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拜訪禁忌
(1)拜訪別人時需提前預約。拜訪別人,忌突然造訪。否則,受訪者會感到不愉快,甚至拒絕晤談。因為突如其來的拜訪可能會打亂受訪者的工作安排,給他造成了極大的不便。以前中國人由於受客觀條件的限製,常常沒有預約訪客的習慣。但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預約客人也變得愈來愈重要了。實際上,現在在中國大中城市的公務員界、商貿界、教育界、科技界等行業領域,預約訪客的做法也在實行,因為這樣做比較得體,對雙方都有好處。
(2)預約好的拜訪一般要準時,不可提前或遲到。一般說來,比預定的時間晚10分鍾到達是沒有問題的。如果早到了,最好等一會兒,因為女主人忙於準備飯菜,直到開飯前5分鍾才有時間換裝,早到會使主人感到難堪。遲到自然會使主人或其他客人久等,也是一種失禮的行為。我們通常習慣於早3~4分鍾到達以示尊敬,對年長或位高者尤其如此。英美國家的這種習慣和中國人的做法正好相反,在習慣上,尤其是宴請或聚會,美國人習慣晚3~5分鍾到達。
(3)預約好的拜訪忌無故取消或推遲。如果已經約好拜訪事宜,無特別的情況,千萬不能失約。如迫不得已,一定要事先打招呼,通知對方,並表示歉意。爽約對於談判人員來說是致命的過失。
2.話題禁忌
(1)忌談論涉及個人隱私的話題。談判活動一般都是比較正式的場合下進行的相對嚴肅的活動,所以一般忌談論涉及個人隱私的話題。在英語國家,人們有一個最大的禁忌,那就是個人的隱私。隱私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除非本人樂意,他人絕對不可觸犯。個人隱私大致包括個人的年齡、財產、工資收入、婚姻、戀愛等。所以與他人交談時,切不可涉及屬於隱私領域裏的事情。如果這樣做了,會引起對方極大的不快和反感。但是中國人的觀念中,上述西方人的隱私是極為平常的事,而且在社交中常常作為關注的話題加以討論,而絕沒有西方人的那種感覺。
(2)忌談涉及個人尊嚴的“短處”、“痛處”、“缺點”、“毛病”等方麵的事情。中國有句俗話“打人別打臉,說話別揭短”,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3)在家庭宴請、聚會或其他類似的社交活動中,英語國家的人們忌談本行或公事。談論隻有自己熟悉的話題會使他人難堪,令人反感。談論本人業務上的事,會使人感到你視野狹窄,隻知道自己鼻子底下那點事。中國人對於這一點似乎並不怎麼在乎,交往中,人們願意談,不少人也願意聽。
3.公共場合禁忌
(1)忌不遵守公共秩序。在公共場合活動要嚴格按照先來後到的順序,遵守公共秩序。比如到郵局或銀行辦事,或到某處參觀,應該根據先來後到的順序排隊,並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能加塞兒。到餐館用餐,如果人多客滿,後到的人不能打擾先到的人,必須在門口等候,也不可到餐廳內任意遊走,或自己找位子。其實在公共場合會有很多的禁忌或規矩,隻是不少人不在乎。比如排隊加塞兒、上公共汽車擁擠搶座、出了事愛圍觀等,其實都是不文明、不禮貌的行為,很容易影響你在談判對象心中的印象。
(2)忌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在公共場合與他人交談時,英語國家絕對禁止大聲喧嘩,這和中國人的規矩是一樣的,但就一般的正常說話音量而言,他們講話聽起來也比中國人的聲音要低。這一點在公共場合尤為明顯。說話聲音低也是不想打擾別人的一種表現。
(3)不要對著他人打噴嚏。打噴嚏是一種生理現象,但在公共場合或與朋友聚會,絕對禁止衝著他人打噴嚏。這是中西方都有的禁忌。實在要打噴嚏或擤鼻子時,要用紙或手絹捂著鼻子,轉過身去。事後還要說一聲對不起。
4.言談禁忌
談判過程中,好的語言駕馭能力結合得體的行為舉止能夠促使談判順利高效地進行。而實際談判活動中往往有很多人不關注言談中的一些細節問題,常因為一個個小錯誤導致最終的談判失敗。其實隻要稍加注意這些言談禁忌,就能避免犯這些錯誤。
(1)忌談別人短處、隱私。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隨隨便便說人家的短處,或揭秘別人的隱私,不僅有礙別人的聲望,且足以表示你為人不夠正直。首先你要明白,你所知道關於別人的事情不一定可靠,也許另外還有許多隱私非你所詳悉的。你若貿然拿你所聽到的片麵之言宣揚出去,就會顛倒是非、混亂黑白。說了就收不回來,事後你完全明白了真相時,你還能更正嗎?
