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衣食住行防過敏(2 / 3)

⑦應盡力早期消除各種有可能癌變的隱患。如久治不愈的皮膚、粘膜(口腔、陰道等處)的慢性潰瘍等。

⑧可酌情適當服一些有增強機體免疫能力的藥物與強壯劑;早日治療會影響免疫功能的某些疾病。

⑨在身體的任一部位(如皮膚、舌、乳房等處)出現逐漸增大、不痛不癢的硬結或腫塊,經消炎治療無效;或原因不明的久治不愈的潰爛;或某些症狀對症治療無效,都應及早檢查。

三、生活防癌訣竅

大多數癌症是由於生活調理缺陷所致。隻要在生活中認真做好以下10項事宜,就可減少癌症的發生,對已患癌症者也有控製發展功效。

心神安泰

醫學專家曾調查200例胃癌病人,證實共同的發病原因是存在長期情緒壓抑和家庭不合。美國一組資料調查,250例各種癌症病人的生活史中,156例在發病前曾受到強烈精神刺激。英國醫學家也得出結論:壓抑情緒和經常發脾氣泄憤的人容易生癌。因此說,心神安泰可防癌。

保持運動

經常進行體育鍛煉或體力勞動,可降低患癌危險,特別是能減少患結腸癌與婦女乳腺癌的危險。

不吸煙

實驗顯示,一支香煙可使人體細胞的核糖核酸分子在單鏈上發生大約1萬個斷裂,這種斷裂是香煙致癌的重要原因。所以,不吸煙者比吸煙者患癌率小得多。

少飲酒

酒中的甲醇、乙醇等有較強的刺激性和毒性,對組織細胞有侵蝕作用,當侵蝕廣泛或嚴重時就會致癌。為預防癌症,最好不飲酒或少飲酒。

禁吃變質有毒食物

發黴腐敗生長黃曲黴毒素的食品以及毒蕈等有毒的食物,能損害肝、腎、胃、腸等組織器官,致使這些組織細胞變性,發生癌瘤。

多吃含胡蘿卜素的蔬菜

胡蘿卜素大量存在於胡蘿卜、菠菜、韭菜、西紅柿、土豆等十餘種蔬菜中,其中尤以胡蘿卜含量豐富。胡蘿卜素可以促使癌細胞向正常細胞轉化,防治癌症。

常吃大蒜

經常吃大蒜可以預防胃腸癌。最新研究證實,常吃大蒜的人,體內白細胞消滅癌細胞的能力比不吃大蒜的人高出16.5%。

多吃豆類食物

常吃多吃各種豆類食物可預防食管癌。其原因是豆科植物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鉬,對食管癌突發有明顯的製作用。

近年來,國外學者研究發現了咀嚼的新功能——解毒、防癌。

飲茶

每日飲一杯茶能降低癌症發病率。茶葉中含有300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化學成分,其中茶多酚能有效地阻斷致癌物質亞硝胺在體內的合成,防止癌症的發生。

四、正確的生活方式有助於預防冠心病

動脈硬化的主要致病因素是物質(尤其是脂類)代謝和血管功能障礙。首先是中樞神經係統的部分狀況改變,內分腺功能紊亂。這些狀況的惡化是由於人們正確的生活方式和正常的相互聯係遭受破壞以及各種不良的外部和內部(尤其是遺傳)因素引起的。

正確的生活方式從童年起就應當養成,主要是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結合;合理的膳食;根除吸煙和飲酒等惡習。

①應當注意積極鍛煉身體,增強神經係統和血管係統功能,把體力活動作為預防冠狀動脈硬化症的手段。實驗證明;運動時血液流速加快,可防止膽固醇在動脈管壁上沉積及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而預防動脈硬化。再者,參加力所能及的體力勞動對神經係統也有良好的安撫作用。

②動脈硬化的預防,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膳食-合理的膳食是蛋白質、脂肪、碳水化物的配食比例達到1:1:4。如果攝入某些氨基酸(如色氨截、蛋氨酸、穀氨酸、酪蛋白等)不足,可引起肝髒壞死和變性;膽鹼和其他物質(親脂物質)不足,則能使肝髒脂肪浸潤,並能促使動脈硬化發展。

食物中的動物脂肪應與植物脂肪相配合。植物脂肪中含有豐富的非飽和脂肪酸,如亞油酸、亞麻酸、花生四烯酸等,它們對膽固醇的代謝起有益作用。攝入脂肪總量不應超過一天食物熱量的如外。

對40歲以上者,在碳水化物中宜於多食含纖維素的食物。這些食物可促進消化機能並使膽固醇從體內排出。應當盡量減少易消化的碳水化物(如糖、精細米麵等)的攝入。碳水化物很容易在體內轉化為脂肪,成為製造膽麵醇的原料。食物中應含有足量維生素族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B6)、維生素A和維生素B。

40歲以上的人,應注意消除過度的精神緊張(不致血壓升高、消除多種中毒和放縱行為,並注意合理的休息、正常的睡眠和一定量的勞動等等。這些措施對預防心血管疾病有重要意義。在已有動脈硬化情況下,防止其進一步發展及預防可能發生的並發症是極其重要的。在飲食方麵應限製動物脂肪和含膽固醇食物。藥物方麵可用碘劑,維生素B6、B12,卵磷脂,以及維生素、菸酸和甲狀腺製劑。

