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六章(1 / 1)

談判很大程度上就是思維決定的,而思維受文化影響很大。文化涉及各個方麵,是被動的、潛意識的、無法抗拒的。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我們的國際貿易也做得越來越多、越來越廣,現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國際貿易國。在國際貿易中,最大的特點就是談判人員是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的不同的民族,接受了不同的教育和文化。所以,了解和學習各主要談判對手的文化和風格是至關重要的。

三國時期,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隻有一班文官,所帶領的五千軍隊,也有一半運糧草去了,隻剩2500名士兵在城裏。眾人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消息都大驚失色。諸葛亮登城樓觀望後,對眾人說:“大家不要驚慌,我略用計策,便可叫司馬懿退兵。”

於是,諸葛亮傳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士兵原地不動,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聲喧嘩的,立即斬首。又教士兵把四個城門打開,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諸葛亮自己披上鶴氅,戴上高高的綸巾,領著兩個小書童,帶上一把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後慢慢彈起琴來。

司馬懿的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了這種氣勢,都不敢輕易入城,便急忙返回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聽後,笑著說:“這怎麼可能呢?”於是便令三軍停下,自己飛馬前去觀看。離城不遠,他果然看見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彈琴。左麵一個書童,手捧寶劍;右麵也有一個書童,手裏拿著拂塵。城門裏外,20多個百姓模樣的人在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後,疑惑不已,便來到中軍,令後軍充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撤退。他的二子司馬昭說:“莫非是諸葛亮家中無兵,所以故意弄出這個樣子來?父親您為什麼要退兵呢?”司馬懿說:“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現在城門大開,裏麵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還是快快撤退吧!”於是各路兵馬都退了回去。

這個智謀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諸葛亮冒死做出假象,最後成功了。司馬懿說“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這就是思維習慣,他太相信孔明了。於是利用這一點,孔明故意布下司馬懿看來是不可能的險招,巧退魏兵。人都有思維定式,這是他們一生積累下來的經驗,也是他們的軟肋。隻要利用得當,就能出奇製勝。學習和研究不同的國家的文化是為了更好地了解他們的思維定式,也是為了更好地利用他們的思維定式。

中國統計局統計數據,中國2006年前貿易十大夥伴為歐盟、美國、日本、東盟、中國香港、韓國、中國台灣、澳大利亞、俄羅斯、印度。考慮到中國香港、中國台灣、韓國與我們文化差異不大,東盟主要生意夥伴大多是華人,澳大利亞與俄羅斯主要是官方的貿易,民間貿易較少。因此,本書僅著重介紹美國、日本、德國與法國(德、法是歐盟貿易大國),簡單介紹北歐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