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陸遊的晚年生活——讀陸遊晚年詩作劄記(1 / 3)

陸遊(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愛國主義大詩人。(《宋史》有傳。主要著作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均收錄在北京中國書店1986年版《陸放翁全集》中)。

陸遊才思敏捷,胸懷大誌,為人骨鯁,不肯媚俗。以收複失地、統一祖國、力主抗戰、反對投降、同情人民疾苦、揭露階級矛盾為主題的大量詩作,使他進入了偉大愛國主義詩人的行列,確立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周恩來總理曾說:“陸遊這種愛國主義精神,就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根,”“他的愛國主義精神,長留天地間,哺育著華夏子孫。”

陸遊因一心為國雪恥,抗敵禦侮,屢受南宋投降集團的壓製、打擊與迫害。

淳熙十六年十二月(1189年),時年陸遊64歲。因他在這一時期寫的愛國詩篇觸怒了當權的投降派,被諫議大夫何澹彈劾,以作詩“嘲詠風月罪”被落職罷官。從此,他離開了京城,返歸故裏。陸遊的晚年,除嘉泰二年至三年(1202-1203)一度到杭州參加修史外,其餘時間都是在故鄉農村度過的。

我們從《劍南詩稿》這部編年詩集中可以看到,陸遊在他65歲至病故的20年間共存詩6400多首,收入《劍南詩稿》卷二十一至卷八十五中。其中他84歲那年就寫下584首,可見詩人至老仍“才思敏捷,功力精勤”。在古代詩人中是十分突出的。由於客觀環境的改變,他詩歌創作的題材、風格和表現手法也相應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他晚年的作品力求簡淡樸質,運用白描手法,多為即興之作抒感之作。從前那些“求工見好之意亦盡消除”。在內容方麵,熱情謳歌農民的淳樸善良和吃苦耐勞的美德;揭露和鞭撻官僚地主、土豪劣紳對農民們的殘酷剝削、欺壓和淩辱。憂國憂民、樂觀向上的愛國主義精神,仍是這個時期陸詩的主旋律和本質特征。

歸來所願雜民編,乍脫朝衫喜欲顛

陸遊以無比喜悅的心情,從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回到山陰鏡湖三山故鄉之後,曾把自己的書房命名為“風月軒”。在一首詩題中寫到:“予十年間兩坐斥,罪雖擢發莫數,而詩為首,謂之‘嘲詠風月’。既還山,遂以‘風月’名小軒,且作絕句。”

又因當權者斥其“燕飲頹放”遂自號為“放翁”,以表示對誣陷者的抗議和反擊。

陸遊在他“身雜老農間”的農民生活中,逐漸地融入其中,跟淳樸的農民平等的身份親密往來,建立起誠摯的友誼,受到鄰裏的信任與尊重。

“野人知我出門稀,男輟耰女下機。

掘得茈菇炊正熟,一杯苦勸護寒歸。

——《擬古》

見詩人來了,農夫農婦都停止了勞動,熱烈歡迎,並從鍋裏拿出熱騰騰香噴噴的茈菇請他品嚐。而且還一再勸他喝酒取暖再走。此情此景,多麼熱烈,多麼生動感人。再如:

有時鄰裏苦召喚,茅簷掃地羅壺觴。

堆盤珍膾似河鯉,入鼎大臠勝胡羊。

——《村鄰會飲》

已幸懸車示子孫,正須祭火請比鄰。

歲時風俗相傳久,賓主歡娛一笑新。

雪鬢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滿不羞貧。

向君此夕茅簷底,何似原頭樂社神。

——《祭灶與鄰曲散福》

知心幸有鄰翁在,一笑相從草莽中。

——《貧甚戲作示鄰曲》

老農能共語,真率會人心。

——《雨後至近村》

交好貧尤篤,鄉情老更親。

——《與村鄰聚飲》

舊鄰故老睽離久,晚取開顏把一杯。

——《泛舟至近村》

此外尚有《窮老》、《述野人語》、《記老農語》、《鄰曲》、《村老留飲》等不下數百首之多,均為記述詩人與農民的交往之作。

這是放翁老人多年與農民交往中的總結,是其思想深處的感悟。詩人在政治上、仕途上備嚐坎坷與辛酸,人情冷暖自知,隻有在與農民的交往中,才真正享受到友誼的溫暖和精神上的慰藉。

放翁老人對農民提出的要求都是予以滿足:

書生習氣盡驅除,酒興詩情亦已無。

底怪今朝親筆硯,村鄉來請辟蝗符。

——《仲秋書事》

時已深秋,蝗蟲仍肆虐不止。盡管此時正值放翁老人詩興酒情全無,可還是親執筆硯,為村鄉鄰裏書寫驅避蝗災的符語,做到了有求必應。

……

行行適東村,父老可共語,

披衣出迎客,芋栗旋烹煮。

自言家近郊,生不識官府。

甚愛問孝書,請學公勿拒。

我亦為欣然,開卷發端緒。

講說雖淺近,於子或有補。

——《記東村父老言》

詩中記敘了詩人應東村父老的請求,欣然為其講解孝經的過程。作者感觸頗多,以二十句長詩來記述此事,足見放翁老人感懷之深。

客來深愧裏閭情,近為衰殘罷送迎。

旋置風爐煎顧渚,劇談猶得慰平生。

——《中秋書事》

此詩寫於八十四歲高齡的秋天,由於身體“衰殘”,而不能親自迎送鄰裏客人,放翁老人深感愧對裏閭之情,可見老人與村民那種情深意重的情感。

陸遊認識了農民的淳樸可愛,理解了農民的甘苦,在思想感情上與他們水乳交融,親密無間。大量詩篇均抒發了喜農民之所喜,憂農民之所憂的真情實感。請看:

南村北村春雨晴,東家西家地碓聲。

稻陂正滿綠針密,麥壟無際黃雲平。

前年穀與金同價,家家泣涕伐桑柘。

豈知還複有今年,酒肉如山賽春社。

吏不到門人晝眠,老稚安樂如登仙。

縣前歸來傳好語,黃紙續放身丁錢。

——《豐年行》

豐歲歡聲動四鄰,深秋景氣燦如金。

羊腔酒擔爭迎婦,鼉鼓龍船共賽神。

處處喜晴過甲子,家家築屋趁庚申。

老翁欲伴鄉閭醉,先辦長衫紫領巾。

——《豐歲》

白發三朝執戟郎,賜骸偶值歲豐穰。

村東已種千畦麥,舍北新添百本桑。

——《致仕後即事》

不雨珠,不雨玉,六月得雨真雨粟。

十年水旱食半菽,民伐桑柘賣黃犢。

去年小稔已食足,今年當得厭酒肉。

斯民醉飽定複哭,幾人不見今年熟。

——《喜雨歌》

今年端的是豐穰,十裏家家喜欲狂。

——《豐喜》

鄰翁相遇饒相笑,共喜豐年米價低。

——《草堂》

豐年多樂事,相勸且伸眉。

——《鄰曲》

春早得甘澍,村鄰喜欲狂。

天公終老手,處處出新秧。

——《春早得雨》

這些大量即興紀實詩篇,形象地描繪了農村的豐收景象,表達了農民欣喜若狂的精神麵貌,抒發了作者對農村生活的感悟與追求。尤其是:

城南倒社下湖忙,阿姥龍鍾七十強,

猶有塵埃嫁時鏡,東塗西抹不成妝。

——《阿姥》

詩人以輕鬆喜悅的心境,以幽默風趣的筆調,寥寥幾筆就勾畫出在豐收後的節日裏,一位70多歲的農婦,不顧可能遭致兒孫輩和鄰裏的取笑,竟對著“嫁時鏡”,“東塗西抹”地打扮起來。一個淳樸善良、熱愛生活的老年農村婦女的形象,躍然紙上,讀來既令人忍俊不禁,又十分親切感人。與詩人的“老翁欲伴鄉鄰醉,先辦長衫紫領巾”(《豐歲》)的豐收後行為,相映成趣,有異曲同工之妙。

還有一些記述放翁老人實際參加農業生產勞動的詩篇:如《種蔬》、《鋤菜》、《即仕後即事》、《開東園路北至山腳路旁隙地雜植花草》六首,《連日治園至山亭又作五字》四首、《作籬》等大量詩作,都表現了詩人以無比喜悅的心情,以輕鬆活潑、簡潔明快的筆調,描繪了勞動過程和場景,抒發了老人熱愛生活,積極樂觀的進取精神。

在日常生活中,放翁老人已與鄰裏建立起純真的友誼,已發展到遇有婚嫁等喜慶節日,都要互致賀意和薄禮了。

東鄰稻上場,勞之以一壺,

西鄰女受聘,賀之以一襦。

誠知物寡薄,且用交裏閭。

努力畢農功,租賦勿後輸。

——《晚秋農家》

豐收之年,他語重心長地告誡鄰裏,要節衣縮食,切忌鋪張浪費,不要忘了吃糠咽菜的荒年。

我勸鄰曲謹蓋藏,縮衣節食勤耕桑。

追思食不厭糟糠,勿使水旱憂堯湯。

——《秋獲歌》

鄰裏相處,難免有些不睦、紛爭、口角等不愉快之事發生。對此,陸遊寫了《諭鄰人》三首:

