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判,一個熟悉的詞語,一個經常會遇到的現實問題。無論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名人儒士遊說於各國之間,漢末諸葛亮“舌戰群儒”助孫劉聯盟,還是我國為實現祖國統一,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十幾年談判,翻開曆史,縱觀古今中外,事實告訴我們,談判的曆史源遠流長,廣泛存在於人們生活的各個層麵。
談判講究策略和技巧,好的談判策略和技巧能有效促進談判的順利進行,但是如果僅僅依靠策略和技巧而忽視談判禮儀,則很容易前功盡棄。在漫長的談判發展史中,因為忽視談判禁忌而導致談判失敗的例子比比皆是。談判作為一項複雜的人際交往活動,它在順應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演變,談判禁忌也因此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一)追溯談判禁忌的起源
談判,作為一種社會活動,從古到今都是普遍存在並不斷發展的,而談判禁忌也伴隨著談判技巧的不斷豐富而不斷地發展。其實追溯曆史的話,人們對“談判”一詞並不陌生,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在紛繁複雜的人際交往中就存在著各種形式的談判活動,隻是那時候還沒有形成係統的談判學,當時與談判有關的活動被叫做“說”或者“遊說”,參與談判的人員被稱為“說客”。
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為了爭奪生存空間和擴展疆域,不同人群之間的矛盾衝突日益顯現,矛盾的增多導致了談判活動的增多、談判手段的多樣化,而談判技巧的不斷改進也進而促使參與談判的人開始越來越注重談判時的細節問題,避免因為小事情而影響談判的結果已成為談判時關注的一個重點,談判禁忌因此逐漸發展起來了。談判的發展促使當時湧現了很多令人欽佩不已的談判人才和很多令人交口稱讚的談判事件。比如說“墨子止楚攻宋”、“燭之武退秦救趙”、“藺相如的‘智勝秦昭王’和‘澠池之會’”等,這些典故至今仍然為人們所熟知。而在隨後的年代中,不管是我國還是西方其他國家,談判活動就一直沒有停止過,尤其是在戰爭年代的談判活動更是頻繁,談判禁忌內容也因此得到了極大的豐富,談判學開始逐漸走向壯大成熟。
談判技巧與禮儀實務
古代的談判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軍事談判,它主要是出於一種對安全需要的談判活動。麵對這種類型的談判時,要注意避免侮辱對方的國家民族,也不能對談判人員不尊重。如果不注意這些談判禁忌,會引起對方強烈的抵觸心理,從而導致談判的失敗。
晏嬰,春秋時政治家,公元前556年任齊國國卿。先侍奉靈公三年,竭力建樹新政,繼之輔佐莊公,很受重用。他性機敏,善辭令,恪盡職守。一次出使楚國,楚靈王欲加侮辱。因他身材矮小,就在大門旁另辟小門“迎接”。他拒不進入,並說:“出使狗國,方入狗門,今臣出使楚國,不應從此門入。”迎賓者隻好請其從大門而入。見靈王,王口出不遜,他仄然鄧以批駁。靈王討得沒趣,又設筵“招待”他。酒興正濃時,有小吏兩名縛一人來。靈王動問原由,小吏稟告:“係齊國人,犯盜竊罪。”王故意譏諷道:“原來齊人愛偷盜!”他立即起座,正色對曰:“吾聞橘生於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其枝葉相似而果味截然不同,係水土不一所致。齊人在國內不為盜,至楚國則變為盜,豈非楚之水使其然乎!”王再次碰壁,隻好自己解嘲。
另一種是政治談判,比如古代酋長的選舉過程。這種類型的談判是一種說服的過程,重在讓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所以首先要避免不尊重別人,還要避免談及對方反感的話題等。
(二)古代談判禁忌知多少
古代談判活動的增多,使得關於談判禮儀的講究也越來越豐富,由於不同民族、不同群體間的文化習俗不同,也形成了不同的談判風格和禁忌。尊重對方的禮儀規範,避免觸及對方的禁忌,成為談判過程中備受關注的一個環節。
古代談判禮儀和禁忌雖然沒有現代細致複雜,但是在談判的不斷發展中也逐漸開始走向規範,比較突出地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古代談判忌侮辱對方民族或者國家。曆代以來十分注重民族尊嚴,如果要達到談判目的的話就應該尊重對方的民族,不然隻能適得其反。