五、人到中年防暴聾

醫學上把短時間內突然發生的耳聾稱作暴聾。它起病急驟,從症狀出現到聽力完全喪失的時間往往不超過48小時,甚至短至數分鍾或數小時。好發於40歲左右的中年人,女性稍多見。臨床上觀察到近30年來特發性暴聾的發病率日趨增髙,從而引起了國內外醫學界的普遍重視。應當指出,本病是一種單獨的疾患,屬於一種感覺神經性耳聾,與通常的老年性耳聾的聽力減退是根本不同的。

特發性暴聾發病前多無明顯的病因或誘因,但常有耳鳴,耳脹,耳內阻塞,複聽,惡心,嘔吐,眩暈等先兆感覺。有些人在早晨起床後不久就突然出現暴聾,甚至可發生於睡眠一過程之中。少數病例則發生在情緒緊張波動,頭部手術,外傷,感冒,發燒,過度疲勞之後。

目前,有關本病詳細的發病機製尚不清楚,醫學界認為與甲狀腺功能低下、風濕、變態反應、病灶感染、聽神經炎症等有關,但多數人傾向於以病毒感染和血管病變兩種因素為主。通過臨床研究、病毒分離和病毒血清學檢查,確實表明特發性耳聾與某些病毒感染有關係,其中包括麻疹、腮腺炎、流感、風疹、帶狀皰疹等病毒及腺病毒。病毒可以使血液處於高凝狀態,血細胞聚集成團,容易形成小血栓。病毒還可引起內耳的血管內膜發生水腫,造成管腔狹窄或阻塞,導致了內耳血液循環發生障礙,進而引起各種病理變化。血管病變學說認為寒冷的刺激,情緒緊張,勞累,過敏反應及內分泌失調,創傷等等因素都可以誘發機體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進而出現毛細血管痙攣性收縮,血細胞聚集,血流緩慢,血栓形成,出血,水腫等病變,同樣會影響內耳的血液供給。總之,以上因素使內耳神經組織缺血、缺氧之後,新陳代謝發生紊亂,最終使內耳的聽神經末稍感覺器受到嚴重的損害而喪失聽力。

患特發性暴聾之後,如果早期應用血管擴張藥物和抗凝劑糾正內耳血液循環和代謝紊亂,能夠使多數病人的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恢複。目前由於致病機理不很清楚,因此對於特發性暴聾尚無特效的療法。通常選用下述的治療:血管擴張劑可采用煙酸口服或靜脈注射,普魯卡因靜脈滴注等。抗凝藥物可選用肝素,因為本藥具有抗血液凝集、抗血管痙攣以及減少血管滲出和消除組織水腫的作用。但用藥期間應密切觀察凝血功能的變化。靜脈點滴低分子右旋糖酐能夠降低血液粘稠度,減輕紅細胞的粘集,改善微循環的灌注。腎上腺皮質激素如強的鬆等,也可酌情使用。營養神經的藥物如維生素知可每日一次肌肉注射,每次1000微克,連續應用一個月。有條件時可用高壓氧艙療法,效果不錯。三磷酸腺苷,輔酶八、異丙嗪、維生素等藥均可配合使用,以圖改善內耳血液供應,改善聽神經組織缺血、缺氧狀態,促進聽覺功能的恢複。總的來說,在發病後24小時內治療效果令人滿意,超過一周後用藥則療效較差。雖然有些病人未做任何積極的治療,聽力也可有所恢複,但患者如果出現眩暈、惡心、嘔吐等症候時,多表明病變範圍已從耳蝸累及到內耳前庭和半規管等部分,病變廣泛而嚴重,療效則差多了。

人到中年,應當注意聽力的保護,以預防特發性暴聾。平素應避免各種噪聲對聽覺神經長時間的刺激,防止聽覺器官過度興奮而疲勞。還要避免頭部外傷、勞累過度、受潮、精神緊張激動等。特別要慎用耳毒性的藥物,如鏈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新黴素、奎寧等藥。戒絕煙酒嗜好,煙草中所含的尼古丁及慢性酒精中毒都可以直接損害聽覺神經,還能引起腦血管舒縮功能失調,導致內耳供血不良,影響聽力,促使耳鳴和頭暈的發生。

六、中年人應拋棄情性

世界名人富蘭克林有一句名言:“懶惰像生鏽一樣,比操勞更能消耗身體。經常用的鑰匙總是亮閃閃的。”生命在於運動,懶惰則與疾病形影相隨。人到中年,尤其應當拋棄惰性。

①心理惰性中年人心理上的惰性往往會無聲無息地逐日增加。究其原因在於,這些人年輕時大多經過艱苦的登攀,在學業和事業上取得了一定成功。步入中年後如釋重負,心理上逐漸產生一種求穩怕變的趨勢,遇事前瞻後顧,唯恐失去已經取得的成就,往昔那種“弄潮兒”的英姿再也不複存在。此外,中年人承上啟下,上要養老,下要管小,生活沉重的負擔,易使其陷入事務主義的小天地。“人到中年萬事休”的愁緒動輒襲上心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極心理油然而生。心理惰性導致目光短淺,甘居平庸,事業上無所作為。