(2)忌做道聽途說的傳聲筒。若不知內幕,就不宜胡說亂道。社會上有的人,專好推波助瀾,把別人的是非編得有聲有色,誇大其詞地逢人就說,世間不知多少悲劇由此而生。這種做法對他自己無益,對被傳之人有損。唯一的辦法是聽了就算,不可做傳聲筒,並且不要深信這片麵之詞,更不必記在心上。談論別人,說一個壞人的好處,旁人聽了最多以為你是無知。把一個好人說壞了,那就不僅是道德上的問題了。
(3)忌諱隨時隨地的無謂爭論。談判在某一個問題上討論之外,一切的無謂爭辯都應該避免。你可以著書立說發表你的主張,但是不可在談話中句句爭辯。才智是可敬佩的,但不是好勝。而且,我們都知道大智若愚、修養高深的人,絕不肯與人斤斤計較的。有人時時愛和人爭辯,以為可以用理論壓倒對方,實際上他一定會明白,不會壓倒對方。即使對方表麵屈服了,心裏也會不平,你一點好處也得不到,但害處卻多了。好爭論第一會使你損害了別人的自尊,令別人對你產生反感,第二會使你很容易犯下專挑剔別人錯誤的惡習,第三會使你變得驕傲,第四,你將因此失去一切朋友。而這些都是談判中所要避免出現的情況。如果能夠常常尊重別人的意見,你的意見也必被人尊重。如此,你所主張的,就會很容易受人擁護,不必把精神花在無益的爭辯上。你可以實現你的主張,你也可以左右別人的計劃,但不是用爭辯的方法來獲取。如果你想借某一問題來增加你的學識,就應該虛心請教,絕不可借助爭辯。無謂的爭辯是一場無止境的失敗戰爭。
(4)忌諱時時質疑對方。用質問式的語氣來談話,是最易傷感情的。許多夫妻不睦,兄弟失和,同事交惡,都是由於其中一方常常以質問式的態度來與對方談話所致。有這種習慣的人,多半心胸狹窄、好吹毛求疵、或脾氣孤僻、或自大好勝、或患心理上的虐待狂,以使人受苦為樂,所以就在談話上,也把他的品格表現出來。除非遇到辯論的場麵,否則質問是大可不必的。如果你覺得意見不對,你不妨立刻把你的意見說出,何必一定先來個質問,使對方難堪呢?有些人愛用質問的語氣來糾正別人的錯誤,先質問,後解釋,猶如先給對方的精神打了一拳,然後再向他解釋一樣,這不必要的一拳,足以破壞雙方的情感氛圍。被質問的人往往會不知所措,自尊心受到很大的打擊,如果他也是個脾氣不好的人,必然惱羞成怒,而激起了更劇烈的爭辯。這樣的會談如何成就雙贏的談判?
尊敬別人,是談話藝術的必須條件。把對方為難一下,借逞一時之快,於人於己皆無好處。質問是不適宜的,如果你想獲得對方心悅誠服,越是在緊張競爭的談判場合中,越不可用質問的方法。當對方為你的質問所窘迫時,他雖然形勢已趨失敗,但他必懷恨在心,不會讓你舒舒服服地得到勝利。偶然以質問來取笑是可以的,不過不可用得太多,更不可使之成為習慣。為自己留有餘地,不侵害別人,就是保衛自己,你輕易地進攻別人,如果估計失當,必然慘敗。
(5)忌諱譏笑諷刺、吹毛求疵。人們做錯事,或做了件理虧的事,隻要是他自動告訴你,他可能還會坦白地承認錯誤,倘若是由你指出,那麼他必有種種的理由為他的錯誤辯護。絕對不批評別人是不可能的,我們要注意的就是怎樣批評。你要時常有意和被批評者站在一邊,而不是和他敵對。說話要溫和,不可用刺激的、譏笑的或使人聽了不舒服的字眼。指正時話說得越少越好,能用一兩句使對方明白了,就可轉到別的地方,不可囉嗦不絕,使對方陷於窘境,導致反感。
(6)忌諱以我為主的自我中心主義。你自己有興趣,是否別人也會產生興趣呢?有些人喜歡絮絮不休地說他自己從前在學校或工作的情形;說者津津有味,卻不會想到對方可能會感到難過,因為他既非你的同學、同事,腦中毫無你的學校、工作的生活印象。自己感興趣的事,不僅難以引起別人的共鳴,還讓人覺得好笑。所以你看來是充滿了喜悅的,別人不一定有同感。竭力忘記你自己,不要老是囉囉嗦嗦地談你的個人生活、你的孩子和你的事業。你以充滿了同情和熱誠的心去聽他的敘述,一定可給對方留下最佳的印象。
以我為主的人往往自視甚高,輕視一切,不大理會別人的意見,隻會自己吹牛,他隻想找奉承和聽從他的群眾,於是人人都避之唯恐不及了。如果他是藝術家,就自以為是一代大師。要是他在政治舞台上活動,就會覺得隻有他才能救世界、救人類。如果他是談判者,就隻有他的利益是唯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