鄰曲有米當共舂,何至一旦不相容。

為善何嚐分士農,堯民皆當變時雍。

相攻本出忿與疑,能不終訟固已奇。

訟端可窒君試思,歲時鄰裏相諧嬉。

世通婚姻對門扉,禍福饑飽常相依。

忿爭得直義愈非,不如一醉懷牒歸。

還有一首五律:

老翁無所長,惟是更多事。

生世與人處,烏可傷至和。

秋毫不能忍,平地尋幹戈。

唾麵聽自幹,彼忿自消磨。

鄉鄰皆世舊,何自誓弗過。

……

——《聞裏中有鬥者作此示之》

凡此種種,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小過節、小摩擦和小矛盾。放翁老人總是熱情、耐心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予以勸慰和排解。在鄰裏間化解了諸如此類有傷和氣的一些小事。表現了老人對鄰裏的殷殷之情,今之謂善作思想工作之謂也。

陸遊一生讀書頗廣,除精通四書五經、諸子百家之外,也旁及本草醫書。對治療常見疾病的偏方、單方、草藥,也頗有研究,當他看到農民的困苦生活,且又缺醫少藥,無錢治病時,就決心為鄉鄰施藥治病。

逢人乞藥苗,鬱鬱遂滿園。

玉芝來天姥,黃精出雲門。

丹茁雨後吐,綠葉風中翻。

活人吾豈能,要有此意存。

——《村舍雜書》

放翁老人雖自知沒有起死回生之術,但卻抱有堅定的治病救人的信念與決心。他先是從栽種藥苗開始的。陸遊回鄉後的第三年,即1192年6、7月間,寫下了《藥圃》一詩,記錄了老人不辭辛勞地開荒治圃,引水灌園,栽種各種藥苗的情況。詩的結句是:“餘年有幾何,長镵真托汝。”老人自知來日無多,能親自治園之日就更少。因此將治理藥圃的農具付予兒孫輩,盼望藥圃能長盛不衰,為鄉裏造福。此類詩尚有多首,如:

麝香萱草移東郭,錦子葵花買上原。

兒喚乃翁間一看,欣然曳杖出籬門。

——《閑詠園中草木》

自家栽種的草藥數量與品種,終究是有限的,很難滿足鄰裏的需要。放翁老人就不時身背藥囊上山采藥:

放翁老矣欲何之,采藥名山更不移。

——《秋興》

得錢且買青芒履,采藥名山興未闌。

——《衰疾》

揮汗荷鋤治理園圃也好,涉水登山采藥也罷,都是為鄰裏鄉親治病救人。

春穀灌園蔬,日長閑有餘。

何妨忍揮汗,合藥施鄉裏。

——《日用》

僅從這幾首詩中,就可以具體了解放翁老人不辭辛苦,欣然為鄉鄰施藥治病的情況。老人懷著一顆赤子之心,甘願舍己為人的精神,實在令讀者敬佩。

1205年農曆十一月,已80高齡的陸遊寫了題為《山村徑行因施藥》七絕五首,其中有:

驢肩每帶藥囊行,村巷歡迎夾道迎。

共話向來曾活我,生兒多以陸為名。

耕庸蠶婦共欣然,得見先生定有年。

掃灑門庭拂床幾,瓦盆盛酒薦豚肩。

逆旅人家近野橋,偶秣蹇驢暫逍遙。

村翁不解讀本草,爭就先生辨藥苗。

讀罷這幾首詩,呈現在我們眼簾的是一幅多麼熱烈感人的場麵。放翁老人在施藥途中,偶然經過曾經來過的一個小山村。受到了老少村民熱烈的夾道歡迎和皆出酒食的盛情款待。這除了是對老人“共話向來曾話我”的感恩之意外,還包含著鄉情、友情以及老人的人格魅力等諸多情感因素在內。

由於陸遊身居農村,了解農民生活,深知農民疾苦,使他深刻地認識到當時社會的貧富對立。一方麵是豪紳的奢侈生活,一方麵是酷吏對農民的盤剝使之處於饑餓的境地。他以詩控訴南宋的當權者、地方的豪吏,更以詩替農民喊冤,為農民申訴。

1195年(慶元元年),陸遊71歲時,在山陰寫下了《農家歎》一詩。

有山皆種麥,有水皆種粳。

牛領瘡見骨,叱叱猶夜耕。

竭力事本業,所願樂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