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以上談判案例我們不難看出,談判者謀略的出發點在於巧布迷陣,借以給對手指示某種虛假的動向或暗示的信息,使之具有一定的誘惑力。其目的就在於搜索到對方更多有價值的信息,從而掌握談判的主動權,達到“請君入甕”的目的。我們發現美國人和法國巴拿馬運河公司都堅守自己的報價,然後巧布迷陣給對手以有另外更好的假象來攻擊對方,試圖動搖對方,讓對方再作出讓步。顯然美國人做得更加精明一點,讓法國人“獲得”了一份“機密”。我們知道,人們對於自己千辛萬苦,像使用派間諜、收買之類的手段獲得的東西都比較深信,美國人正是運用了這一點才大獲全勝的。
同時這個例子還給我們一個教訓,在談判的時候,談判者的心智非常重要,巴黎公司因總經理辭職不幹就亂作一團,很多股東就紛紛要求降價,起了內訌,顯然是很不明智的。作為一個談判者也要多多注意和所屬集體內部協調好,取得所在組織的權利支持與信任。
在談判中同時還要提防別人的陰謀,下麵通過幾個小故事來分別指出。
1.略施小惠
一個買賣房地產的公司在“賭城”拉斯維加斯召開招募業務員暨推廣銷售會,對前來與會者均先贈送價值僅10元的小贈品。公司負責人坦言:這是看準了許多人都愛貪小便宜而又不願意無功受祿的心理。
2.情緒騷擾
英國在殖民時代用英語向當地土人喊叫,他並不在乎有幾個人能夠聽懂,任意的大聲叫喊、高嗓門的怒罵,會使人畏懼害怕,不戰而降。此為情緒騷擾。
3.盤問
1974年,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放映了一部電視片,名為《受害者的呼聲》。其主要情節是:一位遭受強奸的婦女為了控告侵犯她的人,經曆了警方的細細盤問,這種精神上的二次強暴折磨比受強奸還要痛苦得多,隨後,強奸受害者向警方報案的數量為之大大減少。盤問確實能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
4.詭辯
賣肉老板硬要給顧客配上一塊骨頭,理由是:“沒有骨頭哪來的肉?”諸如此類的詭辯不絕於談判。當然你可以類推:“我買骨頭吧,你給我配塊肉,沒有肉要骨頭幹什麼?”
5.威脅
房東要把違約的房客趕出去,房客冷靜地告訴他:“如果我被趕出,房子的內部陳設會被破壞得一塌糊塗。”這是典型的“人質”戰略。
6.“統計數字”陷阱
一位統計科學家保存有非常完備的資料檔案,並總能挑選出對他最為有利的數字,譬如說:“飛機比汽車安全,因為飛機每飛行1億公裏死一個人,而汽車每5000萬公裏死一個人。”但反過來也可以這樣說:“汽車比飛機更安全,因為飛機每20萬小時死億個人,汽車每200萬小時死1個人。”
7.虛價實買
有個人想以3000元賣掉一艘船,聞聲而來的一名買主口頭約定價格2850元成交,於是他便回絕了其他的買主。不料數日後,買主聲稱此船至多值2500元,賣則接受,不賣則拉倒,對於賣主來說,另找買主曠時費事真是太繁瑣了。
8.人際關係傾向
人們常常盡量避免與他人關係破裂,害怕自己陷於孤立,也害怕自己的聲譽受到影響。談判陷入僵局時當局者迷,以此心理反客為主,誘使對方簽訂不利的合同,因為他寧願相信歪曲的事實也不願失去朋友,或者寧願有一個壞合同也比僵局更容易向上司交差。
(三)一張一弛,能屈能伸
在裏根總統時代和卡特總統時代,伊朗綁架了人質,這時候裏根還沒有上任,他已開始和卡特玩黑臉白臉。他在電視上放出消息,對伊朗當局說,“你們知道卡特是個好好先生,如果你們不解決這個問題的話,等我上任了,恐怕你們就會很難處理”。這是不是黑臉白臉?他們運用卡特比較好說話這種感覺,來強化裏根,因為裏根演了很多英雄電影,很多人想起裏根來,那個牛仔可能不是動刀就是動槍了。強硬的裏根總是傾向於說“No”,堅持自己的觀點,似乎很難改變的樣子,這也同時就是守,不讓對方有機會輕易地去改變一些條件。而白臉總是充滿著老好人的角色,像卡特總統,他們至少表麵上總是一貫堅持和平原則,好像什麼都可以協商,還會適時地幫對手勸勸自己的夥伴。整個談判中就是他在談判協調。其實他這是在進攻,以溫和的政策來攻城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