戰國時候,秦國最強,常常進攻別的國家,一次秦王約趙王在澠池舉行首腦會晤。趙王和大臣們商議說:“去吧,怕有危險;不去吧,又顯得太膽怯。”藺相如認為對秦王不能示弱,還是去的好,趙王才決定動身,讓藺相如隨行。大將軍廉頗帶著軍隊送他們到邊界上,做好了抵禦秦兵的準備。等趙王到了澠池,會見了秦王。秦王要趙王鼓瑟。趙王不好推辭,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記錄下來,說在澠池會上,趙王為秦王鼓瑟。藺相如看秦王這樣侮辱趙王,生氣極了。他走到秦王麵前,說:“請您為趙王擊缶。”秦王拒絕了。藺相如再要求,秦王還是拒絕。藺相如說:“您跟我現在隻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拚了!”秦王被逼得沒法,隻好敲了一下缶。藺相如也叫人記錄下來,說在澠池會上,秦王為趙王擊缶。
秦王沒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準備,不敢拿趙王怎麼樣,隻好讓趙王回去。
(2)古代談判比較避諱君王的名諱和朝廷政治問題。這種情況下一般采用同義替換術,同義替換詭辯術就是根據談判需要選用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來取得談判勝利的技巧。
清朝乾隆年間,杭州南屏山淨慈寺有個叫詆毀的和尚。此人聰明機靈,卻心直口快,喜歡議論天下大事,且想講便講,想罵便罵。乾隆皇帝對此人早有所聞,為了找借口懲治詆毀和尚,便化裝成秀才來到淨慈寺。乾隆隨手在地上撿起一塊劈開的毛竹片,指著青的一麵問詆毀:“老師父,這個叫什麼呀?”按照一般的說法,應叫“蔑青”。但詆毀似乎意識到了什麼,於是靈機一動,答道:“這是竹皮。”乾隆原以為詆毀和尚會答“蔑青”(與“滅清”同音),便可以對朝廷不滿的罪名立即處罰他,怎料卻被他巧妙地繞過去了。於是乾隆又指著竹片黃的一麵問:“老師父,這個又是什麼呢?”“這個嘛,”詆毀心裏明白了,若回答“篾黃”,則正中乾隆的計策,因“蔑黃”和“滅皇”同音。於是詆毀答道:“我們管它叫竹肉。”乾隆這一招又失敗了。詆毀和尚機智地采用不常用的“竹皮”、“竹肉”等詞語代替了常用的“蔑青”、“蔑黃”等有犯忌觸諱的詞語,終於躲過了一場無妄之災。
(3)忌拿對方的缺陷開玩笑。一場談判的順利進行首先應該是在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前提下進行的,如果一方不尊重另一方的話,就會引起對方的抵觸心理,尤其是拿對方的缺陷取笑的話,往往會導致談判的失敗。齊國晏嬰就是很好的例子。
楚靈王因他身材矮小,就在大門旁另辟小門“迎接”。他拒不進入,並說:“出使狗國,方入狗門,今臣出使楚國,不應從此門入”。
由此可見,互相尊重在談判過程中的重要性。
(4)用餐禁忌。談判不同於自己在家中一樣隨便,用餐前,忌用筷子敲空碗,因為通常認為隻有乞丐討食時才敲空碗;用餐或者用餐的過程中,忌將筷子長短不齊地放在桌子上。這種做法是大不吉利的,通常我們管它叫“三長兩短”,其意思代表“死亡”。尤其是當出於好心幫別人盛飯時,忌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飯中遞給對方。這會被人視為大不敬,因為民間的傳統是為死人上香時才這樣做。用餐後,忌將筷子橫擱碗上,因為隻有給亡靈“叫飯”才將筷子這樣擺放。
(5)日常社交禁忌。來客招待吃雞蛋,忌單數亦忌兩個,因為有的地方言“二黃”為罵人語,故有此忌。客人落座後,忌抹桌、掃地,否則即有驅客之嫌。
(6)服裝禁忌。古代社會中服裝就如同一種符號,有嚴格的區分,不同的服飾代表著一個人屬於不同的社會階層,這就是“禮”的表現。《中國曆代服飾》記載:秦漢巾幘色“庶民為黑,車夫為紅,喪服為白,轎夫為黃,廚人為綠,官奴、農人為青。”唐代以官服色視階官之品。“舉子麻之通刺,稱鄉貢。”唐貞觀四年和上元元年曾兩次下詔頒布服飾顏色和佩帶的規定。在清朝,官服除以蟒數區分官位以外,對於黃色亦有禁例。如皇太子用杏黃色,皇子用金黃色,而下屬各王等官職不經賞賜是絕不能服黃的。所以在談判時要注意服裝的顏色和搭配,忌以下犯上。
古代談判禁忌雖然沒有現代的談判禁忌細致規範,但是它也已經從一個側麵反映了人們對談判活動的重視、對談判禁忌的重視,而且在談判的發展過程中,談判禁忌也在逐漸豐富,逐步適應著談判活動的需要,以促進談判活動的順利進行。
(三)當今談判禁忌知多少
禁忌是人們對某些言行的自我限製,它包含著人們在與大自然作鬥爭中長期積累的經驗,以及在長期的人際交往中所形成的社會禮俗。在人類社會的長期發展過程中,禁忌成為人際交往中常常會遇到的一個十分敏感的問題。尤其是在當代談判活動中,談判禁忌更是成為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同時在國際化發展的趨勢下,國際性談判活動逐漸增多,跨文化談判禁忌也開始備受關注。由於區域文化的差異,禁忌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談判禁忌給談判活動帶來的巨大影響使人們不得不注意它,不得不避開它,以期交際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