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節所要論述的,是這本書最值得說的話題。說的是人們不安於現實,不安於現狀的本性。其實這個本性平凡的老實的人,庸庸碌碌的和缺乏知識與高尚理想和追求的人是不明顯的,在他們身上也潛伏著,但表現不那麼強烈。
除了太老實本分,刻板僵化,知識不多思想不開化的人之外,人都是不安分的。那些沉浸在享受中的人由於習慣了安適,也不會那麼不安分,那些知足、哀莫大於心死的人和不敢想不敢做的膽小鬼也不會不安分。
在一種枯燥無味的生活中,人們會強烈地有一種改變這種生活狀態的衝動。這在別人看來是不可思議不可理喻的,因為有了安適的好日子可過,可他卻突然不過了,換一種活法,也許很清苦,可他卻樂意了。而人們卻不認同,等他又生活得有模有樣了,人們會態度轉變,說這人不安分,但真有能力去這樣折騰,讓人們大跌眼鏡的是,這種日子過了不久他又不過了,又變換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而且會給他帶來更多的麻煩或災難,可他還是樂此不疲,不以為然。有些人,生活狀態就是這麼沒有定性,受不了枯燥乏味,無所事事和沒有追求,亦受不了缺乏精神寄托,也就是精神空虛。
尋找新鮮刺激,發現不一樣的世界和風俗,去各地旅遊和體驗別物它事的欲望相當強烈,獵奇心理,逆反心理,空虛心理幻化成一係列不安定與不穩定性的舉動,做出一些不可思議的事來。
人們對新鮮的東西是充滿好奇的,並且老想去探尋那些未知的東西和世界。有一種冒險的衝動,指引人們去發現新的知識和創造新的東西,從而更豐富和完善了這個世界的文明。這種舉動無疑是好的,而且應該永遠保持。
有的人的不安分往往出自現實生活的私有想法中,覷覦別人的東西和利益,甚至別人的老婆,吃著碗裏的想著鍋裏的,老是想比別人強,比別人過得好。這種不安分的結果很可能就是傷天害理、作奸犯科。
無傷於人的不安分能使人有所收獲,有傷於人的不安分則得不償失,終有一敗。
人太不安分守己往往會犯錯,而太保守本分則毫無出息。隻要是在無傷主義下的不安分,為社會做貢獻和有益的舉動,都是會被人們肯定或歡迎的。
安分守己的人隻有弱者和智殘,否則人人都是不安分,想要尋一條出路的。好人也不安分,壞人也不安分,就看他們做了什麼樣不安分的事。好事則為人稱道,壞事則遭人打擊。
不安分千萬別用錯地方,想錯對象,做錯事情,否則天理難容。
不安分是一種價值觀人生觀的體現,也是人們的一種理想和追求,以及求新求變求發展的一種意識與本能。
人類要是都安分守己,不思改變,不思進取,那麼早就完了。正是有了求好求新求完美求齊全求發展壯大求人生有意義的這些不安分,所以才有了人們今天的發展成就。
喜新厭舊,是人所共有的,這足以證明人的不安定性。老是追求新的拋棄舊的,老是想要什麼都有而又要讓別人什麼都沒有,老是想高人一籌,去對別人肆意踐踏,老是別出心裁想讓人注意,讓人羨慕,老是想成為別人稱頌的對象,而拋棄一切。這其中既有貪婪的欲念,又有虛榮的表現,既有現實的希望,又有超現實的思維跳越。總之這一切都是自私自利的想法,服務的都是自己情感心理的喜怒哀樂以及私性欲望的複雜艱深。
平靜生活中大的跳躍和轉變就叫不安分,而小的跳躍和突然出現的欲念和動作就叫人性的不穩定性。跳槽就是不安分的最好證明,有的人工作做得好好的卻總是想跳槽,有的人官當得好好的卻總是想經商,有的人夫妻生活和諧卻老是想搞外遇,等等這些不安分,要麼是人一生中最好的轉機,要麼也因此而徹底失敗。不過人總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運勢更替,好會變壞,壞會變好,人們的境遇一切隻憑運氣。所以不要說誰有能力誰是孬種,一切都還在朦朧中,未來誰也說不準會怎樣。但在公有製和諧美好社會,則人隻有一個結局,那就是自由(無傷主義範圍內的)、平等、友愛融洽、幸福、快樂、智慧和奉獻。人們不需要那些自私引起的不安分和精神心理以及情感欲望的不安定性。人們最要革除和擺脫的就是這些不安定性,因為它們會給公有製社會帶來不和諧和一些麻煩,因此人們必須擺脫它,隻要擁有一個為公有製經濟貢獻力量和才智的堅定信念就夠了。而那諸多的不安定隻是私性的產物,因此必須同私性一起革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