我們《陸放翁全集》這部閃耀著偉大愛國主義精神的文化遺產。
如果說由於陸放翁的高壽,才能有他9000多首詩傳世,那麼,他晚年的創作熱情所體現出來的高尚情操和欲望,又是詩人晚年生活的精神支柱。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活的就是精氣神兒。“哀莫大於心死”,沒有了精神,就沒有了一切。在物質和精神這對矛盾中,物質當然是第一位的,但人精神的能動作用又是極其偉大的。或許這就是我們讀陸遊晚年有關長壽之道的詩篇,所受到的啟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